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
2 # 醒墨勤耕
錐畫沙、印印泥:唐禇遂良雲:"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褚遂良)用筆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後因閱江島平沙細地,令人慾書,復偶一利鋒,便取書之,險勁明麗,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蓋草正用筆,悉欲令筆鋒透過紙背,用筆如畫沙印泥,則成功極致,自然其跡,可得齊於古人。" 在平坦的細沙地上(以海邊溼潤的沙灘最佳),用尖銳的錐子划動寫字,自然出現道道細深的劃痕,而沙子在劃痕的兩側隆起,形容善用中鋒,筆毫雖軟卻能運使如錐,筆畫瘦勁爽利,如用錐子畫沙。印印泥就是古人寄送東西時,在包裝盒封口上糊上一種特製的泥,再在泥上蓋上章,起到封條作用,印蓋下去,自然把泥壓下去一定深度, 呈現勻淨鮮明的印痕線。毛筆寫在紙上, 若筆法精到, 則筆畫細瘦而遒勁沉實,富有張力,線條勻淨如印痕,爽利如刀切,且發筆轉折處鋒稜顯豁。或以“骨法”、“鐵畫”喻之可也。錐畫沙、印印泥是高層次中鋒筆法,必須具備以下要素:中鋒;主要以筆毫前端觸紙;疾、澀二法純熟。其實,自秦漢經魏晉而至初唐,不論篆隸楷行草,其正統筆法(主流筆法)即為“錐畫沙”,其間名流大家莫不如此,王羲之不過登峰造極而已。及至中唐,書風一變,崇尚肥滿,代表人物顏真卿,自此筆法狼藉,江河日下。嚴格說,習書者若昧此筆法,不論所習何體,皆未入門。
屋漏痕(壁坼路):“屋漏痕”之說出自唐代陸羽(茶聖)【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懷素曾與顏真卿論草書,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此論喻指行草筆勢和章法。“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喻區域性筆勢,“飛鳥出林”喻某些筆勢輕靈飛動,“驚蛇入草”喻某些筆勢迅疾突然,二者有類比性,皆不離快捷之意,而懷素草書以“痛快”為喻尤為貼切。後句“坼壁之路”和“屋漏痕”則喻其整體筆勢和章法。古代房屋牆壁皆為磚砌,錯落有致,凹凸不平,若牆壁漏水,其下行痕跡必然是順牆壁之勢蜿蜒頓挫而下,而非一貫直下。壁坼路也同理,牆壁年久開裂,其裂紋必然順磚砌縫隙參差錯落而行。因“坼壁路”和“屋漏痕”有類比性,故懷素說完“如坼壁之路,一一自然”後,顏真卿就接著說“何如屋漏痕?”即把“壁坼路”比作“屋漏痕”如何?而非“壁坼路”哪裡比得上“屋漏痕”。於是懷素說:“得之矣。”即認為顏真卿明其真意,說得對。故“屋漏痕”之意甚明。
歷來對“屋漏痕”多有妄加臆測附會者。或謂豎畫收筆之垂露者(按:果如此說,素、真二公豈非自喜於得此基本筆畫乎?!);或謂漲墨溢位之水痕者(按:果如此論,可於墨中多兌水,則滿紙“漏痕”必矣。);或謂無垂不縮之藏鋒者(按:以此喻中峰藏鋒則遠不如“錐畫沙”為妥當。);或謂屋漏透光之明淨者(按:語出清朱履貞【書學捷要】,言屋頂漏光,仰視則方圓斜正皎然,以喻筆畫明淨,無連綿牽制。);或謂拖拉磨蹭之凝重者(按:持此說者尤眾,以為行筆宜緩,拖拉磨蹭,或多用渴筆,以使線條顯出所謂凝重老辣之態,尤寫豎畫時,筆鋒須左右頓挫,蜿蜒下注,以合其“屋漏”,更有視此為顏氏革古鼎新之上乘筆法者。令人噴飯!試觀真、素之跡,果如此法乎?!)等,皆如痴人囈語,不可究詰。蓋素、真所論屋漏痕之語境,是指整體筆勢和章法而言,若以垂露、漲墨、藏鋒、凝重、透光等區域性論之,顯非素、真語意,亦非翰墨裡手之所當論者。當然,不論屋漏痕還是壁坼路,皆須自然而非造作。何以晉人不論屋漏痕?蓋晉人崇尚蕭散超逸,不論屋漏痕而屋漏痕自在其中也。
