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鍾勇180607335
-
2 # 小雙俠聊健康
現在孩子懂事早,接觸的各種事情領悟比較廣,她會在心裡拿自己的父母和別人的父母去比較,就像是父母總是會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是一樣的,只不過孩子不會表達出來而已。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學會和孩子溝通,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現在有了這些問題都是因為家庭環境,社會風氣所影響,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和她樹立一個對等的關係,時刻注意自己的情緒,有任何想法及時的和孩子溝通,這樣她心裡的所有想法也會及時的去跟父母溝通,時間長了孩子就養成習慣了,這樣的教育,孩子會有自己的思想,會獨立思考事情的利弊,不會出現偏激。所以作為家長得,切忌不要大聲吼孩子,試著蹲下來跟孩子溝通交流引導!
-
3 # 羅問清
根本原因在於不論孩子還是成人,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尋找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當父母吼孩子的時候,潛在的結果就是孩子確定父母在否定自己。那麼結果就會分化,一部分孩子的自信心降低,甚至自卑,最終自暴自棄;還有一部分孩子心智較強,走上和父母獨立的一面,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逆反,這個時候就是問題表達的你越說約不聽的情形。
所謂知音難覓,成人常這樣感嘆,孩子更是如此。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成為孩子的知音。舉例來說譬如一個孩子做了三件事,錯了兩件,對了一件,父母要把注意力放在做對的這件事情上,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分析成功的內在因素。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怕犯錯,注意力聚焦在如何成功的路徑和方法上。要知道,一個不犯錯的人是長不大的,當然,老是犯同樣錯誤的人也是長不大的。
-
4 # 博苑未來幼兒園設計
當媽媽經常吼孩子的時候,孩子內心會出現自我保護罩,在吼的那一刻,孩子的心神都是遊離的,這顯然不能達到媽媽想讓孩子變乖的結果。希望媽媽在吼孩子前內心默唸管理情緒,1、2、3,管住自己的情緒,給孩子一個相對愛和自由的環境,獨立成長。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規則之上。試著接受孩子的情緒,也許他只是想得到你的關注。
-
5 # 軒爸育兒Baby
說真的,時代變更,我們的教育方式也要隨之改變了,現今的孩子跟我們過去不同,更加聰明,更有自主性!要是擱以前的話,家長只要把臉拉下來,沒幾個孩子敢大聲吭氣的,可是現在的孩子不管有理沒理,他們都不聽父母的話,甚至故意跟大人作對,被氣得沒有辦法的很多家長最後都選擇了“怒吼式教育”。
可是用怒吼的方式讓孩子認錯有用嗎?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這也只是暫時性的而已,剛開始只要家長提高音量,孩子趨於大人的“威嚴”之下立馬變乖了,但是用的次數多了之後,問題也隨之而來了,開始適應父母的怒吼,甚至出現家長越吼,孩子越不聽話的局面。
1.怒吼式教育產生的副作用:
①造成孩子精神上的高度緊張,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②長此以往孩子變得沒有自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2.家長們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①切莫嘮嘮叨叨,簡單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別人在旁邊嘮嘮叨叨,連大人都受不了,更別說孩子了,簡潔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孩子明白你要他做什麼,太過於繁瑣的話語會讓孩子腦子混亂以至於把你後面所說的一堆話都給自動遮蔽了,說了等於白說,更本不起作用。
②儘量平復自己的暴躁情緒,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有時候在孩子覺得無所謂的一些事情上,他不明白大人為什麼會如此“大動干戈”,本來有很多想法要跟家長表明,卻因為父母的“不”而默默放下了,自己的想法得不到釋放,最終憋在心裡,產生無聲的反抗。
-
6 # 光芒四濺的暱稱
越吼孩子越不聽話?那是你沒用對方式,試試這5招,一治一個準
前段時間,有一個朋友跟我哭訴:
她家小孩痴迷上了佩奇,一開啟動畫片就真正進入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看四隻豬的狀態,每次強行拉開都要大鬧天宮一番。
剛開始朋友還比較耐心地提醒一下,然而孩子跟個沒事人一樣,什麼都沒聽進去。
朋友一氣之下,朝著孩子大吼:你再看小豬佩奇,我就把你關到門外,你再也不許回來!!!
