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睥睨千秋

    趙雲和鄧芝領一支偏師去箕谷牽制曹真的主力大軍去了,無法分身。

    提問的人多少讀點書再來問,文盲問的問題都是這麼腦殘。

  • 2 # 追記歷史

    我感覺這和諸葛亮的用人觀有很大關係,那麼咱們就簡單說下馬謖,史書上多有記載馬謖是個精通兵法非常聰明的人,但記載歸記載,街亭之戰一點兒也沒有體現出他的聰明和才能。

    街亭是蜀軍重要的糧道,諸葛亮就派他心目中非常喜歡的愛將馬謖出戰。臨走時諸葛亮還不忘叮囑馬謖怎樣怎樣作戰,可到了街亭馬謖就不按諸葛亮的套路出牌了,老感覺自己的小聰明和思想戰術才是最可靠的,以至於被魏軍圍困于山上幾乎全軍覆沒,馬謖戰敗逃回去之後諸葛亮也是大發雷霆,此等失去街亭對未來蜀國作戰是個重大打擊。

    後來諸葛亮把馬謖打入了大牢,馬謖也知道這次在劫難逃了,但想起自己的家室,就向諸葛亮大打感情牌說,您像我的爸爸一樣……這麼長那麼短等等!諸葛亮心一軟便應允,將來馬謖的家室會繼續享受他的退休待遇,可軍令如山諸葛亮就是再愛惜馬謖,這次馬謖的死也是免不了了,最後還是揮淚下令將馬謖斬首。

    其實劉備死前是告知過諸葛亮,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那麼這句話放到現在我們怎麼理解呢?我感覺通俗的講應該就是這個人愛吹牛皮,說出來的理論浮誇不實,想象和看著很美好,但是很難實施。後來的實際情況,也證明了劉備所擔心的情況是真實的,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史書上會有記載馬謖精通兵法,非常聰明呢?我感覺就是諸葛亮的用人識人觀的問題了,馬謖的一些策略和想法大多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可能偶爾一次和諸葛亮紙上談兵的情況下一次建議的好評,比如勝雍闓一戰諸葛亮嚐到了馬謖建議的甜頭,就把對這個人的認知觀全面化了,過於偏執的認可就是一場災難。

    史書上有記載倆人談論軍事謀略時可連續一天一夜,這句話是什麼概念?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認可度到了什麼程度,用痴迷這個詞可能也不過分,這件事也側面的可以看出,歷史上真實的情況是劉備識人用人的能力是要高於諸葛亮的,其實我們接觸最多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塑造的有點兒過於神化了。

  • 3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這可是蜀國最重要的戰略失策,要是能夠守得住堅持的話,估計再這樣繼續下去,諸葛亮就可以真正的打敗魏國,從長安直入,奪得天下。但是諸葛亮忘記了劉備你死前說的話,不可以用這個人,可是諸葛亮偏偏想要用它,結果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都是他不聽劉備的話。

    要是換一個人重新來過的話,結局會不會好一點呢?當時最好的人選應該就是趙雲魏延,還有一個王平他們三個人才是最好的,但是諸葛亮不能用他們。都是因為諸葛亮自己有自己的理由,所以才不會這樣子的。

    那我們下面來看一下到底是有哪些理由。

    趙雲有更重要的任務,不能夠去

    在攻打魏國的過程中,如果五虎將只剩下趙雲這一個老將了,他和諸葛亮都是老一輩的人,他們兩個之間也是一個革命友誼,但是最後諸葛亮也沒有選擇用趙雲,是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任務。

    雖然選擇街亭這個地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趙雲這樣的大將還是要去別的地方鎮守,在前線和魏國軍隊抗爭,因為他就像軍中的定海神針一樣。這個有點為難了諸葛亮,蜀國的人才已經被劉備耗盡了,在東吳的那一把火可是燒了800裡,劉備最後也死了。

    要是多一點人才的話,可能最後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諸葛亮一個人堅持也是非常辛苦的。他唯一能夠依靠的就只有趙雲,他要把趙雲放在前面,才能夠震懾魏國的軍隊,然後只能夠再去想別的人了。