-
3 # 狂喜淡墨a
錐畫沙,理解筆毫雖軟,寫的如鐵錐沙中書寫,達及筆畫效果,具有質感,力感,中鋒運筆。此種用筆經常用到,僅僅是沒有總結歸納與注意到,自己在宣紙上籍以中鋒筆尖垂針寫法,會發現豎畫中間有一條硬筆畫,外部便是暈染,中間即鉄劃銀鉤質感。王羲之的筆畫,及趙孟頫的筆畫皆成功,得於錐畫沙。這種筆意,瘦硬書體常見筆尖功夫,作錐畫沙狀。
錐畫沙筆意
屋漏痕,也是書法筆畫的形象比喻,據說顏真卿首先提出的,觀察到筆畫的逆勢蒼茫之感覺,那就是與油滑相反,並且筆畫一如牆壁的流水之痕跡,皆知其痕跡都是一種擺動而非直下,即出現的痕跡象筆墨逆勢而運動,蒼勁有力,在顏真卿的楷書或行書多見。
折釵股,為古代婦女雙簪子,被喻書法達到書寫轉折具有圓者,切具有弓一樣有勁力,圓融而力道。
折釵股筆畫,圓折
形容書法筆畫的還有印印泥,是特指古代人封泥,爾後印章蓋之,達到一種筆畫的立體感。形容筆畫寫的豐茂立體質感。
這幾種筆畫的暗喻,都是一種可見可實踐的。唐代就有了褚遂良提出了錐畫沙,印印泥,據說懷素與顏真卿探討筆畫,顏真卿首次提出無漏痕。
屋漏痕筆意,行筆有頓有挫有逆
這一切都是歸納而意會形容誇張的藝術術語。只有能夠寫到瑧熟後,才有的境界,所謂的豐茂豐腴,耐賞,就是因為書寫的筆法中,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勁力,圓融,蒼然,以及立體感,很難說的清,有是實實在在存在,之所以是藝技,就一定客觀實現的筆法。
總之必須達到熟練筆法,古人今人筆力功夫深厚者,且有諸如此類的筆畫境。
-
4 # 永書101
“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這三個詞都是古代書法聖手們對書法筆畫效果的形象描述,還有一個“印印泥”,可與前面三個詞配成一組“書聖論書圖”。在中國書法史上,歷來對“屋漏痕”等這幾個詞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多有妄加臆測或牽強附會者。究竟是什麼意思,吵吵嚷嚷,莫衷一是。以下是我在多年書法創作中對這幾個詞語的理解,供題主參考:
1、錐畫沙錐畫沙是指毛筆雖軟,但書家要有力透紙背的氣勢,如鐵錐刺入沙中劃剌,遊刃有餘,不可阻擋。書貴於氣,不能瞻前顧後,左顧右盼,許多主要或重要筆畫須非常果斷、堅決,全憑一口氣。參見下圖:
2、屋漏痕屋漏痕比較好理解,有過農村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屋內牆面漏雨,雨水從土牆緩緩滑過,土牆遭受剝蝕出現凹槽,兩側被水浸泡會出現自然隆起,這一凹一凸,立體感十足,非常生動。古代書家總結出的這條意象非常傳神地告訴我們,書法應以中鋒用筆為主,筆畫才會有立體感,甚至會有躍然於紙上的感覺。
3、折釵股折釵股是指用手把金銀頭釵掰彎曲,您會看到在彎曲之處,釵的粗細不變,表現出渾圓遒勁之感。對書法而言,意思是一樣的,筆畫應使轉順勢,不能突兀鉅變,矯揉造作。
-
5 # 隹谷
書法中的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是古代書法中比較晦澀的名詞,我理解,這三種筆法其實都在說了一個問題,就是“中鋒行筆”,或者是三種調鋒的動作。下面我分別談談自己對三個筆法的認識:
