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皮雜談社

    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的錯綜複雜,即使是廉潔公正的清官也難以判斷其是非。事實上也是如此,在近現代文壇十分著名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在那個時代以自己的筆立志拯救國民。他的思想將華人凝聚了起來,然而與之相反的是,先生卻未能將撕裂的家族凝聚起來。親兄弟反目,甚至大打出手,親侄兒飲彈自盡,這又是為何?

    魯迅是周家的長子,他的底下原先有三個弟弟、一個妹妹,遺憾的是妹妹端姑與四弟皆早夭。周家長大成人的不過只有三兄弟,老大為周樹人也就是魯迅,老二老三為周作人、周建人。起先三兄弟的感情還比較好,魯迅作為大哥,十分照顧弟弟們。若要是說什麼時候開始產生矛盾,應當周作人結婚,魯迅將錢財交給弟媳羽太信子打理之後。

    按照道理魯迅的錢應該是要給夫人掌管,可他的原配夫人朱安,是個大字不識的傳統婦女。因此錢財只好轉交給弟媳,這點由兩人的弟弟周建人所證實,他提出大哥與二哥夫妻的隔閡主要是彼此的生活方式的不同。羽太信子習慣揮霍,周作人本來不算低的工資都遠遠不夠,還將多年積蓄賠了進去到處借貸。

    自己賺錢別人花也就算了,花的人還絲毫不心疼,且理直氣壯。魯迅看不過是人之常情,加之魯迅自身崇尚節儉,如此一來雙方自然有了矛盾。魯迅為此還勸過周作人,無奈周作人聽媳婦的,對大哥的話只當是耳邊風。魯迅只好分坎,接著徹底搬出八道灣,但這僅是兩兄弟決裂之路的開始。

    他們後來的決裂依然與羽田信子有關,羽太信子當年因為生產需要人照顧,便叫來了自己的妹妹羽太芳子。羽太芳子當時正是十五歲的妙齡少女,時年二十四歲的周建人又與兄嫂生活在一處,久而久之兩個年輕人便產生了感情。1914年2月28日兩人結婚,魯迅在日記中也記載了這件事,他並未發表什麼看法。

    初始羽田芳子與周建人的感情很好,生下四個孩子,直到周建人去上海工作。羽田芳子因著姐姐和親屬,又捨不得八道灣的富裕生活,不願隨周建人去上海。漸漸的,獨自生活的周建人與學生王韻如走在了一起,兩人後生下三個女兒。羽田芳子得知後自然是不甘心,跟姐姐哭訴,羽田信子便希望作為一家之長的魯迅能為自己妹妹做主。

    可從前頭種種就能看出來,魯迅並不願意介入弟弟們的婚姻生活,如若願意他第一個約束的估計就是羽田信子了。不料羽田信子一看魯迅不為妹妹做主,心生怨恨,便挑唆丈夫與魯迅發生爭吵。有時還大打出手,周作人與魯迅也因此徹底決裂,這件事也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

    周家的悲劇到此並未結束,周建人與羽田芳子有三個孩子(一個早夭),其中生於1922年的小兒子叫周豐三。他還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父親便去了上海工作,幾年後與王韻如在一起。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幾歲便看著父母脫離關係,1937年在周母的壽宴上,他的父母更是大吵一場。緊接著周建人不承認與芳子所生的兒子,也包括周豐三,年幼的孩童為此大受打擊。

    1941年3月24日,竟然想不開找到周作人警衛的手槍,開槍自殺。不得不說,周家的這場分裂之中,受傷最嚴重的還是孩子。

  • 2 # 人間煙火香

    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錯綜複雜,外人很難說清。

    ‘魯老太太是希望三兄弟“樹立正確的作人思想,建立人人平等的社會’。這段文字出自何處?一般來說家族裡男子取名一般以族譜排序,母親在這件事情上幾乎沒有話語權;另外“希望三兄弟樹立正確的作人思想,”對於一個民國時期江浙鄉下的老太太來說有“建立人人平等的社會”思想會不會太超前太過於美化了?

