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球聊個球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一個充滿爭議的將領。他起初是明朝將領,鎮守在非常關鍵的地方,結果李自成攻進北京後,他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滿清。

    這之後,他一改往日的表現,每次都衝鋒陷陣,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鑑於他的表現和地位,滿清倒也非常重視他,還封他為異姓王。

    吳三桂一路從東北打到了雲南,平定國內大小叛亂,剷除李自成政權,消滅明代殘餘勢力,為清朝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被加封為“平西親王”,鎮守雲南。

    等到天下太平後 尤其是康熙上位後,一切都變了。吳三桂等三藩早已做大,甚至很多時候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儼然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

    這讓康熙急於要削藩,顯然吳三桂是不願意的,雙方只能刀兵相向了。就這樣,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爆發了。

    吳三桂造反初期,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一時間全國很多地方的人紛紛響應。很多人看到了恢復大明的機會。

    可是,打著打著卻變味了,尤其是吳三桂在衡陽稱帝時,卻建國號為“周”。這不免讓很多人失望,說好的反清復明,結果自己搞了個大周政權,這不是啪啪打臉嘛。

    吳三桂造反,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為什麼卻建立了大周?

    首先吳三桂是不可能用大明這個國號的,他不配啊,這一點他不是不清楚。這裡面有兩個方面。第一,他投降滿清後,殺死了永曆帝,斷了大明的念想,結果搞得自己非常遭人恨。另一方面,他不是老朱的後人,即使反清復明,那麼自然也要擁立老朱家的人做皇帝,就算是個傀儡也得這麼做。

    朱元璋當年不也是非得把小明王請過來嘛,目的也是顯而易見的。

    至於他反清復明,這倒也並不矛盾。雖然明朝亡了,但是全國各地反清復明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是還有所謂的朱三太子,所以吳三桂打出這樣的口號,能夠引起共鳴。

    既然不是大明,為什麼是大周呢?這個國號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關於“周”,在歷史上倒是用過多次。

    最出名的當屬中國歷史上第三個世襲奴隸制王朝。武則天在大唐之間也曾短暫建立過武周王朝。同時,趙匡胤竊取的就是柴榮的後周政權。

    吳三桂之所以建立“周”,這肯定不是盲目的,很大可能與其祖上有關係。根據《吳逆始末記》的記載,吳三桂家族為延陵吳氏後裔,時人稱吳三桂為延陵將軍。

    延陵吳氏本是姬姓、吳氏,祖先為周文王祖父周太王的長子泰伯。總之,吳三桂是和當初的姬姓扯上了關係,那麼自然也願意用周這個國號了。

    在很多人眼裡,這樣的解釋恐怕是非常牽強的。雖然吳三桂是在走下坡路的時候,稱帝的,但他自然也想代表華夏正統,不希望就這麼隨隨便便的選個國號。

  • 2 # 老樊說史

    吳三桂在明清時代,絕對堪稱一個傑出人物,不管他降清,還是後來的反清復明,最終乾脆自立稱帝,都是環境變遷造成的結果。

    吳三桂出生於將軍世家,其父吳驤、舅舅祖大壽都是明朝末年有名的抗金將領。吳三桂從小習文練武,練就一身好功夫,戰場上有勇有謀,為抗擊後金進入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的時候,吳三桂還在山海關鎮守,他不知道北京城發生了什麼。當朝廷已經散亂、皇帝自殺的訊息傳來時,吳三桂瞬間失去鬥志,他帶領的關寧鐵騎何去何從,一時叫他六神無主。這時,李自成派人送信來,勸吳三桂投歸起義軍,共同對付多爾袞率領的後金軍。武將出身的吳三桂要找到新主,他沒有完全拒絕李自成,正在猶豫時傳來李自成佔領北京後,抄了吳家,並霸佔了他的愛妻陳圓圓的訊息,還威逼其父吳驤寫來勸降信。吳三桂非常憤怒,他直接殺了起義軍的信使,撤出三海關,與後金部隊一起殺回北京,他要與李自成決一死戰。

    消滅李自成的起義軍以後吳三桂正式降清,他南征北戰,幫助清軍消滅了大大小小的起義軍,為大清佔領中原建立不世功勳,被封為異姓王,

    駐守雲南。吳三桂自認為大清取得中原,是自己鼎力相助的結果,因而從內心深處有一股驕傲情緒,特別是康熙親政後力主撤藩,讓吳三桂誤認為朝廷容不下他,搖身一變,又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當他看到南明朝廷自己亂做一團,無法依靠時,最終自己稱帝,另立朝廷,建立大周政權。

