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大河武林

    陸游,南宋文學家、史學家、詩人。由於所處時代的原因,一生都吶喊著北伐抗金的呼聲,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熱情,所以又稱南宋愛國詩人。《示兒》為陸游的絕筆,作於1210年,既為詩人的遺囑,也同時是詩人最後發出的抗戰呼喊。時年八十五歲的陸游,由於一病不起,在自己臨終前為後人留下了一首絕筆詩《示兒》,表達了自己的無奈,同時對收復失地的期盼。

    《示兒》看似一首絕筆詩,不如說是發出戰鬥呼喊的一濟猛藥和衝鋒號。

  • 2 # 白雲藍天綠草地

    陸游千古忠心贊。陸游是公認的愛國詩人。他的詩風細膩婉轉,語言巧妙,情真意切。他胸懷大志,信念堅定,嚮往美好。在他並不順利的愛情中留下了大男人的柔情和幸福的渴望。在社會動盪和民族矛盾的交錯中,陸游細心觀察生活、關心國家大事和民間疾苦,用詩的形式去感動眾人,傳遞熱愛生活、熱愛國家的正義感情,終老時仍不見朝庭收復自己的國家,他以看透人生而又有高度的通俗詩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轉到國家目前狀況"但悲不見九州同"緊跟著是期望"王師北定中原日"最後一句向孩子提出了要求"家祭無望告乃翁″這邑止是一位詩人的語言,這是一個民族前赴後繼的愛國忠心。國家完整是陸游的終生意願,縱然離世也要牽掛著國家。這才是那個時代人的道德最高境界。我們今天讀《示兒》這首詩,仍然感到詩人平凡而又偉大的家國情懷和積極面對生話的高尚態度,從中領悟詩人表達的博大胸懷和語言魅力。王修築 言

  • 3 # 李子姐

    示兒

    宋代陸游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示兒》是宋代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詩,是詩人的絕筆。此詩傳達出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表現了詩人一生的心願,傾注了詩人滿腔的悲慨,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語言不假雕飾,直抒胸臆。詩中所蘊涵和積蓄的情感是極其深厚、強烈的,但卻出之以極其樸素、平淡的語言,從而自然得達到真切動人的藝術效果。

    作品名稱

    示兒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劍南詩稿》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者

    陸游

    作品原文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示兒:寫給兒子們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來。在蘇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詩第一句為“死去元知萬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為“死去原知萬事空”,因為是通假字,所以並不影響本詩的意境,尚有爭議。人教版等教材多為“元”,不常用通假字。萬事空:什麼也沒有了。

    但:只是。悲:悲傷九州:這裡代指宋代的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國。同:統一。

    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北定:將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佔的地區。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無忘:不要忘記。乃翁: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

    白話譯文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朝廷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訊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創作背景

    《示兒》詩為陸游的絕筆,作於宋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時陸游八十五歲,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給兒子們寫下了這首詩。這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後的抗戰號召。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人在寫此詩的十一年以前,嘆息過“死前恨不見中原”,在熱烈地期待著舊業的光復。直到臨終之際,詩人仍然抱有這樣堅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敵部隊要揮戈北上,趕走敵人,收復失地,平定中原。這對於詩人自己,當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後代的兒孫們能看到。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當皇朝的軍隊收復中原的時候,不要忘記把“北定中原”這個大好的訊息告訴詩人,以求了結一樁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表明詩人即將離開人世,就什麼都沒有了,萬事皆空,用不著牽掛了,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悽涼之心情。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著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說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強勁有力,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見九州同”描寫詩人的悲愴心境。此句詩意是詩人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也無法排除的極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深感到遺憾。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沒有看見祖國的統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為“不見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悲哀、遺感之情。

    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詩人以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詩人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

    最後一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已經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你的父親。表達的詩人堅定的信念和悲壯的心願,充分體現了年邁衰老的陸游愛國、報國之情,從中受到感染,加深熱愛祖國的情感。

    此詩“悲壯沉痛”、“可泣鬼神”,歌頌陸游愛國精神光照千秋。用筆曲折,行文多變,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5] [6] [7]

    名家點評

    明代徐伯齡《蟑精集》:“較之宗澤三呼渡河之心。何以異哉!”