  • 3 # 曹南之圃

    自殺的豐三是周建人和羽太芳子的孩子,原因很複雜,可能是憎惡二伯當漢奸,也可能是因為痛心於父母分離造成的家庭悲劇,選擇了自殺、解脫。此事與魯迅無關,主要是周作人與周建人之間的事情引起的。

  • 4 # 棲鴻看紅樓

    嘿,這兩個問題,都是千古迷題呢。

    魯迅和弟弟周作人鬧翻,不,不是“魯迅和周作人”,而是“周作人和魯迅”。因為是周作人寫了一封信給哥哥,含義糊塗,語焉不詳,但是決絕之意非常明顯,甚至連“哥哥”或名字也不肯稱呼,卻用“魯迅”這個筆名來開頭。

    當時買他們住的房子,一部分是用賣老宅的錢。所以周作人就認為這是共同財產。於是他攆魯迅走。當然周作人一向自私,不過從這個舉動來看,他是認定魯迅犯了錯,而且是十惡不赦的大錯,才能如此放肆的。

    魯迅沒辦法,也就搬走了。這期間也曾找過周作人,想澄清誤會,周作根本不理會。魯迅找好新房子,回來收拾書籍時,周作人又衝過來大聲斥罵,還舉起書來砸向兄長。經友人勸解方罷。

    從此以後,兄弟分手,再也沒有見過面。

    但是事情的起因,到現在都是未解之謎。有人說,是周作人的太太汙衊魯迅對她“不恭”,也有人說,是周作人夫妻花錢太大手大腳,魯迅勸阻卻激怒了他們,還有人說,是周作人太太誤會魯迅“聽窗”。各種說法都有來歷,但都沒有足夠的證據。

    至於周作人的兒子自盡,那是多年以後的事了。一般認為,周作人在北平淪陷後投降日本,成為反動文人,他兒子周豐三氣憤不過,才飲彈自盡的。

    周豐三沒有留下明確的遺書。我們不知真假。

  • 5 # 讀史小書童

    清官難斷家務事,魯迅家的情況確實比較複雜。需要說明的是,魯迅與周作人大打出手、魯迅侄子周豐三19歲飲彈自盡是倆回事,沒有直接聯絡,只是不排除是誘因。

    先簡單瞭解一下魯迅家的家庭成員情況。

    魯迅共三兄弟,老大周樹人(魯迅)、老二週作人、老三週建人。當年魯迅與周作人留學日本,周作人娶了為人強勢的日本女子川太信子為妻,回國後川太信子的妹妹川太芳子也隨姐姐來了中國,同住魯迅家。老三週建人又與川太芳子好上了,並生下了魯迅的侄子周豐三。

    這個問題分兩段來講:

    一、魯迅為什麼與周作人翻臉?

    1.周作人妻子太過強勢奢侈,鬧得家庭雞犬不寧,影響了魯迅與周作人關係。

    起初,周作人及周建人都在老家紹興生活,後來魯迅將這兩個弟弟都接到了北京四合院生活。然而周作人老婆川太信子為人霸道,要當家做主,稍有不如意就找日本大使館撐腰。最關鍵的是川太芳子揮霍無度,即使男人們都是賺錢的好手,但是依然是入不敷出,還要靠借錢維持家族生活。

    川太信子的強勢與揮霍自然引起魯迅的不滿,魯迅常勸解信子要節制。但是信子不聽,兩人嫌隙日深,信子還想反客為主,讓魯迅搬離,甚至誣陷魯迅調戲她。

    在整個過程中,周作人為人軟弱,任由妻子胡鬧,完全是妻管嚴。為此魯迅也多次與周作人吵架,兩人逐漸不和,更因為信子誣陷調戲一事徹底鬧翻。為了家庭安寧,魯迅最後選擇了搬家。

    2.周作人叛國投敵,甘做漢奸。

    除了家庭矛盾,魯迅與周作人的翻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周作人後來做了漢奸,給日偽政權做事,這一點很大可能其受到了日本妻子的唆使,用時自身受日本同化嚴重。魯迅與三弟周建人都是反日先鋒,卻沒想到家裡出了個大漢奸,這是魯迅不能接受的。

    二、周豐三為什麼要在周作人面前自殺?

