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史話
-
2 # 一北一公里
宣告一下,您說的這種情況在春秋時代是有,在戰國時代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書歸正傳,既然知道了已知條件,那麼直接求解就好了。
不知何時起,春秋戰國這四個字儼然成了戰亂頻繁的代名詞。然而大家忽略了一點是春秋之前有100多個國家,而戰國開始時只剩下10幾個國家,戰國中期就只有七國了。
在整個春秋時期(前770—前476),楚國主動發起的戰爭有111次,晉國有90次,齊國有70次,秦國有44次,也就是說春秋五霸中的四個一共發動了215次戰爭,戰爭頻率可謂世所罕見。
題目給出的是春秋霸主諸侯,那範圍就可以進一步縮小了。
先說齊桓公,世所公認的春秋第一霸主,不過很可惜,他一生並沒有幫助過流浪的公子回國繼位。
再說晉文公,晉文公既幫助過別人繼位國君而且自己本身也是秦穆公幫著做了晉國國君,代表性實足。
晉文公(?—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獻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驪姬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自盡。驪姬又開始誣陷晉獻公另外的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得知訊息後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從此,晉文公開始了漫長的流亡生涯,先後去了翟國、衛國(瞧不起)、齊國(禮遇有加)、曹國(無禮)、宋國(國禮接待)、鄭國(無禮)、楚國(禮遇有加),直到逃到秦國(恩人),見到了秦穆公,才算安定下來。
晉文公元年(前636年)春天,秦國派軍隊護送重耳回到晉國登上大位。
那麼我們看看繼位後的晉文公是如何報恩和報仇的呢?
晉文公四年,楚成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請求援助,晉國出兵援救。晉文公五年,晉文公、齊孝公在斂盂結盟。晉文公伐衛、曹,衛成公出走,晉軍不戰而得衛國。三月,晉軍攻入曹國都城,俘虜了曹共公。同年,晉楚城濮之戰中,晉文公退避三舍報答以前楚成王給予的禮遇。終晉文公一生,未與秦國發生戰爭。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伐鄭。鄭文公無可奈何,向晉國求和。晉文公出了兩個極其苛刻的條件,一是鄭國必須將正卿叔詹送到晉軍營中,二是鄭文公必須立公子蘭為世子。
晉文公痛恨叔詹是因為他當年流亡時路過鄭國,沒有得到鄭國的禮遇,晉文公誤以為這一切都是叔詹的主意,實是誤解。
而要求將公子蘭立為鄭國的世子,是因為公子蘭為避禍跑到晉國之後,事奉晉文公多年,頗得晉文公的歡心,所以晉文公早就想扶持公子蘭當鄭國國君,後為鄭穆公。
僅從晉文公一例,窺一斑而知全豹。
總而言之,秦、晉、楚這些大國依仗強大的實力,常常干涉小國弱國的內政,插手儲君的廢立,而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實惠多多,何樂而不為呢?