錐畫沙錐畫沙,顧名思義就是用尖銳的錐子在平整的沙地上畫出的溝痕。這當然是小鋒行筆的概念,因為只有將錐子立正了,畫出來的沙痕才能兩邊均等,錐子偏向任何一邊都不可能畫出完美的畫痕。
儘管古人說過“入木三分”這樣的畫,但那更多的是一種比喻,實際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所以,我一直認為“錐畫沙”也不是指寫字,而是指碑刻,而這種碑刻的刻工手法還是“兩刀刻”的手法。由此,我也推斷,提出“錐畫沙”這個概念的書法理論家應該是一位碑學大家,他崇尚碑拓裡邊的中鋒行筆。
“錐畫沙”應用到毛筆書寫過程,就是將毛筆儘可能保持直立,用尖鋒寫字,墨跡乾透後也的確能夠出現類似“錐畫沙”的效果。
屋漏痕屋漏痕,就是房子因為屋頂密封不嚴而下雨時出現滲漏,沿牆面滲下了雨水痕跡。因為現代很多年輕人沒有見到過這種現象,所以也就不大好理解這種筆法。其實可以形象的想象兩種現象:
一是下雨天玻璃窗上往下滾動的水珠,那是一個慢慢下移的過程,不會分叉,一定是個中鋒的樣子;二是水在牆面是洇溼,那是一個很澀的過程。
我在電視上看到過很多人用自覺或不自覺的用這種筆法寫字,說的誇張一點,這應該是一種不大純熟的書寫筆法,用筆雖然是中鋒,但卻要一點一點往行筆方向“挪”,從這個意義上講,還真有屋漏痕的感覺。
具體以一個長豎為例:起筆後,調整筆鋒為中鋒,然後,一點一點的往下拖筆,一拖一停頓,直到收筆時停止。這樣寫出來的筆畫雖然也是中鋒,但卻因為寫法的原因,會出現兩邊均勻的毛刺感。
折釵股釵股就是古代婦女用來盤頭髮用的釵,一般用比較有韌性的材料製作,所以比較有彈性。所謂折釵股,大概就是將這種釵股最大程度地折彎,在達到極限的情況下會產生一種張力美。
作為一種書法筆法,我認為用來形容楷書中的“戈鉤”再合適不過。所以,在書寫“七鉤”時,一定要如折彎的釵股一樣,粗細均勻,韌而不折,張力十足。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裡這幾個字:
-
6 # 千年蘭亭
很佩服古人,能想出很多生活中非常生動的現象來形容筆法。“錐畫沙”形容書法的中鋒之美,“屋漏痕”形容書法的自然之美,“折釵股”則形容書法的力量之美。
“錐畫沙”小時候我們很多人用樹枝在沙子上寫過字。將樹枝垂直在沙子上劃過,中間部分較深,而線條兩側沙子均勻凸起,痕跡中正,形似書法中的“中鋒”。
“錐畫沙”強調中鋒,“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強調書寫時的阻力,表現出一種率意之美。
“屋漏痕”70年代之前的人對房屋漏雨的現象應該有記憶。那時條件不好,家裡經常出現“外面下大雨,家裡下小雨”的情況。一場大雨過後,家裡的石灰牆上,常留下一道道“屋漏痕”。
“屋漏痕”用來比喻筆墨在紙上的執行軌跡,凝重而不失自然。強調作書要率性自然,富於變化, 杜絕刻意造作。
雨水在牆上流動時會遇到阻力,水流會忽快忽慢,直至流至最後一滴水。以此意指要將墨透過筆鋒,從容而有節奏地送至筆畫末端終結,點畫的起筆和收筆都要保證其形態的完整飽滿,有始有終。
要表現“屋漏痕”,必須中鋒澀行才能達到這種藝術效果。
“折釵股”現在想找一支釵有難度,但大家可以找一根粗鐵絲試著折一下,你會發現,鐵絲折而不斷,彎折處略呈圓弧狀。
“折釵股”被古人用來形容轉折的筆畫,雖然彎曲盤繞,但圓潤飽滿,一氣貫通。
它其實是“錐畫沙”筆法在筆畫轉折處的區域性表現,書寫時筆毫平鋪,筆鋒圓勁,這樣寫出的線條質感強烈,遒勁有力。
-
7 # 君飲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想明白。
不妨親手試一試!