    諸葛亮不相信魏延,所以不用他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用魏延呢?魏延不光是打仗也非常厲害,而且謀略也是10分的突出,有這麼豐富的戰爭經驗,但是就是不用魏延。其實就是諸葛亮對魏延不放心從他見到魏延的第1天起就以為魏延有反骨,可能以後會對他產生禍害。

    其實諸葛亮當初是可以成功的,就是要採用魏延的方法,出奇兵才可以制勝。就憑蜀國那一點實力的話,要是魏國不和蜀國交鋒的話,諸葛亮再怎麼有辦法也不能夠取得勝利。

    但是諸葛亮選擇了最安穩的方法,但是這個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可惜的是最後諸葛亮仍然也沒有成功,最後把自己活活給耗死了,將所有的重任都拖在自己的肩上,這也是為難了諸葛亮。

    還有一個王平,諸葛亮不知道能不能行,所以沒有用。

    其實還是有一個人才的,但是諸葛亮是不敢用的,因為他也沒有經過實戰。這個人是王平,在蜀國的陣營裡也是非常突出的,可是和我馬謖相比的話,諸葛亮更加喜歡馬謖。馬謖可是和諸葛亮一起當同事這麼多年,其實諸葛亮一直把馬謖當做自己的徒弟。

    要是選擇一個自己的人的話,可能會比較方便一點,而且馬謖都這麼厲害,對於軍事謀略是非常厲害的。諸葛亮他才不會相信劉備所說的那樣的話,在這樣情況就選擇馬謖吧,反正馬謖也想要表現自己,有這層關係在,諸葛亮自然也只好同意了。是馬謖可是苦苦的哀求著諸葛亮,甚至願意立下軍令狀,話都到了這份上,諸葛亮還能拒絕嗎?

    其實這些原因都反映了一個事實,諸葛亮真的是沒有人可以用了,只能選擇一個謀士來當將軍可想而知,諸葛亮是多麼艱辛啊。當年有蜀國五虎將在的時候,是多麼榮耀的那一刻。可惜這一刻是多麼寒酸,產生了天大的差別。

  • 4 # 文藝青年Right

    為中興漢室,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北伐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曹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偽降漢,整個隴西地區眼看就要拿下,關中震動,魏明帝曹睿都不得不親自來長安坐鎮。

    可就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諸葛亮部署的馬謖被曹魏大將張郃擊敗,丟了戰略交通要地街亭,導致大批軍隊死亡,影響了整個形勢逆轉。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得率軍民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返回蜀漢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自貶為右將軍,諸葛亮也因用人自誤,飽受後代的批評,讓馬謖駐守街亭也成為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錯誤。

    那麼問題回來了,街亭作為北伐的戰略要地,在北伐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關乎到北伐的命運,以及三國後階段的局勢走向,如此至關重要的地方,諸葛亮為什麼要派馬謖駐守街亭?而不用趙雲或者魏延駐守呢?

    其中的原因有一下幾點:

    一,馬謖並非等閒之輩,選他駐守街亭是經過考慮後才決定的。選舉鎮守街亭的人時,馬謖主動請纓,要鎮守街亭。而馬謖在諸葛亮心中算是有勇有謀之人,早些年隨著諸葛亮和劉備東征西討,也建立過一些戰功,對諸葛亮也唯命是從,他會貫徹諸葛亮的命令,堅守街亭不出戰,而且馬謖曾在多次重大決策當中提過重要意見,諸葛亮也比較器重他,所以就派遣他去鎮守街亭。

