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老虎遊0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五龍盛神法

    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得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窮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生受於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物化。知類在窮,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謂之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執一而養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靈龜養志法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故心氣一則故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識分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志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彷彿;彷彿,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騰蛇實意法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固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會,聽之候也。寄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寄謀失矣。

    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寄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

    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慮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伏熊分威法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鷙鳥散勢法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可神肅察也。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猛獸轉圖法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靈蓍損悅法

    損悅者,機危之決也。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悅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之辭。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悅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悅者,誓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譯文】 要使人的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有五氣,精神是五氣的總帥,心靈是五氣的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表現。凡屬培養精神的地方都歸於“道”。

    所謂“道”,就是天地的本源,是天地的綱紀。創造萬物的地方,就是天產生的地方。化育萬物的氣,在天地之前就形成了,可是沒有人見過它的形狀,也沒有人知道它的名稱。於是稱之為“神靈”。

    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源泉,而“一”是變化的開端。品德可養五氣,心能總攬五氣,於是產生了“術”。“術”是心氣的通道,是魂魄的使者。

    人體上的九個孔和十二舍是氣進出人體的門戶,心是這些的總管。從上天得到生命的人是真人,真人與天溶為一體。明白這些道數的人,是透過內心的修煉才明白的,這就叫作“聖人”,聖人能以此類推而明白一切道理,人與萬物一起生成,都是事物變化的結果。人所以能知曉事物,主要是有九個可以接受事物的“竅”。

    如果對事物有所疑惑,就要採取一定的方法去排除,如果仍然不通,那就是方法不當。當九竅暢通之時,五氣就會得到滋養,滋養五氣就要使精氣住下,這就是所說的“化”。所謂化,必須有五氣,主要是指志、思、神、心、德而言,其中“神”是五氣的總帥。如果寧靜、祥和就能養氣,養氣就能得到祥和。這四個方面都不哀弱,周圍就構不成威脅,對這種情況可以用“無為”來處之。把五氣寓於自身,就是所謂神化,當這種神化歸於自身時,那就是真人了。

    所謂真人,就是已經把自身與自然溶為一體,與大道完全符合,堅守無為法則來化育萬物,他們以大自然的胸懷,廣施善德來滋養五氣,本著無為法則,包容智慮、思意,施展神威。士人如能心術通達,心神盛大,就能修養自己的心志。

    修養心志的辦法是效法靈龜。修養心志是由於思慮還沒有通達。如果一個人有什麼慾望,就會在心中想著去滿足慾望。所以說心志不過是慾望的使者。慾望多了,心神就會渙散,意志就會消沉。意志消沉,思慮就無法通達。因此,心神專一,慾望就不會過多;慾望不多,意志就不會消沉;意志不消沉,思想脈絡就會暢通;思想脈絡暢通,就能心氣和順;心氣和通就沒有亂氣鬱積於心中。 因此,對內要以修養自己的五氣為主。對外,要明察各種人物。修養自己可以使心情舒暢;瞭解他人可以知人善任。如果想重用一個人,應先知道他的養氣功夫,因為只有瞭解了一個人的五氣和心志的盛衰之後,才能繼續修養他的五氣和心志,然後再觀察他的心志是否安穩,瞭解他的才能到底有多大。 如果一個人的心志都得不到修養,那麼五氣就不會穩固;五氣不穩固,思想就不會舒暢;思想不舒暢,意志就不會堅定;意志不堅定,應付外界的能力就不強;應付外界能力不強,就容易喪失意志,心裡空虛;喪失意志,心裡空虛,就喪失了神智;人一旦喪失了神智,他的精神就會陷入恍惚的狀態;精神一旦陷入恍惚狀態,那麼他的意志、心氣、精神三者就不會協調一致。 所以修養意志的首要前提是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意志才能堅定;意志堅定了,威勢才不分散,精神才能固守。只有這樣,才能使對手的威勢分散。