    明代胡應麟《詩藪》:“忠憤之氣,落落二十八字間。……每讀此未嘗不為滴淚也。”

    清代賀貽孫《詩箋》:“率意直書,悲壯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

    清代趙翼《甌北詩話》卷六:“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現代陳友冰、楊福生《宋代絕句賞析》:“詩的三、四兩句來了個大幅度的時空跳躍,由生前突然轉為死後,由悲憤轉為希望。”

    現代姚奠中《唐宋絕句選注析》:“二句‘但’字一轉,引出‘不見九州同’,突出一個‘悲’字。”[3] [4]

    後世影響

    陸游臨終前所作的《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忱催人淚下,發人深省。

    早在南宋當時,劉克莊就有一首絕句說:“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遙知小陸羞時薦,定告王師入洛陽!”據《陸游研究資料彙編》統計,後世評述陸詩者,特別提到《示兒》詩的,不下三十餘家,或者說它具有宗澤“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說它與杜甫“一飯不忘”的忠君愛國相同,也有讀後嘆息泣下的,也有作詩同情寄慨的。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的《書陸放翁詩卷後》,末四句雲:“青山一髮愁濛濛,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詞意極為沉痛。足見《示兒》詩感人之深。

    愛國作家朱自清特別推崇《示兒》詩,並對它做了具體的分析:“這是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過去的詩人裡,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8]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宋高宗年號,1131~1162年)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工詩、詞、文,長於史學。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其詩今存九千餘首,清新圓潤,格力恢宏,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渭南詞》等!

  • 4 # 佐一一的文字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他是高產詩人,是寫詩最多的詩人,留存至今有9300多首,內容都極其豐富。他的詩多與國仇家恨有關,愛國情懷貫穿始終。

    當然,說到高產,還有一個人比陸游的詩還多,那就是乾隆皇帝,一生大概寫了四萬多首,難為他一生寫了那麼多詩,卻沒有一首被人記住。

    乾隆有一首詩,寫雪花的,一片兩片三四片,就是純數數,到了第四句,想不出來了,然後有大臣給他解圍“飛入蘆花皆不見”。可見他的詩是多麼地不靠譜。

    陸游之所以寫示兒,緣於他希望收復舊山河的執念。

    示兒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的一生都致力於抗金,希望收復舊山河,北定中原。可是年年望,年年都望不到,始終看不到祖國統一。

    陸游的一生,雖沒做什麼大官,但愛國之志不改。年老了,依然沒看到王師北伐,收復中原。他始終堅信祖國必定能統一,可是,他已經看不到了,濃濃的愛國深情,全在這首短小的詩裡。

    不能親眼看到祖國統一,是一件多麼遺憾的事,臨終前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迫切想要看到祖國統一。心不甘,只能囑咐後代家祭的時候,別忘了告訴他“北定中原”的喜訊。

    陸家的家風很好,他們的品質及愛國風骨值得我們學習。

    陸游死後南宋大敗於崖山,他的孫子聽到崖山兵敗,憂憤而死。曾孫絕食而死,玄孫不屈於元,投海自盡,一家都為國盡忠,體現了堅貞不屈的精神。

    元軍的屠城政策,使當時人口數量銳減,元朝的建立,是在無數累累白骨的堆積下完成的。能提出這樣殺光野蠻政策的,怎能稱之為人呢。

  • 5 # 含山唐

    《示兒》,乃陸游之絕筆也。“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年,陸放翁85歲高齡,然北方大片國土仍在敵國手中,心中之悲憤傾注在詩的每一個字中。陸游出生在兩宋之交。由於金兵大舉入侵,宋朝的兩位皇帝宋徽宗宋欽宗都被金兵虜去,北宋王朝被迫遷都。宋高宗趙構帶著文武百官南下,終於在臨安(現在的杭州)安頓下來。臨安,成了南宋的都城。此時,年幼的陸游也隨父母家人南下,好在老家就在山陰,就是現在的紹興,在臨安之南。這國破之恨深深地埋在陸游幼小的心裡。成年後的陸游參加過禮部考試,雖中第一名,卻被秦檜的孫子搶了去,陸游雖心中不平,但也無可奈何。及至秦檜去世,陸游才有機會步入仕途,心中的一腔報國之情洶湧而來。他做過主薄,做過通判,上書朝廷主站,收復北方失地。他曾棄筆從戎,與金兵對陣。然所有的一切努力都付諸東流,他想不通,為什麼主和一派永遠佔著上風。皇帝為什麼這麼昏庸無能。中年的陸游進入四川,目睹天府之國的錦繡山川,愛國之情更濃。但想到祖國北方大片國土仍在金兵的鐵蹄下飽受苦難。他寫下《入蜀記》,讚美祖國之大好河山。愛國之情如大海滔滔巨浪。想到此,他心有不甘,他仍堅持北伐,但未被採納。後又被主和派打壓,他閒居鄉野,自號“放翁”。但他收復失地的願望從未改變。對國家的熱愛之情更加強烈。晚年的陸游重歸山陰,但光復北方,實現中華一統的夢想未能如願。期間,有辛棄疾到訪,有韓侂冑請寧宗下詔,出兵北伐。陸游聞訊,欣喜若狂。有史彌遠發動政變,誅殺韓侂冑,遣使攜其頭往金國,訂下“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陸游聽到這些不幸的訊息,悲痛萬分。最終寫下絕筆《示兒》,撒手人寰。縱觀陸游一生,其愛國之情貫穿始終。他熱愛自己的家人,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祖國。他渴望北方被金兵佔領的國土能回到中華的懷抱。然而在那個時候,他的願望不可能實現。陸游,是個愛國主義詩人。