錐畫沙語出唐代褚遂良《論書》:"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宋代書法家、文學家黃庭堅曾說過:“如錐畫沙……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換而言之,就是在平坦的細沙地上,用利器刻畫寫字,如果錐器用力的方向不端正,利器雖深入沙中,卻留不下什麼痕跡。
只有持器姿勢端正、用力點垂直向下,才能使刻畫的痕跡飽滿、自然。
錐畫沙告訴我們要善用中鋒,才能讓筆畫瘦勁爽利。
屋漏痕出自唐代陸羽(茶聖)的一篇文章,《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
文章記載:懷素曾與顏真卿論草書,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古代房屋牆壁都是紅磚砌造,錯落有致,假如下大雨,牆壁屋簷漏水,水流下淌的痕跡順著牆壁磚石的紋路蜿蜒頓挫而下,而非一貫直下。
說明章法要肆意曲折。
其次,屋漏痕總是在雨後幾天才幹,也說明寫字時要有力度,力透紙背。像屋漏痕一樣,能長留數天!
折釵股出自南宋姜虁《續書譜》:“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
意在說明筆畫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遒勁爽利,表現出很強的力感美。
與萬歲枯藤有異曲同工之妙。
-
8 # 王乃棟說書畫
這是古人講筆法的三個術語,三個比較確切而簡單的術語。
中國書法是由於毛筆的獨特物理效能,經過了千年左右的書寫實踐,直到東漢末年紙張普及,五體尤其是草書產生後筆法昇華才形成的。但是筆法看似容易,其實極難。當時的草聖張芝甚至說寫草書藝術”匆匆不暇”而遭到趙壹的非議。但是越難的藝術越是吸引人,漢末蔡邕總結筆法稱筆勢,認為要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王羲之提出“意”。到唐代經幾位大書法家張旭、顏真卿總結就提出了幾個簡略好記,形容貼切的筆法術語。錐畫沙相傳是張旭說的,屋漏痕則是顏真卿總結。就是說毛筆字寫岀這些感覺才能稱法書,否則就是俗字(即實用書寫)。
其實這三個筆法術語表述的意思差不多,無非是把筆畫寫出力感,寫出生動,寫得厚重,寫得圓潤。總之是要寫得活,寫出意韻,能引人入勝。
圖一是宋代黃庭堅草書代表作《李白憶舊遊詩》中的兩字:樂難。這是比較典型的錐畫沙感覺。鐵錐在沙灘上劃過,沙粒排擠兩邊形成立體線痕。錐畫沙的主要識別處是厚重墨痕兩邊有不規則鋸齒痕,這在樂難的筆畫中處處可見。
圖二是顏真卿《告身》中的兩字:兼之。可以從這兩字筆畫中處處發現錐畫沙感,甚至更有動感如之字一長捺又兼有屋漏痕和折釵股的圓勁厚實力度。
圖三是拙作草書中幾個字,圓轉的筆畫力圖體現畫沙折釵之意,以此向大家請教。
-
9 # 如石書藝
古人形容書法的用筆(包括筆法技巧)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以“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等最為典型。其實,這是古人歷經磨練形成的筆墨素養,是書者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在筆墨中的精氣神。可以說這些比喻是對點畫線條和字形態的描述,而並不是具體的用筆和筆法原則。
那我們究竟如何正確理解“屋漏痕”等問題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我們講筆法不僅僅是書法點畫和字的表象形態,也不僅僅是為完成某一形態的技巧,形態僅僅是一種書寫留下的痕跡,技巧也只是為形態服務的一個技巧。這樣說肯定許多人反對,其實真正的筆法意義,真的既不是為了寫出的形態以及形態之下的技巧,而更要緊的是形態之下的人的筆墨精氣神。試想,每個人寫出的書法都不一樣,根本原因不是技巧不同(當然每個人的書法技巧不同是一方面,但其實決定個性技巧的是人),而在於個人的性情、筆墨修煉的素養。我們說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有區別,歐陽詢與顏真卿的書法不同,說到底不是技法不同所致,主要由他們的主觀意志及筆墨個性決定。
我們現在在書法傳承上有個很大的誤區,以為繼承古法就是模仿形態,追求在形態之下的技巧發揮以及形式的多變,這正是當下學書法的誤解。舉個例子,唐朝人穿唐裝,宋人穿宋服,我們以前喜歡穿的確涼,如今大家都喜歡穿棉麻的衣服。社會的發展,生活、審美需求都不一樣。同樣道理,屋漏痕是古人集畢生功夫,自然形成的個性筆法和痕跡,你盲目崇拜,追其形像,這不是東施效顰嗎?