    要堅定意志,就要效法 蛇。堅定意志就是要在五氣和思想上下功夫。心情要安祥寧靜,思慮要周到深遠。只有心情安祥寧靜,精神就會愉快;只有思慮深遠,計謀才能成功。精神愉快,心志就不會紊亂;計謀成功,功業就不可抹殺。 意志和思慮能安定,心情就能安祥,其行為沒有差錯,精神就能寧靜。如果膽識和心氣都是暫時寄住,那麼奸邪就會乘虛而入,詐謀也會乘機來施展,講出的話也不是經過用心考慮的。所以要堅信通達心靈的方法,信守純真始終不變,靜靜地等待意志和思慮的交匯,聽候期待這一時機的到來。計謀是國家存亡的關鍵,思慮不與意志交會,所聽到的事就不詳明。即使等候,時機也不會到來,計謀也就失去了作用,那麼意志也就無所依賴,計謀也就成了虛而不實的東西。所以,思慮計謀時務心要做到意志堅強,心氣寧靜。無為要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使精神、魂魄固守純真,不為外界所動。於是就可以對內自我省察,對外聽取訊息。凝神定志,神遊太虛幻境,等待時機與神仙往來,觀察開天闢地的規律,瞭解自然界萬物演變的過程,揭示陰陽變化的規律,探索人世間治國安邦的道理。這樣自己不出門就可以知曉天下大事,不開窗就可以看見天道,沒看見民眾就發出命令,沒推行政令就天下大治,這就是所謂的“道”。它可以與神明交往,與無限的世界相應和,並能使神明長駐心中。 分佈隱蔽威風,就要效法伏熊。所謂分威,就是把威風一部分掩蔽起來。要平心靜氣地堅持志向,使精神歸於心舍,那麼威風就因為阻礙而更加強勁。威風因隱伏而強勁,內心就更堅定有底。內心堅定,就所向無敵。所向無敵,就可用分佈隱伏威風來壯大氣勢。使其像天一樣壯闊。用實來取虛,用有來取無,就像用鎰來稱珠一樣輕而易舉。

    因此,只要行動,就會有人跟隨;只要吶喊,就會有人附和。只要屈起一個指頭,就可以觀察其餘各指,只要能見到各指活動的情形,就說明外人無法離間他們。如果通曉唱和的道理,就可用離間的方法去加大敵人的裂痕。如果審察透徹,就可使敵人的弱點暴露出來。這樣行動就不會盲目,威勢也可以分散一些。將要有所行動必須先修養心志,並把意圖隱蔽起來,暗中觀察對手的漏洞。

    凡是懂得堅持自己意志的人,就是能自我養氣的人。凡是知道謙讓的人,就是能替人養氣的人。因此要設法讓精神的交往發展下去,讓武力爭鬥得以化解。這就是所要實現的形勢。

    散開舒展氣勢就要效法鷙鳥。散開氣勢是由精神支配,實行時必須沿著空隙執行,才能威風壯大、內力強盛。如果尋找縫隙執行,那麼氣勢就可以散開。散開氣勢的人,能包容一切和決定一切。意念一旦喪失威勢,精神就會陷於渙散,言語就會外露無常。為此,要考察對方意志的度數,以便用揣摩之術來圖謀大事,比較方圓,衡量長短。如果沒有間隙就不分散氣勢。所謂散勢,就是等待適當時機而行動。一旦採取行動,氣勢就會分散。

    因此,善於研究用間的人,一定要對內精通五氣,對外觀察虛實。即使行動,也不使自己失之於分散。行動起來以後就要跟蹤對方的思路,並掌握對方的計謀。有氣勢,就可以決定利弊得失,就可以威脅權變的結局;氣勢一旦衰敗,就沒有必要再費心去認真研究了。 要把智謀運用得像轉動圓球一樣,就要效法猛獸。所謂轉圓,是一種變化無窮的計謀。要有無窮的計謀,必須有聖人的胸懷,以施展深不可測的智慧,再使用深不可測的智慧來溝通心術。哪怕在神明與天道混為一體之時,也可以推測出事物變化的道理,可以解釋宇宙無窮無盡的奧秘。不論是智慧韜略還是奇計良謀,都各有各的形式和內容。或是圓略,或是方略,有陰謀、有陽謀、有吉智,有兇智,都因事物的不同而不同。聖人憑藉這些智謀的運用,轉圓變化以求得與道相合。從創造化育萬事萬物的人開始,各種活動和行為沒有不與天道相合的,藉此也可以反映自己的內心世界。天地是廣大無邊的,人事是無窮無盡的。所有這些又各以其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考察其中的計謀,就可以知道成敗的結果。所謂轉圓,或轉而吉,或轉而兇。聖人憑藉道來預測存亡大事,於是也知道了轉圓是為了就方。所謂圓,就是為了便於語言合轉;所謂方;就是為使事物穩定;所謂轉化,是為了觀察計謀;所謂接物,是考察進退的想法。

