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十年代的腳踏車

    吳三桂甲申年間如果死守山海關不放清軍過關,那隻不過是戰術行為,改變不了當時明滅清興的戰略態勢,正所謂潮流浩蕩,不為個人意志能阻擋。

  • 2 # 阿咚哥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它有它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作為後來者我們只能以史為鑑,從中吸取教訓和營養,才能在現在和未來好好的發展。

  • 3 # 使用者8681475513734

    吳三桂就是一個賣國賊,流氓,害了整個中國,因為滿人指正後它們欺壓老佰姓,欺壓漢人和其它少數民族,把領土割讓給外國,一個小小的滿族統治了中國260多年,我們大漢族臉面全部被丟近了,全都是吳三桂這個流氓搞得鬼,吳三桂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罪人。如果吳三桂不讓滿人入關,中國的領土也不會丟掉那麼多領土。這就是清朝滿族人和吳三桂這個流氓成績。(老變)

  • 4 # 二手旱菸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滿清最終還是會入關。明朝是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最終政權覆滅。也不是清軍打敗的。那時明朝內憂外患,全國各地的起義軍風起雲湧,流民遍地,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譁變。國家已經不堪重負。

    滿洲人看到明政府內部的危機日益激化,早就有滅亡明朝、吞併中原的野心。他們一方面招降納叛,另一方面又經常派兵打進長城,在河北、山東等地燒殺搶掠,甚至三度包圍京師,造成"己巳之變"等事變,清軍最深曾攻入濟南。滿洲軍先後擄走漢人97萬(其中包括明朝德王朱由樞),掠奪財帛牲口無數。

    吳三桂與滿清聯絡前,多爾袞已經全軍動員南下,原先計劃走喜峰口,古北口這幾個口子,然後過密雲,直接指向北京。半路上遇到吳三桂的信使,才改走山海關的。這幾個口子滿清軍隊走好幾次了,地形路都很熟,明軍原先守衛部隊又在動盪之中,破邊問題不大。明末的時候明軍的戰鬥力很弱完全不是清軍對手,只有吳三桂統領的關寧鐵騎可以與清軍一站,但也不是清軍對手。

    滿清已經虎視眈眈中原多年,吳三桂不讓滿洲人出山海關客觀上只能拖延入關的時間,最終他們一樣會進入中原。

  • 5 # 霍大俠44

    看上去偶然的事情,其實都有它的必然性。後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就很能說明問題。

    大清帝國的建立,把名義上明朝的屬國:後金國;改名為大清國,就是以問鼎中原為標的。皇太極有野心,也有能力。八旗制度的建立,更是完善了軍隊的建設。

    而當時的明朝局勢,是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地方主政者,都不把最高統治者放在眼裡,貪汙腐敗,各自為政。做成國庫空虛,出現天災人禍的時候,國家無能為力,軍心渙散,沒有一個人能夠讓大家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就是所謂的義軍也是如此,各有山頭,誰也不服誰。

    在這種情況下,一盤散沙的明朝對戰團結一致的清朝,豈有不敗之理。人心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不到人心的明朝,很自然的就會敗給外來的侵略者。所以說,就算吳三桂堅守山海關;清朝統治者最後定鼎中原,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 6 # 國史春秋

    這個可能性不大。

    皇太極死後,滿清貴族對入主中原並不是很上心,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山海關防線始終是他們無法逾越的鴻溝,有點知難而退。二是繞道山海關,除了搶掠,沒有多大的作為。所以,對於滿清來說,守住遼東即有的土地,更有現實意義。

    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李自成在北京可以立穩根基,大順政權得到近一步的鞏固,關內戰略重心加強。到時候會形成遼東滿清、中原大順以及南明政權三足鼎立的局勢。而這種形勢最終還會被打破,因為無論大順政權或是南明政權,始終會維持一個戰略同盟,他們的共同敵人是關外的清軍。所以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關外清軍的生存突然間會遭到中原勢力的擠壓。