-
3 # 旅客69
問的很好,特意交代了一句霸主諸侯們,是的,當年已經四十歲的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各國十幾年,受到隆重禮遇的全是大國,而輕視重耳,不招待重耳的全是小國……這並不是偶然
當時禮遇重耳的大國有
齊國,送重耳二十輛車,配給他齊國宗師女子為妻,衣食無憂,重耳在齊國一住十幾年,都不想流浪了……宋國,送重耳二十輛車,宋襄公(五霸之一)親自款待……楚國,楚成王,親自設宴,以最高禮節款待重耳,並問重耳假如當了國君,晉楚交戰,該如何報答,重耳說晉國軍隊當退避三舍……秦國,秦穆公(五霸之一)親自款待,並把自己的女兒在內的五個秦國女子配給重耳……當時,輕視重耳的小國,據記載有
曹國,曹共工不願接待重耳,還偷看重耳洗澡(傳說重耳是肋骨連城一片),重耳十分生氣……衛國,國君關閉城門不見,重耳一行人在衛國捱餓,乞食於當地野人,野人給他們土塊,重耳大怒,想揍野人,部下說,土塊,土地也,是好兆頭,於是作罷……鄭國,有人勸禮遇重耳,鄭君卻說,每年流亡公子多了,誰能伺候過來,不以禮遇……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晉國是大國,四處征伐,打的周邊小國瑟瑟發抖,而重耳是流亡公子,能再重返晉國當國君的可能性已經不大,說白了就是晉國通緝犯……
所以小國們根本不願接待一個晉國通緝犯,而得罪當時的強大的晉國,巴不得這個麻煩人物最好別來自己國家,來了趕緊走才好……
而大國,國力強大,根本不在乎是否得罪晉國國君,而且還透過救助當時的嫡長子重耳,來諷刺晉國的國君無道,削弱晉國影響力,尤其是晉國的死對頭楚國,對重耳那是最高禮遇了……
其實對於重耳能否回國,這些大國有自己的打算,能回晉國當國君最好,這樣投資就有回報了,不能回晉國也沒關係,頂多幾頓飯錢還是管的起的……
事實上,後來已經60多歲的重耳回國當上晉國國君後,對鄭,曹,衛等國,以其無禮為由進行攻伐(估計就是藉口),然後救宋,並且報答齊國,和秦國結盟,和楚國打仗也履行了退避三舍的諾言(雖然是陰謀)……也算是報答了恩仇必報……
-
4 # 小太拾
因為匡扶它國之君能增加自己國家在列國中的威信,而春秋時代你想當霸主,就必須要有強大的實力和威信。也能讓匡扶之國日後能更加親近自己國家,也就是能聽命自己。
而戰國時期已經很少了,因為這個時代即使扶立他國公子繼位也得不到多大用處了。
最明顯的是趙武靈王扶立燕昭王,而燕昭王繼位後反而經常對趙國進行攻打。
-
5 # 期期艾艾的舌頭
春秋時期開始禮崩樂壞,護送流浪公子回國,一方面是展示自己國家的實力,而回國即位的公子也是允諾一定的利益。按照宗法制,嫡長子即位,庶子只能流落他國,而繼承禮法的破壞,促使流亡在外的公子有了依賴他國軍事繼位的可能。
比較知名的送公子回國即位的是:秦穆公送三位公子回國。
春秋時期,公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要四處遊走,尤其是晉國,公子大都出國流浪,待到老國君去世,在依賴鄰國的軍隊確定自己的王位。即使到了今天的社會,很多小的國家,也依賴大國關係,依傍大國的援助,二戰後的東西德國,北韓、南韓就是蘇聯和美國確定自己的代理人,而使得國家分成兩個
到了戰國時期送公子回國即位的事情就沒有了。戰國時代是武力決鬥的時代,沒有國君再養虎為患。大多派遣質子到對方國家來鞏固關係。
-
6 # 劉一千五
一,周天子沒用,霸主出現
春秋戰國是周朝發展的兩個階段。春秋時期的五霸和戰國時期的七雄。他們都是以輔佐周天子為己任的,他們覺得周天子管理不了天下,所以,他們這些五霸或者七雄要出來主持局面 ,輔佐周天子把天下治理得國泰民安。
周朝自從到了洛陽之後,叫東周了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了。春秋雖然周天子闇弱,但是,禮儀還是能夠貫徹落實到諸侯各國。如果有不遵守規則的諸侯國,周天沒有勢力管不了,那麼春秋大國有實力的就出來了。替周天子管理諸侯,這就是霸主,春秋時期前仆後繼地出現了五個這樣的人,他們就是春秋五霸。春秋時期,三家分晉,社會更加混亂,於是戰國七雄出現了。
