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攀登的岩羊
-
2 # sunjin6278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姜維首先要做的是富國強兵,先穩固自己在蜀漢的地位權力,特別是要尋求讓劉禪和一些有權勢的勳戚大臣支援,然後修甲備戰。其次搞好外交。與東吳交好,取得東吳的全力支援,互相配合;結羌戎,穩南中,也得到他們的支援。第三,做好曹魏的策反間諜工作。扶植一批擁護蜀漢,反對曹魏特別是反對司馬獨裁的人,想法激化曹魏內部矛盾。第四就是條件具備時可出祁山,駐軍曹魏邊疆屯田,以待時機。當所有這些工作都做好後,正確謀劃出兵時機、地點,待時機成熟,東約東吳進兵,西率蜀漢大軍北出祁山,攻長安,取洛陽,滅曹魏,如此當漢室可復,功業可就。不過,就當時姜維的地位權勢才幹環境條件,要做好以上幾點,真的是很難很難,因此,姜維北伐也只能功虧一簣,讓後人嘆息了。
-
3 # 歲月悠悠73399941
三國時期,姜維怎麼做才能北伐成功。首先分析一下三國的實力,魏國擁有中原兵精將廣,後勤供應充足,孫,劉兩家就是聯盟,也非對手,那魏國為什麼不打呢,我考慮,這是曹操故意留的一手。對孫、劉用的是緩圖。而不是急取,其目的就是要等到,正式當上皇帝后。才統一天下。東吳本來就弱,經過孫 ,劉交戰以後,兵力勉強能夠自保。蜀國失荊州,和夷陵之戰後已是元氣大傷。就按當時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蜀國也是最弱、劉備死後,諸葛亮組織了六次北伐,除第一次是迎接魏國來襲,其餘五次都是主動出擊。其實諸葛亮心中清楚,北伐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自保。
接著分析戰場形勢,三國鼎立的局面已 經形成,各守各的邊界。在這樣的情況下對魏國來說正中下懷,只要看著不讓二家坐大,用的是溫水煮青蛙,慢慢消耗。對孫、劉,來說無異於“劃地為牢,作繭自縛”敗局以定,只是時間問題。如果姜維真有統一天下之志,首先就要打破現有格局,先把天下搞亂,然後亂中取勝,
-
4 # 沉140769451
諸葛亮和姜維永遠不會成功,因為他們壓根沒有多少軍事才能,諸葛亮善於權力鬥爭,卻完全不懂治國戰略,其隆中對原本就是錯誤的。荊、益之地,兩地崇山分隔,分兵據守,分散了有限兵力,且相互支援困難,荊州又易攻難守,多費軍力、國資。治蜀、北伐,重要的是先治蜀。蜀地自秦李冰父子開發以來,興水利,重農桑,己為天府之國,秦、漢皆倚重此地謀得天下。漢末,又因地處偏僻、險峻之地,少戰亂,有流民湧入。劉璋闇弱,不通治蜀之道,方使蜀地人少,軍事實力弱,經濟還不夠富裕。治蜀當在得漢中後,據險而守,休養生息,繁衍人口,吸引流民,開發農桑,經略西南,多設學校,培養政、經、軍事人才,教習百姓行軍作戰之法,民兵融合,積蓄實力。魏、吳並非能長治久安之國,門閥勢力掘起、強大,內部爭權奪利鬥爭激烈,反觀蜀漢,卻沒有什麼門閥勢力。荊、益、東州三方勢力融合,培養共同意識,才是蜀漢強盛之根本,短時的偏安一隅,並不會消磨鬥志,經略西南,亦可用兵。待魏、吳大亂之時,蜀漢用兵北伐、南下,必可統一天下。諸葛亮、姜維等人不思如何治蜀強國,屢敗屢戰,徒耗國力、軍力,才是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劉禪在大軍常年征戰的情況下,也沒有辦法治理好國家,奪回政權後,他奪回軍權的努力沒有成功。劉備初得漢中時,曹操領軍來奪,劉備據守要隘、險關,拒不出戰,曹操也只得無功而返;諸葛亮攻關中,也因魏軍據守通關中的四條通道,而屢戰屢敗;姜維卻不守四條通道,放魏軍入漢中,企圖誘敵作戰,卻不知自己能力有限、軍力有限,無法在與實力遠超過自己的魏軍作戰中獲勝,又防守疏忽,令魏軍偷渡陰平小道,直取成都(關於說劉禪不聽姜維建議派兵協防的問題,完全是不認真看《三國志》的結果,鄧艾偷渡之前,劉禪己經按姜維建議派出了援軍,援軍也己經到達了陰平,並與戰敗的姜維會合後,鄧艾才偷渡了陰平,而非之前。