    對這四種辦法要融匯貫通,然後歸納出要點和結論,以發展聖人的學說。要預測事物的損益就要效法靈蓍。所謂損益,取決於事物剛剛有徵兆的時候。事情的發展有是否適時的問題,也有成敗的問題,即使是很輕微的變化,也不可不細心觀察。所以聖人用無為來對待有德之人,當對方說話時就觀察他的言辭,並考核對方所做的事。“益”,是要了解的物件。“損”,是要實施的行動。無論是損還是益都有行不通的時候。聖人對此並不勉強辯說。所以,聖人不以自己的言論來改變人家的言論。言辭不煩瑣,內心也不浮燥。意志不亂,思慮不邪,當事情遇到麻煩時,就為之謀劃,把自然的規律作為內容。圓的計謀不善自執行,方的計謀不隨便停止,這就叫作“大功”。

    不論是益是損,都是藉助語言工具進行的。運用分威散勢的方法來處理政界鬥爭,以體現“兌”的威力。事情剛剛出現徵兆時,就要及時為之決斷。所以說,善於損兌的人,就好像在千仞的大堤上決口放水,又好像在萬丈的高山上向下滾動圓石。 持樞 持樞 ①,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幹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養成藏,亦不可幹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註釋】 1、持樞:持,掌管、執掌;樞,本指戶樞。洞察事物生成發展的根本原則,以便採取能適應的行動。

    【譯文】 所謂持樞,是指春季的耕種、夏季的生長、秋季的收割、冬季的儲藏,乃是天時的正常執行。決不可企圖改變和違背這些規律,違背者即使暫時成功最後也要失敗。 所以為人君者,也應有天樞,負責生聚、教養、收成、儲藏等重任。在社會生活中,尤其不可改變和抗拒這些規律。如果違背基本規律,雖然暫時興盛起來,最後還要衰落。這是天道,也是人君治國的基本綱領。 中經 中經

    ①,謂振窮趨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執窮者,不忘恩也。能言者,儔善博惠

    ②;施德者,依道

    ④,綴去卻語,攝心守義。本經紀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僻淫

    ⑤,以道為形,以德為容,貌莊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隱情塞郄而去之。 聞聲和音,謂聲氣不同,則恩受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

    ⑥。能為四聲主者,其唯宮

    ⑨相須也,此乃氣不合、音不調者也。解仇鬥郄,謂解羸

    10 微之仇。鬥郄者,鬥強也。強郄既鬥,稱勝者,高其功,盛其勢。弱者哀其負,傷其卑,汙其名,恥其宗。故勝者,聞其功勢,苟進而不知退。弱者聞哀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而是也。郄無極大,御無強大,則皆可脅而並。 綴去者,謂綴己之系言,使有餘思也。故接貞信

    11 者,稱其行、厲其志,言可為可復,會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驗以結往,明疑而去之。郄語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數短之處,識其短驗之,動以忌諱,示以時禁

    12 ,其人因以懷懼,然後結信以安其心,收語蓋藏而隙之,無見己之所不能於多方之人。攝心者,謂逢好學伎術

    13 者,則為之稱遠方驗之,警以奇怪,人系其心於己。效

    14 之於人,驗去亂其前,吾歸於誠己。遭淫色酒者,為之術,音樂動之

    15,以為必死,生日少之憂。喜以自所不見之事,終可以觀漫瀾

    16 之命,使有後會。 守義者,謂守以人義,探心在內以合者也。探心深得其主也。從外製內,事有系由而隨也。故小人比人則左道

    17 ,而用之至能敗家奪國。非賢智,不能守家以義,不能守國以道。聖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危為安,救亡使存也。

    【註釋】 ①中經:中,內心;經,經營、治理。中經,指以內心去經營外物。

    ②能言者,儔善博惠:巧於雄辯的人最能解決糾紛,所以就成為善人的好友而廣施恩惠。儔,同類、伴侶。

    ④郄:縫隙。

    ⑤僻淫:邪惡淫亂。

    ⑥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商角徵羽都是五音的名稱,商屬金,角屬木,徵屬火羽屬水。由於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而不相合,所以才有樂聲不調和的現象。

