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時期蜀有五虎將,魏有五子良將,那麼誰可擔任東吳“五虎將”?
9
回覆列表
  • 1 # 種花家社會人

    單單說虎將的話,那周瑜陸遜就不能算進去,必須要武力過人。

    1,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是個真正的神射手。北海報恩時,例不虛發,應弦而倒。後與孫策單挑,惺惺相惜奠定基情。後來孫策南部的勢力都是太史慈負責的。可惜英年早逝,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2,甘寧,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率騎襲曹營,戰功赫赫。公元213年,曹操率40萬攻濡須口。孫權率兵七萬迎擊,派甘寧率三千人為前部督。孫權密令甘寧夜襲曹營,挫其銳氣。甘寧選精銳一百多人共食。至二更時,甘寧率其裹甲銜枚,潛至曹操營下,拔掉鹿角,衝入曹營,斬得數十級還。曹操見難以取勝,駐紮了一個多月,便退回北方去了。

    3,丁奉,雪中奮短兵。孫權死後,會稽王孫亮即位,司馬昭趁孫權新喪之機,兵分三路南下,東吳權臣太傅諸葛恪命平北將軍丁奉率軍為前部,攻擊魏軍,丁奉率領三千人馬乘船偷襲魏軍大營,登陸前,丁奉為激勵士氣,脫去衣甲,光著膀子,拿著短刀,率先魏軍措手不及,大敗而歸,諸葛恪乘勝追擊。

    4,徐盛,早年抗擊黃祖。劉備伐吳時,徐盛跟隨陸遜攻下蜀軍多處屯營;曹休伐吳時,徐盛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以少抗多,成功防禦。後來,曹丕大舉攻吳,吳國依徐盛的建議在建業外圍築上圍牆,曹丕被迫退走。

    5,程普。跟隨孫堅征伐,討黃巾於宛、鄧,陽人大破董卓。孫堅死後,隨孫策渡江。征討宣城、涇、安吳、陵陽、春谷諸賊,皆破之。後從征討劉勳於尋陽,進攻黃祖於沙羨,後來鎮守石城。孫策死後,與張昭等共輔孫權,立即周旋三郡,平討不服。又從徵江夏,還過豫章,別討樂安。樂安平定,代太史慈備海昬,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操於烏林,又進攻南郡,擊走曹仁。先出諸將,普最年長,時人皆呼程公。

  • 2 # 孫博士侃歷史

    提起三國,五虎上將之名絕對是家喻戶曉的。憑藉文學鉅著《三國演義》,劉備麾下的五虎大將威名傳遍天下。其實歷史上並沒有五虎之說,但因為陳壽在《三國志》一書中,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五位當世猛將列在了同一列傳中,於是,便成為了小說中五虎上將的雛形。比照蜀國的五虎,因為陳壽又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等五位魏國猛將合列在同一列傳中,並稱贊這五人“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是,民間就又有了五子良將之說。然而,與魏蜀兩國鼎足而立的吳國,卻從來沒有“五虎將”的說法,這又是為什麼呢?

    (圖)五虎上將VS五子良將

    其實,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也將吳國的一些著名武將合列在了同一列傳中,包括程普、黃蓋等12名猛將,陳壽稱讚這12位將軍為“江表之虎臣”,於是,後世就有了“江表十二虎臣”的說法。那麼,為何陳壽在列傳時,不參照吳蜀傳記的格式也弄出五名東吳猛將的列傳呢?是吳國的猛將實在太多了,以至於選不出五位功勞最大者嗎?還是魏蜀兩國軍事人才捉襟見肘,只能選出五人呢?顯然兩種情況都不是。

    (圖)東吳“江表十二虎臣”