她家孩子嚇得愣住了,過了兩秒鐘才緩過神。
在那以後,孩子只要一聽到關門的聲音,眼裡就充滿了恐懼。
朋友一方面挺欣慰的,孩子在那以後,再也不敢不聽話了,但讓她難受的是,從那以後,孩子好像變得很怯懦。
朋友很後悔給孩子使用了不恰當的懲罰,但也很疑惑,孩子犯了錯該怎麼辦?不能吼,也不能打,小孩子會不會更猖狂?
對孩子說一句刻薄的話
要多少好話才能彌補?
當代知名心理學家、弗羅裡達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伊·鮑邁斯特曾在一篇被引用了超過5300次的重磅論文中指出,“壞的力量比好強”。
他說,人類的大腦生來更關注危險和消極的事物。這一點的進化意義非常突出——關注危險的事物更有利於早期人類的生存。
也就是說,從進化上來說,積極的事物和消極的事物無法互相抵消,因為它們對於大腦來說性質根本不同。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網上買東西,多少條好評都比不過一條差評帶來的惡劣影響。那麼,對孩子說一句刻薄的話,要多少句好話才能彌補呢?
更可怕的是,長期的言語暴力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麥克萊恩醫院(McLean Hospital)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十幾年來,他的團隊對父母言語攻擊的長期傷害進行過大量研究。
他的團隊發現,父母如果經常用言語辱罵孩子,他們事後的安撫不會起到消除影響的作用。即使事後父母透過溫情脈脈彌補孩子,他們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依然無法煙消雲散。
你可能也有這樣的經歷——不管父母事前事後給過你多少好處,表揚了你多少次,但是他們說過的傷人的話留下的傷疤依然會時常作痛。
包括 Teicher 在內的許多學者的研究還發現,生命早期受到父母的言語暴力的孩子在成年後更有可能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問題。
經常被吼的孩子,真的會受傷
我的嬸嬸也有這樣的苦惱,小堂妹是個人來瘋。
平時一刻都停不下來,不是一直霹靂吧啦說個不停,問十萬個為什麼,就是跑來跑去一刻都安靜不下來。
嬸嬸要做自己的事,小堂妹也要粘著嬸嬸,去哪裡都不撒手,嬸嬸實在是太煩了,就經常忍不住吼小堂妹。
“你給我滾一邊去”“住嘴!說話那麼多”“你去死啦”
吼完小堂妹,嬸嬸又十分後悔,覺得自己很過分,但下一次小堂妹還是會犯錯,嬸嬸還是會繼續吼她。
我明白,嬸嬸是很愛小堂妹,很在乎小堂妹的。
但是別忘了,她可能忘了,孩子最信任、最愛的是爸爸媽媽,從爸媽口中大聲吼出來的,殺傷力會成倍增加!
經常被家長吼叫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這些問題:1 安全感缺失。
很多孩子在經歷多次“無緣無故”被吼的事情後,很容易不再信任父母,心中開始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最大的表現就是無論何時都戰戰兢兢,不敢做任何事情。
2 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認為,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Teicher 的團隊分析了曾經遭受過父母言語暴力(吼叫、謾罵等)的年輕成年人的大腦,發現他們的韋尼克區(主要負責理解口語)和前額葉之間的連線減少。
而這兩個區域之間的連線越少,一個人的言語理解能力越差。
Teicher 說,“我認為這些人沒有發揮出他們的語言潛能。”
研究還發現,生命早期受到父母的言語暴力的孩子,在成年後更有可能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衛生問題。
不吼不叫的5大法則
下定決心不再吼孩子也許很容易,但脾氣上來了就是忍不住!
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
一邊忍不住發了火,緊接著又後悔內疚……
這是每個家長都經歷過又不斷在重複經歷的事情。
實際上,有一個“A-B-C-D-E法則”的法則,能立竿見影,不僅家長不會再吼孩子,還能讓孩子學會規矩。
到底什麼是“A-B-C-D-E法則”呢?