二,流浪十九年最後回國的晉文公春秋時期的,大國兼併小國,小國的國王或者王子就流浪在外,他們等待恢復國家的機會。另一種情況就是王室的公子逃出自己的國家,到其他國家避難。這種情況最突出的就是晉王公重耳,他因為晉獻公愛小兒子,驪姬把重耳三兄弟離間得死的死,逃的逃。重耳在外流浪了十九年,才在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的軍隊的護送下,回到晉國繼承人王位。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是有條件的,晉文公重耳必須對秦國的"大度"和護送回報秦國。還要把別人的老婆當做自己的老婆,而且要供養起來。這個女人就是秦穆公的女兒,她嫁了兩回,這回重嫁給重耳。重耳後宮佳麗雖然沒有三千,但是也不缺秦贏一個女人吧。秦穆公是無利不起早,晉文公前期賢明後來就暗了。晉國衰弱就是秦人的福氣來了。
三,趙武靈王護送嬴稷回秦國,趙武靈王得了一個大紅包戰國七雄,秦、趙、楚、韓、魏、燕、齊,這些國家實力突出,天天打仗。這是全天子都不講信用,為了達成協議,他們把王室公子當做人質交換。這樣,許多王室的王子,太子都要到敵國做人質。
這方面的突出的例子就是趙武靈王派人護送秦國在燕國的人質嬴稷回秦繼承位的事情比較突出。
秦國的繼承人怎麼會是嬴稷?原來全部靠嬴稷的母親和舅舅運作來的。秦武王牛逼哄哄地去洛陽問鼎,結沒有問出了名堂,倒把自己的大腿砸斷了,於是不治死了。他又沒有個成年的兒子來繼承位置。秦國王室就展開了奪取位置的鬥爭。
宣太后和魏冉,要把遠在燕國的嬴稷弄回來當秦王。但是 ,天高路遠一時半刻回不來。宣太后派使者與趙武靈王溝通。趙武靈王這時因為胡服騎射成功了,有點實力了。所以趙武靈王願意到燕國接秦華人質嬴稷回去燕國面對兩個強國,不敢不同意。趙武靈王就把嬴稷送回了秦國。
這件事情的合同是如何地 ,不知道?但是,嬴稷當了秦王后,是做了二十年傀儡的。軍國大事是宣太后和魏冉兄弟在把持。對於趙國吞併中山國,秦國把魏國和齊國死死地拖著。中山沒有這兩個聯盟國家的支援,最後被趙趙武靈王滅亡了。由此可見,趙國護送秦華人質嬴稷回秦國,秦國當權派給了趙武靈王一個大紅包——中山國。這買賣做得不錯。
四,其他兩個護送人質回國的成功人物,呂不韋和春申君何其相似最後說說秦華人質異人遇到了呂不韋。異人也是在趙國的人質。在邯鄲之戰中,已經成了秦國太子的子楚的處境危險。呂不韋用重金買通了邯鄲城城門的官吏,子楚才逃了出來。這也算是呂不韋護送秦國的太子回秦國。子楚繼位後,呂不韋封文信侯,官至丞相。這些都是護送王子們回國的好處。楚國的春申君護送楚太子回楚國繼承楚王位。太子當上楚王后,春申君還是當丞相,封賞巨大。
這些護送王室成員回國,無論是不是霸主,只要成功,封賞,官位,財富 ,女人,土地無所有。真正的是一本萬利,誰不動心吶?
-
7 # 魚羊讀史
借用孟子的一句話回答這個問題:春秋之後無義戰。
春秋之後中國再無貴族,貴族政治退出中國舞臺。
床側豈容他人安睡:沒有禮儀的約束,春秋百國何以共存?
春秋時期的諸侯各國上承周禮,都或多或少的保有周禮的傳統,體現貴族的風度和禮儀。甚至有記載國與國邊界和要塞關口不用重兵把守,因為兩國不會不宣而戰。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以榮譽為目標,有著明確的戰爭規則,風度翩翩,不以吞併其他國家為首要目標。
春秋後期的諸侯國
這樣看,春秋戰國時期霸主諸侯們為了維護周禮傳統和樹立自己的仁義形象,護送那些流浪公子回國繼位,也就不難理解了。
戰國形勢圖
離開當時的歷史環境,現在的人或許很難想象當時貴族人的精神世界。其實這和古代西方國家貴族社會的精神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但自先秦之後,中國大地上只有你死我活的鬥爭,王朝更迭頻繁。 -
8 # 念家山
這個問題問得好,確實值得考慮。不過這種情況只在春秋時期出現,戰國時期基本已經不再出現了。其原因如下:
首先,周朝分封之初,對各國的權利義務是有所限制的。分封諸國不僅要鎮守邊疆、定期朝見、拱衛周王室,而且各國之間不得互相征伐,互相吞併。所以有些國家發生內亂,周邊各國便不敢趁火打劫,否則會遭到反對,這是周禮之下各國間的契約!