    吳三桂最後這一搏,完全是感情用事,到這時候已是他人生暮年,部隊沒有保障,也沒有其他可依靠的力量,面對強大的朝廷,他絕無取勝的可能。他這一搏,葬送了幾十萬士兵的性命,葬送了自家的聲譽,從此掐斷了吳家香火,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 3 # DARKNESSKNIGHT

    早年時期

    萬曆四十年(1612年)吳三桂出生於 關外的漢鎮中後所,祖籍江蘇高郵。 出身於 遼西將門望族,自幼習武,善於 騎射。 吳襄耳聞目睹了明朝在 吳三桂天啟二年(1622年)如何在 廣寧之戰中失利, 遼東經略 熊廷弼如何被 傳首九邊,遼東巡撫 王化貞如何下獄而死。吳襄奉旨調進北京,娶了 祖大壽的妹妹為妻。祖大壽是世居遼西的 望族,吳襄成為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成了祖大壽的外甥。祖、吳兩家的聯姻,使吳襄、吳三桂父子找到了堅強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勢力更加壯大。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學武,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他的軍旅生涯。

    崇禎二年(1629年),清太宗 皇太極親率五、六萬大軍,避開明朝構築的 寧錦防線,繞道 蒙古直趨 北京,史稱“ 己巳之變”。 袁崇煥未全力阻擋皇太極導致清軍兵臨 北京城下,加上之前矯詔擅自殺害 毛文龍,在 遼東培養自己勢力等因素,崇禎帝將 袁崇煥逮捕入獄。祖大壽聞之立刻,攜吳襄與吳三桂父子及一萬五千人勤王明軍從北京撤走。急返 寧遠,以圖自保。這一年吳三桂17歲。 崇禎四年(1631年)的 大淩河之戰中,團練總兵吳襄率馬步四萬餘往援大淩河祖大壽,結果吳襄臨陣逃脫,被削職。

    鎮守遼東

    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為平息山東 登州 參將 孔有德等兵變,吳襄隨副將 祖大弼出征 山東,最後孔有德從 登州乘船渡海,投奔 後金,而吳襄恢復了總兵職務。隨著吳襄官復原職,吳三桂也在當年任 遊擊,時年20歲。 崇禎八年(1635年),吳三桂被擢為前鋒右營參將,時年23歲。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鋒右營副將,相當於副 總兵,時年26歲。 崇禎十二年(1639年) 薊遼總督 洪承疇、 遼東巡撫 方一藻、總督 關寧兩鎮 御馬監太監 高起潛,報請朝廷批准,吳三桂被擢為 寧遠團練總兵,時年27歲。

    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軍與清軍在 杏山(今遼寧錦縣杏山)附近的夾馬山一帶發生了一場遭遇戰。吳三桂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了其高超的戰鬥技能,他拼命衝殺,與清軍血戰,但因清軍勇猛異常,最終以雙方互有傷亡收場。 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清軍逐漸形成對 錦州的包圍之勢。薊遼總督洪承疇與遼東巡撫 丘民仰、吳三桂等再三商酌,決定冒險向錦州、 松山、杏山三城運米。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壽在 盛京收到吳三桂的來信,祖大壽將來信轉交 皇太極,皇太極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 吳三桂在動搖中,雖然沒有降清,但是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春天,吳三桂奉命入關,馳援 京師,抵禦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軍。行軍遲緩,到達時清軍已退,但是崇禎還是很器重他,感謝他來北京 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禎帝在 武英殿宴請來勤王的吳三桂等,賜吳三桂 尚方寶劍。九月,清軍繞過 寧遠,打下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前後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吳三桂的寧遠,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已經失去戰略意義。

    獻關降清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 不少朝臣如 王永吉、 吳麟徵等先後上疏,要求撤 寧遠之師以入衛京城。大順軍直指京師,崇禎詔徵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 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 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 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 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 玉田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訊息。 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此後一個多月,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