    滿清能夠入主中原,主要是抓住了最準確的時機。因為李自成攻打北京,意味著明朝政治中心的覆滅關,原有的戰略平衡被打破,各方勢力面臨一次重新的洗牌。而這個時候正是中原勢力最為薄弱的時候,所謂渾水摸魚、趁火打劫就是這個意思。於是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多爾袞,在范文程的建議下鼓起勇氣、重拾信心,率領清軍開赴山海關。

    最終,出於維護本階級利益本性的吳三桂倒向了清軍,而李自成在沒有對山海關形勢有足夠認識的情況下就冒然出兵。單純的消滅吳三桂對於李自成來說問題不大,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他和吳三桂背後還隱藏著一隻坐收漁利的麻雀。

    所以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即使天上真的能掉餡餅,你也得提前張開接餡餅的嘴巴。而吳三桂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了整個民族的利益,等於是給了滿清一個天賜良機。如果吳三桂和李自成結成同盟而不放清軍入關,清軍到中原的幸福生活只能是鏡花水月。

  • 7 # 庭州行者

    先不說山海關的問題,就說袁崇煥一生中最後一戰是在哪裡打的?北京城下。皇太極怎麼進來的?繞道北方長城一線。現在明白了吧,清軍因為早就透過種種策略,歸化了蒙古的一些部落,因此幾乎明朝整個的北方防線,都成了清軍的突破口。宣府大同也沒少被圖破。

    僅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間,清軍入關六次,最遠到達濟南城。所以,入關對於清軍而言,易如反掌。

    更何況,在李自成一路向北京推進的過程中,把明朝北方的防線是摧毀得那叫一個乾淨,清軍可以更加輕易地突破。

    再說山海關。山海關能防禦清軍,不是靠他本身,而是因為依託山海關建立的關寧錦防線這麼一條宏大的防禦體系,環環相扣,使得清軍不敢繞過任何一個。然而,在1640年至1642年的松錦之戰中,清軍已經將明朝遼東軍的主力幾乎全殲,錦州被攻破,洪承疇祖大壽紛紛投降。只有吳三桂率領三萬殘軍後退至寧遠,不久龜縮山海關。

    此戰後,那條防線被徹底摧毀,山海關就直面清軍的衝擊。以山海關自身,和吳三桂的一票殘兵敗將,根本抵擋不住清軍的鐵騎。為什麼清軍沒繼續進攻,一是因為要修養,而是因為皇太極突然去世,導致多爾袞和豪格的內鬥,內鬥剛一結束,吳三桂立馬就獻關投降了,也不需要自己去攻。

    所以,兩個角度:即使吳三桂不開關,清軍也有別的路入關;更何況,吳三桂的山海關,根本抵擋不住清軍。

  • 8 # 幾無成規

    歷史如果能夠假設,那麼我不得不說,假設吳三桂投靠李自成而仍舊拒守三海關,那麼,多爾袞仍會打入關內,擁有天下。理由如下:

    1、李自成是流寇、割據者,也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他攻到北京城下時,北京各城門守將已與李自成暗通款曲,北京已成囊中之物,他還希望與崇禎籤城下之盟,條件是要崇禎承認他割據西北,而他則保證幫助明朝抗清。這應該是李自成的真實想法。他發兵北京之前在西安就已稱帝,國號大順,並自稱西夏皇族後裔。顯然李自成的志向就是繼承西夏皇統割據西北。沒想到崇禎死到臨頭也不籤城下之盟,他不得不攻入北京,導致崇禎自殺。面對如此變局,他根本沒有做好代明坐天下的心理準備,更深知沒有做好統一天下的政治、軍事與民心準備。他在北京城內大肆搜刮錢財就證明了這一點。當然,他知道吳三桂手握重兵,招撫過來當然最好。但是招撫過來後如果遇到其他困境,他都難免會考慮回到西北坐他的大順皇帝。