其次,政治投機的需要。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國家裡扶持一個盟友,比一個反對派掌權要好得多。被護送回國去繼承王位的公子雖然不一定會很聽話,但多少會對你有所好感的。更何況還可以在護送他回去前讓他親口許諾一些好處。譬如晉文公在楚王問起好處時,就曾許諾過若兩國交戰,晉軍會主動退避三舍。
第三,早期的貴族風範。春秋是禮崩樂壞的開始,到戰國時,周朝禮樂已完全蕩然無存。所以春秋時期的諸侯,還是比較守信義的,先宣後戰,“不鼓不成列”,“存亡國,續絕嗣”……他們的做法今天看來有些迂腐,但真的能讓我們感受到上古遺風。所以當時的人不僅不會乘人之危,反而會主動對陷入困境者施以援手也就不奇怪了。
第四,擴大影響力的需要。在周天子式微,中原大地缺少強有力的秩序維護者時,主動站出來,擔當起大任,絕對是一個提高國際影響力的好時候。所以齊桓公救宋、存邢、援燕,宋襄公擁立齊孝公,都是這方面的考量。這也正是宋襄公在擁立齊孝公之後敢覬覦霸主之位的原因,因為他自以為宋國經此一事已經影響力大增了。
綜上所述,我覺得當時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人們的觀念還停留在“以德服人”的時候,所以在其他國家扶植親附自己的勢力,以此來擴大國際影響力,是首選方案!
-
9 # 半支蓮6
這個問題很深刻,反應了春秋戰國的社會狀態:
《太史公自序》載: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候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周實行的奴隸制下的宗法制,包括分封制和嫡長子繼承製,但到春秋時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諸侯國內部弒君、篡位成為家常;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霸道代替了王道,諸侯爭雄,王室衰亡。用孔子的話就是“禮壞樂崩”。
題主所說的霸主護送流浪公子回國繼位的情況屢有發生,比較著名的是秦穆公兩次護送晉公子回國繼位。
《史記.晉世家》記載,晉獻公愛驪姬,亂晉,殺太子申生,重耳與其弟夷吾逃走。
獻公死後,大臣裡克等殺死驪姬及兒子奚齊、驪姬妹妹的兒子悼子,平定了國內之亂。派人迎公子重耳於翟地,想立他為晉君。但重耳考慮到危險太大,辭謝。裡克又派人去梁國迎夷吾。
夷吾想回國繼位,隨從呂省、郄芮說:“國內還有可立的公子,到外邊來求你回去,難以相信。不借著秦國這樣的威勢回國,恐怕危險。”夷吾認為有道理,就派郄芮帶著厚禮去賄賂秦國,允諾秦穆公:
即得入,請以晉河西之地與秦。
為了內外保險,夷吾多次給裡克寫信說:
誠得立,請遂封子於汾陽之邑。
秦繆公覺得送公子回國就能得晉黃河以西的土地,是一筆無本的大買賣,就發兵送夷吾回晉。齊桓公聽說晉國有內亂,也“率諸侯如晉”。齊桓公當時是霸主,佔絕對話語權,率各路諸侯來觀禮。
秦兵與夷吾到達了晉國,齊桓公派隰朋與秦兵一起護送夷吾,立夷吾為晉君,這就是晉惠公。
但晉惠公背信棄義,上位後不給秦河西地,也沒給裡克汾陽,還把裡克殺了。
秦穆公隱忍,沒有追究。但後來發生的事情讓秦穆公忍無可忍,教訓了晉惠公。
晉惠公四年,晉國鬧饑荒,向秦糴糧食,秦為了百姓給了糧食。轉過年來,秦鬧饑荒,晉不但不給糧食,還藉此機會攻打秦國。秦穆公新賬舊賬一起算,發兵教訓了晉國。活捉了晉惠公,在穆公夫人、惠公姐姐的懇求下才放了惠公。但讓晉太子圉[yǔ]到秦作人質。