    一、“江表十二虎臣”缺乏開疆擴土的實績

    魏蜀兩國能征慣戰者或勇冠三軍者都不只有五虎而已,而他們之所以被陳壽同列一傳,最主要的依據還是功勞。那麼體現武將功勞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那就是開疆擴土、攻城略地。而基於這一點,無論是魏國的五子,還是蜀國的五虎都是有拿的出手的戰績的。比如魏國的樂進、蜀國的黃忠,在當時都有“先登”的美名,也就是能率領軍隊最先攻破敵人的城池,這自然是武將最為重要的榮譽。而如關羽、張飛、張遼、張郃這些人,都是當時的名將,他們的功勞也都是巨大的。在魏蜀兩國這十名虎將中,履歷最差的可能就算是趙雲了,但即便是陳壽對趙雲的記述著墨不多,也有趙雲在劉備平定益州的過程中建功的表述。而如果裴松之引述的《雲別傳》中的記錄屬實,那麼趙雲的功績也是不比其他幾人差的。

    以此為對比,我們再看看吳國的江表十二將,這時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幾乎沒有開疆擴土的功勞!為何會這樣?因為吳國與魏蜀兩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曹操平定北方,自然多得五子良將的助力,而劉備進益州也離不開五虎將的扶持。與這兩家相比,孫氏一族佔據江東,最主要的依靠則是孫策。小霸王孫策以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卻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就佔據了整個江南。在這一過程中,除了程普、黃蓋、韓當等孫策老爸孫堅的舊部之外,其他“虎臣”們或是沒有投靠孫策,或是還過於年輕職位不高。而即便如程普等三位老將,他們在整個平定江東的戰鬥中也遠不如孫策出彩。可以說,是一個過於優秀的孫策,掩蓋了江東眾將的光芒。江東平定後,孫氏集團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平定內亂和守禦國土了。而唯一的一次擴張,最大的功臣卻是呂蒙和陸遜。於是,也就很難在“江表十二虎臣”身上找到開疆擴土的戰績了。

    (圖)東吳bug一樣的存在——孫策

    二、“江表十二虎臣”缺乏單獨領兵的實績

    相比與魏蜀兩國的五虎將們,東吳的“江表十二虎臣”幾乎都沒有獨自領兵作戰的經歷。五虎將或五子良將與典韋、許褚這樣的猛將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他們除了勇武過人,也都深諳兵法韜略。也就是說,五虎和五子既是將才,也是帥才。比如於禁、樂進、徐晃都曾經獨自領兵與關羽交戰;黃忠曾經在漢中揚威;張遼則以八百士卒抗拒孫權十萬大軍;張飛曾經在劉備平定益州的戰役中大顯神威,還曾經在宕渠擊敗張郃;而張郃則在諸葛亮北伐時成為魏國西北的守護神。

    說到這裡,又需要用趙雲做一個參照了。並非小編有意貶低趙雲,而是《三國志》中趙雲的事蹟確實不多。然而,即便如此,在寥寥百字的描寫中,卻也有趙雲兩次單獨領兵的記錄。一次是在攻略益州的戰役中,趙雲曾經“從外水上江陽,與亮(諸葛亮)會於成都”;另一次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兩次單獨領兵作戰,趙雲的表現都不算出彩,但相比與吳國的“江表十二虎臣”,趙雲起碼還是有表現的機會的。

    那麼,為什麼江東的虎將們幾乎沒有單獨領兵參加戰役的機會呢?這是由東吳的兵制決定的。東吳採用私兵制度,每位將領都有自己的武裝,到有戰事時,由國家任命戰時都督,節制各支部隊,協同作戰。因此這些武將們大多時候只能聽命于都督,依照指令行事,卻無法自己指揮某一場戰役。在東吳的江表十二虎臣中,只有程普和周泰曾經擔任過都督一職,但並沒有太出彩的表現。譬如程普,誰會記得他在赤壁之戰中與周瑜同為都督的功績呢?

    (圖)東吳四大都督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東吳的“十二虎臣”與蜀國的五虎上將、魏國的五子良將相比,確實有很大不同,所以後世也就很難依照《三國志》的記載形成東吳五虎將的說法了。不過如果我們硬要穿鑿附會一下,從東吳的“十二虎臣”中選出五虎大將,那麼在我心中這五位猛將則應該是周泰、甘寧、淩統、徐盛、丁奉。不知道大家心中,誰能擔當江東的五虎大將呢?

