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弱國無外交

    你好,你的問題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東川府魯木得現在在什麼地方?

    回答這個問題先分開解釋一下,東川府和魯木得是什麼意思?

    東川府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東川府,屬雲南布政使司,十六年(1383年)改屬四川省。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土歸流仍置東川府;世宗雍正四年(1726年),改屬雲南省。府治會澤(在今雲南省會澤縣)。清末轄會澤(今雲南省會澤縣)1縣;巧家(廳治在今雲南省巧家縣)1散廳。民國二年(1913年)廢。

    對東川應負行政管理責任的四川布政使司,遠在千里之外,鞭長莫及,想管也管不了,雲南布政使司距東川不過三四百里,觸手可及,想管卻又難免越權的嫌疑;依違兩可之間,東川府事實上成為三管或三不管的地區。清雍正四年(1762),雲貴總督鄂爾泰上疏朝廷,在奏疏中,他建議:將東川、烏蒙、鎮雄改隸雲南,“俾臣相機改流,可設三府一鎮,永靖邊氛。”雍正批准了鄂爾泰的建議,將東川府劃歸雲南管理。第二年,鄂爾泰再次上疏,建議朝廷增加東川府的流官員額,同時在巧家增設一個縣級行政機構,並請求雍正,為新設的縣治賜名。雍正又一次批准了鄂爾泰的建議,在東川府增設儒學教授1員,則補、待補巡檢各1員、海典史1員,將東川營所設武官職級由遊擊升為參將;在巧家新設一縣,縣名“會澤”。清雍正五年(1727),會澤縣建置,治所“龍格”(今巧家營鄉政府駐地)。建衙署,定儒學名額,編立保甲。 雍正七年(1729),因為龍格地處偏僻,決定將會澤縣治遷移到東川府城(今會澤縣城)附廓,移府經歷分防巧家,遷東川營右軍守備駐紮龍格。嘉慶十六年(1811)設巧家撫彝同知,將原由會澤縣管轄的歸治裡、善長裡、向化裡和江外二十一寨舊名慶成裡,撥歸巧家撫彝同知管理。在魯木得村(今巧家縣城)建城垣、衙署;撫彝同知和原駐龍格的府經歷、右軍守備均駐魯木得。

    大清帝國鑄幣的銅依賴於從日本進口,但隨著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到了清雍正五年(1727),從日本進口銅的數量已經不能滿足貨幣流通所需,東川府生產的銅進入帝國視線,在此後近200年時間裡,東川銅成為大清帝國重要經濟支柱。大量的銅經由東川府城、魯甸、昭通、大關往宜賓,或經昭通分路至永善黃草坪下水航運至宜賓,這條古時的運輸通道就是今天所謂的“銅運古道”。後來金沙江航運的開通,讓“銅運古道”不再是唯一,通往京城的運輸路徑和方式又多了一個選擇,另外一條銅礦運輸線路在乾隆五年(1744)誕生,它經由東川府、蒙姑、永善、綏江、宜賓。在之後幾十年的時間裡,除了大量銅礦要京運外,蒙姑一帶的紅糖產業也日趨規模化,大量的紅糖需要外運,礦區礦工的生活物資需要補給,巧家縣蒙姑至會澤縣娜姑之間的石匠房一段成為必經之地。

    魯木得作為一個曾經的地名,在時光流逝中早已被遺忘。重拾這一個名字,起自巧家營,南行溯金沙江而上,經魯木得、紅路、雙河、蒙姑、石匠房,至東川府城(今會澤縣),為官紳往來大道。這是歷史上巧家通往昆明的官道,今天的巧蒙(巧家——蒙姑)公路,魯木得和石匠房處於這條官道的兩端。魯木得是今巧家縣城所在地,為彝語音譯,意思是“地勢寬闊而較平坦,前有江河”的地方。嘉慶十六年(1811),設東川府巧家撫彝府,建署魯木得。這條古時的官道,如今在雲南省巧家縣境內叫巧蒙公路。它的起點是過去的魯木得今天的巧家縣城,終點是今雲南省會澤縣的娜姑鎮,從此經會澤前往昆明。

    華夏大地上使用了幾千年的最後方孔錢就是東川府所鑄,當時雲南等省都有鑄造過民國通寶,成為方孔通寶幣制的最後餘響。民國時期的雲南寶東局鑄造過幾批"民國通寶",而寶東局就在本地縣城(雲南會澤縣),在當時"寶東局"鑄造有民國通寶背當十、背東川等銅錢為輔幣,另有一種近代發現的稀有版式"民字出頭光背"(意謂人民出頭、當家作主之意)鑄量少,加上民國時期紙幣氾濫,所以幾乎未流通出去,又由於文革時期當地老百姓也不敢儲存這些民國政府時期的東西,即使有一點也從家裡往外面亂丟,所以現在傳世並不是非常多,這類的東西值得大家收藏與玩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羽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