回覆列表
  • 1 # 1號么Sir

    小孩跟媽媽是很正常的,要經常帶孩子到外面更小朋友玩,不要積著送幼兒園,到該上學的年齡送上學,哭是很正常的。

  • 2 # 李慶Celeb

    你的孩子年齡應該在2-2.5歲吧,這個問題我從兩個角度來回答:

    首先我們看看,太黏媽媽是為啥?

    1. 敏感期

    這個年齡的孩子,處在幾個敏感期中,所以“黏人,看不見媽媽就哭”,是非常正常的,嚴格來說,不那些不黏人的孩子反而有很多好的方面。

    重點說下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從完全沒有我的概念,到如今開始進入自我意識的形成期,他開始有了“我”的概念,也註定了要有“自我價值”,那麼,被關注、被媽媽愛,就是他自我價值最好的體現;

    此外,有可能孩子早期(出生到3個月前),安全敏感期建立的不錯,和媽媽形成了很好的“依戀關係”(我下面會展開),媽媽是他在這個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安全參照物”,所以他會黏媽媽。

    2. 依戀關係

    我們非常願意看到,孩子在早期能和家人建立很好的依戀關係,而這個物件最好的就是媽媽。這種關係,會讓孩子逐步的適應這個星球上的所有外在,一點點的從依戀到獨立,發展出他自己的完整人格。反之,很多早期沒有建立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在青春期時往往更加叛逆,甚至這一生都在追尋早期確實的愛(潛意識層面)

    3. 物體永恆論

    之前可能沒有幫助孩子建立好這個概念(現在還不晚哦),孩子的角度裡,媽媽不見了,就是消失了,消失了就意味著永遠不見,能不哭嗎?

    現在可以多和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媽媽出門前不要突然消失,反而要和孩子平靜的說再見。

    我們再看看小小班或託班帶給孩子的利弊是什麼?

    缺點方面

    1. 好的園所和機構不好找

    李慶老師從業多年,負責任的說,幼兒教育工作者們對於幼兒心理的把握,合適的溝通語言以及自己的情緒把握等方面,大多都還欠缺。如果遇到這樣的園所或機構,那麼對孩子心理方面的成長,或多或少會有影響;

    2.孩子沒有準備好

    為何中國政策會把孩子入園的時間規定為年滿三週歲,是有科學的道理和依據的。三歲前,孩子需要在他熟悉的環境和家人中,不斷的成長,心理和生理方面不斷成熟,大概三歲孩子的各個能力更加符合脫離家庭走出去了。

    優點方面

    李慶老師從業早年,因為孩子沒有完成自我構建,是非常反對孩子去上“託班”的。可是隨著我遇見的孩子越來越多,發現其實“理論”上的完美的教育,是絕對不可能的!每個孩子因為家庭教育的這個或那個的缺失,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也包括我自己的兩個孩子。我開始反思,其實託班可能關上孩子的某扇門,但會開啟其它門:

    1. 系統的學習

    這裡的學習肯定不是關於知識的灌輸,而是孩子在生命早期,發展的各個維度的能力。我們如今的父母壓力都很大,和過去的二十年前相比,要面臨著更大的工作壓力,更多的工作時長和各種各樣的社會壓力。在家裡教育孩子的系統性,大多無法保證。

    園所或機構的系統教育,就避免了孩子某些能力很有優勢,但某些就會缺失。這裡家長千萬不能小視,三歲前的孩子,我們更加希望的是“全面發展”,比如語言、社交、認知、情緒等等都不能遲緩或者問題。能力的發展是螺旋上升的,只有發展好了更低階的,才會有高階的發展。

    就好像我們種一棵植物,要鬆土施肥播種等等,如果它需要我們鬆土的時候,這個動作沒做,後期再彌補很可能就晚了。孩子過了三歲,某些基礎沒有打好,未來更高階的發展就會出問題。