    大順 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據傳後來聽說其愛妾 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去而作罷。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 多爾袞。陳圓圓和吳家親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 質。為保全家人性命,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 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奔向山海關。此時,被年初以來的一系列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李自成,對當時軍事對峙的嚴重性是估計不足的。吳三桂得知李自成親自率軍東征的訊息後,即派山海關士紳、儒生 李友松、譚邃寰、劉泰臨、劉台山、黃鎮庵、 高選等六人“輕身紿賊”,迎候李自成大軍於北京之東不遠的 三河縣,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時日,等待清軍。在派赴清軍求援的使者攜帶多爾袞的覆信返回山海關後,吳三桂馬上又致書多爾袞,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直至行抵關門之時,吳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圖脫逃,才發現吳三桂假投降的真實意圖,但已貽誤了輕兵速進奪取關門的有利時機。而多爾袞卻在接到吳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後,經過一晝夜的強行軍,於二十一日抵達關門十五里之外。

    四月二十一日,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 四月二十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多爾袞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在 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 清軍入關後,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順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 盛京 遷都至北京, 清定都北京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率兵南下

    清軍入關後,由於各種政治勢力的對比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清政府又實行了高官厚祿 收買的政策,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也放棄了擁立明太子的主張。作為降清的漢族地主階級的代表,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仍有著相當大的距離。首先,吳三桂之乞師擊李,打的是“ 復君父之仇”的旗號。

    吳三桂在降清之初,仍與明朝殘餘勢力保持著一定的聯絡。對南京 福王政權,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吳三桂還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因此,在入關之初,清政府對其外示優寵,記憶體疑忌,並未授之以事權。除在政治上對其嚴加防範之外,在軍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對李自成起義軍的仇恨,使其率兵擊李。六月,吳三桂師出山東,平定李自成餘部,九月,又從英王 阿濟格西征李自成。

    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清政府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 錦州”。對於清政府的這種安排,吳三桂瞭然於心。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而是望風轉舵,稱崇禎帝為“故主”,反覆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

    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 李國翰同鎮漢中,剿殺 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餘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 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區抗清義軍殘部被剿殺殆盡。

    順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又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 張獻忠義軍餘部。幾年之中,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又以平西大將軍職,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 桂王 永曆政權。

    鎮守雲貴

    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 雲南。 攻下雲南後,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順治十八年(1661年),師出緬甸,擒殺 桂王。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 西北打到 西南邊陲,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勳。因此,清朝對他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為放手使用。不但在 李國翰死後,讓他獨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軍事活動中也“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同時,在職務上,也一再升遷。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又以擒殺桂王功,晉爵親王,兼轄 貴州。 其子 吳應熊也選尚公主,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 太子太保。吳三桂開藩設府,坐鎮雲南,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的時候,他與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卻開始激化起來。在雲貴,他想做“世鎮雲南”的平西王。對於吳三桂的這些想法,清朝 洞若觀火。因而在吳三桂殺死永曆帝后,便著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即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著,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康熙六年(1667年),又乘其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 章京不得干預”。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擴軍索餉相報復。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了。

    起兵叛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 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 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 雲南巡撫 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 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由於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 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 吳之茂,廣西之 羅森、 孫延齡,陝西之 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衡州稱帝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為“ 周王”元年。其將 吳應麒陷嶽州, 嶽州之戰爆發。 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雙方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由於兵興三年,吳三桂深感兵力、財力嚴重不足,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 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 宜里布、護軍統領 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 前鋒統領 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沖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六月中旬,張皇后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將 胡國柱、夏國相率十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北部 嶽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 吳應期主持,御清軍於湖湘門外,清軍幾次渡江,均未成功。

    勢窮病死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二十二日,吳三桂的侄、婿與心腹將領 馬寶、 胡國柱、 夏國相齊聚衡州,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派胡國柱回雲南,迎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胡國柱到達雲南,向留守的 郭壯圖傳達眾將的意見,準備護送 吳世璠去衡州(今衡陽)繼位。郭壯圖有一女兒嫁給吳世璠,為保勢力,力阻吳世璠離開雲南,去衡州繼位。九月,吳國貴召集並主持諸將會議,討論今後的方針大計。”吳國貴雖頗有眼光、有膽有識,但諸將欲保雲南家小財物,此議沒經慎重討論,便被否決了。十一月,胡國柱等用棉裹吳三桂遺體,秘密載經 寶慶入貴州,大將軍馬寶留守衡州(今衡陽)。吳世璠迎至貴陽,並即帝位。

