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旱菸的味道

    謀士是出主意的,也就是軍師!為什麼謀士老說吾有上中下三策,謀士也有缺點!

    術業有專攻!人還是要認清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

  • 2 # 涼州七里

    繼續湊個熱鬧,先說一個叫“毛遂之死”的故事。

    趙國之後在經歷了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元氣大傷。而燕國見趙國已經是民貧兵疲,乃派遣大將慄腹前來攻打趙國。趙王此時手下已沒有能帶兵抵禦的良將了,因此想起了當年促成楚、趙兩國結盟的毛遂,認為他一定能夠勝任抵抗燕軍的任務,於是打算任命毛遂為將軍率軍出征。

    毛遂聽到這個訊息後,大吃一驚,立即趕到趙王那裡,要推掉這個任命。說了一堆推脫的實際理由,但趙王硬是要他掛帥迎敵。毛遂之後雖然身先士卒、殫精竭慮,但他統領的軍隊還是被燕軍打得落花流水。戰事慘敗,毛遂覺得沒有臉面見趙王及趙人,於是避開眾人,到山林裡拔劍自刎。

    這是一個糊塗君主將一個有自知之明的演說家推向戰場最後身死軍破的故事,也是一個理論家被強行實幹的悲劇。

    迴歸問題,回答其實只需要搞清楚兩個方面,那就是古代創業者的條件和素質以及謀士群體需要什麼樣的就行了,那就擷取“謀士如雲、猛將如雨”的三國時代來說說吧。

    先說創業者,有家大業大想再進一步的,比如袁紹兄弟;有破落宗室始終不忘初心的,比如劉備;有胸懷大志後轉職為奸雄的,比如曹操;有出身低微、白手起家的莽夫,比如劉備;有子承父業、更上層樓的,比如孫堅父子;還有公孫瓚、嚴白虎、劉虞、公孫度等一系列不入流的人物。應該說創業的要求並不高,都可以上,後世的農民起義都不外乎此。但追加一個創業成功的條件,對於創業者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

    在我看來,創業者和謀士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職業,要求自然也就截然不同。

    創業的門檻不高,要求卻非常高。

    作為一個創業者首先需要個人魅力,比如劉備,雖然半生落魄如喪家之犬,但始終有關張趙不離不棄,有徐州集團的二流人才跟隨,在荊州更是折服一片,“人和”兩字可真不是說說而已的。

    第二,判斷力,創業是一個集團,參謀眾多,說什麼的都有,作為首腦最重要的事情是採取最正確的決策,既要果然,又要睿智,比如孫權對於抵抗曹操決定的下達。

    第三,意志力,創業艱難百戰多,劉備的江山不是哭來的,而是孜孜以求歷經千辛萬苦而掙來的,需要不忘初心的強大意志,沒有毅力不如在許昌養老。

    最後是能力,這一點曹操為最,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出謀劃策,他都不在手下的那一堆名人之下,每個三國遊戲中曹操的各項指數都是一個bug。但這個不是必備,發揮手下的最大潛能才是創業者的首要問題。

    五邊形戰士--曹操

    然後說說謀士,三國中謀士群星閃耀,作為一個群體可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但過於耀眼的表現反而掩蓋了很多爭相。

    第一,出主意的人比你想象得多。以曹操手下為例,平黃巾靠的是荀氏叔侄,打袁紹前線帶過去的郭嘉,戰馬超靠賈詡的毒計,守東阿的是程昱,殺關羽靠的司馬懿,然後在赤壁變現為集體失靈,所以說謀士不是萬能的,並不是想象中的算無遺策。每一次被曹操採納的決策方能見之於書,別的沒甚營養的常規發言就沒記下來了。

    其實謀士群體的功能,就是提供幾套不同決策的觀點以及依據給老大作參考,沒有人是算無遺策的,哪怕郭嘉孔明都做不到。英明的創業者心中早有了一個大概的思路,但需要別人幫他整理出條理性並在具體實施方案上予以完善,所以經常會有“一拍即合”、“相見恨晚”的情形發生。

    第二,謀士職業成本低。相當於今天的職業經理人,俗稱打工仔。公司垮了可以改換門庭,打工仔隨時可是上下崗或者跳槽,創業者卻只有成功或者失敗兩條路可以走。所以,即使家裡有錢有地有人,同樣會選擇依附一方勢力,最典型的諸葛家族,魏蜀吳三方都至少有族人當過州牧,可謂深諳投資學的真諦。

    第三,謀士是理論專家,自古百家學說,未見過有人從嘴巴上能夠統一天下,比如馬謖,諸葛亮看中的優秀人才甚至在作為接班人培養的,臨到頭卻是紙上談兵,不堪一用,至少他還需要殘酷的歷練。街亭都守不住,你認為它能夠創業成功嗎?

