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k521000

    不會,關於丟掉荊州,蜀國國力已經弱於魏國。更何況劉備夷陵之戰,使蜀國元氣大傷。祖國最好的局面就是偏安一隅。

  • 2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後諸葛亮一心輔佐劉禪,為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就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君臣佳話。

    對劉備臨死之言,有的認為是真心之言,有的認為是帝王心術。如果諸葛亮真的按劉備說的,將劉禪取而代之,就一定能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首先,劉備死後,諸葛亮就執掌了蜀漢軍政大權,統攬大小事務。劉禪完全放手,就像他說的,除了祭祀自己做,其他都由諸葛亮做主。這一時期,諸葛亮在蜀國的權勢和曹操差不多,在北伐中原中完全是放手而為,自己的政治意圖、軍事意圖得到全面貫徹,沒有絲毫掣肘,即使諸葛亮取代劉禪,權勢也不會再大多少。

    其次,諸葛亮如果取代劉禪反而將會有很多負面作用。最現實的就是蜀國建國的名義將不復存在,無法再使用匡扶漢室的旗號,在法理上無法與接受漢獻帝禪讓的曹魏對抗,也冷了那些被劉備以興復漢室為號召凝聚起的老臣們的心,更得不到中原心念漢朝計程車人支援,要想再有效凝聚力量,北伐中原,就好比痴人說夢,更不要說統一中原了。

    第三,諸葛亮北伐中原師出無功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國力的懸殊以益州一州之力,對抗曹魏九州之力。從客觀原因上說,蜀地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既不利於敵軍進攻,也不利於自己主動出擊,特別是後勤保障難度很大。還有就是人才的減少,初期蜀國的人才都是全國各地精英,隨著時間流逝,這些人才陸續凋零。這些原因都不是諸葛亮透過稱王稱帝能夠解決的。

    因此,諸葛亮不論稱帝與否,對興復漢室,統一中原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 3 # 梨叔說史

    諸葛亮如果取代了劉禪當上了皇帝,極有可能統一中原。

    一、諸葛亮當上皇帝,蜀國的國力會大幅度提高。

    相比劉備的假仁假義,諸葛亮更是一位仁人君子,他會更加善待百姓,對內安撫文武百官,對外和東吳搞好關係。他會利用自己在發明上的長處,或者讓他老婆多多發明一些生產上的機械,大力發展農業。蜀國地處天府之國,土壤肥沃,非常適合發展農業,蜀國的經濟實力,會大大提高。

    二、諸葛亮當上皇帝,蜀國的軍事實力將會大大提高。

    諸葛亮當上皇帝后,會著眼於大局,不會一味北伐。在軍事上,他更有條件和能力推進兵器的革新,發展連弩,建立一支威力強大的弩軍,增強軍事實力。另外,他當上皇帝了,御駕親征的可能性變小,他極可能搞個軍事性質的學堂,為蜀軍培養將才,這樣蜀軍的人才就會興旺起來。在國內經濟實力增強的前提下,在北伐方面,他不會親力親為,而是選派一員上將北伐,而他派幹吏督運糧草,這樣北伐就沒有了後顧之憂。但是諸葛亮比較謹慎小心,選用的將領也可能會比較謹慎用兵,會取得一些戰果,但也不會太大。如果他敢任用魏延,情況就不一樣了。魏延的才幹一直被諸葛亮壓制,使他不能盡情施展。如果他敢起用魏延,戰果一定比較輝煌。

    三、諸葛亮當上皇帝,蜀國的交通將有所改變。

    諸葛亮多次北伐,卻多次失敗,表面是因為糧草匱乏,實際上是交通不便導致。諸葛亮當上皇帝后,會大力改善交通。

  • 4 # 圖騰君

    不能統一中原。

    宏圖大業是綜合因素決定的。人們都說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個人的無能,劉備託孤之時確實說過如果阿斗不行,先生可自立為王,這體現了劉備恢復漢室統一中原的決心,而有生之年卻不能實現,把對諸葛亮的信任達到極至,但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擺在那裡,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諸葛亮連年征戰,兵源不足,百姓怨聲載道,消耗國力使得本就弱小的蜀國更加脆弱,哪有實力統一中原。