  • 4 # 靜夜思160519196

    吳三桂造反是因為康麻子要削他的藩,實際上康麻子真是閒的沒事幹,吳三桂是一個梟雄,但是他幾個兒子不是,吳三桂手下的驕兵悍將都是聽他一個人的,他死了,自然是樹倒胡遜散,整個勢力土崩瓦解。但是康麻子就是要弄死你,沒辦法,吳三桂只好扯旗造反,但是他的初衷依然是裂土封王,割據一方,並不想掃平北虜,一統天下。在這樣的思維定勢之下,吳三桂註定會失敗。而那些原來看好他的人也是紛紛失望離去。

  • 5 # 吉祥流年

    吳三桂是具有很大爭議的歷史人物。

    他祖籍江蘇,長在遼東。自幼習文練武,跟隨父親在軍營中磨鍊、成長。

    隨著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勢力的壯大,以及多爾袞率領清軍對明朝的圍攻。當時,擁有重兵的吳三桂很受明王朝的器重。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吳三桂左右逢源於三股勢力之中,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吳三桂因為自己的美妾陳圓圓與李自成徹底決裂,引清軍入關。並逐漸取得大清王朝的信賴,絞殺農軍起義軍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殘餘勢力。

    吳三桂率兵轉戰雲貴,被封為平西王,他的聲勢和權力達到了頂點。吳三桂想世襲坐鎮雲南,與清朝分庭抗禮。清康熙時期,開始裁抑吳三桂的勢力。

    吳三桂和清王朝的矛盾激化。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康熙十三年冬,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大周。大周轄衡州、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和甘肅等省。並且開科取士,錄取者眾。建造皇帝宮殿九十五間,象徵九五之尊。

    至於為啥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卻自己稱帝建大周。原因有以下幾點:

    1、可以籠絡人心,號令天下。

    2、復明以後,天下是朱家的,那還不如自己稱帝。條件成熟了,有誰不願意自己做皇帝,

    3、本來吳三桂對大明朝就沒有衷心。反清復明只是口號。

    4、吳三桂降清後,為表示對大清的衷心,清剿過明王朝後裔。反清可以,已經不能復明了。況且復明也非是他的真心。

  • 6 # 門外樓頭

    這恰恰說明吳三桂即是大清的逆臣賊子,更是大明的賣國賊!吳三桂起兵反清,之所以立新號曰“吳”,說明他是想承續姬周大統,而非復明,也就是要為自己立新朝了,復明只是他的公關噱頭!因為吳氏出自周之太伯,即王季之兄。

  • 7 # 沙音

    1.(康熙十二年)即1673春,康熙皇帝為了削弱藩王的勢力,作出撤藩的決定。而這一舉措,就是三藩之亂爆發的直接原因。

    2.吳三桂意識到清庭要對他下手了,自己又感到勢力不夠強大,很難與清庭周旋。於是,吳三桂在這年11月擊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這激起了一些反清復明的漢官、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的相應。因此,吳三桂的第一個計策達到了。

    3.(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登基稱帝。對此,依我看來看來,稱帝之後,吳三桂可以用皇帝的名義,這樣更好地對手下的文臣武將加官進爵,目的是凝聚和團結他的手下,以便更死心塌地的對抗清庭。

    4.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在衡陽病逝。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因此,我認為吳三桂既是漢奸,又是清庭的叛臣,他最終成為歷史罪人。

  • 8 # ゞ炫邁ゞ

    個人認為,吳三桂造反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對於這點我有一下幾點見解:一是為了讓自己的造反更加名正言順,因為吳三桂是明朝的守邊將領。二是更容易獲得清朝底層漢族人的響應與支援。三是明確的告訴世人,我吳三桂身在曹營心在漢,不是漢奸。對於建立大周我有一下幾點見解:一是一個勢力要有一個響亮的名號好招賢納士,讓將士們有歸屬感。二是明朝當時已經滅亡了,皇族都已經不知所蹤,吳三桂打著明朝的反清復明的口號,名不正言不順,而自己是要當皇帝的怎麼能用亡國的名字呢?三是要推翻滿清政權,也需要建立新的政權,其實叫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滿清不舒服

  • 9 # 雷奀20771913

    吳三桂到最後只是想說明自己是誰,建立大周是他人生最後,也是最好的選擇了。否則他在清在明均為貳臣,建立大周還能算是一個梟雄。算是他最後的遮羞布吧

  • 10 # 杭州老聃

    吳三桂舉兵反清的時候,提出反清復明的口號無疑是想利用這個口號來喚醒漢族士紳加入到自己的陣營之中,而且根據當時吳三桂的進軍策略就是獨霸江南,絲毫沒有北上中原一舉與清軍主力在中原決戰的態度。

