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李雪亭

    哈哈,提這個問題的一定是南方的朋友吧。

    我是北方人,河南開封的,我們愛吃麵條,餃子,混沌,饅頭。大米飯偶爾也吃,不能連著吃,吃兩頓再吃就煩了,就不想吃了。

    我是最愛吃麵條,尤其是撈麵條,澆上番茄雞蛋滷,抓一把黃瓜絲,放點荊芥葉,澆上芝麻醬,淋上一點醋,在剝好幾瓣蒜,那吃起來真是過癮!用我們河南話說,真得勁!

  • 2 # 隨性的薇薇

    歐洲是小麥文明,亞洲是稻米文明,拉丁美洲則是玉米文明。

    這就意味著上千萬年前亞洲的祖先已經在你的身體裡留下了烙印。

    但是現代營養要求人們可以多吃粗糧,即沒有加工過的全穀物,富含更多的纖維和營養,來代替精白米。

    因為精白米屬於精碳水化合物,如果短時間內攝取過多,血糖異常會增加,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長此以往,便形成了胰島素的抵抗,當我們身體產生胰島素抵抗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糖代謝會發生出現問題。

    糖沒有辦法正常代謝,從而被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我們的脂肪合成增加,還有脂肪的代謝相對減少,更多的脂肪酸存在於我們的血管之中還會導致血管的硬化。

    還有可能發展成二型糖尿病。

    所以建議用全穀物等粗糧來代替精白米,因為富含纖維素,可以降低胰島素的抵抗,預防肥胖和其它疾病的風險,並增加了精白米無法提供的營養元素。

  • 3 # 地兩Rabbicatts229081

    因為米飯是南方的主糧"水稻"加工出來的"大米"做的,特別適合於南方人,所以永遠吃不膩。就像北方同胞永遠吃不膩小麥製作的食品一樣的道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般以秦嶺------淮河為南方北方的分界線。

    中國北方少雨,氣候比較乾旱,所以農作物以旱作的小麥,玉米等等為主。其實北方有"小米"(詞典又稱"黃米"。名句"小米加步槍"),是粟(谷,或穀子)加工出來的,也可以做米飯的。

    南方溫暖多雨,水源豐富,特別適合於需水多的"水稻"種植。尤其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江南水鄉",更是水稻的主產區,滋潤養育了多少秀麗窈窕的江南美女。

    即使是不平坦的丘陵,山區地帶,也改造出了許多梯田平臺,堰溝水渠,所以山區也可以種植水稻,吃大米飯。我們西南地區就是這樣子的。種植規律通常是"稻麥兩熟制"(秋冬下種春夏之際收穫的"小春作物",如小麥,胡豆,豌豆等等;;春種秋收的"大春作物",以水稻,玉米,豆類等等為主),更南的水稻可以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水稻常有雙季稻,再生稻(本地水稻收穫以後可見谷樁自然再長一些稻穗,部分還可以長得飽滿。只是再生稻產量低,很多農民已經不屑於要了)。所以,南方水稻產量一般都是比較高的。水稻一般分為秈稻,粳稻,糯稻三大類。前二者加工出來的"大米",一般是做米飯,米豆腐,米粉涼粉等等用的,而糯米過去則是常常作餈粑(五月初五端午,八月十五中秋時節),湯圓(正月初一,正月待客)等等用的。現在工廠商業化生產的多,自家做的很少了。大米的米粥,蒸的乾飯吃膩了,還可以換換做吃法,比如米粉;炒米米(爆米花),跟炒苞穀子(爆玉米花)一樣的吃法。

    其實,北方的小麥,玉米,大豆等等作物,南方很多地區也可以在旱地上種植的,只是產量可能木有北方的高罷了。所以,我們也常吃小麥加工出來的麵條即掛麵,以前幾乎每一個村子都有一個"麵坊(房)",還可以做成"包面",就是小麥粉製成方塊麵皮,再中間包上肉餡末,蔥蒜韭菜藠(jiao去聲)頭等等佐料,美味啊,可能相當於北方的餃子,餛飩等等美食了。小麥粉還可以蒸饅頭,做肉包子,炸麻花,烙油餅......種類也很多的。

    旱作的玉米在主糧中可能居於第三位。玉米口感不及大米等等,一般作豬雞等等畜禽的飼料用,但作為粗糧的玉米可降血脂,含纖維素較多促進胃腸蠕動而可通便,所以一些注重健康的人群,還會經常吃些玉米飯(羹),糙米飯(糙米茶)等等。

