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米芾、蔡襄。
一、黃庭堅
1、人物介紹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
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2、代表作介紹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釐米 橫219.2釐米,全文計29行,153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遊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
3、書法藝術特點
黃庭堅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特點:長槍大戟、綿勁遲澀。
二、米芾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
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
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研山銘》是北宋米芾創作的澄心堂紙本手行書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研山銘》分三段:第一段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的三十九個行書大字;第二段為繪製的《研山圖》;第三段為米芾之子米友仁、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和清代書畫家陳浩的題跋。
《研山銘》沉頓雄快,跌宕多姿,結字自由放達,不受前人法則的制約,抒發天趣。
《研山銘》 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見珍品。
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三、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今福建省仙遊縣)人。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茶學家。
天聖八年(1030年),蔡襄登進士第,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
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贈少師,諡號“忠惠”。
《萬安橋記》全文共153字,用楷體書寫,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分刻在兩石碑上。
每碑高2.89米,寬1.46米,厚0.3米,碑字分為6行,每字長1.8釐米,寬1.5釐米,現存碑刻有二,一為損毀後,於1963年摹擬原作重刻。
另一為北宋原刻,原露天崖刻於岸左,宣和間(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後為知州的蔡襄曾孫蔡桓拓本重刻立於祠內。 《萬安橋記》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
蔡襄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
黃庭堅、米芾、蔡襄。
一、黃庭堅
1、人物介紹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
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2、代表作介紹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釐米 橫219.2釐米,全文計29行,153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遊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
3、書法藝術特點
黃庭堅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特點:長槍大戟、綿勁遲澀。
二、米芾
1、人物介紹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
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
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2、代表作介紹
《研山銘》是北宋米芾創作的澄心堂紙本手行書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研山銘》分三段:第一段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的三十九個行書大字;第二段為繪製的《研山圖》;第三段為米芾之子米友仁、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和清代書畫家陳浩的題跋。
《研山銘》沉頓雄快,跌宕多姿,結字自由放達,不受前人法則的制約,抒發天趣。
《研山銘》 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見珍品。
3、書法藝術特點
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三、蔡襄
1、人物介紹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今福建省仙遊縣)人。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茶學家。
天聖八年(1030年),蔡襄登進士第,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
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贈少師,諡號“忠惠”。
2、代表作介紹
《萬安橋記》全文共153字,用楷體書寫,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分刻在兩石碑上。
每碑高2.89米,寬1.46米,厚0.3米,碑字分為6行,每字長1.8釐米,寬1.5釐米,現存碑刻有二,一為損毀後,於1963年摹擬原作重刻。
另一為北宋原刻,原露天崖刻於岸左,宣和間(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後為知州的蔡襄曾孫蔡桓拓本重刻立於祠內。 《萬安橋記》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
3、書法藝術特點
蔡襄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