    吳三桂為什麼沒有選擇北出湖北與清軍主力在河南決戰?歷史的真相不得而知,不過當時清軍開始大量重用漢族士紳和武官,百姓生活趨向安逸,百姓生活幸福指數超過明朝繼續跟吳三桂幹掉腦袋的買賣意義不大。

    吳三桂選擇稱帝是在吳三桂生命的最後時期,當時已經造反很多年了,清軍和吳三桂處於僵持狀態,吳三桂恐怕自知體力不行,於是選擇稱帝來沖喜,更大的原因在於自己馬上就要行將就木,如果僅是以一個臣子的方式對抗,自己死了之後,如何保證子孫能夠名正言順的駕馭手下文臣武將,所以只能稱帝?

  • 11 # 杯中窺史

    我們先不論吳三桂到底是英雄、梟雄,還是“貳臣”,因為這些歷來就無法說得清楚,當然這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但有兩個歷史事件我們是可以確定:其一,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吳三桂打出“興明討虜”的旗號,正式起兵反清;其二,康熙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74年,吳三桂在衡陽(今衡陽市)自稱周王,建立大周政權,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在衡陽正式稱帝。那麼問題來了,明明吳三桂拉起的是“興明討虜”的大旗,為什麼不以匡扶大明為己任,而重新建立大周政權?

    打出“興明討虜”的大旗,以此作為自己起兵反清的依據,也就是起兵符合天道

    在歷史上,滿清王朝雖然是大明王朝之後的更替王朝,但大明王朝並未滿清王朝直接滅亡的,因為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不是被滿清騎兵所攻陷,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皇帝也不是被滿清王朝逼死的,這一切都是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造成的。而吳三桂當時是崇禎皇帝非常器重的帶兵大將,甚至在崇禎十六年,也就是崇禎皇帝自縊身亡的前一年,崇禎皇帝還在北京宴請吳三桂等人,並賜予吳三桂尚方寶劍,可見崇禎皇帝對吳三桂的器重。而吳三桂對崇禎皇帝也非常忠心,但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城,以及崇禎皇帝自縊煤山的訊息,使得吳三桂失去了信仰和倚靠,他以“復君父之仇”的名義加入滿清陣營,並對李自成大順農民起義軍窮追猛打,為崇正皇帝報仇。

    後來,因為滿清入主中原已成定數,吳三桂為形勢所迫,但仍稱崇正皇帝為“故主”,可見吳三桂並未背叛崇正皇帝。儘管後來吳三桂在雲南處死了南明的永曆帝,但這也僅僅是一個小插曲,因為當時的永曆帝已是光桿司令,並且皇帝的稱號也是自立的,皇位的傳承根本說不清楚,所以在吳三桂看來,自己自始至終忠於“故主”崇正皇帝和“故朝”大明王朝。因此吳三桂打出“興明討虜”的大旗,證明自己對大明王朝自始至終的忠誠,以此作為自己起兵反清的依據,因為在古代做事是非常講究緣由的,也就是所謂的“天道”。所以,吳三桂在起兵反清時必須打出“興明討虜”的大旗。

    打出“興明討虜”的大旗,可以起到籠絡人心,壯大實力的作用

    滿清鐵騎在入主中原後,對大明舊臣及漢族地主階級實行了高官厚祿的收買政策,大明舊臣及漢族地主階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也算其中之一。因為當時的這種政治勢力之間的變化太快,使得大明舊臣及漢族地主階級又與清朝仍隔著一段若有若無的距離,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仍有相當一部分的大明舊臣及漢族地主階級並未完全臣服清朝。而作為大明舊臣及漢族地主階級代表的吳三桂,在投降清朝後,仍與這些明朝舊勢力保持著一定的聯絡,因此在吳三桂起兵反清時,打出“興明討虜”的大旗,可以起到籠絡人心,增強實力的作用。

    也正如吳三桂所料,在吳三桂拉開“興明討虜”的大旗後,相當一部分的大明舊臣及漢族地主階級紛紛起兵響應。他們包括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在廣東的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長子)、在臺灣的鄭經、在四川的鄭蛟麟、譚弘、吳之茂等人,在廣西的羅森、孫延齡等人,在陝西的王輔臣等人,在河北的蔡祿等人也先後起兵反清,以此來響應吳三桂。所以,吳三桂在起兵反清時為了壯大實力,必須打出“興明討虜”的大旗。

