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說說讀書那些事
-
2 # 濂溪河畔胡可夫
謝謝您的邀請。針對李姓的起源來說大致存在四種觀點:一李姓源自李樹圖騰;二源出嬴姓說;三源出姬姓(虎圖騰)說;四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等。當然,認同度最廣泛的觀點認為李氏源出嬴姓,得姓始祖為李利貞。李利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貞,逃至苦縣將“理”改為“李”,後被尊稱“李姓始祖”。對於理利貞的父親理徵,是商朝紂王時期的理官,忤逆昏君商紂王的旨意,招來殺身之禍,於是其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最後到豫東地區的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
-
3 # 有善可渡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李姓遷徙分佈: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
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
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佈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
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李姓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四、李姓家乘譜牒: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
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
-
4 # 蘇寶寶的日常
李姓是漢族姓氏和北韓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於中國大陸李姓是第一大姓。 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氏”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氏之一。在北韓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北韓李氏為第二大姓氏。
-
5 # 漢關小松
首先,針對李姓的起源來說,歷史上存在多種觀點,比如李姓源出嬴姓說、源出姬姓說、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等。當然,認同度最廣泛的觀點認為李氏源出嬴姓,得姓始祖為李利貞。李利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貞,逃至苦縣將“理”改為“李”,後被尊稱“李姓始祖”。對於理利貞的父親理徵,是商朝紂王時期的理官,忤逆昏君商紂王的旨意,招來殺身之禍,於是其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最後到豫東地區的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
二
在此基礎上,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後遷徙定居隴西。從此李氏延續萬代,繁衍發達而成中華第一大姓。由此,對於李姓來說,起源地在今河南省鹿邑縣一帶,有“天下李氏出鹿邑”的說法。鹿邑古稱鳴鹿、真源、苦縣、谷陽、仙源,位於河南省東部。作為老子(李耳)的故里,河南省鹿邑縣是海內外李氏宗親尋根拜祖的聖地,李氏宗親拜祖大典已成為全球李氏兒女心中公認的盛大節日。
三
當然,對於中國第一大姓氏李姓來說,隴西李氏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正所謂“天下李姓,根在鹿邑,望出隴西,派分上杭”。對於隴西李姓的始祖——李崇(老子裔孫李曇的長子),在戰國時期擔任秦國的隴西守,封南鄭公。唐朝皇帝李世民下令修《氏族志》時,以李姓為天下姓氏之冠,並詔令天下李姓皆以隴西為郡望,且對功臣武將廣賜李姓,於是出現了“天下李氏出隴西”的情況。由於李唐皇帝出自“隴西李氏”,也有不少李姓朋友前往甘肅隴西祭祖。
四
最後,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李姓人口得到迅速增長。如今,李姓人口超過1個億,大約佔全華人口的7.5%,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並且在西南、華北等地,李姓是最常見的姓氏。
-
6 # 波姐帶你讀好書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說起李姓首先得先說說皋陶這個人,皋陶是一位賢臣,傳說中生於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他是中國上古時期的傳說人物, 出生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皋陶村,此人是上古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是與堯、舜、大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葬之於六,禹據其功德,封皋陶後裔於英、六一帶(今安徽六安地區) ,故亦被尊為六安國始祖。
-
7 # FongBiBi
李姓是出自黃帝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後代結合的後代,或出自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顓頊和舜帝后代一說: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顓頊的裔孫。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一: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舜帝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帝辛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
8 # 跟我學玄術
李,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昝繇,為堯理官,子孫因姓理氏。……裔孫理徵得罪於紂,其子利貞逃難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變姓李氏。
宋代歐陽修、宋祁著的《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收錄此說,並在全文之前,加上了“李氏出自嬴姓”一語。
宋元以後的一些家乘之作,大多沿襲此種說法。閩西各縣李姓的各種譜牒,亦從此說,並以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從利貞開始,世系表較為清晰。,福建省李氏歷史研究會彙編》中的《隴西李氏世系簡表》和甘肅省隴西縣李氏淵源陳列館的《李氏世系表》,均以利貞為一世。本文在世系排列時亦從此說。
後來,宋代王應麟《姓氏急就篇》雲:“老聃生而指李樹,因以為氏”。這種離奇的傳說,為奉老子為始祖的一派李姓家乘所採用,卻不為大多數人認同。有的小說家把它擴寫為神話小說中的一個動人的情節。
上世紀90年代,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華夏姓氏叢書·李》(黎小龍著)則認為,李姓的最早來源,“須上溯到奉李樹圖騰為氏族保護神的原始文化的根由上去。”“奉顓頊帝為始祖的北方李姓,最早的來源,仍應是崇拜李樹、奉李樹的圖騰。利貞食李果獲救,改姓李的傳說,正是李樹為氏族保護神,庇佑子孫的原始圖騰文化在神話傳說中的反映。”“北方李姓,發源自原始氏族的奉李樹為圖騰。李,是原生姓。殷代以後,李姓有所發展,其中以職官為氏的理氏改從李姓尤為重要。理,是後起的衍生姓。”該書還論證了傳說時代的刑獄官名為“士”,如《史記·夏本紀》中雲:“皋陶作士以理民。”至周代,特別是戰國時期,才普遍稱治獄之官為“理”,在堯舜傳說時代,是沒有“理”這種官名的。此說頗有見地,較符合中國姓氏起源和發展演變的歷史實際,但以往李姓的譜牒從未有過這種說法,很值得重視,認真研究的。