秦穆公對太子圉很不錯,還將秦宗室的女兒嫁給了他,實際上是安插了一個眼線。晉惠公十三年,晉惠公病,太子圉丟下秦女跑回晉國,一年後晉惠公去世,太子圉繼位,這就是晉懷公。
秦穆公得知太子圉不告而跑回國,很生氣,就去尋找公子重耳,想送他回去作晉君。重耳到秦,秦穆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與往”。
重耳不想接受,而且還有自己侄子的前妻,認為是秦穆公噁心自己。司空季子勸他,這是“秦晉之好”,不要“拘小禮,忘大丑”重耳只好接受。
秦穆公見重耳比較“聽話”,就發兵護送重耳回國,派人通知欒、郄之黨為內應,殺懷公子圉,迎入重耳。重耳立,是為晉文公。
從秦穆公大費周章地護送晉惠公、晉文公回國繼位,我們看到霸主的目的就是兩個字“利益”:
霸主擁立弱國新君,與弱國建立了同盟國,結“秦晉之好”,把弱國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裡。
用今天的話說,大公司參股小公司,併成為控股公司。
“秦晉之好”也是秦穆公的發明,他共進行了三次:穆公夫人是重耳、夷吾的姐姐,將秦宗室女嫁子圉,將五個宗室女嫁重耳。
反過來,如果有人不聽話,就往死裡整。子圉不聽話,即使是國君也是難免被滅的下場。
諸侯國之間關係互相討伐是為了“利益”,互相結盟也是為了“利益”,今天兩國是盟國,沒多久就成了敵人。應了當下的一句話:世間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有的只是利益。
果真是這樣嗎?如果那樣就太悲哀了。為了突破這一咒語,人類要加油了。
-
10 # KoKo說歷史
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史實不符——並不是所有的公子都被接納和護送回國。
春秋戰國最有名的逃亡公子應數晉文公重耳。
晉文公重耳逃亡歷時十九年,共去過八個國家,分別是翟、衛、齊、曹、宋、鄭、楚、秦。每個國家對他的態度都不同。
翟國
翟國是晉文公母親的孃家,小白在翟國待了12年,還娶了老婆生了兩個兒子。可見翟國對重耳很不錯。但奈何翟國離晉國太近,他的兄弟晉惠公夷吾不放心,派人刺殺重耳。重耳迫不得已拋妻棄子離開了翟國。
衛國
重耳去的第二個國家是衛國,衛文公看著重耳一行衣衫襤褸,心想哪裡來的乞丐,客套都不客套一下,直接無視。重耳餓的向農夫討食,農夫給了白眼讓他吃土(有史以來第一位吃土少年)。重耳氣得發抖,想要幹架。但實力不允許啊,旁邊的人勸了下,就坡下驢一個勁地謝天謝地。這位農夫看到這場景,估計在想,我怕是遇到個傻子吧。
齊國
重耳好一路乞討終於離開了衛國,來到了齊國。齊桓公也有過逃亡史,惺惺相惜。而且身為春秋五霸之首,財大氣粗的,天天帶重耳大小寶劍,日子過的不亦說乎。還給了個老婆。但好景不長,僅過五年,齊桓公去世了,齊國內亂,大寶劍沒了,小寶劍也沒了,重耳只好離開齊國去了曹國。
曹國
曹國當時的君主是曹工公。曹工公這貨有點皮,取向可能有點問題,竟然偷看重耳洗澡。被發現之後訕訕的解釋說聽聞重耳的肋骨一整塊的(並肋)。重耳嚇得趕緊跑到了宋國。
宋國
宋國是商朝的後裔,向來是禮儀之國,用重禮接待重耳。但宋襄公剛被楚國揍了一頓,沒工夫陪重耳玩。重耳只好去鄭國。
鄭國
鄭文公聽說重耳要來,直接關了門,假裝不在家。重耳連門都沒進去。
楚國