    諸葛亮自身難保。劉備一行入川本就是一幫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敗軍之將,潰不成軍,聽諸葛亮三分天下謀略,打著中山靖王劉勝後代的旗號進入四川佔住腳,四川各路土豪利益集團被侵佔,必情自然不爽,早就想奪回自己的利益,因此在諸葛亮排程糧草後勤保障時也不順利,這些利益集團很強大(廣漢三星堆遺址說明古蜀國有自成一體的厚重的文明,他們的後代歷史淵源濃,盤根錯節,氏族龐大),這些利益集團被一幫流浪漢搶佔了財富和權利,換了誰也不幹,早就想把他們趕出去,哪裡會齊心協力統一中原呢?如果當了皇帝,性質就變成了篡漢,當年權臣霍光對待劉賀尚不敢稱帝,新朝的王莽就是死路一條的例子,蜀中利益集團更有理由討伐諸葛亮,那政變、叛亂的事可能天天發生,一個政局不穩、弱小的蜀國靠一個人能統一中原嗎?顯然是不能的。

  • 5 # 戀上賢魚的貓

    這個問題實際上有兩個問題:

    1、諸葛亮聽信劉備的話,廢掉劉禪自立。這是不是真的?

    2、蜀國在諸葛亮治理下能否統一中原?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劉備是不是真的讓諸葛亮廢劉禪自立?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段文字中“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能會讓大家認為這是劉備給諸葛亮廢掉劉禪自立的建議。

    但是,在中國古代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不可能存在這種真正的“禪讓”或者“選舉”式的皇帝繼承方式。劉備說這句話可能有幾種可能:(1)試探諸葛亮的忠誠度,是不是值得託孤後事。(2)逼迫諸葛亮只能忠誠的輔佐劉禪。(3)為劉禪繼位掃除障礙。諸葛亮能力強、地位高,有諸葛亮忠誠的輔佐,就不用擔心了。如果諸葛亮不忠誠,可能當場就被劉備處死。所以,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廢劉禪,立另外兩個兒子)。

    第二個問題: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但蜀國的實際掌權和管理者還是諸葛亮。諸葛亮六出祁山,一事無成,不是諸葛亮的能力差,而是當時不具備統一中原的條件。

    第一:蜀漢內部不穩定。劉備集團、劉璋集團和蜀地本地集團表面上精誠團結,暗地裡暗潮湧動。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後來被貶為庶人,就是一個證明。

    第二:蜀漢經濟實力弱小。蜀漢政權實際上只有一個州(益州),遠遠落後於東吳和曹魏。“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經濟實力最弱的蜀漢政權不可能完成統一。

    第三:軍事實力落後。劉備去世之後,蜀漢的主要軍事將領只剩下趙雲和魏延。蜀漢人口少,兵員不足,將帥乏人。

    第四:蜀漢地理條件限制。蜀漢地區山高路險,不利於大規模軍事行動,也不利於出其不意。糧草運輸也比較困難。

    蜀漢政權在劉備死後,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存在40多年,足見諸葛亮的偉大。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但是,歷史決定了三國的形勢。諸葛亮,也無法改變!

  • 6 # 枕籍阿杜

    個人認為不能, 1 諸葛亮雖然沒有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和曹操一樣,都是開府丞相,也就是都有自己的領導班子,擁有自己的團隊,曹操都沒能做到成為漢獻帝的相父,東漢只有董卓和諸葛亮做到了,可想而知諸葛亮的權利有多大,幾乎等同於皇帝,所以諸葛亮當不當皇帝,所能用的權利一樣大,但是顯然沒能實現理想。 2諸葛亮不是神,他是人,劉備當初用他,也是因為他屬於荊州大族,人脈關係甚廣,和劉表都是親戚的人,難道大家真的認為他只是一個種地的,只是天資聰穎?,顯然大謬,後來劉備託孤於他,只是因為他,做事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忠誠可靠,劉備這麼老道的政治家,確實也沒看錯,諸葛亮確實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來的帝王為了政治需要,逐漸的抬高諸葛亮神話諸葛亮,希望做臣子能像諸葛亮一樣,對君王衷心耿耿,特別是宋朝以後,由於佔據半壁江山,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統性,逐漸把蜀漢政權作為正統,奉劉抑曹,諸葛亮也是藉著水漲船高,逐漸神話甚至妖化諸葛亮。 3能不能一統中原,得具體看天下形式變化,諸葛亮的隆中對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天下有變,倆路出擊,前提是天下有變,天下顯然指的是中原,再具體點就是曹魏政權出現內亂,諸葛亮終其一生都沒看到曹魏有大的內亂,那為什麼還要出師北伐,主要就是出口轉內銷,目的就是轉移矛盾,控制兵權,矛盾在哪?矛盾就是荊州外來人和益州本地人的矛盾,此外還有劉備之前從各地帶來的人也可以算在荊州集團裡,如果不北伐,如果你是益州人你會怎麼想,你一定會想合著您們這幫外地人就是到這來當官的,給我們增加賦稅的,奴役我們的,給我們增加負擔的,顯然諸葛亮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諸葛亮選擇北伐,拓展地盤,以證明我們外地人不是來混吃混喝等死的,你們跟著我諸葛亮幹是有希望的,並不是真的想以卵擊石,匡扶中原,諸葛亮又不傻,只是想拓展點地盤,減輕點益州百姓的賦稅壓力,減緩矛盾。純屬個人意見