    所以,謀士看重的是水平和見識,而創業者更在乎心性和魅力,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創業這活不是謀士群體的菜。這一點放在現實當中也是如此,一個人適合創業還是打工,或者找個地方混日子,這是性格決定的,有正確的自知之明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 3 # 記者倪好

    是否創業,跟時代無關,跟資源、條件乃至性格有關。

    不管什麼朝代,要創業都需要啟動資金,即便劉邦當年也是靠岳父呂公的錢才起事。現在有些人有想法,有創意,但苦於沒有資金,所以到處找投資,可拉到了投資,又被各種條條框框掣肘,最終很可能半途而廢。再說說謀士的幾種型別:

    有些人,善於幫人出謀劃策,但不善於決斷。比如你有什麼事,讓他給參謀參謀,這人能給你分析一大堆,但如果你說讓他拍板到底幹不幹,他又瞻前顧後,優柔寡斷。這種人可以當謀士,不能當主公,三國裡面的袁紹就是這樣的人。

    還有一種人,謀劃什麼事的時候很謹慎,不會出錯,但缺點是要花很多時間,等他想好辦法,雖然能用,但基本上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三國裡面的陳宮就是這樣的人。

    最後一種人,抱有讀書人的清高,始終相信一種正統價值觀,做事做人都有原則,這在戰場商場打拼的時候是個軟肋。別人都玩虛的、陰的,你行得正,走的端,肯定會被環境淘汰。這種人在三國裡就是荀彧。

    上面三種人,第一種善謀不能斷;第二種能謀不及時;第三種寧折不彎。這三種人無法自己創業,只能給老闆打工,如果老闆是個狠人,他們有很大機率能一展抱負,如果老闆是個混人,他們也會跟著遭殃。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 4 # Wwey小陳

    歷朝歷代人才輩出,有的亂世更是高手如林,但是為什麼這些人不自己去創業打天下,而是扶持別人呢?

    扶持別人還需要自己聽從人家的命令,還沒有什麼才能超過自己,為什麼不自己去幹呢?

    其實就跟現在工作一樣,創業真的很難,但是找工作容易。

    要想創業一點一點幹起來,不容易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但是給別人幹就不同了,本來自己就有一定才能,恰好有一個舞臺正好能大顯身手。

    古代注重名望,一個本來就有名望的人,或者是跟皇上貴族沾上邊的人,也好說,畢竟有聲望。

    當初項羽一身本領,靠的也是他是楚國貴族的身份,才能招兵買馬那麼多人,有八千子弟兵追隨,倘若沒有這個身份想要自己從底下往上幹不容易。才能是一方面,名望是一方面。

    當年三足鼎立的時候,這三個憑什麼三分天下?

    魏蜀吳三個國家,也是靠點名望幹起來的。

    曹操建立的魏國,曹操當初是丞相,憑藉著 漢丞相之名義,要說丞相招兵買馬,當然會有人。要是說一個人有治國亂世的能力,追隨他吧,而不提起丞相身份,試問一下,還會有人追隨嗎?