    二,第一次北伐趙雲的責任是疑兵牽制,作戰部署上,趙雲和鄧芝兩人出兵斜谷,牽制曹真的主力,諸葛亮才能出祁山。要說趙雲為什麼不能跟諸葛亮出祁山,其實很簡單,一,趙雲年事已高,早些年東征西戰,作為蜀中唯一的大將,諸葛亮不忍心讓趙雲那麼辛苦勞累;二趙雲在蜀中沒有什麼依靠的人,趙雲想當大將軍跟隨諸葛亮作戰受到許多人反對;三,斜谷佯攻作戰,目的是牽制住曹真的主力,好讓諸葛亮順利出祁山,趙雲作為蜀國能力最高的將領,而且是諸葛亮的親信,趙雲出現在斜谷,曹真以為諸葛亮是從斜谷出來,肯定會奮力抵抗,所以諸葛亮才能順利出祁山。而且當時街亭屬於後方,諸葛亮不可能大材小用,讓趙雲駐守吧。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讓魏延駐守街亭,這個問題就更簡單了,魏延是諸葛亮的前軍大將軍,在作戰的最前沿,離街亭有一千多里,更加無法支援街亭了。

  • 5 # 漢時明月

    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曾經提示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似乎忘記了劉備的交代,在第一次北伐時還讓馬謖去守街亭這個軍事要道,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選趙雲而選馬謖呢,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蜀漢在經歷了夷陵之戰後,人才嚴重凋零,等到了第一次北伐時,當時的五虎上將就只剩下了趙雲一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在諸葛亮的心中,馬謖的位置,從劉備框定的後備人才向前推移到了第一線人才的位置。而在選擇守街亭的主將時,本該最能勝任這個位置的趙雲和魏延兩人,一個被安排去了在斜谷道佈置疑兵,佯攻敵軍,拖住曹真;另一個則在守衛漢中要地。所以說當時諸葛亮身邊幾乎沒有更合適的人可用。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才冒險地啟用馬謖。

    其次,馬謖素有才名,也一直深得諸葛亮的喜愛,在蜀漢後期人才缺乏的情況下,諸葛亮也一直想把他當做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當時還未招降姜維)。其實馬謖本身的資質是不錯的,劉備去世的時候,馬謖還不到35歲,成長空間不小。馬謖被劉備從荊州帶到四川后,僅當過綿竹、成都縣令和越雋太守,從未與聞過軍事,更沒有領兵作戰的實踐。應該說,這是個偏才,只具備宏觀的戰略知識,體察不到軍事活動的細微之處,更沒有親臨戰事的心理鍛鍊。但是諸葛亮還是對馬謖的才能太信任了,同時也想讓自己的愛將藉此關鍵一戰建功服眾,日後好付之重託。所以在馬謖請令的時候,諸葛亮沒有拒絕,而是向他講了此戰的重要性,再加上馬謖又立了軍令狀,這就更加增加了諸葛亮的放心程度。然而,諸葛亮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他的老對手司馬懿親自率二十萬大軍爭奪街亭,別說馬謖的兩萬五千人,就是換了魏延趙雲等大將帶領全軍出戰,也不一定是司馬父子的對手。

  • 6 # 漫步文史

    我是歷史話光年,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結果以失敗而告終,以致後世太多人懷疑諸葛亮用馬謖是戰術的失敗。今天我們來詳細分析下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的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派系之爭越演越烈,諸葛亮不得已而為之。

    自劉備病逝於白帝城之後,蜀漢政權遠遠不是如三國演義中一團和氣。南中叛亂、派系之爭可謂是內憂外患。諸葛亮接手的蜀漢,其實就是一個爛攤子,以劉備識人之能,託孤諸葛亮也說明此種情況下也只有諸葛亮能控制局面。

    其實,截止到劉備病逝為止,蜀漢中真正屬於劉備的嫡系已十去七八,算上諸葛亮在內也僅剩下他與趙雲及嫡系的後輩了。就算勉強把荊州派也計算在內,其實也就荊州派和跟隨劉備白手起家的嫡系們才是真正支援北伐曹魏、匡扶漢室的。

    至於其他派系,自黃權、法正之後,無非都是一群打醬油的。即便是荊州派系,到諸葛亮北伐時期也是人才不濟,諸葛亮必須要培養新人。

    有人說是諸葛亮導致了蜀漢後期無人可用的局面。那真是高估諸葛亮了,益州疲敝,百姓生活尚且困難,還得維持蜀漢軍費,可想而知百姓有多苦。益州地主、財團也得看心情才會賣諸葛亮面子,諸葛亮能把各方勢力治理的不鬧翻天就相當不錯了。益州人才挖掘也得先過了地主、豪紳這一關的。