    起兵後建立大周,而不是光復大明,是自己當皇帝的私慾

    吳三桂之所以在起兵時拉起“興明討虜”的大旗,主要是為了使起兵得到道義上的正統性和得到明朝舊勢力的支援。“討虜”確實是吳三桂起兵的本意,但“興明”卻不是吳三桂的真正意圖,前面已經提到,吳三桂善於在各方勢力之間搞投機活動,吳三桂真正的目的是做大做強自己,在自己的主人“崇正皇帝”自縊煤山後,吳三桂已經沒有了信仰支撐,他所剩下的僅是自己稱王稱霸的私慾。在古代,人生的終極理想便是“當皇帝”,吳三桂也不例外,所以在吳三桂羽翼豐滿後,便在衡陽稱帝。所以,吳三桂為了自己的私慾在起兵後,建立了大周政權。

    起兵後建立大周,而不是光復大明,為了獲得廣大底層漢民的支援

    我們都知道,在明朝末年,因為統治階級對底層人民的殘酷剝削和無情壓榨,使得農民起義烽煙不斷,著名的農民起義軍有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農民起義軍以及張獻忠率領的大西農民起義軍,農民起義可謂聲勢浩大,波瀾壯闊,不弱於元朝末年。所以,當時廣大漢族底層人民對大明朝並未有過多的戀戀不捨,甚至已經漸漸適應了新的滿清政權。並且,再加上前期南明政權所造成的負面效應,所以當時“興漢”的號召力在普通百姓中強過“復明”,因此“反清復明”是為了獲得廣大明朝舊臣的支援,而“討虜興漢”則是為了獲得廣大底層漢民的支援。所以,吳三桂為了獲得廣大底層漢民的支援,建立了大周政權,而不是令他們曾經傷透心的“大明”。

    起兵後建立大周,而不是光復大明,是為了以後的長遠打算

    吳三桂起兵後,若仍以“大明”為國號,則需要扶持朱姓傀儡皇帝,這不利於長遠發展,於是吳三桂為了便於管理,也為了給跟著自己造反的兄弟們一個交代,於是建立了以自己為最高統治者的“大周”政權。吳三桂起兵之初的目的便是統一中原,建立一個以自己為皇帝的政權,所以吳三桂從長遠打算,在起兵之後建立了大周政權。

    為何會以“大周”為國號呢?

    不以“大明”為國號,我們可以理解,那麼吳三桂為何偏偏選“周”為國號呢?這裡面也是有深層蘊義的。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吳三桂家族出自延陵吳氏,因此在當時也有人稱吳三桂為“延陵將軍”。因為延陵吳氏本是姬姓吳氏,也就是周朝王族姬姓一脈,所以吳三桂便以周朝姬姓王族為祖先,取國號為“大周”,所以歷史上也經常稱吳三桂的“大周政權”為“吳周政權”。在古代,古人是比較注重“出身”,而作為周朝姬姓子孫,給了吳三桂一個比較體面的身份,這就是吳三桂為什麼選取大周為國號的原因。

  • 12 # 廣陵以後無琴曲

    別忘了南明皇帝是他用弓弦勒死的,他反清可以理解復明誰相信?這些所謂造反的一開始很多都是打著恢復前朝的幌子企圖要買人心,至於稱帝只不過是垂死掙扎過過皇帝癮

  • 13 # 大漢天子

    吳三桂當初也是明朝一守邊大將,但是在李自成攻破京師,其手下大將霸佔了愛妾陳圓圓以後,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大清,並且為大清打下一半多的江山。康熙年間,想撤蕃,所以吳三桂造反,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反清,但是為什麼他建立了大周呢。

    首先,他反清並不是真心為了明朝,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當時只能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以獲得天下百姓的支援。

    其次,他建立大周時,他的戰事已經吃緊,換句話說,他要失敗了,所以在失敗前過一把皇帝癮,既然是這樣了,就不用遮遮掩掩的了,直接建立新的國號。

  • 14 # 四川達州人

    沒有漢族人真正信任吳三桂。

    吳三桂再怎麼給自己洗白,殺死永曆皇帝都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漢族士紳百姓不支援,吳三桂自己也錯誤估計形勢,梭巡長江沿線,試圖南北分治中國,怎麼都是個臭棋。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稱帝是有利於積攢人氣的,而吳三桂稱帝,卻顯得愚昧不堪,為什麼這麼說呢?

