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廣義

    寒冷冬天來了,東北的天氣都已穿的厚厚的了,一般我們的這裡冬天過的也很充實,到了雙休日。泡泡溫泉,河水上凍了,在戶外滑冰,滑雪,或者在冰面上刨個窟窿捕魚,玩的高興一點不覺冷了,玩累了餓了,吃點白肉血腸的殺豬菜,火鍋,小雞燉蘑菇,在燉上捕的魚,在喝點小燒,這樣雙休日過的賽神仙,朋友們你們說,這樣的生活咋樣。

  • 2 # 放歌聲野老梁

    謝謝邀請。過冬有過冬的防寒措施,一些做法也是民俗的延續。古之有拜火之俗,以火取暖,延續生存之道。如今雖無儀式,但點柴圍爐烤火,也是大家的取暖方式;現今,改變成以煤代碳(柴);抱火盆,暖手腳;或者以氣、電代之取暖;這是人類文明取暖防凍的進步。在飲食上,更是喝羊湯保身暖,喝薑糖湯水卻寒氣;喝粥保溫暖等等。而在穿衣上注重穿棉,穿棉衣(主要是純棉花縫製的)是主要的防寒衣物;而在床上鋪麥杆瓤,越厚越暖和。所以,過冬都是有備過冬的,否則寒邪冷凍是要人命的。現在條件好了,只要穿好衣服避外面的寒就行了,而到了屋內都是暖和的;城裡有暖氣,農村現在都有保暖的爐具了。因此,過去抱個火盆很好玩,現在換成了暖手寶了;過去大家圍個火爐,燒開水滿屋熱氣;現在也就農村用用,也無聊了。一個時代一個樣,都有辦法過冬。

  • 3 # 人世百態阿

    大家臘月初八都喝臘八粥,我們山西這裡農村吃的臘八粥絕對和其它地方不一樣,真的是“吃”而不是“喝”,因為粥的做法不同,當然做出的粥不一樣了。南方的臘八粥給我印象就像超市賣的易拉罐八寶粥,稀稀拉拉的。

    我們這裡的粥做法給大家講一講,原材料:小米,紅豆,紅棗,冰塊,糖。最關鍵的一步是“砍蠟八”:其實是臘月初八前一倆天準備好的冰塊,這是我們當地農村最標準的習俗,這冰塊可不是冰箱裡的,這是去村子附近的河面上的冰層取的,因為用斧子或洋鎬在河面上砍的,所以叫砍臘八,很大的一塊冰塊。臘月初八早晨五點,天還很黑,當媽的就起來灶臺生火,燉上鍋,把大塊冰放到鍋裡,化成水直到水開了,把浸了一晚上的紅豆煮到鍋裡,再加小米,糖和大棗,當然現在也有加大米或江米的,需要三十多分鐘才能煮好,這個過程需要隔一會兒鏟攪一下,這是為了防治糊了。做好以後就可以直接吃了,我記得小時候臘八粥的紅棗是不去棗核的,吃的時候要小心。至於這個臘八粥是什麼樣子的,下面有圖自己看哦!

    早上五點起床對於小孩子是很難的,但大人有一套說法,就是說誰起不來床,臘八那天就誰會得“紅眼病(結膜炎)”。到現在我也沒搞明白這種傳說是哪裡來的典故,反正是嚇的都咪著眼睛起床,吃完臘八粥,天才矇矇亮。

    現在,當然日新月異,不可能再“砍臘八”了,都是用高壓鍋做臘八粥,總覺得沒以前香了,是沒有河面冰塊的原因,還是沒有碳木燒製,不得而知嘍!