  • 7 # 中孚鑑

    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之後,為漢室宗親,被稱為皇叔,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他雖然早期實力薄弱而數敗於人,但是他以德服人、仁義為先,在他的堅持努力下,終於在赤壁之戰後開始有了自己的穩固勢力,從而後來得以建立蜀漢政權,在三足鼎立時佔一席之地。

    後來劉備因關羽被東吳擒殺,這讓劉備對東吳非常痛恨,於是就親率大軍以給關羽報仇為名征討東吳。然而當時劉備雖然氣勢洶洶的殺向東吳,也曾讓東吳震驚、忌憚,但在夷陵之戰中,英雄一世的劉備卻慘敗於東吳將軍陸遜之手,

    因為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失敗損失慘重,不僅讓蜀漢元氣大傷,而且劉備本人也沒過多久就病逝於白帝城。

    而在劉備臨終前,曾託孤於諸葛亮,那時劉備不僅對諸葛亮託付後世,而且還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為曹丕十倍,是可成就大業、安邦定國的,若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若不可以輔佐,你可以自立。”

    當然劉備雖然這樣說,但諸葛亮又怎麼真的如此做,正是因為劉備對諸葛亮有三顧茅廬之情、有知遇之恩和託孤之重任,所以諸葛亮對蜀漢忠心耿耿,他可謂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他也因如此而積勞成疾,最終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雖多次北伐,但還是蜀漢沒能滅掉魏國統一中原,給人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嘆息。

    那如果諸葛亮聽信劉備的話,廢劉禪而自立,會統一中原嗎?

    對於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的那些,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是劉備真心話,而有的人則認為這是劉備的帝王之術,他是在試探、警示諸葛亮。這裡既然是問如果諸葛亮要聽信劉備的話,廢劉禪自立會不會統一中原,所以就暫拋開劉備說這話的真實用意不談。

    其實,就算諸葛亮真如劉備說的那樣自立,還是很難統一中原的。

    首先,當時魏蜀吳三足鼎立,而局勢是曹強孫劉弱,這是不能否定的事實。諸葛亮雖然智慧過人,但蜀漢的綜合實力終究是不如曹魏。若諸葛亮自立,對於三國局勢而言,只是蜀漢政權換了主公而已。對於蜀漢而言,不帶來混亂就已經不錯了。

    退一步說,那時的局勢,以歷史而言,諸葛亮輔佐劉禪鞠躬盡瘁、盡心盡力尚不能統一中原,他若自立,再好能好到哪去呢!

    其次,若諸葛亮廢劉禪自立,那蜀漢的大臣肯定有不少人是反對的,這樣就會讓蜀漢陷入混亂之中,而同時魏吳兩國,則可能在蜀漢混亂時攻打蜀漢,如此諸葛亮就陷入了內憂外患的處境,這樣的情況下,即使諸葛亮能力很強,也不會很輕易的解除這些威脅,如此對統一中原之事豈不是更難。

    最後,諸葛亮是劉備倚重的謀士,又是劉備的託孤大臣,劉禪的輔政大臣,他在蜀漢政權中的地位是非常尊貴的,也是影響很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還受到朝廷不少大臣的尊敬。

    但是,諸葛亮之所以在蜀漢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和地位,除了他本人有才能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對蜀漢、劉備、劉禪忠心耿耿。就是因為諸葛亮的忠心,才得到劉備、劉禪的信任,才得以受到大臣的推崇。

    而退一步說,若諸葛亮對蜀漢不忠、生有二心而自立,這樣的諸葛亮在朝廷中又怎麼會得到支援,畢竟那時忠心於劉氏的人還是很多的。

    即使劉禪昏庸,但他終究是蜀漢之主,何況劉禪才能就算真的平庸,但他卻不殘暴,跟隨劉備打天下的舊臣,或舊臣之人還是擁戴、忠心於劉禪的。而諸葛亮因為很有才能,又忠於劉氏,如此就受到大臣的尊敬而掌握大權。

    諸葛亮若以權勢廢劉禪自立,如此他就是不忠反叛之人,這樣又怎麼會得到大臣們支援呢!如此的話又和董卓、曹操、司馬懿家族有什麼區別呢!

