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以笙丶丶

      在《智取生辰綱》中,吳用的“智”表現在:

      一、“智”巧用天時: 楊志押送生辰綱正趕上酷熱的季節,“天氣未及晌午,其實十分大熱”“四下裡無半點雲彩,其實那熱不可當”。“看看日色當午,那石頭上熱了,腳疼走不得。”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現三次“熱”,天氣的特徵已得到極其鮮明的表現。所以軍漢們一見到迎面的土岡子,便“都去松樹下睡倒了”。暑熱加上一路疲憊使楊志的隨從幾乎沒有還擊之力。而晁蓋、吳用等人卻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勞,吳用的巧計之所以能在黃泥岡松林裡得以實現,也正是得力於天氣炎熱,可以說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巧用地利 : 晁蓋等人選擇了山岡和樹林作為劫取生辰綱的最佳地點,自然有其中原因。黃泥岡可作掩護,松林既可引誘急欲避暑歇息的楊志一行人進入,又可模糊敵人的視線,使他們看不清松林內的真切情況。小說中“只見松林裡影著一個人”一句中的“影著”足以說明問題。這“智”充分說明晁蓋、吳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調查研究了楊志一行人的行進時間、速度和路線,他們斷定在近正午時分,楊志一行人將抵達黃泥岡,而且軍漢們將急於進人松林避暑歇息。晁、吳等人為楊志一行人畫好了必將進入的“伏擊圈”。

      三、“智”巧用矛盾與人和 :透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晁蓋等人發現了楊志一行人內部的矛盾並且利用了這一矛盾。楊志接受任務之後,偽裝成商客,在押運途中,擔心生辰綱出事他不顧天氣酷熱,山路難行和擔子沉重,推遲每天動身時間,讓軍漢們擔著百餘斤擔子在烈日下行走,還時常用藤條鞭打他們,唯恐在休息時會發生意外,軍漢們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樣對楊志有強烈不滿,楊志一行內部矛盾已達激化。這就註定在松林中休息,無人再去理會楊志的打罵。矛盾致使內部分裂,給了緊密團結的晁蓋等人可乘之機。此智更能說明晁蓋等人用智的高明、得當。

      四、“智”巧用計謀 : 前面所有“智”的最終實現靠的就是“半瓢酒”。“一個客人把錢還他,一個客人便去揭開桶蓋,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漢去奪時,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裡便走。那漢趕將去。只見這邊一個客人從松林裡走將出來,手裡拿一個瓢,便來桶裡舀了一瓢酒。那漢看見,搶來劈手奪住,望桶裡一傾便蓋了桶蓋,將瓢望地下一丟,口裡說道:‘你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頭識臉的,也這般羅唣!’”在雙方眾目睽睽之下,晁蓋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楊志、眾人得的是藥酒,劉唐與白勝的表演天衣無縫,不能不說是吳用的計謀用到了家。楊志等人在“倒也”聲中眼睜睜地看著生辰綱被劫持而去就是動彈不得。

      在《智取生辰綱》中,楊志的“智”表現在:

      楊志是個精明、警覺且有智謀的“押解官”。他明白天下形勢:“如今須不比太平時節”,也明白一路的情勢,他知道黃泥崗“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閒常太平時節;白日裡兀自出來劫人,繡道是這般光景”。他的判斷完全正確。所以楊志在“人家漸少”之後,推遲每天動身時間且提前休息(由原來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為“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他寧可逼迫軍漢冒酷熱前行而落得怨聲載道,也要保全生辰綱,無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襲。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願活動。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楊志也儘量減少中途休息,唯恐軍漢們心生懶怠,一旦有情況難以應敵。楊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選擇了連強盜也不願行走的艱難路徑,以此來保護生辰綱。楊志在黃泥岡提醒軍漢們此地險要,發現劉唐頓生疑心,唯恐白勝酒中有詐……以上諸多方面表現楊志用心、用智良苦,實非常人可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人離婚後還住在一起生活,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