    古人在奪天下的時候,具備了一定的實力以後,都會稱王稱帝。稱王稱帝有很大的好處,它可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積攢人氣。在一個亂世出現的時候,人們都會呼喚真龍天子的到來,這個真龍天子,是人們的救世主。所以只要聽說哪一個地方有人稱帝,人們可能就會覺得這是一個真龍天子。再加上如果稱帝的這個人,能夠在軍事上取得比較大的成功,還能夠做一些殺富濟貧、開倉賑糧這樣的行為,都能夠得到老百姓的追捧,使老百姓積極投身到稱王稱帝者的麾下。

    既然稱王稱帝,有利於積攢人氣,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使自己的實力增強。可是為什麼,我們卻說吳三桂稱帝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呢?

    一、吳三桂稱帝的性質發生了改變。

    吳三桂最早起義的時候,他是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由於清朝作為異族統治者,入關佔領了中原,因此中原地區老百姓對於清朝的統治是有怨氣的。再加上清朝入關後,又做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種殘忍的事情,又強迫漢人剃髮易服。因此,這些事情都讓老百姓心中充滿怨氣。

    所以,當他們聽說有人帶領他們反清復明,把已經滅亡的明朝恢復過來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是非常高興的,覺得這是一個神聖的事業,因此才會積極地參與到了吳三桂的隊伍中來。

    但是吳三桂稱帝以後,性質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吳三桂就不是一個反清復明的義士,成為一個地方叛亂者。大家看出來了,吳三桂造反的目的,其實是為了他自己當皇帝。

    吳三桂的這種做法,和陳勝吳廣的做法是有一點相似的。當年陳勝吳廣打著扶蘇項燕旗號起義的時候,擁護他們的老百姓是很多的。但是後來,當陳勝自己稱王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老百姓就不再那麼支援他們了,同時天下人都覺得,既然陳勝都可以稱王,那我也可以稱王。也可以說,在於章邯決戰之前,陳勝吳廣已經出現瓦解的態勢。

    項羽本來是封熊心為義帝,後來他把熊心殺了,這也使得項羽在道義上輸了一截,大家就更有理由造他的反了。

    二、吳三桂稱帝不應該建立大周。

    吳三桂如果想稱帝,他建立大明,肯定會更好一些。雖然吳三桂並不是明皇室的後代,但是把自己搞成明皇室後代,也並不困難。再說了,那時資訊不通,老百姓只是聽說大明建立了,至於誰是皇帝,沒人去在乎。

    歷史上是有經驗的。比如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當年所建立的就是“唐”。事實上,他們是少數民族,他們的“李”姓,還是唐朝賜封的。他們和唐王朝的皇親國戚,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但是因為他們建立了“唐“,因此獲得了文武大臣及天下老百姓的支援。而他們也依靠這一點,在和後梁作戰的過程中,在輿論上就佔了很大的優勢,因此最終戰勝了後梁。

    吳三桂沒有這樣的思想,直接就建立一個“周”。顯然這是不能夠獲得天下人支援的。再加上週在歷史上,並沒有建立過一個大統一的王朝,西周那時候還不屬於王朝社會,所以吳三桂不具備號召力。

    三、吳三桂稱帝的時機很不恰當。

    吳三桂稱帝,是他在軍事上遭受嚴重挫折,並且身體很不好的情況下做的事情。這很容易就讓人覺得,吳三桂這樣做,就是為了過把癮就死,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心理需要。

    這就相當於李自成在山海關敗給清軍,回京城以後,登基當皇帝一樣。等他登基當了皇帝后,第二天他就撤出了北京城。

    照理,李自成登基稱帝,是能夠很好積攢人氣的,是能夠獲得大家擁戴的,但是由於他剛打了敗仗,而且第二天就撤離了北京城。這就使得大家看明白了,李自成這樣做,無非就是想過一把皇帝癮,大家當然不會支援他了。所以李自成離開了北京城後,軍隊如鳥獸散,迅速就全軍覆沒。

    吳三桂稱帝的時機,和李自成可以說是一模一樣的。因此對他提振士氣,促進老百姓來支援他,沒有任何好處。

    四、吳三桂稱帝使他失去同盟者。

    吳三桂本來是聯絡其他兩藩一起造反的,但是他率先稱帝了。這就使得其他人心裡面很不服。既然你吳三桂稱帝了,那我們還忙個什麼勁呀!因此,大家當然不支援吳三桂了。這就相當於三國時期袁術稱帝,諸侯們都群起而攻之一樣。袁術把自己搞到了諸侯的對立面,吳三桂也把自己搞成了同伴的對立面。敵人本身就很強大,同伴又紛紛脫離他,吳三桂怎麼可能獲得成功呢?