  • 3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這句話用在江東子弟身上是最合適的,自古江東多豪傑,三國時的東吳一樣不乏猛將、良將!

    若要選任東吳的“五虎將”,在無月眼中,哪五位可以勝任呢?

    NO.1 太史慈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是個真正的神射手。其人不但勇猛過人,且智慧絕倫。

    初平四年(193年),北海相孔融為對付黃巾軍,出屯于都昌,卻被黃巾軍將領管亥所圍困。太史慈從遼東返家,母親對他說:“雖然你和孔北海未嘗相見,但自從你出行後,北海對我贍恤殷勤,比起故人舊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如今為賊所圍困,你應該赴身相助。”於是太史慈留家三日後,便獨自徑往都昌而行。當時賊圍尚未太密,於是太史慈乘夜伺隙,衝入重圍見孔融,更要求他出兵討賊。孔融不聽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而賊圍日逼。

    孔融乃欲告急於平原相劉備,可惜城中無人願出重圍,太史慈便自求請試一行。

    於是太史慈嚴裝飽食,待天明之後,便帶上箭囊,攝弓上馬,引著兩騎馬自隨身後,各撐著一個箭靶,開門直出城門。外圍下的賊眾皆十分驚駭,兵馬互出防備。但太史慈只引馬來至城壕邊,插好箭靶,出而習射,習射完畢,便入門回城。明晨亦復如此,外圍下人或有站起戒備,或有躺臥不顧,於是太史慈再置好箭靶,習射完畢,再入門回城。又明晨如此復出,外圍下人再沒有站起戒備,於是太史慈快馬加鞭直突重圍中顧馳而去。待得群賊覺知,太史慈已越重圍,回顧取弓箭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因此無人敢去追趕。

    不久,太史慈抵達平原,劉備即時派遣精兵三千人隨太史慈返都昌。賊眾聞知援兵已至,都忙解圍散走。

    這就是太史慈智破重圍請救兵的故事,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太史慈智勇雙全。

    後來太史慈與張遼大戰過七八十回合,也跟孫策大戰了一百回合不分勝負,後者都是三國時期的悍將呢。

    太史慈的箭術更是十分了得。

    有次他跟從孫策討伐麻保賊,有一賊於屯裡城樓上毀罵孫策軍,並以手挽著樓棼(城樓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更然貫穿手腕,更反牢牢釘在樓棼上,圍外萬人無不稱善。

    這就是智勇過人的太史慈,相信他位居五虎將之首,沒有人會有意見。

    NO.2周泰

    周泰被稱為東吳版的“典韋”,以捨命護主聞名天下。

    周泰多次於戰亂當中用自己的身體來保護孫權的安危,身上受的傷多達幾十處,就像在面板上雕畫一樣。

    當初孫權拜周泰為平虜將軍,留督濡須,而朱然、徐盛等將因此都聽周泰調遣,於是不服,孫權聽聞此事,親自前往濡須塢,宴請諸將。孫權親自端酒到周泰跟前,然後讓周泰解開衣服,孫權每指周泰身上一處傷痕,問周泰這傷怎麼來的,周泰都明確的說出這傷痕是哪一場戰鬥怎麼受的傷,孫權拉著周泰的胳膊,哭著說:“幼平,你為我們兄弟在戰場上作戰如同熊虎一般,從不憐惜自己的身體,受傷幾十處,面板如同被雕刻一般,我怎麼不能不把你當作我的至親骨肉,委任你以兵馬之重?你是東吳的功臣,我當和你同榮共辱。”次日,孫權賜給周泰青羅傘蓋,於是徐盛等人才服從周泰。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舉兵伐吳,蠻王沙摩柯率兵助戰,在和吳國的交戰中,甘寧看見沙摩柯,不敢交戰,上馬逃走,被沙摩柯一箭射死(正史中,甘寧是病死的,此處按照演義來討論)。後來,劉備兵敗,沙摩柯逃走,路上碰到周泰,沙摩柯和周泰戰了二十餘合,被周泰殺死。