    (配圖來自網路,如侵權可刪除。)

  • 6 # 朋友A朋友

    陸游寫過多篇《示兒》詩, 85歲臨終前寫了最後一首《示兒》,成為他一生的絕唱。

    陸游的最後一篇《示兒》,實際上是他臨終前的遺囑。和大多數人的遺囑一樣,陸游寫出了自己未了的牽掛和對子女的叮囑。和大多數人的遺囑又不一樣,因為這牽掛和叮囑滿含著偉大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本來就知道人死後萬事皆空,但遺憾的是看不到祖國統一了。當軍隊收復失地國家安定的時候,你們在家祭時一定別忘了告訴我。

    原來,陸游念念不忘臨終牽掛的是祖國的統一,叮囑子女的是祖國統一之日,別忘記告訴他。

    立此遺囑,是因為陸游的一生是充滿強烈愛國主義情懷的一生。

    陸游生於國家滅亡時期,顛沛流離是他最初的記憶。陸游出生於1125年,二年後北宋滅亡,陸游一家開始四處逃難,以躲避戰亂。童年的陸游留下了金兵入侵家國、家人離亂生活的刻苦銘心記憶。

    陸游思想形成受父輩影響,種下了愛國主義情懷的種子。陸游生於仕宦家庭,特別是他父親陸宰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父親和來訪的朋友經常在一起討論國事,他們對國家衰敗的傷痛、不滿和憤恨,也在潛移默化影響著陸游。直到陸游成年以後,父輩們重整河山的急切心情和愛國情懷一直感染著他。

    陸游從政以後,始終堅持主戰的態度和恢復中原的志向。自從陸游33歲進入仕途以後,他就不停向皇帝、北伐將領、四川節度使等,為收復失地和抗擊金國獻計獻策。陸游和抗金將領范成大、辛棄疾先後結交,透過他們,陸游也提出過合理化建議。其中陸游在《送範舍人還朝》中就有“先取關中次河北”“早為神州清虜塵”詩句。直到85歲去世前,陸游寫下最後一篇《示兒》,看得出他恢復中原的志向始終沒忘,一以貫之,至死不渝。

    立此遺囑,是因為陸游的一生是壯志未酬事業未竟的一生。

    陸游雖然身負才學,胸藏韜略,然受到主和勢力排擠,仕途坎坷,多次被貶。陸游先後有6次被貶職、罷官或辭職,均因為力主抗金,與主和派意見不同而導致,所提意見不被採納,才學韜略以致無用武之地。

    46歲時僅有的一次親臨抗金前線卻草草收場,抗金抱負終難以施展。陸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親臨抗金前線,是他受四川節度使王炎之邀去做其幕僚。陸游很興奮,欣然前往,終於身穿戎裝,體驗了鐵馬秋風的軍營生活,愛國熱情進一步熾熱。然而,因為南宋朝廷不願意北伐,王炎被召回,幕府被撤銷,陸游的一線抗金斗爭只落得曇花一現。多年後,陸游在詞作《訴衷情》中回顧了自己這唯一的一次戎馬經歷,“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心在天山,身在滄州”,為理想和現實的矛盾發出哀嘆,為那只有八個月的戎馬生涯深表遺憾,為不能施展抱負而收復失地悲憤難以。

    國家命運始終得不到改變,祖國統一的願望未能得到實現。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朝廷簽訂了紹興和議,俯首稱臣於金國,其後幾十年裡數次北伐均未能收復失地,陸游的願望一直沒能實現。直至陸游85歲去世之前後時間,南宋朝廷與金國又簽訂了《嘉定協議》,讓陸游臨死之時,也沒看到祖國統一的希望,只能帶著未完成的願望和深深的遺憾,撒手於他深愛的祖國。

    立此遺囑,是因為陸游對子女教育的一以貫之。

    陸游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自然不能忽略對子女的教育,特別是在當時國家衰敗,人心頹廢的形勢下,陸游更是希望子女成才,修身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陸游先後寫過6首以《示兒》為題的詩,還有一首《冬夜讀書示子聿》。所以直到生命的終點,陸游對子女的循循善誘和諄諄教導,始終未停過。最後的絕筆《示兒》之作,完成他最後一次對子女的教誨。

    結束語

    陸游以最後一篇《示兒》作遺囑,一個牽掛,一個叮囑,寫出了他一生豪情、滿懷壯烈;寫出了他無窮的遺恨、無盡的悲憤;寫出了他統一的願望、堅定的信念。

  • 7 # 世間人物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種詩叫做“教子詩”,即以詩的形式來教育自己的子侄後輩,而在“教子詩”中尤以陸游的“示兒詩”最為著名。

    陸游,1125年出生,1210年去世,85年間陸游一共創作了一百八十多首“示兒詩”,而在這一百八十多首之中,最為著名的“示兒詩”莫過於其八十五歲高齡,在人生最後時刻所寫的《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那麼,陸游為什麼要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寫下此首《示兒》詩呢?

