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醬TNT
-
2 # 努力懂得多一點
五四運動前後,魯迅到《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魯迅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
五四運動前後,魯迅到《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魯迅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魯迅任職於中山大學期間,應邀到香港發表演講。他在演講中談到如何使中國擺脫舊思想的束縛時,稱讚新文化運動把原來的中國——“無聲的中國”——變成有聲的中國。魯迅回顧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演進過程說,就在五四運動的前一年,胡適之“來嘗試”了,提倡“文學革命”:“不必再去費盡心機,學說古代的死人的話,要說現代的活人的話;不要將文章看作古董,要做容易懂得的白話的文章。”一開始,改革還是語言層面的,隨即,新文化的倡導者意識到單是語言層面的革新不夠,因為腐敗的思想,用古文能做,用白話文也能做,所以就有人來提倡思想革新。思想革新的結果引發社會革新運動,於是有了五四運動。
新文化運動剛開始時,魯迅非但不是領導者,而且他的參加還有些被動。根據《〈吶喊〉自序》和《我怎麼做起小說來》的記述,魯迅是在《新青年》同仁反覆勸說下才寫稿的:“《新青年》的編輯者,卻一回一回的來催,催幾回,我就做一篇,這裡我必得記念陳獨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說最著力的一個。”當然,與他進行有關“鐵屋子”對話的金心異(錢玄同)也功不可沒。陳獨秀向魯迅約稿之殷切,可以從他給周作人的信中看出來:“魯迅兄做的小說,我實在五體投地的佩服。”“不曉得豫才兄怎麼樣?隨感錄本是一個很有生氣的東西,現在我一個人獨佔了,不好不好,我希望你和豫才、玄同二位有功夫都寫點來。豫才兄做的小說實在有集攏來重印的價值。”1958年5月4日,胡適在臺灣發表紀念新文化運動的演講,特別表彰了魯迅:“我們那時代一個《新青年》的同事,也姓周,叫做周豫才,他的筆名叫‘魯迅’,他在我們那時候,他在《新青年》時代是個健將,是個大將。我們這班人不大十分作創作文學,只有魯迅喜歡弄創作的東西,他寫了許多隨感錄、雜感錄,不過最重要的是寫了許多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