當你被孩子“激怒”的時候,不妨試試以下5個步驟:
1 自問(Ask)
當你發現自己在生氣的時候,不是立刻起身,而是搞清楚自己為什麼而生氣、憤怒,因為什麼想要透過大吼來發洩。
很有可能只是因為孩子不願意聽你的話,你就生氣了,而不是孩子做錯了什麼。
2 呼吸(Breath)
當孩子真的做了讓你不能忍受的事的時候,先深呼吸,轉移一下注意力,然後換個地方走動一下,不要急著發火。
3 平靜自我(Calm yourself)
深呼吸過後,就要告訴自己,不著急發火。孩子可能是做錯了,但或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不要將“生氣值”主動升級,提醒自己要就事論事,而不能向孩子胡亂發一通火。
4 確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可能是因為自己有特別的需求,這個時候你要先搞清楚,孩子到底想做什麼。
很多時候,孩子是沒法理解我們的話的,再多的吼,也只能徒勞,增加孩子的恐懼感。
不如觀察孩子不聽話背後的需求,比如我們要求孩子早上起床後必須看繪本,然而他可能更想看動畫片。
你可以用行動來陪孩子一起看繪本,動畫片放在別的時間看,說不定效果很好很多。
5 同理心(Empathize)
孩子跟大人不一樣,自控能力沒有那麼強。
每次孩子肯定想多玩耍,而不是按照大人要求,去做這做那的。
如果你能意識到這一點,情況就會好很多。
這時候,你把想讓孩子做的事,變得更有趣,就更容易吸引孩子去做了。
這麼做比口頭上的立規矩,以及“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好理解多了。
每一個孩子,都是從懵懂無知的狀態中呱呱落地,繼而去適應這個既定世界的規則和邊界,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次試錯都是矯正自我的契機。
沒有不會犯錯就長大的孩子,但仍有很多自己在犯錯、卻不能容忍孩子犯錯的大人。
讓孩子懂規矩、懂自律,這事急不得。如果打一通、吼一通,孩子就都聽話了,也都能明白事理了,那育兒也未必太簡單了。
育兒其實也是潤物細無聲,你可以給孩子樹立威嚴,也可以在他犯錯以後適當地懲罰他。
但最重要的是,讓他學會自己承擔犯錯帶來的後果,慢慢的引導他走上正途,樹立自己的是非觀。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耐心地指導,細心地呵護,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包容,讓他學會自己承擔,慢慢成長。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
7 # 久隱517
“我就要吃零食!”
“不行,你今天已經吃很多了!”
“我就要吃!”
到最後,爸爸媽媽和寶寶的對話都變成了:“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你是個壞媽媽(爸爸),我不喜歡你了!”
類似這樣的對峙,是不是經常在家中上演,可面對孩子的咄咄逼人,父母又有什麼辦法?
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現象,叫“超限效應”: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時間過長時,內心就會滋生不耐煩、逆反的情緒。
當我們第一次大聲斥責孩子的時候,孩子確實很害怕,會表現得很老實、很聽話。可是大聲訓斥的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就會習慣這些大強度的“刺激”,看似在聽你吼,其實注意力早已經遊離到別處去了,根本不在乎你在吼什麼。
大腦的逃生機制
當我們大聲責罵孩子時,往往會觸發孩子大腦的逃生機制,精神緊繃,時刻準備逃避災難。雖然家長在大聲教育孩子,但孩子滿腦子想的都是:“別罵了,別罵了!什麼時候結束?”
最後,家長責罵完問一句:“以後還這樣嗎?” 孩子立馬錶現得很老實,回答:“不這樣了!”
其實,孩子並不知道以後怎麼做,只知道家長狂風暴雨般的責罵終於結束了,可以鬆一口氣了。
怎樣不吼不叫地管理孩子
0
1
對孩子的要求,簡單幹脆
比方說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一種要求方式是: 我跟你說過幾遍了,自己的書別亂扔!自己東西自己做不知道麼?從小就得學會獨立!另一種要求方式是:一會吃飯了,給你5分鐘收拾書包,我看著你做! 大家覺得那種方式效果好呢?