    益州人難用,嫡系無人可用,也只有荊州派可以在關鍵時候任由諸葛亮調遣,畢竟諸葛亮也算是荊州派老大。然而此時此刻,荊州可用之人也唯有馬氏了。

    第二,街亭防守戰術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在用馬謖的問題上,諸葛亮是經過深思的。從平定南中的用兵情況來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用兵總數不會超過三萬。然而就是在三萬人當中,趙雲、鄧芝在斜谷的疑兵分走了近三分之一,畢竟是去吸引曹魏西防的主力曹真的五萬大軍。

    守街亭是為了給諸葛亮爭取時間收取廣魏、隴西二郡,面對此二郡的頑抗,諸葛亮也需要很多人馬,所以分兵馬謖的也不會超過一萬人。當然諸葛亮為了確保街亭防守萬無一失,將由南中夷人組建的無當飛軍也交給了王平統領,輔助馬謖守街亭。

    在說曹魏,快馬奔襲五日可到街亭支援。但如此援兵,必定風塵僕僕、疲憊不堪。以擅長山地作戰的無當飛軍配合馬謖步兵,以逸待勞,守衛街亭可說是萬無一失。問題就出在了將帥不和,以馬謖的才高氣傲必定對王平這個曹魏投降過來的人存有偏見。

    把王平替換成其他人,馬謖必定不會一意孤行。試想,假如你是馬謖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想法:王平一個投降過來的來,嘲笑整天跟隨諸葛亮左右的馬謖,那馬謖心理肯定不舒服,吹下牛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丞相打仗還要和我商議呢!”。這對三十八歲已是中年的馬謖來說,要點面子反擊一下也合情合理,所以說街亭之戰戰術沒問題,將帥不和才是關鍵。

    第三,在戰略上,諸葛亮就沒想第一次北伐有大的收穫。

    從戰略上來說,街亭失守導致廣魏、隴西二郡未能成功奪取,第一次北伐失敗,那麼即便街亭防守成功奪取了二郡,佔領了涼州又能怎麼樣?一直守街亭,還是過秦嶺取雍州?

    三秦之地雍城才是核心,當年韓信也是襲取雍城,使章邯不能回兵,只能向東而去。換句話說,如果章邯回兵雍城,必將是一場曠日持久戰,這是韓信還定三秦戰役中最高明的之處。

    而今,諸葛亮即便取了涼州,雍州也是難以越過的,畢竟以雍州防禦涼州實在是太容易了。當年項羽讓章邯都雍州,就是因為雍州是三秦的核心,不破雍州,其他地方即便攻佔也是用處不大。

    既然第一次北伐是趁曹魏不備,那諸葛亮為什麼要大老遠的跑到隴西,真的想翻過秦嶺嗎?當然不是,第一次北伐整個戰役都是一場疑兵之戰,重在將曹真的西防主力分散。曹真西防兵力都聚集在斜谷,那從斜谷出兵是肯定不可能成功,即便是從子午谷也沒用的,畢竟斜谷與子午谷相距太近了。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還都洛陽。翻越秦嶺跑到洛陽去?諸葛亮還沒那麼傻。給曹真西防一種錯覺,我諸葛亮可能會從任何地方出兵,逼迫曹真不得不分散兵力防守,這才能為諸葛亮之後的北伐創造機會。

  • 7 # 小閔學歷史

    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岐山開始第一次北伐。縱觀諸葛亮的數次北伐,其實最接近成功的是第一次;然而最可惜的也是第一次:這次北伐對於當時的蜀漢軍隊來說可謂是一路高歌猛進,諸葛亮甚至攻下了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可惜由於馬謖的狂妄自大,最終導致街亭失守,乃至北伐功虧一簣。