    吳國孫權,世代為官,這個也好說,畢竟曹操,孫權剛開始發展的時候身份也還不錯。劉備呢?劉備就厲害了一點實力都沒有。

    但是人家官方身份厲害啊,劉皇叔,皇上的叔叔。最初漢朝實行的推恩令,目的中央集權,長子次子皆可以繼承封地不斷劃分,之後越來越小,最後沒有領土。

    這個皇室身份,可比丞相,世代為官,好聽多了,但其實都不知道是不是皇室呢?只不過和皇上一個姓。

    明朝魏忠賢,清朝鰲拜,這兩個人可是當時獨攬大權的人,權傾朝野,沒人敢說個不字。但是呢?為啥不創業乾乾,篡權奪位,就是因為他們始終是臣子,在明清那時候就是奴才。

    天下只認得皇帝,別人不好使,縱使你有權傾朝野能力。

  • 5 # 蘭臺

    所謂創業,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在亂世創造一番基業。

    那麼,什麼是亂世呢?從中國古代歷史看,亂世一般指的封建王朝末期舊有的社會秩序崩潰,而新的社會秩序還沒有建立起來這段時期。

    這段時間內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最快時間組織起一個團隊,然後依靠這個團隊或者自保,或者在一定範圍內提供社會秩序服務,又或者就乾脆直接爭霸天下。

    哪些人可以最快時間組織起團隊呢?我們從秦朝以後的開國帝王出身來分析分析。

    漢高祖劉邦:家裡有些錢(秦漢,想要做亭長這種級別的底層幹部,家裡至少要有10萬錢),本人是沛縣黑社會老大(劉邦年輕的時候去大梁跟著張耳混過),有一幫小弟。

    漢光武帝劉秀:家裡是土豪,不但有上千部曲而且勢力大到可以庇護逃犯的地步。

    曹操:祖父是大宦官,父親做過國防部長,家裡算得上陳留一霸,老家親戚朋友一大堆,回家招兵,頃刻間幾千人就招募上了。

    孫權:軍閥世家,孫堅去世時孫家部曲還有好幾千呢。

    劉備:別看出身低微,當年投軍打黃巾的時候手下也有幾百“遊俠少年”跟隨。

    晉武帝司馬炎:大大的官三代。

    隋文帝:官N代

    唐高祖:官N代

    宋太祖:軍二代,本人是後周高階將領,掌握後周禁軍兵權。

    元世祖:成吉思汗的親孫子,郭靖大俠的親侄子。

    明太祖:唯一的流民出身,但是他最開始也是跟著郭子興隊伍混的。

    清太祖:部落首領。

    簡單梳理了一下從漢高祖開始的歷代開國帝王,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標誌:他們要麼自己就是大貴族,文武班子早就配好了,要麼就是地方惡霸流氓頭子,即使在和平時代手下也有一批敢打敢拼的馬仔。

    而中國古代絕大多數謀士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我們可以用歷史上比較著名的謀士來做做分析。

    諸葛亮:諸葛亮家雖然也算官宦世家,但是傳到他這一代其實已經敗落了,當然敗落了還算是世家子弟,但是家裡肯定是養不起部曲的,同樣他跟著自己叔叔從山東琅琊來到荊州,這樣一來他一個外鄉人即使想拉隊伍,湖北當地人肯定也不能聽他這個山東人的話,再者說,荊州當地還有大族豪強呢,那麼諸葛亮最好的選擇也就是加入某一個集團,然後揮灑自己的才華。

    張賓、王猛:這兩個都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謀士,他們都有相同的特點,都是世家子弟,但是家道中落,支撐不起他們快速拉起隊伍,與此同時,他們武力指數又不足以支撐他們單獨打天下,所以只能找一個團體加入。

    綜上訴述,絕大多數古代謀士之所以不自己創業,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或者說沒有這個條件。

  • 6 # 歷史洞察實驗室

    原因其實要從多方面來分析。

    首先要明白一個概念,皇帝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也就是說在古代,寒門學子是很難出頭的,因為門閥壟斷了知識,如果寒門士子要想出頭,要麼舔著臉去巴結世家,要麼老老實實苦讀,不管從哪裡學到知識,又要面對一個更大的問題。