    周豐三自殺的真實原因無從考證,但是根據推測,人們認為周豐三的自殺是多方面的。

    1.從小缺失父愛,家庭不和睦。

    家裡有川太信子這樣的人,魯迅二弟周建人的生活也不好過。在信子的鼓動下,周建人很快也被攆出了北京的四合院,去了上海務工,後與學生再婚。而妻子川太芳子則帶著周豐三留在北京生活,從小沒有父愛,當他真正見到父親的時候,父親已經跟另外的女人結婚生子 這對周豐三的打擊是巨大的,加上從小在不和睦的家庭中長大,周豐三深感絕望。

    2.二伯投敵叛變,甘做漢奸。

    周作人當漢奸多多少少會影響侄子周豐三週作人成為漢奸,他才十五六歲,在學校肯定也因為母親和姨是日本人,伯父是大漢奸而受盡同學的孤立和鄙視,最後導致精神崩潰。

    最終,周豐三於1941年突然當著二伯父的面,殘忍拿槍自殺,終年不過19歲。

    自古家事難斷,但天日昭昭,魯迅和周建人因積極抗日被人們紀念,而周作人因漢奸行為遭人唾棄!

  • 6 # 周前進

    作為家裡的老大,魯迅承擔著家庭的重擔。面對叔叔們不公平的分家,他抗爭無用,只能選擇默默承受。當年分家時,魯迅16歲,二弟周作人12歲,三弟周建人9歲,四弟於6歲時夭折。一屋婦孺,負債累累,魯迅別無選擇,為了家,只能不辭勞苦,東西奔忙。

    在魯迅的努力下,一家人終於有了固定團聚的居所,北京八道灣。

    但是,好景不長,家庭爆發了矛盾。原因是得到魯迅照顧最多的二弟周作人,受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的挑撥,寫了一封絕交信給魯迅,並逼迫魯迅離開八道灣。此時魯迅心裡是傷感的,他接連寫了三篇小說,表達這種心情。小說分別是《傷逝》,《弟兄》和《鑄劍》。魯迅離開家時,周作人還拿著一個傢伙向魯迅砸去。

    分別後,魯迅成為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家,而周作人則走進了漢奸的陣營。

    至於他們的親侄子周豐三為什麼飲彈自盡,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周豐三為魯迅三弟周建人和日本妻子羽太芳子所生。羽太芳子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的親妹,結婚後,一直住在姐姐家裡。後來周建人去了上海,她不願意隨夫一起走,選擇了留下。周建人到上海後,與學生王蘊如結婚,生下三個孩子。

    周建人帶著第二任妻子堂而皇之回到北京,不但不感謝含辛茹苦帶著孩子的妻子,反而要羽太芳子離開周家。周建人的所作所為,在周豐三的心靈中,留下了極其不好的印象。在他看來,周作人從來沒有把他當成兒子,因此,變得十分自卑,這是他想自殺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面對日本對中國的入侵,全華人民抗日情緒高漲。人民群眾以日本漢奸為恥。而叔父周作人不聽勸告,依然成為日本漢奸。作為半個日本血統的周豐三,整日面對同學對他的遠離,挖苦,嘲諷。本來性格孤獨的他,如雪上加霜,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他把結束生命,當作解脫自己的最好方式。因此,當發現家裡的槍時,他毫不猶豫,拿起槍對準了自己最要害的部位。

    (圖片選自網路,致謝原作者。)

  • 7 # 講點歷史小八卦

    雖然魯迅是一代文豪,但是魯迅自己的家事其實也挺多的,人無完人,魯迅在自己的家事的處理上其實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都面臨了正常家庭遇到的各種矛盾現象,擺脫不了現實中的許多俗事的困擾。