0
2
對孩子的批評,就事論事
不要翻舊賬,比方說批評孩子沒做完作業就看電視。一種方式是: 你看你看,沒記性!上次說的不是你是吧?自己不知道自己這次成績多差是吧?人要有點自制力,才能有出息!
另一種方式是:5分鐘後,我要看到你坐到書桌前寫作業!要不然這一週都沒法看電視了。 對比一下,那種方式效果好呢?
0
3
犯錯時,給孩子一個指導性選擇
比如還是不做作業就看電視這件事,不妨跟孩子說:作業不做完就看電視,是不對的,現在給你兩個選擇,一是5分鐘後坐到書桌前好好寫作業,以後每天還能看一小時電視;二是今天隨便看電視,但是接下來一週都不準碰電視了。自己選!
0
4
父母要學會平復情緒
情緒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影響力,具有極強的感染性,父母常常發火的話,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沒有耐心,既對父母充滿牴觸、逆反,對同齡人也不太友好。所以說,父母的情緒穩定,對孩子非常重要。
0
5
高質量的陪伴才是關鍵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我們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比方說孩子不吃飯挑食,是不是我們總是給零食或者總是給他做單一的食物?想一想孩子學習不好,我們有沒有每天和他一起學習,知道他學習的重難點……
總之,養孩子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越急越沒有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放輕鬆了,態度簡單堅決點,很多事情反而明朗起來了。
分享一個我家寶寶識字的經歷了,寶寶今年3歲了,開始讓他識字,認字。之前都是從淘寶購買一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不過效果不明顯,花費大量時間,還容易損壞,而且寶寶什麼都想往嘴裡塞,有些比較小的拼圖什麼的,就怕寶寶吃了。
然後我下載了好多軟體讓寶寶學習,一開始是不錯,但是呢用到後面都要收費,價格還不便宜,頓時有種坑爹的感覺。
後來發現了一款APP【 貓小帥識字】,真心推薦大家使用,裡面有很多的冒險故事,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聽,平常特別好動的他,一看這個就安靜的聽故事。各種遊戲關卡讓寶寶重複學習漢字內容,加深記憶,讓我這個陪寶寶玩的麻麻都覺得好玩有趣。操作也很簡單,寶寶自己都能獨立操作。最最最重要的是這款軟體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
而且我們家鄉口音特別重,就怕寶寶跟著學以後改不了,要是上學了帶有這種濃厚的口音,肯定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寶寶現在特別愛學習,每天下班都纏著我給跟他互動,陪他一起玩裡面的遊戲,不僅學的快,還讓我這做麻麻的人也輕鬆了很多。
回覆列表
母女對峙:為什麼你越吼,孩子越不聽?真相值得每個媽媽深思 教育最大的死敵,是你的脾氣。脾氣越大,心越遠,教育效果也就越差!——嬌媽最近,朋友圈被一則標題為“用最硬的語氣,說最慫的話”的影片刷屏——影片中,女孩因犯了錯,被爸媽打手板後,回到自己的房間,想自己靜靜。可是媽媽不允許她關門,面對女孩聲嘶力竭地訴求:我想自己靜一靜,那又怎麼樣。媽媽仍一遍又一遍無動於衷地質問:你今天做得事情是錯的對的?錯的改不改?錯的該不該受到懲罰?孩子帶著哭腔極其憤怒地一個個回答——“錯的,怎麼樣?”“改啊,怎麼樣?”“該啊,怎麼樣?”最後,她質問媽媽:我已經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你們為什麼還要弄我?我已經按照你們的做了,為什麼你們還要這麼兇惡的對我?我只想自己靜一靜,那又怎麼樣?說實話,看完這個影片,我一點都不覺得好笑,反而對孩子滿是心疼。她犯錯後被懲罰的害怕和羞愧,錯誤被一次一次提及的惱怒和不甘,只想自己冷靜的情緒不被理解和尊重,還有因犯錯而爸媽對自己的愛減少的擔憂······隔著螢幕,很多網友都表示能感覺到此時孩子的無助和崩潰,那麼,為什麼近在咫尺的父母反而卻看不到呢?其實,不是看不到,而是缺少共情能力。什麼是共情能力?