    由此可見,周泰武力在甘寧之上。

    NO.3甘寧

    甘寧,字興霸,被稱為東吳版的“趙雲”。

    甘寧不但擅長水戰,還能統領騎兵,是個全能型的將領,只是粗野兇狠,暴躁嗜殺,有時甚至違反承諾、違抗命令。

    甘寧箭法了得,一箭射死了凌操(淩統他爹),射死了黃祖和蔡薰,還把曹魏名將樂進射下馬去。這麼多有名氣有地位的人物,都吃過甘寧神射的大虧。

    甘寧還擅長劫營,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大軍號稱四十萬攻打濡須口(今安徽巢縣南),飲馬長江。孫權率兵七萬迎擊,派甘寧率三千人為前部督。孫權密令甘寧夜襲曹營,挫其銳氣,為此特賜米酒。甘寧選精銳一百多人共食。吃畢,甘寧用銀碗斟酒,自己先飲兩碗,然後斟給他手下都督。都督跪伏在地,不肯接酒。甘寧拔刀,放置膝上,厲聲喝道:“你受主上所知遇,與甘寧相比怎樣?我甘寧尚且不怕死,你為什麼獨獨怕死?”都督見甘寧神色嚴厲,馬上起立施禮,恭敬地接過酒杯飲下。然後,斟酒給士兵,每人一銀碗。至二更時,甘寧率其裹甲銜枚,潛至曹操營下,拔掉鹿角,衝入曹營,斬得數十首級。夜色中的曹軍士兵受到驚動,誤以為東吳大軍來襲而起身備戰,甘寧於是撤退。而夜色中的曹軍依舊如臨大敵,紛紛舉起火把、擂鼓吶喊。等到曹營舉起的火把像繁星一樣密集時,甘寧已經回到了軍營。當天夜裡見到孫權,孫權笑著說:“這也夠把老頭子(指曹操)嚇一跳了吧,只是想試試你的膽子罷了”,於是賞甘寧絹一千匹,戰刀一百口,並增兵二千。

    建安二十年(215年)初,劉備令關羽進逼益陽。甘寧隨魯肅鎮守益陽(今湖南境內),抗拒關羽。關羽號稱有三萬兵馬,他親自挑選精銳兵卒五千人,投物堵住上游十多里的淺水地帶,說要夜裡涉水渡河。魯肅與各位將領商議對策。甘寧當時有兵三百人,於是說:“能否再給我增添五百人,我前去對付他,保證關羽一聽到我咳唾之聲,就不敢渡河,如他敢渡過來就要被我擒獲。”魯肅當下選一千人給他。甘寧連夜趕到上游設防。關羽聞甘寧來,見對方有了準備便放棄了渡河計劃,而在岸上捆紮柴木作為軍營。

    敢與關羽對峙,甘寧也算是一猛人了。

    NO.4丁奉

    丁奉最出名的一戰便是“雪中奮短刀”。

    太元二年(252年),孫權逝世,同年,魏國派遣諸葛誕、胡遵等人進攻東興(今安徽巢縣東南),太傅諸葛恪率軍前去抵禦。

    諸將都說:“敵人聽說太傅您親自到來,等到我們上岸他們就會逃走。”唯獨丁奉認為:“並非如此。敵人調集境內兵力,帶了許昌、洛陽的全部兵力大舉前來,一定定下了明確的目標,怎能無獲而返?我們不應指望敵人不戰而退,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戰勝敵人。”

    諸葛恪上岸後,丁奉與將軍唐諮、呂據、留贊等人一起沿著山向西面進發。丁奉說:“現在各部隊行軍太慢,如果敵人佔領了有利地形,我們就難以與他們抗爭了。”於是丁奉離開大部隊的行軍路線,獨自帶領手下三千人前進。

    當時正刮北風,丁奉軍乘船兩天就到達前線,佔據了徐塘(今屬安徽)。當時天氣寒冷下了大雪,魏軍將領飲酒高談,丁奉見敵人先頭部隊人少,就對手下說:“立功領賞的時候到了!”令士兵脫去鎧甲頭盔,都拿著短兵器。魏將發現後都取笑他們,並不做防備。丁奉率領部隊奮起砍殺魏軍,大破魏軍先頭部隊的營寨,正好此時呂據等人的部隊到來,一起擊潰了魏軍。