    周家兄弟失和,一種說法是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愛慕虛榮,生活揮霍,花錢大手大腳的,以至於家中常常入不敷出,使得兩兄弟產生嫌隙。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魯迅和羽太信子有私情,因此引發兄弟不和。第三種說法則是周家眾人都對羽太信子不滿,導致兄弟關係緊張,不管怎樣,魯迅一家的矛盾大多出自一個日本女人: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

    魯迅把家庭關係過於理想化,試圖大公無私就能收穫感恩, 有點不切實際

    魯迅生活在一個傳統的封建官僚大家庭裡,幼年生活優渥,但是父親生病去世,家道開始中落,看盡了世勢炎涼,他一直把維護家庭,照顧弟妹當做自己的職責,周氏三兄弟從小感情也非常深厚。在幾兄弟成年後,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也是因為魯迅認為兄弟不能分家、賺錢大家花,快快樂樂一起生活。剛搬到北京時,幾兄弟甚至約定住在一起,誓死不離。

    1902年,21歲的魯迅考中日本官費留學生,到東京學醫,四年後他的二弟周作人也考上了官費生,到東京學習海軍技術。兄弟二人本就感情甚篤,何況異國相逢,便與許壽裳、朱謀宣、錢均夫一起合租了大宅,僱傭了18歲的羽太信子為女傭清潔打掃大宅,還洗衣做飯。

    羽太信子對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倍加珍惜,表現得很是恭謹麻利,讓人意料不到的是,她和涉世不深的周作人談起了戀愛,1909年兩人結婚生子。婚後羽太信子偷拿錢貼補父母,周作人不讓,她就鬧,而周作人當時還只是一個窮學生,性格怯弱,依賴性又重,只能跟大哥魯迅拿錢。

    魯迅雖然文章言辭犀利但為人卻很心軟,自己生為長子,一心照顧寡母弱弟,所以他比較理解羽太信子資助貧苦父母,反而還覺得這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好女子,為了幫弟弟養家,他回國到浙江找到兩份教職,還兼職日語翻譯,支援周作人在日本開銷,而周作人夫婦卻心安理得,他們認為魯迅掌管周家產業,理應支付他們的日常開支。

    周作人學成回國後,魯迅又忙著張羅周作人的工作問題。在魯迅的牽線搭橋下,周作人去了北京大學工作。

    兩兄弟自小就手足情深,相依為命。魯迅也一直秉持著長兄如父的理念,對周作人照顧有加。連魯迅家中都說,家裡的老二週作人是一個有福之人。

    但是好友許壽裳不看好羽太信子這個貧苦女傭和軟弱可欺的周作人的婚姻,對魯迅那種過於善良的照顧有過異議,他認為魯迅終有一天會被辜負,甚至升米恩擔米仇,絕對落不到好。沒想到,一語中的,在魯迅以白話文小說聞名於世,提攜周作人和周建人兄弟後,很快他們兄弟間就爆發了衝突。

    周作人是非不分、恩怨不明、怯懦又軟弱

    1911年周作人夫妻回國,周作人作了教員。而此時已成名的魯迅受邀往北京在教育部任職。魯迅一離開,在紹興老家的羽太信子就開始“興風作浪”,眾所周知,魯迅先生與夫人朱安屬於包辦婚姻,名存實亡,朱安女士老實懦弱,只知奉養婆母,羽太信子性格要強潑辣,所以周家由她當家做主,她捏緊一家財政大權,以幫忙照顧孩子為由,把弟弟妹妹也接來中國。

    周作人夫婦間有過一次爭吵,結果女方歇斯底里症大發作,周作人發愣,而他的小舅子、小姨指著他破口大罵,從此,他不敢再有絲毫‘得罪’,羽太信子在日本攻佔東三省後變得仗勢凌人,甚至用日僑的身份把周作人拉到日本使館去訓話。但她同時對於周作人也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家務活從來沒讓周作人插過手,就連帶孩子也絲毫不用操心。周作人生活上離不開信子的照顧,性格怯懦又軟弱,怕信子撒潑胡鬧,事事遷就,慢慢的畏妻如虎,被信子整得服服帖帖。