重耳在鄭國吃了閉門羹,又跑到了楚國。楚成王以諸侯之禮接待重耳。楚成王這憨子很直接,問重耳:如果你以後成為了晉國君主,該怎麼報答我啊?重耳這小子蔫壞蔫壞的,答道:大王,您這家裡金礦遍地,錢多的也花不完。我送您啥,您也看不上啊!這樣吧,如果以後晉楚實在不得已要幹架,我主動後退九十里。(楚共王有點憨,真信了,就有了後來的退避三舍。)
重耳在楚國還沒待幾個月,秦國派人來接他了。
秦國
原來秦國與晉國是親戚,秦國扶植了晉惠公夷吾當了國君,晉惠公當上國君後,派自己的太子圉到秦國當人質。太子圉偷偷的跑回了國,秦穆公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於是派人接來了重耳,還把重耳的侄媳婦嫁給了重耳(太子圉的老婆)。
重耳在秦國裝了幾年孫子,重耳侄子太子圉上位成了晉懷公,晉國局勢尚未穩定。秦穆公一看:小子你別嘚瑟,直接派兵送重耳回國幹掉了圉。重耳上位成了晉文公。
從晉文公重耳的逃亡史中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的諸侯都會禮遇逃亡公子。禮遇逃亡公子的國家也都是有自己的小算盤。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個國家是否幫逃亡公子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
-
11 # 毛彥民
首先,是道德形象的需要,也就是自我精神利益的需要。
然後,是自我物質利益的需要。
最後,是維護天下和諧的需要。
-
12 # 快樂的荷葉Lv
霸主諸侯保護流浪公子,並對他們進行“洗腦”的思想教育,使他們達到“親美分子”的標準要求,然後送他們回到各自的國家,並扶持他們登基繼位。霸主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指揮控制這些國家,他們就會臣服霸主諸侯的統治。至少他們這些“代理人”國君不會反對霸主諸侯國的。霸主諸侯的深謀遠慮和良苦用心可見一斑。美國現在用的這一招,就是跟中國的春秋戰國的祖師爺們學習的。
-
13 # 老溼機Chris
我是老溼基,我來回答!
無非是兩點,一:政治利益。二、名聲好,可以標榜自己。
春秋時期,天子對於諸侯的管控越來越弱,諸侯也開始不太尊重天子了,那麼諸侯自己的家臣或者眾多兒子中也大多數有樣學樣,弟弒兄,子殺父,總之,為了一國之主,一家人之間進行血洗的事件是越來越多,那麼就會出現許多流亡的公子到他國去避難。
政治利益,那就很好理解了,假如有一個國君幫助你搶回了王位,你會如何報答呢?從小了說,你起碼得給人家點錢財吧,大點地說,給別人一點土地也不是不可以吧,再大點說,以後你整個國家依附人家也是有可能的吧!
根據樓主的提問準確地講是霸主諸侯為何一定要保護並送那些流浪公子回國繼位!那麼看歷史資料裡,最出名的,是兩個霸主諸侯送過他國公子回國繼位。只是這倆國君得到的回報幾乎為零。
秦穆公
秦穆公的時期,晉國是亂得一塌糊塗,由於晉獻公寵溺驪姬,愛屋及烏,就想改立驪姬的孩子為下一任國君,這在當時是違背禮制的,所以,晉獻公還活著的時候,晉國的公子之間就開始了相互絞殺,這裡面也有晉國的大夫參與,這個時候呢,就有倆公子跑了出來,一個是夷吾,一個是重耳。
夷吾,到了秦國之後,秦穆公好生的招待,夷吾也表示等回了國就會割一些土地給秦國,秦穆公開心的不得了,瞅準機會就把夷吾送回國了,做了國君,就是晉惠公。秦穆公也就做了晉文公的榜一大哥。
秦穆公在付出了資金、軍隊之後,就等待著晉惠公割地的訊息了,結果,就是晉惠公變卦了,氣得秦穆公牙癢癢,想了一想,算求了,就當餵狗了。不曾想,第二年,晉國就大旱,顆粒無收,晉國又厚著臉皮向秦國借糧,秦穆公也是善良,就把糧食借給晉國了,想著以此能夠打動晉惠公也不錯。
