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412311999012
-
2 # maimi32709
第六次東渡(公元753年十月—754年二月) 鑑真東渡的意志彌堅,他從海南島回到揚州後,不顧雙目失明的困難,繼續籌集文物準備東渡。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第10次遣唐使歸國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備真備、大伴古麻呂和仕唐多年、歷任唐光祿大夫、御史中丞、秘書監等職的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等也準備回國,他們同到揚州延光寺參謁鑑真。藤原大使說:“早聞大和尚曾五次東渡日本欲去傳教,今日得見,萬分榮幸,若大和尚仍有此願,弟子等有船四艘返日,應用物品俱備,不知肯同行否?”鑑真雖已66歲高齡,且雙目失明,但為了傳教授戒,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及文化交流,便應允了日方懇請。 鑑真欲再度赴日的訊息在揚州傳開後,有關寺院為阻撓此行,嚴密防範。這時正好鑑真弟子仁幹從婺州(今浙江金華市)來揚州,密知師父將要遠行,遂暗中約定由他備船在江頭接候。十月二十九日晚,鑑真及弟子工匠等24人從揚州龍興寺潛行至江頭,迅即登船啟程,出大運河入長江,直趨蘇州黃泗浦(今江蘇省常熟縣黃泗,即黃歇浦)與日本遣唐使船隊會合。 鑑真帶去的物品有如來、觀世音等佛像8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7種、華嚴經等佛經84部300多卷,還有王羲之、王獻之真跡行書等字帖三種。 在真人元開《唐大和上東征傳》中,對鑑真第六次東渡的航線、航期有如下記載:“天寶十二載十月二十九日戌時,從(揚州)龍興寺出至江頭……乘船下至蘇州黃恤浦(黃歇浦)。十五日壬子,四舟同發,有一雉飛第一舟前,仍下碇留。十六日發。二十一日戊午,第一、二兩舟同到阿兒奈波島(沖繩島),在多彌島(種子島)西南。第三舟昨夜已泊同處。十二月六日,南風起,一舟著石不動,第二舟發向多彌處,七日至益救島(屋久島)。十八日自益救發,十九日風雨大發,不知四方。午時,浪上見山頂。二十一日乙酉午時,第二舟著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川邊郡秋目)”。 臨行前,恐官府發覺,經卷有失,於十一月十五日鑑真一行分乘第二、三、四船。直到十一月十六日船隊啟航前鑑真才上了大伴古麻呂的第二船。駛入東海後,船隊被強勁的東北風吹散,第四船杳無蹤影,剩下的三隻船隻有奮力拚搏向前航行。十一月二十一日,第一、二兩船同到沖繩島,已在多彌島(今日本種子島)的西南。第三船昨夜已停泊在同處。十二月六日,海上颳起人們渴望的南風,三隻船相繼起航順風前進,而藤原大使與阿倍仲麻呂所乘的第一船觸礁(著石)無法行動。鑑真所乘的第二船發向多彌去,七日到達益救島(今日本屋久島)。停泊候風10天,並等待其餘船隻。第一船修復後,繼續航行,因遇偏北風暴而漂至安南驩〔huān歡〕州(今越南境內),全船180餘人,死難170多人,僅大使藤原清河與阿倍仲麻呂等10餘人倖免於難。第三船後來也航返日本。十二月十八日,第二船自益救島出發續航,十九日遇到暴風雨,不辨東南西北,鑑真等又歷經磨難,於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抵達日本九州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兒島縣)。十二月二十六日,鑑真等一行在日僧延慶的引導下進入日本太宰府,並於次年(公元754年)二月一日,航達日本遣唐使船隊的始發港難波(今日本大阪附近)。二月四日鑑真到達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舉國上下盛大的歡迎,皇族、貴族、僧侶都來拜見。 鑑真自743年—754年經12個年頭,先後六次東渡日本,備受艱辛,終於以非凡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實現了自己宏偉的夙願,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三月,吉備真備以敕使身份向鑑真宣讀了天皇的詔書:“大和尚遠涉滄波,來到中國,朕不勝欣慰,自今以後,授戒傳律都由大和尚擔任。”四月初,在東大寺設戒壇,由鑑真登壇主持,先後為太上皇聖武天皇、皇太后、皇子及400餘位僧人授戒。756年,孝謙天皇任命鑑真為大僧都,統理日本僧佛事務。758年卸任,被尊稱為“大和上”,恭敬供養。759年,鑑真率弟子仿揚州大明寺格局設計修建了唐招提寺,至今仍存,被視為日本國寶,對日本建築藝術有重要影響。以後,鑑真在此授戒講經,把律宗傳至日本,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鑑真雖雙目失明,但能憑記憶校對佛經。他還精通醫學,憑嗅覺辨草藥,為人治病。留下一卷《鑑上人秘示》的醫書,對日本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帶到日本的中國佛經印刷品和書法碑帖對日本的印刷術、書法藝術有很大影響。 763年鑑真在日本招提寺內圓寂。寺內至今還保留著鑑真的坐像,這也是日本的國寶。這是鑑真的弟子忍基和思託用中國的乾漆夾紵〔zhù注〕法①為他塑的。鑑真在日本10年,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受鑑真弟子思託等的委託,在鑑真圓寂後的16年,日本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的著名文學家真人元開寫了《唐大和上東征傳》。書中詳盡描述了鑑真六次東渡航海的艱苦歷程,使後人瞭解了唐朝時中國、日本的造船術和航海術。 鑑真第六次東渡走的是南島航線,出航時本是橫渡東海指向日本南島諸島奄美島的,但是偏離了航線而到了沖繩島,已在種子島的西南。但是由於日本在南島各島都樹立有標牌,島名、泊船處及去各處的航程、汲取淡水的地名等都標示得很清楚。這些記載說明了南島航線在當時是一條航運繁忙的航線。
回覆列表
譯文如下: 唐朝有個有名望的和尚叫鑑真,本名叫淳于,是揚州江陽人,14歲出家為僧。漸漸長大,周遊長安與洛陽,拜訪名師,專門研究佛教清規戒律。在天寶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請,東渡日本。但是東海風急浪高,有時翻船、有時缺少糧食、有時失去方向。 經歷了12年,5次渡海都沒有成功。那時鑑真已經失明,只有志向始終沒變。天寶十二年,終於到達日本,第二年在奈良東面建起了戒臺,教授佛教的清規戒律。 全文如下: 唐高僧鑑真,本姓淳于,揚州江陽人,年十四出家為僧。稍長,遍遊長安、洛陽,尋問名師,專研戒律。唐天寶元年,應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其時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寶十二年,竟至日,翌年與奈良東建戒臺,授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