我曾經說過,個性筆法是在共性筆法原則基礎上的發揮,所以不必一味模仿別人的個性筆法。只要你筆墨功夫練到家了,個性筆法自然而然就體現在你的書法中,這也驗證了趙孟頫的經典書論思想:“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相傳”。我們說,趙孟頫的書論非常經典,但我們要深入理解,而不能只理解表面的意思。例如,這句話雖有兩層意思,但其實是密不可分的,建立在一個理論系統裡,有人說用“”筆千古不易”不對,違背了書法藝術規律。我只能說你對“用筆”兩個字的理解不透。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應該明白了“用筆”是一個共性原則,而筆法技巧因人而異。
至於有人喜歡“二王”的風韻,有人喜歡”“屋漏痕”;有人覺得沙孟海、林散之的拙樸形態更有味,有人喜歡“瘦金體”、“啟功體”。這是個人審美取向不同,沒有高低之分,都是書法的表現形式。書法的本真出自自己的手中,是自己真性情的流露,既不能複製別人,也不能強加於人。
-
10 # 空谷山人
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用筆=?
結論甩毫。
筆軟而奇怪生。這是古人用筆的終極目標。
不甩軟毫無以能深入沙裡。
不甩軟毫無以能在泥上留下印痕。
不甩軟毫無以能在紙面劃出自然的線條。
不甩軟毫無以能得到力透紙背自然流淌的線條。
用筆就是解決線條質量的問題。
其它解釋都是扯淡。
現代人硬筆寫字的習慣拿來寫軟筆字行不通。
所以現在出了好多瘋子就是悟透了甩毫結果走火入魔了!
古人講用筆千古不易,後面一句這些人忘了,結體亦須用功。
真是現代版盲人摸象可悲!
-
11 # 安水閒人
書法術語錐畫沙,虛實相生燥潤佳,屋漏痕中依稀影,如鴻過潭影猶霞,折釵股如段指肘,絕墨逢生柳暗花。此乃長久功夫致,無意於工精氣咖。
回覆列表
"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都是書法中用來比喻用筆法則的形象語。 古人在書寫時多用文言文。文言文簡捷凝鍊,但很難將複雜的事物說透說準,因此在一些細節的描繪中多用比喻,"屋漏痕"等書法中用來比喻的法則即是如此。 "屋漏痕"比喻書寫行筆要堅持中鋒,橫畫行筆時用筆的感覺象"推",豎畫行筆時象用筆"剌"。 "折釵股",比喻運筆轉折時筆鋒要中正平鋪,不能偏斜扭曲,就象釵股那樣雖然彎彎曲曲,但寫出的線條總象扭彎的鋼筋一樣圓勁而有張力。 "錐畫沙""印印泥",又稱"畫沙印泥",比喻書法中鋒、藏鋒用筆,應象錐子插入沙中,又象印章蓋印泥那樣深入有力,堅定不移。 以上我只談個人的理解,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