-
9 # 烏托邦設計
姓氏李的起源和由來
漢族李姓的淵源主要來自兩大支:贏姓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贏姓。李氏的遠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時代的高陽氏顓項,出自贏姓。顓項氏族屬於東夷族,最早活動於今河南東部,後來北遷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陽西南。到了唐堯時代,顓項部落已分為八個氏族,其一為庭堅,其首領皋陶,為堯帝的大理官,即法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協助大禹治水,獲姓贏。治水成功,顓頊氏族也得到了發展。皋陶的子孫一直作大理之官,至夏朝時,其子孫以官名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徵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紂王,被害。其子理利貞出逃,隱於今河南西部嵩縣的伊水旁。因靠樹上的果子(木子)充飢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為李氏。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朝時期,居武落鍾離山的巴人,在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是周的同姓後裔,後向川東擴充套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在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巴國。一部分留於渝境的巴人成為板楣蠻,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為武陵蠻的一部分,遷移到鄂東的稱江夏蠻和五水蠻。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後滅於東晉。這支姬姓李氏的歷史有2800年。
姓氏李遷移和演變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臺灣。
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但隨著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佈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元末明初的政權更迭,以及明際的"靖難之役",主戰場佈置在山東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遷延數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離,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權穩定之後,從山西平陽、太原一帶(晉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譜可以佐證當地富庶安定),向華北的荒蕪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據《明會要》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要求朝廷動員全華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
-
10 # 道易心成
李姓源於老子,老子姓老,名耳,子是爵位,也是一種尊稱,相當於局長一類。
老子眼看周朝氣數已盡,決定辭官歸隱,與周至關令尹尹喜一同回到天水伯陽鄉,也就是尹喜的老家。
老子到伯陽鄉後,尹喜派人將老子家人一同偷偷接來,後來東周興起,因周代的官員都是世襲的,周室差人來請老子,老子不願自己的子女出去繼承自己做官,也不想讓周室的人訪得,看到院中有一棵李子樹,對來訪的官員說自己姓李,以後老子及家人便以李姓自居。
老子年老之時,一路西行,到達渭源和臨洮交界處的西頃山區域,那個地方,是師傅法藏生活的地方,去見法藏。 而他的家人後代,也都生活在離此不太遠的隴西,至今,隴西仍為天下李姓的宗廟之所在。
以後唐朝建立,為增加皇室分量,把老耳改作李耳,李姓大興。
回覆列表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李氏圖騰
起源演變
有關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
1、源出嬴姓說。
即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古李字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為理氏,後為李氏。 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儲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有一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老子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遊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為漢將李陵後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時被賜為李氏,名義上是賜姓,實際是恢復李姓,因為西夏皇族拓跋氏為漢
李姓的起源和遷徙(錢文忠百家講壇)
將李陵後裔。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大臣或武將為國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稍後大食華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再後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党項等外來少數族裔因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為李姓。
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臺灣。
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但隨著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佈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李白
元末明初的政權更迭,以及明際的"靖難之役",主戰場佈置在山東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遷延數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離,致使十室九空。明廷在政權穩定之後,從山西平陽、太原一帶(晉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譜可以佐證當地富庶安定),向華北的荒蕪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據《明會要》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要求朝廷動員全華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
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