    創業三要素,錢、團隊、風口,古代也是一樣的,錢,軍隊,時機,很不巧,這三樣世家都佔著。

    哪怕不是寒門出身,一個正兒八經的世家子弟,學了滿腹經綸,一樣不會自己創業,因為他的背後還站著他的家族。

    如果自己創業,也可以,但是如果失敗家族的命運可想而知,這種稍不留神就是舉族誅殺的風險,世家承受不起,如果要造反也不會提供資源,

    所以寒門子弟創業沒條件,世家子弟造反被掣肘,所以世家子弟老老實實當個謀士,寒門子弟給下一代一個更好的出身,這樣才是正道。

    退一萬步講,自己創業最終的需求也不過是為了博一個名聲,男兒當天三尺之劍也是這麼個道理,如果好好輔佐主公,一個青史留名也是有的。

    如果自己創業,萬一失敗了,史官著帝王家史,一個遺臭萬年是跑不掉的。

    綜上所述,風險太大,敢擔風險的沒資本,有資本的不敢擔風險。成功固然可喜,但是基本都是失敗。

  • 7 # 螢火蟲148092406

    謀士為什麼不能創業,謀士考慮事情比老闆全面,做人也完美。老闆野心膽大,就象賭博。老闆有性格就好,謀士顧前顧後。

  • 8 # A萬斌同志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平臺,古代絕大多數創業者均為高平臺者,或者是貴族,有軍隊,地盤,威望!古有云:人擇明君而臣,鳥擇良木而棲就是這個道理!大多數有位的領導需要思考處理的事情太多,要的是決斷力而不是辦事的能力!這就是謀士們的用武之地,也是價值。 回到現代,出現很多碩士,博士,海歸的高材生為老闆打工是一個道理。你的知識可能比老闆高,但是老闆才能給你展示的平臺!

  • 9 # 青山不掩

    創業需要特定的人才,心思縝密的做籌算,善於思考的佈局安排,辨識材料善於討價還價的適於採買,墨守成規的從事生產操作,勇武的可做保鏢,只有目標遠大善於用人的可做將帥,例如創業。所以不能認為只要有決心,就可以創業。選擇行業闖社會,每個人都可以天馬行空,思接千載;社會行業同時也在掂量,選擇你,沒有看上的,萬千投資打水漂,無影無蹤,甚至賠上全家資產,負債累累,只能一死了之,痛快早超脫。

    創業需要資金,好點子到處都有,投鉅款沒有幾人豪擲。

    創業需要資訊,需求不足,產品堆積如山也無人問津;銷售資訊閉塞,你有人不知,人要你不知。

    創業需要人脈,人熟可以獲得資訊,你的雖貴,人熟買你的放心,他的便宜,不熟心存芥蒂難以成交。

    創業需要技術,創業過程不斷暴露的問題,每一個都如高山大河攔住去路,不能解決必然前功盡棄。

    創業需要素質,觀察力,分析推斷,判斷力,決策力,信心,決心,耐心,吃苦耐勞的作風,百折不撓的毅力……優勢再大不足以保證必勝,一個細節卻足以功虧一簣。創業,你說容易嗎?

    據說浙江人寧為雞頭,不為牛後,絕不打工,就要獨創,實際上,相當多隻是守著街頭小店,混混日子罷了。不辨條件,一意孤行的創業,未必大有前程。

  • 10 # 歷史好奇怪

    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我也真的思考過哈哈。古代的謀士,無論輔佐主公是否創業成功,名字能出現在歷史書上的,那個個都是人精。不但宏觀上可以分析天下大勢,微觀上還可以洞察人心,可以說都是雙商極高之人。能力較之其之主公,也不遑多讓。那為什麼他們卻不獨自創業呢?我們強勢分析一下:1、謀士大多家庭普通,沒有高貴的血統根基和豪華的人脈網

    我們說歷朝歷代的亂世豪傑們,那些真正的創業梟雄們,如果不談流民暴動中農民起義的領袖的話,其實他們大多是家世顯赫之人,不僅背景深厚,而且背後的家族能量巨大。比如說三國時期的引領歷史潮流,在歷史舞臺上大放異彩的幾位時代領袖。袁本初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門庭之貴,幾乎無可比者。曹孟德也是重要的官宦家庭出身,背後還有宮中貴人相助,雖然是太監,但那可是能量巨大的太監。劉備就更不必說了,擁有一個宗室的名號“劉皇叔”,足夠吃遍天下都不怕啦。東吳的孫家父子,有地盤百姓,有錢糧人馬,有深厚的影響力,一開始人家就是裝備齊全的遊戲玩家。

    而大謀士們呢,你看三國演義,曹操一會兒從這個窮鄉僻壤請出來謀士,一會兒又從那個山旮沓裡來竄出來另一個謀士。而最厲害的臥龍卻在種地,鳳雛也是個隱士,政治學的學問精英們似乎都在隱居……這就很有說明一個問題啦,謀士們之所以只能成為王佐之才,而不能成為王,關鍵還是生下來就在拼爹的社會中處於劣勢,想要在亂世中實現階層穿越,唯一能做的就是抱著一顆真正的參天大樹,希望在他成為時代這片森林中唯一大樹的途中,自己乘涼會比其他人更舒服些!這就是謀士為什麼不創業的原因之一,因為家裡沒有雄厚資本可折騰,也沒有天使投資人!