    尤其是她的妹妹羽太芳子來到中國,羽太芳子當時正是十五歲的妙齡少女,時年二十四歲的周建人與兄嫂生活在一處,久而久之兩個年輕人便產生了感情。1914年2月28日兩人結婚,兩姐妹變成了妯娌,更是完全控制了周家,對周作人的影響更大,周作人最後墮落成漢奸文人,他的日本妻子起了很大作用。

    經濟糾分是兄弟失和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魯迅先生自己說“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小康人家”,其實是謙詞。魯迅出生於“書香世家”,從他的六世祖中舉人,家中出過舉人、秀才一大幫,有的還中了進士,點了翰林,據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在《恆訓》中的記述,周家從明朝萬曆年間已經是富裕之家,最富有時曾經擁有土地一萬多畝。

    周家之“闊”,從住宅就可以看到。魯迅出生新臺門是一座五進院落。當地鄉間的農家院只有一進,而北京的皇家宅院故宮是九進,曲阜的孔廟也是九進。《紅樓夢》中榮國公的榮國府,也只是五進。

    1919年,周家賣掉紹興老宅,花三千大洋在北京八道灣買了一幢四合院,三兄弟一起搬進去,約定誓死不離,當時住在裡面的有魯迅的母親、妻子朱安,周作人夫妻及其一兒一女,周建人夫妻及二兒一女。表面上的和睦並沒有維持多久,羽太信子認為這套房子是老宅子換的,應當有周作人的一份,對魯迅作為大家長心存不滿。

    魯迅和朱安沒有子女,但對侄兒侄女視同已出,魯迅成名後,收入不菲,當時的工人一月工資二塊大洋,清華大學的一年學費一塊大洋,而魯迅1924年一共收入8085元等等,月收入竟達近七百元大洋。他與周作人每月共交六百元家用,這麼一大筆錢都是交給羽太芳子管理。但是不久,魯迅和周建人很快與羽太姐妹發生矛盾。

    首先是羽太姐妹生活上十分奢侈,窮人乍富,把自己包裝成貴族,一下子用十幾個僕人,講究吃喝穿戴,貪圖安逸享樂,花錢大手大腳。不合意的飯菜衣物,隨手就賞給下人,出門必從轎,派頭十足,羽太還把自己的兄弟父母,甚至舅父,接來一起住,在羽太信子眼中,日本本土的東西要比中國貨好,她常常不計成本託親戚朋友從日本捎來。一切吃穿用度完全日本化,花銷就更大。這樣一個大家庭寄生在周家,魯迅雖不說,心裡自然不滿。

    為了保證自己寫作、教學、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魯迅的收入中的有一部分購置各類圖書,同時他還愛好收集古書畫文物,資助朋友學生,開支也是很大的,有時甚至還要找人借錢。搬出八道灣後,魯迅甚至說,幸虧搬出來,生活才能有一點預算。

    周建人去上海工作另娶,是兄弟三人關係轉變的轉折點

    周建人原來在紹興做文員,小地方開銷不大,加上有魯迅支援,經濟無憂,兩口子感情非常好,但是舉家遷到了北京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沒有收入,成了周建人的一個心理負擔。雖然兩位兄長待他不薄,可是錢都在羽太信子那裡,即使有需求,周建人也不會開口。

    相形之下,周作人和信子一家花錢隨意大方,周建人和芳子一家則拮据許多。而更為糟糕的是,芳子是信子的胞妹,見到姐姐一家生活寬裕,引起了她心理上的極大不平衡。原本週建人和芳子感情還算和睦,現在有了比較,芳子就經常抱怨丈夫無能,初時是冷眼冷語,後來發展到大吵大鬧,當著眾人給他難堪。