    2、奴爾哈赤起兵以來,主要目的是在東北稱汗。其對明用兵目的是逼明議和,獲得明朝承認。皇太極繼位後此類議和想法一直相隨。但是,自從皇太極從林丹汗之子手中獲得自漢朝自元朝中原各朝代的傳國玉璽後,他的想法變了,他認為天意讓他成為女真、蒙古和漢人的天下共主。為此,他做了一系列準備,把女真族名改為滿洲,目的是不讓漢人聯想起當年攻宋的女真;把國號從金改為清,是不讓漢人聯想起當年攻宋的大金;他放棄汗號稱帝,就是要在地位上做到最高以代替明帝。可以說,皇太極為入主中原成為天下共主做好了一切政治軍事準備。而投靠皇太極的那些漢人官員們也在不斷建議他滅掉明朝入主中原。如果明朝不滅,他們的明朝判將身份將連累子孫,而明滅後他們的身份將成為開國功臣。可以說,清的入主中原大計已是上下同心,就等機會來臨。

    3、崇禎死後,大明已滅。但是,南明的建立是必然的。在明末的亂局之下,北方已經糜爛,但南方未受損失,實力仍在。為此,李自成必將很快面臨與南明的對抗。這樣一來,難說吳三桂不會被派去進攻南明。這就給大清帶來入關良機。假如吳三桂仍守山海關,李自成率自己的主力去對抗南明,大清同樣認為是入關良機。因為吳三桂沒有後援,獨臂難支。而晚明在孫承宗袁崇煥的愚蠢戰略下大修寧錦防線,卻沒有強化山海關防。此時寧錦已入清手,多爾袞必不會把拿下山海關看成難事。一但清兵入關,無論李自成還是南明,失敗的命運都將降臨。

    綜上所述,無論吳三桂投靠李自成還是投靠大清,清朝入關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遏制。

  • 9 # 卓爾艾米

    假如吳三桂不讓滿洲人入山海關,毫無疑問,滿洲人很大程度上將面臨分裂甚至消失。而滿洲人入關,是一個弱小民族的自我救贖的行為,但這種成長是以對中原民族的掠奪傷害為代價的,對中原人民應該有著愧疚之心、感恩之心甚至悔罪之心。

    不能入關意味著部落衝突加大,不能統一就必然被分解。

    從努爾哈赤時代當皇太極時代,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打壓遼東漢人,壯大滿洲部落。

    對當地各個部落,不管是錫伯人,蒙古人,北韓人還是遼東漢人,採取“合縱連橫”的吞併的策略,不斷髮動部落之間的戰爭,透過暴力手段,把弱小的建州女真擰成強大的滿洲部落。

    同時,不斷削弱遼東漢人的勢力,“遼東之屠”就是典型的屠殺事件。兩百多萬的遼東人口,被屠殺了近半。對於多數漢人強行剃髮易服後併入滿洲,要麼為奴,要麼入旗。

    對於努爾哈赤來說,如果建州女真和其他女真不能統一,就必然不能強大,五個手指頭怎麼能有一個拳頭有力量呢?當年的“成化犁廷”事件,就給努爾哈赤當頭一棒,讓他清醒了。他明白了一個道理,部落不團結就不會強大。面對流血不斷的部落衝突,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暴制暴”。如果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還是為了部落自強的初心,那麼,遼東之屠就是把自身部落的崛起建立在了一個極端民族主義之上,是以破壞民族團結為代價的,是必須被批判的、譴責的。

    不入關,意味著他們無法面對俄華人的南侵,部落面臨消亡的危險。

    這絕不是聳人聽聞,更不是譁眾取寵,而是必須面對的現實情況。這從俄華人進入外東北後,相繼發生的“海蘭泡事件”、“江東六十四屯慘案”等就可以明白。近萬人被屠殺,被窮兇極惡的老毛子趕進了波濤洶湧的黑龍江。這表明,俄華人南侵後,不但要把中國地變成俄國地,還要把人換掉,如果滿洲人不能入關,這些七零八落的縮小勢力,很容易被強大的俄華人消滅甚至屠殺。

    很多人懷疑俄華人的手段,他們果真能下狠手嗎?