    2. 相對更“好”的環境

    這點也是我從大量家庭中發現的,上面提過,很多老師不夠專業,可以父母更不專業。加上一個群體的環境,能夠幫助孩子的“土壤”就會比家庭要好。

    3. 家長解綁

    如果用可以承受的金錢換取家長們的輕鬆,這裡好處不言而喻。如果一個媽媽能夠獲得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往往她的情緒也會更平穩。 在她和孩子的互動中,會更加的高效,會讓孩子的情緒、認知等等方面都比之前發展的更好。

    最後,我想分享的是——不糾結,就像我們自己的父母中,很多人都會打罵孩子,可是他們不糾結,不認為這個有什麼不對,所以“打罵”這個錯誤的行為,對我們的影響,就會因為他們的不糾結,減少到最輕。

  • 3 # 泌尿男科楊博士

    孩子入學、入園過早本來對孩子就是一種傷害。

    孩子幼年的任務就是玩耍,父母是他們最主要的港灣,是庇護所。哪個孩子小時候不黏父母的?因為在父母那裡,有安全感。

    過早送託兒所、幼兒園,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焦慮,對其良好性格養成不好。

    過早送孩子入托、入園也許鍛鍊了其獨立性。但是孩子終究只是個孩子,孩子默默獨立的背後,有多少深夜的孤獨和害怕,有多少次淚水的掙扎,我們或許都不曾知曉。

    孩子被迫過早獨立的後果,或許是對親情的冷漠,或許是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孩子就像一棵正在成長的樹,我們不能只盼望這棵樹早點開花結果,要多看看孩子這棵樹的樹幹、樹枝和樹葉。

    幼兒園老師面對多個孩子,關照不過來所有孩子的,送幼兒園前要做到幾點:自己進餐、自己如廁,自己穿脫衣服、鞋子(容易穿脫的)。

    總之,什麼年齡就幹什麼年齡該乾的活,拔苗助長不可取。

  • 4 # 番茄帶娃記

    每個小朋友都是粘媽媽的,我們一歲八個月上的小託班,當時話都不會說,還有很多聽不懂的。關鍵是要找一個有愛心、有耐心的學校,對老師們一定要有慎重的考察,可以多問問其他同學的家長。

    我們剛上小託班的時候也是有分離焦慮的,我走了就會哭,但是該走還是要當機立斷的走,不然就更難分離了,有經驗的老師知道帶他們玩什麼轉移注意力,哭幾分鐘就不哭了(其實我也有分離焦慮,我躲門口偷聽裡面的聲音啊)。我們上了一禮拜半天班適應,然後就開始全天班。他也就早上送的時候哭,白天看老師發來的照片和影片還是玩的不錯的,晚上放學也是很高興的。哭了半個月就不哭了,一開始他是以為媽媽不要他了所以哭,在家的時候我總是經常抱他、親他,並且對他說媽媽愛你,對他也是非常耐心,他漸漸明白我還是愛他的,只是大人要上班、小孩要上課,這是應該做的,他明白這些就天天快快樂樂上學去了。所以家長給足了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千萬要耐心。

    我們去的時候還穿尿不溼,後來還是老師們幫助訓練脫了尿不溼,只尿過兩次,後來再沒尿過褲子,2歲到現在4歲多,只尿過一次床,我們非常滿意的。

    在兩歲半左右的時候分離焦慮還會反覆,他小託班的同學都這樣,這是正常現象,我們堅持送就好了。大概持續一個月左右吧。

    在小託班還學到不少東西,認識數字、三字經、各種簡單的小手工、填色畫等等。自理能力也比較強,自己洗手、尿尿、喝水、穿襪、穿褲,這些都是三歲前掌握了,對於後來上幼兒園幫助也很大,上幼兒園就很順心,一點沒有分離焦慮,看其他小朋友哭的稀里嘩啦的,我們就沒任何不適也不哭鬧,每天高高興興上課,在學校也很配合老師。

  • 5 # 淘氣包言小諾

    孩子哭著、鬧著不肯去上幼兒園,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去上學呢?