    大米營養,口感都很好,自然不容易吃膩了。尤其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推廣開來後,水稻的產量品質都有很大提高,所以很多人特別是農民非常感謝愛戴袁隆平。

    最後,是一篇科普說明文,看過讀懂之後,就不會被人說成"五穀不分"啦!稷ji,去聲。黍shu,上(三)聲,又稱大黃米,可能相當於是"北方的糯稻,糯米"。只是在這個以掙快錢為樂的時代,很多農民都離開土地農村了,有多少人像永遠是孩子樣的我 ,這麼在意這種知識啊?

  • 4 # monday—贛州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吃米飯是我們中國流傳很久的一種飲食文化,我們喜歡用米飯配上一些下飯菜,因為這樣子我們才會覺得,能吃飽,吃的有營養,吃得很健康。而在我們的眼裡,米飯就是主食,在我們的食物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在我們南方大部分地區都離不開米飯,很多人一天不吃米飯等於白吃,就感覺餓的慌,可想而之米飯在他們心中的地位以及它其中富含的營養之高,如果你不去仔細查詢的話,那是想象不到的。

    吃米飯更多的是價格實惠、吃的飽、也是一種習慣。

  • 5 # 一樂成長青年

    估計是長期習慣導致,我們自小的腸胃就適應了米飯或麵食。就像外華人習慣了牛奶麵包等。米飯沒味,味道全看你吃什麼菜。因為有菜,可以換,硬菜的話,米飯就是寶,應該是這樣…

    個人觀點,感謝…

  • 6 # 米小哇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講一個小故事,我小的時候在一個小鎮生活,小鎮最重要、最受重視的體育運動是籃球,但是這個鎮上的籃球場屈指可數,尤其是放假期間,學校裡面的籃球場肯定被年齡稍大一些的哥哥們“霸佔”,畢竟學校是當時的流量重鎮,人多、看球的人多、搶球場的人就自然多,像我們年級小一些但又真正喜歡籃球的人就只能找不那麼容易找到的籃球場打球,這樣的球場最好的去處就是小鎮的派出所,派出所這名字一聽很多人就敬而遠之了。

    這個派出所躲在老街巷子裡,大車開不進去,很安靜,因為派出所除了抓人審犯人,警察叔叔和家人也生活在這裡,生產區和生活區都在一個院子,球場就在院子中央,可能因為那個年代警察叔叔是體質好的代表,所以他們本身也愛打籃球(好像不打籃球也沒別的可打,不像現在都打牌),每次打籃球從下午太陽稍微退去開始,3人一組鬥牛,不知疲倦,直到球場瀰漫警察叔叔的家人做好的米飯香味,才知道到了晚飯的時間。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打完球空著肚子摸回家,楠木餐桌上是父親炒的青椒土豆絲、荷包蛋湯還有小炒肉。記得那時有個電飯煲牌子叫半球,開啟電飯煲,用木製飯勺戳一勺水分飽滿的米飯,香氣撲騰起來,整間屋子都是米飯的香味,這是迄今為止,印象最深的一頓飯。

    故事講完,回到正題,為什麼米飯永遠吃不膩,如果非要一本正經地回答,可能是這三個方面的原因:

    1.人類進化積累的習慣:人類吃米上萬年,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習慣了米飯的口感和味道,人對習慣的食物有安全感,這是人性

    2.人對情感記憶的依賴:說得時髦點,就是我們在幾戶所有歡樂、悲傷的場景裡都有一碗米飯,年夜飯桌上的米飯支撐了一家團聚的歡樂場景,深夜食堂裡的茶泡飯是平淡治癒的依據,朋友失戀迷茫去你家你認真炒一碗蛋炒飯說這是“黯然銷魂飯”,所有的家宴、飯局、酒席都有米飯的影子,而這些家宴、飯局、酒席是我們記憶的重要線索;中國古語無酒不成席,我補後半句——無米不成宴

    3.社會文化的積澱傳承:我們在還不懂事的年紀就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上小學寫作文的時候能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覺得很高階,在中學的時候背渣男辛棄疾的“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上大學之後吃著食堂的陳米研究著雷布斯小米的成功案例,如此等等,越走越遠,最難忘的還是當年半球電飯煲裡的那一勺米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小白有哪些快速掌握攝影技術的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