    ⑦宮:五音之一,被視為土,能和其他四音。

    ⑨合翼:即比翼鳥。只有一眼一翅的鳥,總是兩隻並羽齊飛。

    10 羸:瘦弱。

    11 貞信:誠信。

    12 時禁:除規定時間以外禁止出入的禁令。

    13 伎術:同技術。

    14 效:供獻、效勞。

    15 音樂動之:以音樂的快樂節奏來感動人。

    16 漫瀾:無限遙遠的樣子。

    17 左道:邪道。

    【譯文】 所謂中經,就是幫助窮困,救濟危難,而且這種德行要施之於能言善辯、品德淳厚的人。如果解救了牢獄中的人,那麼這個窮途末路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對方的恩惠。巧於雄辯的人,多心地善良,又能廣施恩惠。那些對人施行德義的人,都依道行事。而能救人於牢獄的人,能收養平民並加以利用。士大夫常常生不逢時,或者僥倖免於深陷兵亂,或者因能言善辯而遭讒害,或者被迫放棄德行鋌而走險;或者遭到拘捕成為囚犯;或者想慼慼獨善其身;或者反敗為勝而獨立於世。所以處世之道貴在能夠制服人,而不能受制於人。能制服別人的人可以掌握權力,受制於人的人就會丟掉性命。所以,看見外形要能判斷面容,估量身材要能推知相貌,聽到聲音要能隨聲唱合,要善於解除仇恨和與敵鬥爭,要善於挽留想要離去的人和對付前來遊說的人,要善於攝取真情和恪守正義。本經記事是記錄道數,其變化都在於《持樞》和《中經》二篇之中。 所謂“見形為容,象體為貌”,就像爻卦占卜一樣,可以從影子和迴音方面,可以從形體和姿容方面,可以從形象和麵貌方面來掌握對方。而那些有操守的人,眼睛不看非禮之物,耳朵不聽邪惡之言,言必稱《詩》、《書》,行為端正,道貌岸然,以德為容,莊嚴而又溫順。這樣的人就難地從外形把握他們。遇到這種對手,就應深隱真情,堵塞漏洞,然後離去。所謂“聞聲和音”,是指聲氣不同,感情上難於接受,所以在五音中,商音與角音合不到一起,徵音與羽音不協調,能調和四聲的只有宮音。所以五音不協調就不悲壯,那些散、傷、醜、害等不和之音,更不成聲調,用這些音來遊說必然難於入耳。雖然有高雅的行為和美好的名聲,也不可能與別人像比目魚和比翼鳥那樣親密無間和諧相處。這都是因為聲氣不相同,音調不和諧的緣故。 所謂“解仇鬥郄”,是說要調解兩個弱者之間的敵對關係,所謂“鬥郄”就是使兩個強者相鬥。兩個強者既然鬥起來,就必然有一勝一負。勝利的一方會誇耀戰功,玄耀氣勢;敗北的一方,就要衰嘆失敗,自卑傷感,覺得丟了面子,對不起祖宗。所以勝利的一方只知道誇耀成功和氣勢,只要能前進就決不後退;弱的一方知道自己為什麼失敗,不忘戰爭創傷,努力使自己強大,加強力量,為此而拼命。哪怕沒有多少可乘之機,只要敵方防禦不夠強大,就可以威脅它,以至吞併它。 所謂“綴去”,就是指說出自己挽留的話,讓對方再慎重考慮。在與對方接觸時,要稱讚他的品行,鼓勵他的志氣。講出哪些事可以重新做,哪些事可以繼續做,與他一同期待成功的喜悅。利用別人的教訓來驗證自己以往的行動,以便排疑解惑。 所謂“郄語”,就是要偵察對手的弱點。因為對手的話說多了,必然會有失言的地方,抓住對手的某些失實的言辭,並把它與事實相驗證。用對手最忌諱的問題去動搖它,讓對手產生一種拘束感。然後再爭取和安撫對手的慌恐之心。最後再把以前的話拉回來,委婉地反駁對方,又不要把他的無能暴露給更多的人。 所謂“攝心”,就是說遇到好學技術的人,就要為他們擴大宣傳,並設法從多方面來證實他們的技術。使之受寵若驚,感到無可非議。那麼這個人的心就被我們所籠絡。讓他的智慧為民眾效力,利用以前的經驗來治理混亂局面,使老百姓也能心悅誠服地歸順我們。一旦遇到沉湎酒色的人,就要採取一定的方法,用音樂來打動他們,再用酒色會影響壽命的道理來提醒他們,使他們萌生生命會日益縮短的憂患意識,再用那些他們所不曾見過的美好景象來刺激他們的情緒,使他們看到人生的道路是豐富多彩的,對未來充滿信心。 所謂“守義”,是說要遵守人的義理。就是要探尋人們內心的想法,以求得判斷與事實相符合。如能探到真心,就可以掌握人的真正想法。從外到內來控制他們的內心。事情總是有聯絡的,都會由一定原因引起,按一定邏輯發展。小人與君子相比,他們會採用左道旁門,會導致敗家亡國。不是聖人和智者就不能用義理來治理國家、不能用道德來保衛國家。聖人所以珍視道的微妙,那是因為道可以轉危為安、救亡圖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喻秋天的顏色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