    我們回顧下俄華人的兇殘歷史。當初,土爾扈特人東歸,二十萬人萬里跋涉,被俄華人、哥薩克騎兵追殺,等迴歸祖國的時候只剩下七萬之眾,付出如此巨大的犧牲都沒有讓他們屈服!所以,滿洲人不入關,就必然要面對俄華人南侵帶來的生死考驗,要麼被屠殺,要麼歸順俄國內遷。卡爾梅克人、車臣人的遷移歷史就是前車之鑑。

    綜上,如果滿洲人不能進入山海關,民族生存都成了問題。當時的遼東為苦寒之地,生存環境惡劣,人口增長緩慢,要壯大談何容易,但入關後,他們不但攫取了足夠的生產資源,更為壯大自身而鋪平了道路,更沐浴了先進的中原文明,擺脫了野蠻、愚昧、落後的奴隸社會,全面進入封建社會。“作戰時截然不同,兇猛殘忍,以追殺敵軍為樂,務求斬盡殺絕”。這是歐洲人記錄的“韃靼人”極壞的一面,認為他們天性偏愛戰爭。

    而正是日後的漢化,讓他們四百年後已經有了千萬之眾。

  • 10 # 北洋海軍炮手

    都說過很多次了,即便是吳三桂沒有開關,大清也同樣會入關,只不過歷史會不一樣而已。

    在皇太極同崇禎做最後一次外交媾和的時候,後金的明朝降官都表示強烈反對,因為他們知道明朝幾乎把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到了遼東,而且松錦大戰之後明朝已經沒有野戰部隊可用,北方几乎空虛,所以他們極力反對皇太極開出的條件。張存仁就表示,最少也要讓明朝割讓黃河以北,崇禎要效仿趙構那樣向皇太極稱臣納貢,皇太極遷都北京正式做天下共主。激進者祖可法表示,明朝僅吳三桂部四萬多人尚有戰鬥力,幾十門紅衣大炮猛攻三四日,山海關唾手可得。這並不是祖可法誇下海口,清朝入關之後的潼關之戰,農民軍就因為無法承受清軍猛烈的炮火而崩潰。畢竟紅衣大炮是17世紀東亞大陸最強的火炮,而清軍在入關前就建立了東亞大陸火力最強的火炮部隊。

    而且,對於清軍來說,清軍從沒有正面攻擊過山海關,因為沒必要。清軍在皇太極時期,一直奉行伐大樹策略,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明朝這塊香噴噴的大肥肉要一口一口的吃,要不然容易撐死。所以皇太極在位十多年清軍破關五次,掠奪了大量的財物以及人口,消滅了大量的明軍。而且皇太極是在逐步消耗明朝國力的同時,還在培養己方的人才,為日後入關治理天下做準備。既然是破關劫掠,就要找容易下手的地方,山海關不容易攻破,那麼就從河北、山西一帶下手,畢竟長城那麼長,也動不了,到處都是弱點,而且一戳即破,所以長城被戳破了五次,清軍的先鋒甚至都沖淡了淮河流域所以,根本不存在吳三桂不開關清朝就無法入關的問題,恰恰是清朝入關拯救了吳三桂。由於痛李自成正式決裂,吳三桂早已無法頂住李自成的攻擊,所以只能向多爾袞借兵。對於多爾袞來說,這是吳三桂自投羅網,因為吳三桂有求於多爾袞,多爾袞就是大爺,吳三桂被多爾袞玩慘了。

    吳三桂想借兵?想都不要想,所以雖然清軍向山海關急行軍,但是卻駐紮下來看西洋景,而此時吳三桂已經快撐不住了。所以,吳三桂不得不放棄幻想,跑到關外的威遠堡向多爾袞投降,緊接著吳部全部剃髮,清軍分三路進入山海關。據說,吳三桂投降多爾袞的威遠堡後來也改叫受降臺了。之後的歷史大家都瞭解,就是一片石大戰李自成大敗,清朝入關大勢已定。而清軍一直沒有正面進攻的山海關,則成為明吹的遮羞布。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年級觀察日記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