很多人只注意記載的前半部分關於黃皓求卜,說魏兵不來,而劉禪未告知大臣們,卻忽略了後面劉禪還是派了援軍,並未延誤。何必什麼事都要告訴大臣,讓大臣們都放寬心,說魏兵不會來嗎?把姜維的建議告訴大臣們,不也是一樣的派援軍嗎?)。姜維防禦疏忽,劉禪何罪之有?得知鄧艾偷渡陰平之後,劉禪又派出了諸葛瞻率領他手上最後的精銳之兵去阻擊鄧艾,而非不聞不問,在成都吃喝玩樂。但諸葛瞻不聽部下意見,不趁鄧艾勞兵涉險而來,沒有後勤保障,兵疲糧乏之時,搶佔涪關險隘,停在綿竹裹足不前,坐看鄧艾取涪關,得以在涪關休整兵力,補充給養後,才後悔不聽部下建議,驚慌失措,以為大勢己去,不據守綿竹,盲目出戰,只圖個人忠烈名聲,陷陣而亡,主帥先死,亂軍心,失國家。諸葛父子和姜維,才是亡蜀罪魁禍首。諸葛亮是無用文人的榜樣,是君王們教育大臣們愚忠的好教材,所以才被大吹特吹,成了個無所不能的“妖人”。
-
5 # 楚狂接與
到了姜維可以主持北伐事宜的時候,北伐成不成功已經不是姜維怎麼做的問題了。而是曹魏內部要出多大的亂子才有機會的問題。
換句話說如果曹魏內部不大亂,姜維一點機會都沒有。
諸葛亮死後,蜀軍內部又經歷了一次動盪衝突。其結果就是蜀漢當時軍事能力最強的大將魏延死於楊儀之手。
這個時候的蜀漢失去了丞相兼北伐大元帥諸葛亮,已經是天塌了一般,又經內亂,失去大將,軍心都不穩了。所以這個時期要做的是收縮防線,防備曹魏乘機進攻,國內休養生息撫平戰爭創傷。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和費禕都是採取戰略防禦的軍事方針,大規模的北伐戰爭已經停止。
因為他們知道隨著諸葛亮的死去,蜀軍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了。
而姜維這個時候作為北伐時投降過來的將領還沒有得到蜀漢高層的完全信任,而他的個人的資歷也不足擔任大將。不過因為諸葛亮對他的欣賞和姜維自身優秀的軍略膽識都讓蔣琬費禕都很倚重他。但每當姜維提議大舉北伐時,蔣琬和費禕都只給姜維不超過一萬的部隊去騷擾。
這段時間姜維帶著這支部隊屢立戰功,取得了不少勝利,不過並沒有改變魏蜀的軍事態勢。蜀漢高層之所以支援姜維有限北伐也主要出自政治需要,軍事目的到還在其次。等到費禕死去三年後,姜維終於成了蜀漢的大將軍全權負責漢中軍團的軍事指揮。姜維當大將軍時的軍事表現表面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元帥,並且還是一個不夠全面的軍事將領。
姜維擔任大將軍期間輕兵冒進,被鄧艾大破於段谷,死傷相當慘重。蜀漢的軍隊論精銳是優於曹魏的,但是弱點是補給困難,而且精銳部隊損失不起。所以諸葛亮北伐總是採取最保險的進攻方針,其理念就是在保全自身的基礎上打敗敵人。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費禕也明白蜀漢損失不起這個道理,並且自身軍事能力比不上諸葛亮不能在進攻中保證蜀軍不被打敗,所以就採取防禦策略。這個道理姜維不懂,魏延也不懂,這就是將軍與元帥的區別。
而姜維實際上連魏延也比不上,魏延雖然沒有比較高的戰略眼光,但是戰術層面無可挑剔。特別是防守漢中防線時,魏延在核心防禦點的外圍設定多層屏障阻止曹軍的進攻是非常有效的戰術設定。即便是魏延死後,王平採用相同的防禦策略也多次打敗曹魏的侵攻。
可到了姜維這,卻撤掉了漢中的外圍防禦戰線,只固守核心區。結果白白放棄了許多狹隘屏障,所以說姜維這個人充其量就是統一偏師去敵佔區進行擾亂,做元帥的水平還很有限。所以姜維要北伐成功,只可能是曹魏內亂,東吳主力北伐吸引住曹魏三分之二的兵力。蜀漢乘亂連線羌胡進攻看看有沒有機會吧。
-
6 # 共賞五千年
姜維想北伐成功,走尋常路的話很難很難!