    丁奉另一功績便是間接射殺張遼。

    在曹丕伐吳時,丁奉一箭射中張遼的腰,導致張遼箭瘡發作而死。曹魏外姓將領中數一數二的張遼,就這麼死在了丁奉手中。

    NO.5淩統

    選淩統,是因為淩統一人戰平過樂進和張遼,而樂進和張遼都是曹魏的五子良將。

    淩統戰平樂進,具體經過在《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對陣圓處,張遼出馬,左有李典,右有樂進。淩統縱馬提刀,出至陣前。張遼使樂進出迎。兩個鬥到五十合,未分勝敗。

    淩統戰平張遼,具體經過在《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淩統領命,引著三千人馬,離濡須塢。塵頭起處,曹兵早到。先鋒張遼與淩統交鋒,鬥五十合,不分勝敗。

    一人能戰平兩個五子良將,自然是有實力入選東吳五虎將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4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三國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湧現出很多良臣勇將。而單論勇將,曹操、劉備、孫權三位雄主麾下都不乏驍勇善戰、勇冠三軍之牛人。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有“五虎上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而曹操所經營的曹魏有“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郃、張遼、樂進、徐晃、于禁。至於孫權所在東吳當然也不落後,其中著名的有十二虎臣。當然,如果都按魏蜀一樣,選五個最出眾的出來,其對應的排名大致如下。

    NO5:黃蓋

    黃蓋是東吳的三朝元老,他曾經跟隨孫堅,孫策,孫權,不僅資歷老,而且隨主征戰四方,屢立戰功。史書記載:“蓋隨策及權,擐甲周旋,蹈刃屠城。”又記載“蓋姿貌嚴毅,善於養眾,每所征討,士卒皆爭為先。”引以為名的是在赤壁之戰上的一出苦肉計。他為了讓曹操掉以輕心,不顧年老體弱,主動挨板子,最終靠苦肉計詐降曹操,最終以火攻大敗曹軍。後來,黃蓋鎮守地方,“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餘皆奔走,盡歸邑落。”

    黃蓋可比肩曹魏五子良將中的于禁,于禁不苟言笑,治軍甚嚴,善於防守,黃蓋在這一點上和他極為相似。而對應蜀漢五虎將應該是黃蓋。黃蓋和黃忠不但同姓,而且都是老將,黃忠以定軍山一戰聞名,而黃蓋在赤壁之戰一戰天下知,因此他入選是當之無愧的。

    NO4:周泰

    周泰是東吳比較有資歷的大將,孫策平定江東時,他與同郡蔣欽一起加入孫策軍,隨孫策左右,後孫權愛其為人,向孫策請求讓周泰跟隨自己。後周泰多次於戰亂當中保護孫權的安危,身上受的傷多達幾十處,就像在面板上雕畫一樣。如果沒有周泰,孫權都早就英年早逝了。周泰打架比典韋更勇,周泰護住比典韋更拼,每次都是身中幾十刀仍然不死,五進五出救主等等……後來孫權為了表彰周泰為了東吳出生入死的功績,而賜給他青羅傘蓋。官至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周泰可比肩曹操五子良將中的徐晃,晃追隨曹操南征北戰,立功無數。特別是關羽水淹七軍,大敗曹軍之後,中原惶恐,徐晃只率領幾千新兵,力挽狂瀾,三戰三勝,擊敗關羽。而對應蜀漢五虎將應該是馬超。馬超是一個敵人聞風喪膽的武將。曹操曾經就說過,馬超的勇猛不比呂布差。周泰忠心赤膽,勇猛精進,和馬超有得一比。更令人稱奇的是,周泰、徐晃和馬超三虎將都是病逝的,可見三人有多麼“似曾相識”。