    北京是個大都會,自然非紹興可比,芳子習慣了這裡的奢侈生活,越來越瞧不起沒有工作的周建人,嫌棄他沒用,周作人於是託胡適,在上海出版社為周建人找了份工作。但是八道灣有羽太芳子的父母兄弟姐妹,還有富裕的生活,這是周建人一個小職員不能給的,她不願去上海,只想留在北京享樂,所以周建人只好隻身前往,這一去讓整個家族徹底破碎。

    兩人兩地分居,關係越來越冷淡,周建人在上海另外娶了一個妻子,每月只寄幾十元家用,再不回北京。這讓在北京的羽太芳子傷心不已,想找家裡的長輩魯迅討個說法,希望魯迅可以幫自己教訓一下週建人。但是魯迅對周建人的感情生活並不想介入,這引起了羽太信子的強烈不滿,公開指責魯迅作為家族大家長,沒有約束周建人在外面找女人,處事不公正,對羽太芳子不公平。在她的唆使下,周作人對魯迅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了

    但是魯迅畢竟是魯迅,他和周作人的反目也是在文明的前提下進行的。魯迅日記裡出現與二弟的反目,是1923年7月14日,魯迅開始一個人在自己的屋子裡吃飯,不再跟周作人夫妻在一起用餐。魯迅是這樣記載的: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飯,自具一餚,此可記也。很大的矛盾,在魯迅的日記裡,好像十分平淡和平常。而7月19號魯迅收到了一封來自周作人的信。信中寫到,請魯迅今後不要到周作人一家居住的後院來。魯迅感到很詫異,想找周作人問個明白,但周作人不肯相見。

    不久後,魯迅和周作人突然正式決裂,具體原因並不清楚,有傳聞羽太信子造謠魯迅調戲她,這種野史不足為信,大致經過是,魯迅去四合院取書,羽太信子竟拿起一本書扔向魯迅,雙方發生面對面的激烈爭吵,甚至動手了。魯迅和周作人兩個當事人對失和這件事保持了高度的沉默,都不主動發出宣告和給出解釋,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當時在場勸架的兩位友人對此事也閉口不言,從不發表看法,由此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一段撲朔迷離的公案。

    魯迅於是帶著妻子和母親搬出八道灣,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這裡只剩下一個華人了,而他走後,羽太信子甚至在八道灣住宅掛上了羽太寓的牌子。

    周家的悲劇到此並未結束,魯迅的侄子周豐三自殺

    周建人去上海工作,最小的兒子周豐三還在娘肚子裡,可以說一出生就被父親拋棄,在周母80壽辰的時候(這時候魯迅已經去世)周建人攜他在上海的妻子及孩子們去北京,為母親拜壽。這是周豐三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父親,芳子、信子包括周作人以及周母都強烈反對周建人再娶,以至於大吵一場,芳子養大的孩子自然偏向自己的母親,芳子的長子激憤之下甚至抽出了日本軍刀。

    經過這場大吵,周建人對前妻及幾個孩子徹底不再過問了,連書信都不再寄了,也不再給芳子母子四人匯一文錢,更公開宣告與前妻芳子“脫離關係”,不再認這三個子女為親生孩子。這對14歲的周豐三而言,無疑是最重大的打擊:國家日漸淪滅、大伯父魯迅去世、二伯父墮為漢奸、父親不再認他一家弱母孤幼、周家一門徹底分崩離析,這種家國的變故是雙重的,也是其時的周豐三所難以承受的。

    隨著抗戰的全國爆發,全國上下一派抗日之聲,而他的母親、伯母都是日本人,他本人擁有半個日本血統,使得他極其苦悶,同學對他遠離,挖苦,譏諷,讓本來就孤僻他更加痛苦,無人加以傾訴,他的伯父也是知名漢奸,他的生活卻要依賴漢奸,周豐三多次勸說周作人,毫無效果。

    1941年3月24日,他竟然想不開找到周作人警衛的手槍飲彈自盡。死時不過19歲,也相當有才華,當時還在名校輔仁大學上學。

    而周作人周建人兄弟雖然都是以八十多歲的高齡去世,但是解放後也很少來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搞笑一家人》是韓劇還是日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