難點分析:
1.國家綜合實力弱(錢糧兵皆不充裕)
2.年年征戰,百姓厭戰,渴望安居樂業
3.不能掌控也沒法定位全域性戰略
4.沒有整體排程(兵糧錢)的權利和向心力
非要孤注一擲的話,那就得走非常規手段,那我們就說說這1%的可能吧!
先聊下“霹靂手段”之一:
在戰略上“以功代守”變為“合縱連橫”相結合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耽誤時間。
既然“以攻代守”之路終究不通,那就不如早變通!
時代背景:
三國中後期,各國時局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1.魏國時局
朝中幾股勢力以明爭暗鬥之勢過渡到了“明目張膽”——上臺下臺不斷,爭權保權不止!
其中機會不言而喻......
2.吳國時局
其情況也十分混亂!在孫權後期已顯現頹勢——連一代英才陸遜都被逼死,這且不說!
孫皓掌權後,簡直可以說是無惡不作——不僅是一個酒鬼、色魔,還是一個無辜殘殺人命,喜怒無常的暴君......
從後來姜維和鍾會的“默契合作”可以看出姜維有“連橫合縱”的潛能,也算是個“連橫合縱”的業餘高手了!
既然其通曉此方面的門道,如多加以修煉及鑽研,開辦“培訓學校”,培養大量特需人才;再暗中招募“偏才、怪才”,說不定會發生奇蹟的......
不要小看“和平演變”的威力噢!
如果那樣,後世便會流傳著——“張儀蘇秦轉世助蜀”的傳說......
-
7 # 劉一千五
諸葛亮北伐時是曹魏國力上升時期,不管蜀國怎樣精圖勵治,舉國圖強,畢竟不敵對手的勢力,所以,屢伐屢敗。
諸葛亮只看到蜀華人才斷代,看不到人才補充的路徑。再加之蜀中人口實在太少,經不起多次大的戰爭,打一次少一次。這叫生產有限,取之無度。諸葛亮打了幾次,幾乎拖垮了蜀國僅有的一點家當。
孔明之後的姜維,不能成功的因素很多。姜維是半路而來的,在諸葛亮在時,沒有人敢怎麼樣,諸葛亮不在,僅有的一點朝堂人緣就鬆懈而瓦解了。所以,才有皇帝左右的小人乘機離間君臣關係,致使後來沓中屯田避禍。蜀國在諸葛亮北伐後,國力就開始下降,糧食草料,兵員補充有限。到姜維時,己是積重難返。三是人才缺失非常嚴重,看過三國的人都清楚姜維北伐時的武將,轉來轉去也沒幾個。姜維的對手,司馬家奪權後,注入新的血液,他的國力不減反增,更兼人口眾多,所以,每次姜維侵邊,都被擊退。而對此時的魏國幾乎沒什麼妨礙。
總上所述,孔明碰上曹魏國力上升,難以成功;姜維遇上魏晉權變,也是碰上勁敵。再者,姜維與朝廷關係不洽,從中的矛盾層出不窮,而有了矛盾,就讓國力一日不如一日,終於滅國。
-
8 # 老熊173806239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多次北伐無果,怎奈劉禪昏庸,宦官黃皓弄權。加上連年征戰致國庫空虛,朝中大臣反對繼續對外用兵,姜維為避禍只得在沓中屯田。當時的蜀漢可以說已經是強弩之末,正如民間戲言“蜀中無名將,廖化為先鋒”那樣,一代名將都走了,年輕有為的接不上茬,七十多歲的老將軍還在作為先鋒官衝鋒陷陣,姜維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無力迴天了。
-
9 # 東方大狂俠
在當時的情勢下,不要說姜維,就諸葛亮再活十年也攻不下中原,這是實力決定的!
古代打仗並不是完全靠軍事,也不完全靠武器,更不是說耍一兩次計謀贏了幾次就能統一一個國家。
首先,治下臣民是否熱衷於戰爭?能否團結一致擁護國家消滅另一方?換言就是民心可用否?能不能得到人民擁護?
其次,國家的經濟和農業(糧食)實力如何?沒有經濟實力,沒有糧草的充裕,餓著肚子怎麼能打仗?即便如蜀漢有糧草,但山高路遠,常因運輸掉鏈子輸了幾次北伐關鍵之戰。
再則,統管全域性者必須有至高的權力。即使這樣,如果內部有對手使絆,在關鍵時刻也容易失敗。諸葛亮那麼握有實權,人家李嚴也還要搞他,致使北伐無功而返。
因此,諸葛亮都辦不成的事,姜維這個並不受完全信任的人怎麼可能北伐成功?