即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父母缺乏這種能力,就無法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有時甚至會讓孩子感受到近乎絕情。更可怕的是,父母沒有這種能力,孩子往往對父母也很難產生共情能力。而這會讓父母子女間產生無法逾越的隔閡,彼此撒謊,甚至彼此傷害。曾認識這樣一位母親,她很疼自己的兒子,特別是在和丈夫離婚後,她就更對兒子百般關愛。可是,無論她做什麼,兒子都十分厭惡。她叫孩子起床,孩子會生氣地怒吼她“滾”;她給孩子準備早餐牛奶,孩子會直接把牛奶摔翻;孩子甚至和她一言不合就動手打架,並揚言:恨不得把你掐死。很多不明就裡的人都說,這孩子就是一白眼狼,都是她媽媽慣出來的。然而,孩子在沒有媽媽在的場合下,卻永遠是溫和有禮,謙遜懂事。為什麼孩子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其實,不是孩子太無情太冷漠,而是他需要的很多解釋都沒有在媽媽那裡得到答案!每一次爭吵,孩子都會問:為什麼離婚要隱瞞我?為什麼要私自替我做決定跟誰過?為什麼不管我,別人家都是和父母吃飯,我從五年級就一直一個人?為什麼不讓我和我爸聯絡?媽媽看似很偉大,然而卻在婚姻傷痛上也讓孩子吃盡苦頭。她忘記了,就算婚姻破裂,對孩子來說,爸爸還是爸爸,媽媽也還是媽媽,孩子的成長,需要母愛,也同樣需要父愛;她忘記了,孩子是個獨立個體,就算離婚,孩子也有權利選擇和誰過,而不是她就可以私自做決定;她也忘記了,自己的苦楚需要給孩子一個解釋,要撐起母子倆的生活,就無法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因為無法感知孩子內心的困惑,所以她一直緘默不言,也從不請求孩子的諒解。而孩子,卻因此認定媽媽冷血、自私,對媽媽充滿埋怨和痛恨,始終無法開啟心扉去理解媽媽在婚姻家庭中的難處和絕望。他們站在兩條平行軌道上,彼此埋怨、彼此傷害。著名文學家夏丏尊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共鳴,也無從談教育。唯有先被孩子認可,然後你的教育才能起作用。另外,不知大家是否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教授問學生:為什麼人生氣時要喊?一個學生說:因為不冷靜。教授又問:為什麼即使那人就在你身邊,還要喊呢?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起來,卻沒有一個滿意答案。教授最後解釋說:人在生氣的時候,心的距離會拉遠。為了讓對方聽見,才必須喊。但喊的同時,人會更生氣,心的距離更遠,所以要更大聲地喊。是的,越生氣,越大聲,於是心更遠,彼此更對立。我們重新看文首那個影片,是不是也如此?媽媽大聲質問,孩子大聲認錯。可是媽媽卻因為無法感受到孩子良好的認錯態度而喋喋不休。而孩子又因無法感知媽媽的溫柔和諒解,一直處於暴走狀態。彼此都陷入了一個可怕的惡性迴圈裡。有人說: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你的壞脾氣。的確如此。脾氣越大,心離孩子越遠,教育效果也就越差!相信看過《爸爸去哪兒5》的人都對Jasper拿著大喇叭對爸爸大喊“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能不生氣嗎)”的片段印象深刻。Jasper喊斷了爸爸的脾氣,把彼此的心拉近,使爸爸的教育走回了正道。然而,對我們大多數家庭來說,在家庭教育上,更多需要我們自己步向正軌,做好引導。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讓孩子聽話,而是為了讓TA明事理,懂是非,為了讓TA能激發自身的能量,去更好的成長。所以,我們教育過程中採取的手段從來都不應該是吼叫,而應該是心與心的呼應。在此,希望所有喜歡利用脾氣壓制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能音量調小一點,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心和孩子的心靠近,唯有如此,才能讓彼此更好地理解,才能讓孩子更好更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錯誤,然後一步步走向健康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