    其原因有二,一是這首詩是陸游的“遺囑”,是對兒子最後的叮囑;而二則是這首詩是陸游人生最後的感嘆!

    最後的“叮囑”

    我們在前文已經講過了,陸游一生創造了上百首的“示兒詩”,在這些“示兒詩”中有要求子侄後輩要勤苦讀書的,“易經獨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見聖人”,也有要求子侄後輩要學會修身作人的,“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誰能肆讒毀”,當然,除了以上這兩點還有許多其他的教育主題。

    但是,在這些教育主題中,最重要的則是“愛國教育”。

    在陸游的“示兒詩”中,愛國教育主題是最為重要的主題,沒有之一。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當有一天,我們朝廷的大軍恢復了中原,一定要記得,一點要在我的墳墓前告訴我這件事。

    在此句詩中,我們很容易能夠感受到詩人那炙熱的愛國之心,但除此之外,這句詩,也是對自己兒子的最後叮囑——雖然我不在了,但是愛國之心卻要永遠存在。

    這句詩,是對子孫後代最好的教育。

    最後的感嘆

    公元1210年,陸游逝世,而他的絕筆詩就是這首《示兒》,在這首詩中,有陸游對自己人生的一種總結,也有一種人生的無奈,而最多的更是一種遺憾。

    陸游,我們都知道,一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出生之時正值北宋滅亡之時,待他長大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而他,一心想要收復中原,抗金北伐,而結果是他被排擠,被打壓。

    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

    對他來說,他的內心充滿了不甘,而在這人生的最後時刻,他要自己內心的不甘全部發洩出來。

    “死去元知萬事空”,我知道,當我死去之後,這世上的一切就都與我無關了,現在的我應該沒有什麼需要去想的,該放下的都應該放下了,無論是國家正事,還是家庭瑣事,但是卻還有一件事是我始終都放心不下的。

    “但悲不見九州同”,唉,國家仍未統一,故土仍未收復,不甘啊!不甘啊!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當有一天,國家的軍隊收復失地,一定要記得告訴我。

    在這首詩中,“但”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帶到高潮,而“無忘”一詞則又將感情帶進了“低谷”。

    可見,詩人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放不下的是對國家那顆炙熱的心。

    總結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陸游的《示兒》詩氣壯山河,而陸游的愛國之情也是驚天動地。

    彌留之際,陸游的心中仍然心懷著國家,在他心中,他相信,終有一天失地會收復,國家會統一。

    《示兒》詩是他心靈的寫照,同時也是他對子孫的教育,但是更重要的是對後世之人的一種警醒。

    愛國,無論在哪一個時代都不會過時;愛國之心,無論哪一個人都該擁有!

  • 8 # 詩詞桃花源

    陸游一生,活了古人罕見的85歲,詩也達到了古今詩人數量之最。無論對個體生命還是詩歌內容,耿耿愛國之心都是貫穿始終的。當然,後世的評價當中,也有人認為他是在秀,刻意把自己打扮成愛國詩人形象。但臨終一首《示兒》,戳破了這一說法。能裝一輩子,到後來也不會是裝了。

    示兒/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就是這首《示兒》,成為他眾多愛國詩詞中最光輝燦爛的篇章。到死,心心念唸的還是國家,這樣的精神,感染了這個民族。朱自清先生就很推崇《示兒》,並認為:“這是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過去的詩人裡,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周恩來總理更是直接將陸詩評為宋詩第一。這些都是基於陸游很強的國家、民族意識。連錢鍾書也說“愛國情緒飽和在陸游的整個生命裡,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裡,還氾濫到他的夢境裡去。這是在旁人的詩集裡找不到的。”

    沒有《示兒》,陸游作為愛國詩人的魅力至少失掉一半,很難說會產生後世那樣豐碑式的影響。現在我們來看這首詩,平淡的語言下,是掩藏不住的澎湃的一腔熱忱,不僅沒有因為年齡而褪色,反而愈老彌堅。

    記住,他是以最後一口氣來寫的,是遺書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比較搞笑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