-
10 # 傲視蒼穹39
謝邀!說實話;諸葛亮並不是一統天下之才,他沒有那樣的能力。他的“半瓶醋”的學生薑維就更不是。姜維是個忠臣、是英雄沒人懷疑。但是,他只是能獨當一面的大將,絕非天下元戎的人選。魏延一死,蜀漢就再也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了。從姜維、魏延兩人的戰績,就可以看出,戰場上的能力姜維遠不如魏延。戰略眼光上,姜維就更不如魏延!而魏延如果不死,他最好的搭檔,反而是楊儀、蔣琬兩人。可惜此二人都是私心太重的人!我們試分析如下;
1、蔣琬雖然是文官,但具備戰略眼光。他由於見到諸葛亮的屢次北伐都無功而返,就認為應該改變諸葛亮的戰略方向;因為此時曹魏的重點已經放在了關中和隴右,東面相對有所放鬆。就設想從漢中順水而下攻取上庸,應該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奪回上庸後,既可遮蔽漢中,又可多了一塊經略中原的跳板。從戰略構思上,屬於機動靈活的方略。不像姜維般的死板!這種思維方式,應該是非常符合魏延的戰略戰術習慣的。而姜維卻對此極力反對,頭腦十分的僵化!
2、其次,蔣琬還多次讓姜維向西經略羌中;希望他能像魏延戰郭淮那樣,向西取得一些勝績,積小勝為大勝,逐步蠶食、消耗曹魏的實力。可是,姜維也無一成功。
3、楊儀除了心胸狹窄,有點仗諸葛之勢外,實際上也是少有的奇才之士。如果魏延、蔣琬、楊儀能仿效廉頗藺相如,放棄個人恩怨,以大局為重,組成一個核心領導班子。那麼,蜀漢還有爭奪天下的機會;具體應該是蔣琬接替諸葛亮的丞相,以費褘為長史相助。魏延掛“大將軍”銜,並“假節鉞”。楊儀掛諸葛亮原來的“軍師將軍(此為劉備自創,二品銜)”、吳懿為“車騎將軍”、廖化為“驃騎將軍”、姜維為徵西將軍、王平為徵北將軍、馬岱為鎮西將軍、高翔為鎮北將軍。軍中以魏延為主帥,楊儀為副帥,加上吳懿、廖化、姜維等,此五人組成軍中的核心班子。恢復李嚴職務為“衛將軍”,主管京城防務及策應各方,馬忠為徵南將軍,鎮守南方。朝中戰略上的問題由蔣琬、李嚴、魏延、楊儀四人共商決策。軍隊裡按照朝廷的決策,再由軍中的核心班子商量施行,那還是有機會的。
4、很多人都認為“蜀漢沒有人才,曹魏人才濟濟”云云。但我不這樣認為;蜀漢中期(諸葛剛死後),曹魏又有什麼人才?司馬懿之所以不趁諸葛亮死而攻打蜀漢,除了朝中爭權之外,實際上他在軍事上也沒幾個人能用。此時老將中的最後一位張郃已死,令諸葛亮常吃敗仗的曹真已死,他的兒子們還在“成熟期”。鍾會、鄧艾等也還沒成氣候。曹魏剩下能挑大樑的;除了司馬懿自己外,只剩一個以多打少,尚且敗於王平的曹爽了。還有一個曾敗於魏延的郭淮。而司馬懿自己也好不到哪兒去,在四次北伐時,就被魏延率領高翔、吳班,打的從此不敢再出戰。試問;曹魏還有誰堪挑大樑的?反過來,蜀漢能跳大梁的除了魏延自己,還有姜維、王平,甚至廖化,吳懿,都有獨當一面的大將之能。所以說,魏延不死,蜀漢還有機會。
5、到姜維的大舉北伐時、已經是諸葛亮死後19年後的事了,此時李嚴、蔣琬、費褘、楊儀等能人已經全死了。武將中的吳懿、吳班、馬岱、馬忠、張嶷、陳式等也沒了。僅僅補充了一個夏侯霸。而魏晉方面的內亂已經控制了,司馬兄弟成熟了、鍾會、鄧艾已經成了氣候了,還加上多了陳泰、王經、諸葛玄等等,而且,還都是一些帥才。所以,即使姜維有經天緯地之能,也是好漢難敵雙拳了,何況他還沒有這樣的才能!單是對付鄧艾,他都只有輸,從來沒有贏過。連對付老將郭淮,都沒有半點勝算。這樣的情況,根本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
回覆列表
連絡策反魏國有權有兵的將領權貴裡應外合,聯合東吳共同討伐。分一支奇兵出擊側應。保證後勤的情況下正面快速突進。只有完成上述情況,在全面有利的時機,速戰速決才能取勝。打持久消耗不過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