    試著想象一下:你是一個自己還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吃喝拉撒還需要別人照顧,而突然有一天,這個照顧了你一輩子的人把你送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後說了一句你聽不懂的話,就走了。

    你不知道爸爸媽媽去哪了,什麼時候會來接你,在這個陌生的地方,你不認識身邊的人,你不知道是否安全,你也聽不太懂那裡的語言,你也不知道自己餓了是否有吃的,甚至你不知道你會在那裡待多久,一個小時,一天,還是一年?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就是一個新入園的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的入園分離焦慮主要是來自於以下六個方面。

    1. 不知道媽媽去哪了?哭了。

    2. 不認識這個地方,哭了。

    3. 幼兒園裡有規定的一日生活常規,懵了,哭了。

    4. 老師是個陌生人,哭了。

    5. 周圍好多孩子,也是陌生人,哭了。

    6. 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夠,吃喝拉撒怎麼辦?急了,哭了。

    送孩子入園前,媽媽應該如何和孩子交流才能讓孩子特別想去上幼兒園呢?以下四句話雖然是媽媽們特別希望和寶寶說的話,也是媽媽的真心話,但是卻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

    1

    不要說:“你在幼兒園要乖,一定要聽老師的話”。這句話雖然是家長心裡的真心話,不過在這個時候說,只會讓孩子對於幼兒園有抗拒感。孩子心裡想:我在家裡都是姥姥姥爺聽我的話,為何到了幼兒園,我要聽老師的話啊? 老師是誰啊?

    2

    不要說:“到了幼兒園要好好學習啊”。首先,“學習”這個詞對於一個三四歲的寶Bora說,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寶寶聽不懂; 再說了,寶寶這個時候可能還顧不上這些東東。

    3

    不要說:“我下班後就會來接你啦”。“下班”這個詞對於孩子可能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媽媽你說的是啥啊?所以這句抽象的話,孩子可能搞不懂。因此,孩子對於“媽媽去哪了?什麼時候回來?”從始至終是一個沒有解決的事兒,這種情況下,想不焦慮都難。

    4

    不要說:“寶寶,在幼兒園如果有人欺負你,一定要回來告訴媽媽”。孩子第一次去幼兒園,媽媽們也會有擔心,也有焦慮,不過寶寶聽到這樣的話,本來就是急的快要哭出來的節奏了,再加上媽媽的情緒感染,寶寶可能會對於要去的地方徹底地失去了安全感。

    送孩子入園前,媽媽應該這樣說:

    1

    “寶寶,明天你就要去幼兒園了。你還記得上次我們去幼兒園玩兒,裡面有好多你喜歡的小汽車,特別是那個翻斗車。”

    對於孩子來說,去一個新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有吃有喝好玩。這樣在入園之前,家長拿孩子喜歡的玩具小汽車小布偶來吸引孩子,一般都很管用。

    2

    “你的好朋友愛麗也會去幼兒園和你一起玩呢”

    在孩子入園之前,爸媽要透過老師來了解班上的其他小朋友都有誰,然後爭取在假期前主動聯絡小朋友和孩子一起玩幾次。爭取幫助孩子在入園前交到一兩個好朋友。這樣在入園的前一天,就可以拿這個好朋友的名字去“吸引”孩子,一般也特別管用。

    3

    “張老師還告訴我明天幼兒園有你最喜歡喝的巧克力牛奶”。

    這個是我們最後的“殺手鐧”,如果前兩招都不管用,這一招一般都管用。食物對於孩子的誘惑是無窮的。每次接我家寶貝時,我們都會問老師明天幼兒園吃什麼,如果前面兩招都不管用,就拿出這個“殺手鐧”來“吸引”寶貝去幼兒園。一般這三招用過後,每次說要去幼兒園,寶貝都會用超人的速度跑到門邊,等著我們出門。

    4

    “記得在幼兒園如果要尿尿,要馬上找張老師說:張老師,我想尿尿了”。

    孩子如果想要尿尿,不會表達,尿在褲子上了,這一天對於孩子就是一個很難受的一天。所以在孩子入園之前的假期裡就開始和孩子玩“尿尿的遊戲”,示範孩子如果想要尿尿,該如何說,如何做。