    當時曹操、司馬懿分別奠定了曹魏、晉政權,算是成功的取代漢、魏了。但是不要忘了,曹魏是從曹操到曹丕,司馬懿是從司馬師、司馬昭再到司馬炎。這中間是經很長一段時間的經營,才得以做到的。

    然諸葛亮若直接廢劉禪自立,再沒有經過長時間的經營和收買人心、發展自己的勢力,而去行廢立之事,可能就會招來很多人的反對,那結果則不會像曹氏和司馬氏,可能會落下失敗的結局,如此又怎麼能統一中原呢!

    當時,這些只是如果,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上一去不復返的,同時也是不能改變的,更加不存在如果的情況。歷史上的諸葛亮就是對蜀漢忠心耿耿,正是因為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心,所以深受後世的推崇,故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諸葛亮是忠臣和智者中的代表人物。

  • 8 # 溫史

    在當時的環境下,不是換了誰做皇帝就有利於統一中原的。很明顯,即使諸葛亮廢掉劉禪,也不可能統一得了中原,原因如下。

    一.實力對比,曹魏強於東吳強於蜀漢,蜀漢是當時三國實力最為弱小的,根本不存在能統一中原,能自保不被吞併都不錯了。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當時三國實力的對比。

    蜀漢:劉備去世後的蜀漢力量是最弱的,主要控制益州等地,因為蜀漢地區地勢險峻內外交通較為堵塞,導致願意去那裡生活的人較少。以至於其亡國時只有28萬戶,人口94萬人。而且造成人口少的另一個原因是地盤小,因為之前荊州各地的丟失,使得原本前期比東吳大的蜀漢版圖,到諸葛亮掌權後,天下十三州,蜀漢只有區區一個益州。可想而知地盤有多小,當時兵力也只有十餘萬人。東吳:東吳佔據江南一帶,雖然在當時也並不是很發達,但相對於蜀漢環境惡劣的險峻地貌,東吳的平原丘陵無疑更適合生活。所以當時的東吳有52萬戶,230萬人,是蜀漢的一倍還多,經濟較為發達,百姓生活水平也高,兵力達到了二十餘萬。曹魏:那個時候的曹魏可以說是三國之中最強的,天下九州曹魏佔據了最為發達的九州,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在當時的情況下,曹魏依靠其強大的實力是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國家,後來也的確是這樣。

    當時的曹魏掌控天下九州,有103萬戶,443萬人,是蜀漢人口的四倍,東吳人口的近一倍,軍事、經濟實力極為強大,總兵力達到了五十萬,比蜀漢和東吳加起來都多。在實力如此明顯的情況下,並不是諸葛亮當皇帝就能彌補的,更別說統一中原了,能自保的非常不錯了。畢竟在當時連東吳都不一定打得過,更別說實力是其數倍的曹魏。

    二.諸葛亮對抗曹魏的最主要原因是儘可能損耗曹魏的實力減緩蜀漢被滅的速度,諸葛亮實際上都未曾奢望過能滅掉曹魏統一中原。

    很多人以為諸葛亮六次北伐信誓旦旦的滅魏統一中原是真的,其實那隻不過是諸葛亮為了鼓舞士氣減緩蜀漢滅亡的時間而已。諸葛亮乃至於其後來的接班人姜維都很清楚,北伐只不過是以蜀漢的實力盡可能的去騷擾和損耗曹魏實力。如果蜀漢不主動攻擊曹魏,等到曹魏緩過神來先發制人攻打蜀漢,在那樣軍事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蜀漢是完全沒有抵擋能力的。所以當時的蜀漢只能主動出擊給曹魏造成困擾和損耗,使曹魏疲於應對,不能集中力量一股勁兒攻打蜀漢。這是當時諸葛亮和其接班人姜維之所以數次北伐最主要的原因,至於北伐所謂的滅魏統一中原的口號,事實上連諸葛亮和姜維都未曾真正奢望過,能拖延蜀漢被滅的速度都不錯了。