    2、謀士是文人,文人在冷兵器時代不能讓武將服眾,也不能讓文人服眾

    縱觀令兵器時代起兵造反的梟雄們,武將出身的倒是多,文武兼備的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是純粹的的文人謀士!有的甚至大字不識一個,比如說潑皮無賴漢高祖,討飯和尚朱元璋。這些字都不怎麼認識的人不需要非得博古通今,也不不必懂四書五經,會打仗就行,實在不行只要會識人用人懂駕馭制衡也就行了。像劉邦劉備這樣的人物,非常善於玩弄權術人心,恩威並施讓誰都對他感恩戴德服服帖帖的。

    但是謀士不行啊,對於武將而言,你一個文人謀士,就會出出主意,有時候還一不小心掉進別人的坑裡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老子憑什麼出生入死的跟著你。這就是張飛關羽一開始輕視諸葛亮的原因!!而對於文人之間來說,大家都有一個文人相輕的臭毛病,都覺得自己法力無邊,其他人都是泛泛之輩,這種自戀的情懷下就不會有容人之量,而其他人也因為不想成為另一個謀士的馬仔而不願來為之效力。創業無團隊,風蕭蕭兮易水寒吶!

    3、謀士頭腦清晰理智,亂世保命是第一要務,善於規避風險。

    造反可不等同一般的創業專案,這種創業要是一不小心剛在風口就成為了別人前進路上的墊腳石,那可不是好玩的。一般創業核心……主公,命可鐵定就沒了。所以謀士之所以不自己創業,而是輔助別人創業,這也是關鍵的一點。主公死了還可以有新的主公,自己死了可就啥都沒了!

    說白了,這可能有些陰謀論,但是縱觀歷史,確實我們發現亂世謀士的死亡率遠低於主公的死亡率,你看三國很多謀士,那主公都是換了一波又一波,自己在這樣的變換中始終無事,因為亂世中對人才的渴求,尤其是對大謀士的渴求是極為突出的,沒有一個頭腦清醒的創業者敢於濫殺謀士,即便他曾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反而你會看到很多梟雄,即便是不喜歡某個謀士,依然會禮遇他,這方面曹操做的最好,你看他對許攸。當然劉備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謂“千金買馬骨”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才能看到亂世中謀士為何那麼大放異彩,也那麼重要!所以輕鬆且毫無風險的在各大創業勢力中游走,謀士們何樂而不為呢?謀士可不傻,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何必把自己樹立成創業者的靶子,讓人家來攻擊呢?當職業經理人還是創業者,那個更容易遭受對手的打壓呢?

    4、謀士有種情懷,叫做一展平生所學

    大謀士們,都是才華皆可溢位之人。他們與普通人相比,有更加寬廣的眼界,有更為淵博的知識,也有與眾不同的格局氣魄,更有對天下形勢深入透徹的看破,他們想要有掌握一切理智和成就感,他們希望實現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波瀾壯闊,他們也有扶大廈之將傾的能力,而這種才華和天賦只有在亂世舞臺上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他們只願做運籌帷幄的幕後總導演,一展平生的抱負,死而無憾,這是多少寒窗苦讀的文人心中的夙願啊!這是文人心中最深深鐫刻的情懷吧!有些大謀士,入世一遭,不過是為了拯救黎民於水火,清高自傲,毫不戀棧世俗權力!更是一種俠的精神!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贏了吳越爭霸的范蠡如此,贏了漢家天下的張良如此,贏了大明王朝的劉基如此,贏了奉天靖難的道衍和尚姚廣孝也是如此。悠悠千載,歷史真的好奇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女性最適合做的運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