    不但不可能獲得成功,稱帝那一刻,也就預示了他走向覆滅。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 16 # 宗熙先生

    你好,你問這樣的問題,說明你還非常單純,不瞭解政治,對於政治人物來說,他們所說的話,或者所喊的“口號”,是不能用對和錯、真和假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的

    不管是在明朝、清朝的末年,還是後來的民國時期,不管是農民起義,還是割據軍閥,他們都需要擴充自己的實力,擴充自己的實力首先就要招兵買馬,吸引各種英雄豪傑、人才為自己所有,壯大自己的隊伍。為了吸引動員這些人,就需要做人設,搞營銷口號,攻擊對手等等,這是除了軍事鬥爭的之外的另外一個鬥爭領域。

    比如說李自成和洪秀全,他們的人設就是被壓迫的貧苦人出身,帶領窮人鬧革命的,就會提出諸如、替天行道、清君側、平均地權,免交稅賦、共富貴之類的“口號”,說白了,這是一種營銷語言,有公關營銷、打輿論戰的性質,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當包括吳三桂在內的幾個藩王決定造反之後,為了打輿論戰,儘可能地爭取公眾支援,吸引第三方努力加入自己,他就要做人設、搞營銷了,“反清復明”就是最好的營銷口號,直指滿清是外侵政權,不是漢人正統政權,沒有合法性,加上滿清政權初期的各種殘暴惡行,確實能爭取動員一部分人。

    至於後來他建立政權稱帝,主要是為了籠絡人心,他自己也明白,到了與清廷鬥爭的晚期,他的人馬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很明顯那個時候稱帝是不合適的。另一方面,他的那個時候稱不稱帝,叫什麼爵位都不重要,因為最高權力始終在他手裡。即使真要稱帝,起碼要到大致推翻清廷之後,或者擁有足夠的實力和主動權之後。

    到了晚期,吳三桂的軍隊實力越來越弱,處處被動,這個時候他內部的文臣武將內心就開始動搖不穩,萬一被清軍攻破怎麼辦?就可能有人當逃兵,或者投降,甚至當朝廷的內應等等。而那個時候,吳三桂已經拿不出多少財力透過錢財的方式來收買、籠絡部下了,只有給他們加官。

    只要自己稱了帝,手下的主要官員個個都是文武大臣、王侯相將了。你跟我吳三桂幹,我封你一個爵位,你投靠朝廷,或者其它人,也許三分之一的爵位你都得不到。當然前提是,你要出力幫吳三桂抵抗住清軍的進攻,或者消滅了滿清政權,統一了全國,你這個爵位就可以保住,對他內部的中高層官員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

    結論:吳三桂提出的“反清復明”口號、痛哭流涕祭拜崇禎之類的,都是虛假的營銷口號,政治秀,蠱惑收買人心的,當他決定與清廷對著幹的時候,就註定遲早會稱帝。

    如果處於極端不利的地位,為了籠統收買人心,他會稱帝,退一萬步說,如果很順利,他真的消滅了清朝,統一了全國,更會稱帝。如果顧點面子,吃點好看一點,會祭拜一下明朝皇帝,懸掛畫像,稱自己是明朝之後,不顧面子,不顧吃相,就心安理得地當開國皇帝。

    所以,政治人物的“口號”有時就僅僅只是一個“口號”而已,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說給別人(或者公眾)聽的,至於自己內心是否真的相信,會不會去真心想辦法去落實,都不重要,千萬不要較真。

  • 17 # 辛沙

    吳三桂初造反時,確實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是想利用明朝的慣性影響力,以及漢人的民族情緒,爭取民間力量。但吳三桂的漢奸招牌太過響亮!引清兵入關,滅南明,殺掉明朝最後一個皇帝。這就使得即使他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表面功夫也做得很足,但無人相信,根本無法利用明皇朝的慣性影響力,最後只能自已稱帝,歸於失敗。

  • 18 # aging74755260

    從劉邦,朱重八二個例子看,草民上位得有三項基礎。上天有命,進取團隊,決戰能勝。而他則是一項不佔,被動應對,全無章法。哪怕學學曹阿滿,也能獲得時間優勢,更加主動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倉管應該要懂些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