    三.如果諸葛亮聽信劉備的話廢掉劉禪,諸葛亮會死的更快蜀漢也會滅亡更快,統一中原更加遙不可及。

    劉備所說的如果劉禪真的不中用,諸葛亮可以廢掉劉禪自立為王,這些話只是為了安撫諸葛亮而已,讓諸葛亮更加死心塌地的為蜀漢鞠躬盡瘁。如果諸葛亮真的敢廢掉劉禪,估計會第一時間掉腦袋,要知道當時的五虎大將也還有沒戰死的,朝堂之上諸葛亮的政敵也不少,對劉備愚忠的人更多。如果諸葛亮真敢自立為王,估計底下計程車兵大部分都會反,畢竟蜀漢是劉備的蜀漢,儘管諸葛亮在其中的作用巨大,但終究是謀臣,不是正主。而且最重要的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蜀漢需要諸葛亮領兵北伐,只有諸葛亮能做到讓上下都服,只有他去北伐才有可能拖延曹魏,減緩蜀漢滅亡的速度。後面就可以看出來了,即使諸葛亮親力親為的去六次北伐,也依然無法戰勝曹魏,更別說如果他做了皇帝待在朝堂之中,沒有其親自出謀劃策指揮,蜀漢無疑滅國更快,天下統一更早。

    總結:如果諸葛亮真聽信劉備的話廢劉禪自立為王,被皇位所禁錮放不開手腳,則蜀漢會更快滅亡,更別提還統一中原了,沒有了諸葛亮的領兵出謀劃策,蜀漢就是一盤散沙。

  • 9 # 蘇秦不易

    不可能,因為當時蜀漢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諸葛亮自立也是不可取,不能實現的,一:"他不能服眾,還是無法調節荊州,東州和益州集團的權力鬥爭!即使做上皇位,以他的政治抱負也是恢復漢室為已任,還是實行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策!伐魏是肯定的,但當時魏國佔了天下九州其六,人口也是最多的。即使舉全國之力伐魏也佔不到便宜,因為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託孤白帝,結局早己註定,因為一切的奇謀鬼計都大不過實力二字!!!二則是,即使諸葛亮坐穩了皇帝位,蜀漢政權也難有作為,成都縱然是天府之國,它的經濟也比不上北方曹魏,還有就諸葛亮是行政人才,軍事上過於謹慎小心,因為蜀漢沒有賠的起的本錢,人口過少,即使全面皆兵也比不過曹魏一半的實力,自古富貴險中求,諸葛亮過於穩打穩打,銷耗了國力,加上蜀漢人才凋零,派糸太多,加上自己不放權,有記載,有士兵犯錯,要杖刑,諸葛亮竟然親自行刑,可見不放權危害甚多,沒有人才也是蜀漢滅亡的根源!三:諸葛亮作為千古名臣典範,是不可能做出這個行為的,劉備三顧茅廬請以出山時,就以恢復漢室為最終目標,即使後來連自己的老闆劉備都忘記了這個理想,六出祁山雖說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緩解內部矛盾,但根本上來說,是他明白,無論經濟和國力兩者沒有可比性,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他明白即使是逆天而為,但為了報先帝重託和知遇之恩,諸葛亮為了漢室可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許在生命最後一刻也是如此,心裡念念不忘就是恢復漢室!(⋟﹏⋞)!所以我認為諸葛亮即使坐上皇帝位也改變不了什麼!

  • 10 # 天基閣主

    很遺憾,是不能的。

    主要在於蜀漢與曹魏綜合國力相差實在太大,如果荊州不失,如果關羽,張飛,黃忠等一班猛將仍在,先帝無夷陵之敗,一切都是有可能的,然而痛惜的是,荊州丟失、二爺壯烈、三爺悲慘,後又夷陵大敗、黃忠身死,國力大為損失,嗚呼哀哉!

    其次,孔明的根基和威望還不足,如果真取代劉禪而自立,絕對會引起蜀漢陣營內亂,先帝因匡扶漢室才能建立蜀漢,孔明也是因為輔佐而獲得一班忠誠的聽命,先帝在用人絕對是超一流,如果孔明反,起來反對他的人將會極多,雙方廝殺內耗,實力必定再次削弱,存亡之危也就不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你吃元宵還是湯圓?二者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