    戰前,蜀漢名將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之謀”。然而此計不可控因素太多,全盛時期的蜀國尚可一試,可是自荊州和夷陵慘敗之後,蜀國已經實在是折騰不起了,故諸葛亮採取先攻攏右,然後以此為根基再圖謀長安,與此同時諸葛亮為了保證戰役的順利進行,派出一路疑兵從箕谷進軍,牽制一部分魏軍主力。

    疑兵顧名思義就是迷惑敵人,然而因為是偏軍,故其兵力不多,所以怎麼樣以最少的兵力來吸引魏軍主力的注意力則是很考驗一個將領的能力的。當時能夠承擔這個重任的人只趙雲、鄧芝、魏延以及吳懿四人。所以為了保證之後戰役順利的進行,諸葛亮則將這個重任交給了老將趙雲以及同樣身經百戰的鄧芝,故此守衛街亭之重任與趙雲無緣了。

    時間再往後推,諸葛亮率領的北伐大軍一路高歌猛進深入魏國腹地。而此時一個戰略要地映入了諸葛亮之眼簾:街亭。

    此地對於魏蜀兩國來說都很重要,蜀國佔據此地則可以保障其後勤運輸一路暢通無阻,對於戰役的順利進行是分不開的;而魏國一旦佔領街亭的,那麼不但糧道被斷會導致北伐失敗。甚至北伐大軍的主力則會被截成三段,令其首尾不能相顧。

    這邊諸葛亮意識到了,曹魏方面也意識到了,因而為了保證戰役順利進行,曹魏方面派出了名將張郃。而與之相對的諸葛亮則派出了一個類似趙括式的書呆子:馬謖。

    雖然筆者對於現今網路那些一面把諸葛亮黑的一面倒的黑子持否定態度,然在這件事情上的確認為其過於草率。與張郃這樣的名將相對的應該派出一個同樣身經百戰的將領。當時身邊可供諸葛亮挑選的人並非沒有,趙雲、鄧芝雖然領兵在外,可是當時其還有吳懿、魏延。或者讓王平擔任主將或者馬謖作為副將的話,街亭也不會丟,然而明知道是這麼重要的地方卻讓一個從未上陣的馬謖去。這就好比一個將近數千萬的項去交給一個剛入公司不久的實習生來完成這項工作。

    一邊是久經戰陣的沙場老將,一邊是毫無沙場指揮經驗的初生牛犢。戰役的結果很明顯,張郃直接把馬謖按在地上摩擦,連還手機會都沒有。

    撇開戰役結果不談,我們來談談諸葛亮為何非要用馬謖呢?

    鍛鍊馬謖:對於諸葛亮而言,第一次北伐之時他已經不算年輕了,在那個五十多歲就算高壽的古代來說,此時諸葛亮已經四十七歲了。然而荊州以及夷陵兩次慘敗讓蜀漢遭受了巨大災難,兵力以及器械上就不說了,更重要的是人才斷流,黃權、張南、傅彤、馬良等一大批中青代將領直接報銷在了夷陵前線,而馬謖作為當時中青代將領中僅存的人才其欠缺的就是沙場經驗,他也希望自己死後能有人接替其繼續扛起北伐大旗。馬謖自身也有一定的才華:誠然馬謖在街亭之戰一敗塗地,然而其並非說是一無是處之人,他其實更適合作為參謀等職位來發揮他的才幹,征伐南中之時,馬謖也給諸葛亮提了諸多有用的建議,諸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其實也給了諸葛亮一種錯覺,外加上馬謖主動請纓去守衛街亭。然而這就好比讓張良代替韓信去領兵打仗最終只會招來一敗塗地,事實證明馬謖適合做一些參謀工作,真正領兵打仗他只會死背書本。街亭之戰的失敗最終讓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功虧一簣,之後雖然數次出岐山意圖中興漢室,然最終我們只能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慨,不得不說有時候就算是諸葛亮這樣的人也是會犯錯的。他一個人承擔起了蕭何、韓信、張良三個人的擔子,然而卻沒有劉邦的用人之術。