    5

    “媽媽在你的戶外遊戲時間結束後就會接你回家的”。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什麼時候去接他,不是媽媽的時候“下班以後”,而是孩子的時候“某一節課結束後”,所以如果媽媽還不知道孩子的幼兒園的常規課程,一定要在去幼兒園的時候就和老師交流,熟悉和了解孩子的一日常規,回家後多和孩子溝通。讀到這裡,大家可以體會到,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看似是簡單的五句話,其實背後有太多的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個晚上就可以解決的,需要一個長期的努力。

    上幼兒園是孩子走向社會的重要的第一步,這一步如果走好了,走順了,孩子就會覺得原來離開家的世界也是這麼美好,從而鼓勵孩子繼續探索這個世界,走得更遠,走得更順,走得更好。如果第一步讓孩子感到外面的世界如此冷漠和無趣,孩子就會把剛剛伸出去的第一條腿縮回來,縮回到自己溫暖的家裡。

  • 6 # 躍躍的單身奶爸vlog

    一般沒到三歲的不建議送去學校,這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還沒到上學的年紀!很多時候小孩子見不到父母會哭是因為平時太過於粘父母,或者是說父母太過於溺愛孩子,不捨得給孩子放手去自己成長,以至於在見不到父母會失去一種安全感,對沒有父母的環境感到無助從而引發孩子老是哭鬧。

  • 7 # 小楊養娃

    我家有倆娃,大寶小的時候也有一段時間,看不見我就哭。

    為此,我專門買了一些書,回來分析原因,也上門考察了好幾家,專業做情商教育的培訓機構。

    先分析孩子看不見媽媽就哭的原因:

    不安全感。造成孩子不安全感的原因很多,

    其中比較常見的有;

    平時都是媽媽自己在帶,由於媽媽要上班或者其他事情,主要監護人有所變化,孩子一時不適應,又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只好透過看不到媽媽就哭,來表達。

    這就需要媽媽慢慢給孩子一個過渡期,培養孩子和主要監護人的感情,時間長了就好了,不過需要媽媽的耐心和更換監護人對孩子的儘快瞭解,以便更好配合寶寶成長。

    孩子處在分離焦慮期,而媽媽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導致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比如,因為最近一段時間寶寶總是粘著媽媽,媽媽去上班或者出門一下,孩子馬上大哭。這時如果媽媽透過哄騙和生硬的訓斥來讓自己脫身,那麼就形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導致一看不見媽媽就大哭。

    可以透過繪本或者講故事的情節,告訴寶寶,媽媽需要出去辦自己的事情,完成了就會回家。注意講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感覺到媽媽是愛寶寶的。每次離開前也可以抱一下孩子,親親他,告訴他,媽媽辦完事情,就會立馬回到寶寶身邊。

    平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或者犯了錯誤,威脅寶寶說,不要他了。這個給孩子造成的不安全感最強,而很多家長卻一直在使用。

    改變方法是,媽媽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以多看看育兒方面的書籍,只要媽媽做到了不在威脅寶寶,說不要他了。孩子的不安全感消失了,也就不會發生,看不到媽媽就大哭了場面了。

    分析了孩子看不到媽媽就哭的原因,再來說說適不適合上小小班的問題;

    我剛畢業的時候,做了兩年幼師,發現不到3歲就上幼兒園的孩子,很多都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需求,老師需要照看的孩子又多。

    這樣在基本的照看問題上,就沒有在家裡專門的照顧周到。

    但是,如果家裡沒有人專門照顧,孩子又可以完整的表達自己的需求,那就可以考慮送園。否則,還是再等等的好。

  • 8 # 育見高興

    寶寶面對媽媽的情緒總是不一樣的,既然這位媽媽有讓小朋友上小小班的計劃那就證明條件使然不必太糾結。

    送孩子上小小班其實是短暫的分離,這樣可以讓寶寶更加的努力。父母剛開始離開的時候,寶寶受到分離焦慮的影響,可能會鬧一陣,但是一般只是幾分鐘不會折騰太久。相反,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父母比寶寶更難過,這種情緒儘量不要讓寶寶發現。如果寶寶發現哭鬧能讓自己留下來,他今後需要類似情況還會哭鬧不停。悄悄的溜走這種方法也許會讓寶寶更加黏人,因為他覺得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消失。所以,分離的時候你應該親親他,跟他告別,向她保證你會按時來接她回家。而且你必須做到按時來接他,並且接回他給他全身心的陪伴當寶寶明白你肯定會回來而且還和以前一樣愛她,他就會安心,這樣送小小班影響也不是太大了。