沒過幾年,秦國大旱了,派人向晉國借糧,結果晉國一粒糧食都不借。好傢伙,別人都是給榜一大哥點波關注,你給榜一大哥蓋塊白布。
沒過幾年,重耳也來了到秦國,不過這位重耳的流亡生涯是真的精彩,輾轉了10幾年,而且由於這哥們的名聲好,齊桓公還把自己宗室的一個女兒嫁給了重耳,當然了一路走下來,也有布待見他的國君,比如鄭國,也有侮辱他的,比如說曹共公,這貨性取向有問題,偷看重耳洗澡,還他麼的下手。到了楚國,楚國接待還算是比較隆重,直接按照諸侯的禮儀接待了重耳,重耳為了表示感謝,也答應日後若兩國交戰,晉國必定對楚國退避三舍。
最後,重耳來到了秦國,秦穆公覺得有搞頭了,立刻把自己的5個女兒都嫁給了重耳,重耳也是在秦穆公面前承諾的天花亂墜。秦穆公心想:這要是把重耳送回去,幹掉晉惠公,重耳上位,我們的願望就實現了。
事情進行得挺順利,重耳順利地回國繼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秦穆公就在家裡坐等晉國的土地,結果就是晉文公一直忙於中原爭霸,根本就沒想起報答秦國這件事。
宋襄公
齊桓公活著的時候,宋襄公時刻追隨,齊國只要發出號令打戎狄,宋襄公必定參與,齊桓公說要會盟,宋襄公必須到場,宋襄公是一個非常虔誠的粉絲。齊桓公呢,也十分照顧宋襄公,重要場合都帶著這個小老弟。倆人還有個私下約定:齊國下一代國君的位置是公子昭,日後,宋國一定要照顧一下哦。
一語成讖,沒幾天,齊桓公就不行了,齊大陸亂,5個兒子相互絞殺,公子無虧坐上了齊國第一把交椅,公子昭跑到了宋國:叔啊,我兄弟搶了我的位置,你得為我做主啊。宋襄公同情地流下了眼淚:賢侄,莫怕,看叔給你做主。
宋襄公心裡是這麼盤算的:齊桓公沒了,霸主沒了,作為經常伴隨在大哥左右的我是不是也可以威風一把?如今,我把公子昭弄回去坐上齊國的國君,這功德得有多大啊,別人還不叫我一聲大哥?這買賣划算。
想到這裡,宋襄公說幹就幹,他用齊桓公的口氣,向其他諸侯國發出號令,注意,是號令,而不是求援,要求那些諸侯國都要出兵幫助公子昭回國,結果,大一點的諸侯國都不甩宋襄公,只有衛、邾、曹三個小國參與了,不過事情還算順利,沒費多大力氣,就把公子昭送上了寶座。
這一下,宋襄公就飄了:齊國國君是我賢侄,看到沒,衛國國君是我小弟,有事在中原報我名號好使,南方楚國?大是大點,那他麼就是一群蠻夷!
宋襄公也開始學著齊桓公號令諸侯進行會盟了,結果有一個小國的國君吃到了,好傢伙,宋襄公直接把這個國君綁了扔河裡祭河了。這一下,下面的小國都炸鍋了,但他們都明白自己是小國,也不能把宋襄公怎麼樣。
第二年,宋襄公又喊著齊國和楚國會盟,當然了還有一群小國,楚王二話沒說,直接抓了宋襄公,以替那個被祭河的哥們報仇為名義,攻打宋國,結果,宋國守將說,我們寧死不降。楚軍拉出宋襄公,不降?那我們就殺了你的國君。守將說,他已經不是我們的國君了,我們已經立了目夷為國君了。楚國一看不能威脅宋國了,就下令撤兵,並釋放了宋襄公。
回國的宋襄公繼續做著國君,他打聽到楚國之所以綁架自己,完全是鄭國出的主意,這傢伙壞透了,得收拾一下。宋襄公發兵攻打鄭國,幾乎把鄭國給滅了,楚國一看,敢欺負我小弟,看我不收拾你。
故事的過程,相信大家已經熟知了,在這裡就不說了,結果就是宋軍幾乎全軍覆沒,宋襄公自己也被射了一箭,回到國中養傷,此時,齊國這個“賢侄”一看,叔叔快不行了,那還客氣什麼,趁他病,要他命,也開始攻打宋國,佔了不少土地,宋襄公羞憤之下,箭傷復發而亡!