  • 8 # 始終先生

    首先,當時蜀中五虎將,只剩下趙雲一個人了。

    諸葛亮為了貫徹《隆中對》的政策,在建興六年(228年),向強大的曹魏軍團發動了北伐。由於實力上明顯處於劣勢,諸葛亮必須合理分配好自己手下的每一個將領,每一名士兵。

    當時,諸葛亮為了迷惑曹魏,揚言大軍要從斜谷直取長安,但他實際上率大軍直取祁山,收復隴右,天水等地。既然要迷惑住曹魏,斜谷安排的這隻疑軍,勢必要派一員重將。當時五虎上將只剩趙子龍一人,而攻打長安這麼重要的戰事,如果敵人看不見趙雲的部隊,必然會起疑。而且,當時蜀中也只有趙雲有這個能力,率領少數部隊,去預防抵禦曹魏大軍的進攻。所以說,當時,趙雲被安排到了箕谷疑兵這個更重要的位置上。

    其次,諸葛亮十分看好馬謖這個人。

    首先說,馬謖這個人有才。“馬氏五常”說的就是馬謖五兄弟,都是特別有才華的人。馬謖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議論軍事謀略,諸葛亮頗為欣賞他,對他也很器重。出於諸葛亮的角度,我覺得他是有考量的。第一,蜀中無人,劉備死後,蜀中的將才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老一代將領都死,新一代的還沒有成長起來,沒經歷過什麼大戰。第二,作為諸葛亮,他必須要考慮人才儲備的問題,必須為蜀國今後做打算。當時諸葛亮一定有十分的把握,他已經做好了詳盡的戰略部署,加上馬謖的才智,加上他諸葛亮中軍在後,這樣的雙保險,戰局一定是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諸葛亮當時力排眾議,沒有啟用魏延的老將,而是讓馬謖領了前軍,直撲街亭。

    我猜,這兩個原因,才是諸葛亮為什麼讓馬謖守衛街亭的真正原因。但諸葛亮萬萬沒想到,從未領過兵的馬謖,空有紙上談兵,沒有聽從他的安排,擅自指揮排程,曹魏軍團派出的又是久經戰陣的張郃與他對陣,一眼便看出了馬謖的破綻,直接導致諸葛亮準備已久的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也不算無功,畢竟還收服了姜維)

  • 9 # 李杜文

    賞識馬謖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而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友好,所以馬良死後,出於對故人之後的關心與照顧,諸葛亮就跟馬謖走得很近,結果走近了才發現,兩人簡直是相識恨晚。《三國志》中有記載:

    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請注意,兩人關係好到只要一交談,就能從早到晚聊個沒完,形同父子。事實上,馬謖死之前,就是用父子形容兩人的關係的。

    馬謖其人

    馬謖本身有點像戰國時代的趙括,深諳兵法。史書上也有記載: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應該講,馬謖很聰明,而且熟讀兵法,確實非同常人,但缺點一直沒有被發現,那就是缺少實戰經驗。

    有功在先

    馬謖在跟隨諸葛亮北伐之前,立過一次大功,記錄在裴松之註上。

    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

    諸葛亮南征孟獲前,馬謖提出他自己的意見。說南蠻反覆無常,今天平定,明天可能又要造反,所以必須攻心為上,要收服他們的心。

    結果諸葛亮依計行事,果然大獲成功,後來一直到諸葛亮逝世,南蠻都乖乖的很聽話。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諸葛亮起用馬謖,並且委以重任,完全是人之常情,換成別的統帥也會這麼安排。

    為何不用趙雲

    趙雲在北伐的時候,年齡已經很大。因為史書上找不到趙雲的出生年份,這裡猜測趙雲至少年過花甲。

    趙雲在街亭的表現沒有記載,興許也參與了,在街亭失守之後,趙雲表現非常棒。

    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失街亭後,趙雲的任務是殿後,以防魏軍追擊,趙雲完成得非常好。

    因此,諸葛亮選擇馬謖去守街亭,有人為因素,也有巧合成分,如果不是遇上有勇有謀的張郃,馬謖不一定就會打敗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選擇助聽器時,很多人往往先考慮價格而不是效果,該怎樣去平衡兩者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