    不要低估寶寶的理解,現在的小精靈們我家高興仔7個月我感覺已經完全溝通無障礙了。

    其實道理是道理,事實是事實作為一個媽媽我深知和孩子哭泣自己的擔憂以及擔心自己的舉動對孩子性格的影響,但是回到我文初的觀點如果是必不得已送就送了,一狠心一個適應的過程之後就好了。對於好與不好,早點加入集體生活會讓寶貝更加獨立社交性更強,有取捨有利弊,在等陪伴的時候給予百分百的愛。

    以上是小玩子育兒的回答,祝闔家歡樂。

  • 9 # 晨露說

    我們家有兩個孩子。大寶是三歲半上的幼兒園小班。當時我們家小寶出生沒多久,還因為肺炎住院。大寶上幼兒園是他奶奶送去的。孩子很乖,不哭也不鬧,入園很積極。

    我們家二寶是女兒,三歲生日過了之後去上小班的。第一週表現很好,老師都誇這孩子適應能力強。或許是新鮮感過去了,第二週開始,就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早上送幼兒園,又哭又鬧,不願意穿衣服,不願意換鞋子,走到教室門口,不願意進去。嘴裡說好怕好怕。經常都是哭的時候,被老師接過去。連著好幾天都哭,我很不放心,還專門讓老師留意,看孩子是不是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相處不好,被欺負了還是怎樣。老師說我一走,小寶就不哭了。

    經常早上很難送,放學去接的時候,小寶看到我又很開心。

    我那時候認為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經常說媽媽你和我一起上幼兒園吧。

    我用彩紙剪了粉色的小愛心。貼在孩子手背上,告訴孩子,當你想媽媽的時候,就看到小愛心,媽媽也在想著希希。

    貼愛心成了我們那段時間必備的流程。一直持續了大概三週左右。直到後來孩子不需要愛心。

    但是一碰到長假,再回去上幼兒園。小寶又不願意了,說想在家裡玩。我是各種哄,各種誘惑。比如等放學的時候買孩子想吃的水果,巧克力,彩虹塘等等。

    這一學期下來,孩子慢慢長大了,也喜歡幼兒園了。每天也都開開心心的。

    孩子都有母親的分離焦慮吧,小寶班上有個小朋友,上學期哭了整整一個月。入園哭,玩玩具哭,吃飯哭,只要一想起媽媽,什麼時候都哭。這種情況,老師會讓家長趕緊走,耽擱時間越長,越難捨難分。

    我是不建議太小的孩子上幼兒園。不過如果家長太忙,執意要送,那也是可以的。不過這種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估計會久一些吧,家長也得狠下心來,時間長了就好了。

  • 10 # 陪喬喬一起長大

    我家女兒也是兩歲九個月,她就是那種需求特別高的寶寶,需要爸爸媽媽哄著陪著,繪本要媽媽念,歌要媽媽教會唱。

    坦白說,確實有時候很苦惱。一個媽媽再愛孩子,但是她首先是個獨立的成年人,孩子天天在面前嘀嘀咕咕,哭哭啼啼。媽媽沒一點自己的時間,任何人都會煩。我覺得解決的辦法是,動員家裡的人一起帶孩子,尤其是孩子親爸爸,孩子是需要哄,需要陪伴的。

    那到底要不要送小小班呢?我的建議是除非沒辦法,不要。母子母女終究是一場越走越遠的緣分。孩子最需要最依賴父母也就兩三年。三歲以後孩子會慢慢有自己的夥伴自己的圈子,不再拿你當全部,一想想就無限傷感啊。珍惜這樣全情陪伴的時光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宮心計劇組人員有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