回覆列表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軍閥割據,諸侯紛爭,戰亂不息,群雄爭霸的時代,但是在那個時代也出現了許多霸主諸侯保護並送那些流亡公子回國繼位的事。這和當時的時局,環境,及人們的樸素認識思想不無關係。當然最為主要的是當對各霸主國出於籠絡人心及國家利益的需要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大諸侯爭先爭奪霸主地位,這樣可以威風八風,號令諸候。首先稱霸的是齊國,齊恆公,他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把那些同是華夏血脈的諸侯國聯合起來,以抵禦來自北方的外族入侵,從而發號司令,展示自己的權威。當此之時臨近的邢國被狄人滅了國,邢國君主帶著一班人馬哭哭泣泣的奔齊國而來,而此時齊國早己接到邢國的救助信史多人,並急向邢國殺奔而來。終於經過一番撕殺狄人被殺得丟盔棄甲,狼狽而去。邢國得以復國。邢國君主感激泣零,表示以後願隨齊國鞍前馬後。
幾年後狄人毛病又犯,競大舉入衛,將衛國滅掉,衛侯即率一班臣子流亡齊國,同樣齊國又複製了原來的做法,派兵救衛,將狄人再次打敗,令其敗亡逃歸。
透過這兩次戰爭,齊國不僅收穫兩位鐵桿盟友,而且進一步鞏固了其霸主地位
當然,齊國能熱心的幫助別國復國,除了其政治目的之外,也和其第一位霸主齊桓公的逃亡生涯不無關係,也正是這一逃亡生涯讓他明白了,團結一致,抱團取暖的好處,和任何小國逃亡公子都有可能儲存實力,借力東山再起的可能,以及“捨得”的道理。齊桓公曾在早年因齊國內亂,被鮑叔牙扶佐下逃亡到了莒國,被莒國好吃好喝招待,以靜致動,等待時機。終於攻夫不負有心人,在齊襄衛和公孫無知相繼死去後,他在莒國的護送下,搶先回國,當上君王,以致後來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當然除了小國護送流亡大國流亡國君回國繼位之外,那時候更多的是大國護送小國或者大國流亡國君回國繼位的,比如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晉文公重耳就是在秦國的護送下得以回國繼位的。
晉獻公寵愛驪姬,想把驪姬生的兒子奚齊立為太子,把原太子申生殺了。申生一死,獻公的另外兩個同父異母的兒子重耳,夷吾紛紛逃亡別國。後來晉獻公死後,晉國終於發生了內亂,秦國為了自身的利益派兵護送夷吾回國,夷吾歸國當上君王后,不但不報秦國的恩情,還和秦國發生了戰爭,致使秦國大敗,元氣大傷。幾番周折後秦國又找到了流亡楚國的公子重耳,重耳隨秦使來到秦國後,秦穆公將自己的五個宗室女兒嫁給他,並派重兵護送他東渡黃河,奪取了晉國的皇權,終於當上了國君
除了以上的例子之外,歷史上還有許多例子,當然有時侯也不一定是公子逃亡別國,而是他的臣子(君王流落他鄉),比若吳國舉國入楚,在楚將亡時,楚平王的重臣逃亡秦國,在秦國宮門外連哭七天七夜,才感動了秦穆公,使他終於下了決心派出五百乘車馬入楚,使楚國復而得國。當然那些幫助流亡公子歸國復國的諸侯霸主,其君王除了自身利益考量之外,還因為兩國之間本身存在著婚姻,親緣,或者宗親關係!
結束語:國家利益大於一切。
那些護送別國流亡公子回家復國的霸主,都是為了本國的利益或一己私利。還是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放之古今海內外而皆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