    NO3:淩統

    淩統是名將凌操的兒子,他勇冠三軍,且性格耿直。據悉,兩軍對峙之際,因為他的頂頭上司陳勤傲慢,怒罵淩統及其父親,淩統一怒之下斬殺掉了陳勤,奪回兵權,結果大破敵軍。孫權知道情況後,命他將功贖罪,結果淩統果然沒令人失望,史書記載“行入右江,斬黃祖將張碩,盡獲船人。” 特別是合肥之戰,淩統率三百兵甲,拼死保住孫權,三百人除了淩統無一生還。書史是這樣記載的:“魏將張遼等奄至津北。權使追還前兵,兵去已遠,勢不相及,統率親近三百人陷圍,扶扞權出。敵已毀橋,橋之屬者兩版,權策馬驅馳,統復還戰,左右盡死,身亦被創,所殺數十人,度權已免,乃還。”此戰,淩統身受重傷,最後不治身亡。

    淩統可比肩曹操五子良將中的樂進,樂進作戰勇猛,帶兵時衝鋒在前以勇武見長,屬於打起仗來不要命的型別,淩統這一點與他極為相似。而對應蜀漢五虎將應該是趙雲。趙雲德才兼備,忠勇具佳,他的一生中大大小小經歷過六十多次戰爭,從無敗績,截江救阿斗,曹營中七進七出,嚇得曹操割袍斷須。淩統的勇猛忠誠和他有得一比。

    NO2:甘寧

    “錦帆賊”甘寧雖然是“賊”出身,但後來改過自新投向了孫權,為孫權立下赫赫戰功。甘寧守夷陵,手下只要數百兵,被曹仁五六千人圍攻,士眾都很害怕,只有甘寧淡定自若。後來正是甘寧守住了夷陵,才讓周瑜得以順利從曹操手中奪取南郡。面對關羽時,甘寧說:“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關羽果然不敢動。面對曹操的大軍,甘寧“從攻皖,為升城督。寧手持練,身緣城,為吏士先,卒破獲朱光。”勇不可擋。甘寧最出名的匹敵張遼的一戰,“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徑詣曹公營下,使拔鹿角,逾壘入營,斬得數十級。北軍驚駭鼓譟,舉火如星,寧已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甘寧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孫權也對他格外器重,給出14字評價: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敵也。

    甘寧可比肩曹操五子良將中的張遼,張遼性情沉穩、武力過人,無論是武力還是謀略均屬上乘。甘寧在性情、武力等方面和他極為相似。而對應蜀漢五虎將應該是張飛。張飛非常勇猛,於萬軍之中取敵之首級如探囊取物耳。甘寧的勇猛和他的有一比。

    NO1:太史慈

    太史慈有東吳戰神之稱,一是得益於百步穿楊的箭術,史書記載“鞭馬直突圍中馳去。比賊覺知,慈行已過,又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故無敢追者。”又記載“慈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嘗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裡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其妙如此。”太史慈一箭過去,正好把敵人的手釘在橫樑上。這種功夫,大概老黃忠也不過如此了。二是太史慈有閃亮表現。首先是解圍孔融,單槍匹馬衝入重圍,然後再單槍匹馬衝出,因為箭術高明,無人敢追。其次是神亭一戰,號稱江東“小霸王”的孫策竟然和太史慈打成平手。孫策於是愛上了這位將領。曹操聽聞後,主動招攬太史慈,寄一封裝滿“當歸”的“家書”,可以說曹操最急切想得到的武將,非太史慈莫屬。孫權繼位後,把南方的軍事重任全權委託於太史慈,顯然太史慈是能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三是臨死前留下千古名言: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呼!

    太史慈可比肩曹操五子良將中的張郃,張郃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太史慈的功績可與之相比。而對應蜀漢五虎將應該是關羽。關羽為人忠義無雙,勇冠三軍。他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水淹七軍。太史慈的忠義和勇猛都可以比肩關羽。

    更令人稱奇的是,太史慈、張郃和關羽三虎將結局都是悲催的——慘死。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慘死於東吳之手,張郃因誤中諸葛亮詭計而慘死於蜀軍之手,太史慈為救孫權而被魏國重傷至死。三人彷彿一個輪迴一樣,訴說著三國之間的恩怨情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有時咬嘴唇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