  • 4 # 東江明月孤篷客

    東北的農村大多有貓冬的習俗,家家戶戶串門,打牌,臘月起就要殺豬宰羊蒸豆包蒸饅頭,寫春聯掛紅燈包凍餃子,扭秧歌放鞭炮,把這個冬天過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 5 # 傲翔鷹999

    我是標準的北方人,最難忘的就是冬季的深沉、冷峻、潔淨與報團取暖的親情友情。一到大雪紛飛的時光,年輕人們去打雪仗、歡度元旦、放鞭炮,而中年和老年人就坐在爐火熊熊或是暖氣蒸騰的家裡,用各種儀式迎接年關。首要的就是做年貨熱騰騰的饅頭、年糕、油餅、散子、春捲,噴著油香味,滿滿地擺上了蓋簾兒。扒肉條、酥雞、肉丸子……閱兵一樣從流著口水的頑童面前流過,凍進了涼房。天寒地凍中,親人們在炕上盤腿圍坐,嘮家常、喝燒酒、唱山曲、戲小輩。冰天雪地的原野裡,到處是溫暖的燈火。屋簷下的冰凌常被爽朗開懷的歡笑震落。頑童們躲在雪堆後,扔雪球、蕩鞭炮,等著炊煙冒起的時候再回家吃飯。北方的冬季,就是這樣,用寒冷為溫暖註腳,用冰雪把人們推在親人身邊,用霜刀為熱情作證……像一位寬厚睿智的長者,深沉著,沉醉著,撫慰著被夏和春鼓譟得有些迷茫的時光,催促著遊子回家的腳步……

  • 6 # 葉子1523736

    在解放初期人們的生活水平是很低的,尤其是到了冬天,那真是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房簷下掛著長長的冰錐,出門後寒風夾著雪粒打在臉上象沙子摔在臉上一樣疼。那時候人們都不願在外面多呆一秒鐘,趕緊跑到家裡圍著火盆取暖。“火盆”就是弄個缸盆,把灶膛裡燒的玉米骨的炭火扒出來放到缸盆裡,以此用來取暖,這種取暖方式至今難忘。

  • 7 # 安奕小窩

    我從小生長在北方,那裡一到冬天白雪皚皚、冰天雪地。零下幾十度的氣溫,每個人都穿著厚厚的羽絨服,戴著手套帽子全副武裝,不敢有絲毫馬虎。

    一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寒冷中度過,到了冬天,樹上光禿禿的,配著會“咬人”的寒風,一片蕭殺之氣。

    只有出太陽的時侯,Sunny照在屋頂上,那晶瑩透亮的雪才會顯出一點點生機。

    我曾經因耐不住這寒冷,極想逃離,曾無數次幻想可以在一個四季如春的城市生活,當真的離開多年,夢裡魂牽縈繞的竟還是那冰天雪地和兒時熟悉的味道。

    冬天,地面結了厚厚的冰,大人會幫小孩子做好爬犁,這可是我們最喜歡的專案,如果再有一個小斜坡,人坐在爬犁上直接從坡上滑下來,那可是當時最刺激的遊戲。

    儘管寒風刺骨,可每個人都玩得很開心,絲毫感覺不出寒冷。

    每當逢年過節更是熱鬧非常。

    過年是一年當中最熱鬧的時節,小時的年味極其濃郁。母親提前兩個月就開始準備年貨,北方的室外是天然的儲藏室,東西掛在外面凍的像石頭一樣。

    手巧的人家還會外面用水澆出冰雕的樣子作裝飾,各式種樣的雪人隨處可見。

    那時最喜歡哈爾濱紅腸,媽媽成袋子的買回來儲備著過年吃。

    冬天還有凍柿子凍梨,想吃的時侯拿進來放在冷水裡緩起來,等變軟以後,又冰又甜,比新鮮的還要好吃。

    在北方几乎沒有吃過甘蔗,市場裡雖時常看到,但長長的一根凍得硬梆梆的,又沒人給削皮,拿回來也不知道該如何下口,所以甘蔗在印象裡是不好吃的。

    到了南方以後,冬天.正是吃甘蔗的時節,賣水果的小哥會把甘蔗切成小小的塊,一口一個,才知道原來甘蔗是如此甘甜美味。

    北方的年夜飯必要有餃子,而且這餃子定要在半夜十二點來吃,應了“交子”的寓意。

    一到十二點,父親去外面放鞭炮,母親便在家裡將餃子下鍋,一家人熱騰騰地吃幾個餃子,就可以去睡覺了。

    大年初一少不了要看扭身歌,小時侯跟著家人來到街上,長長的秧歌隊伍遠遠走來,表演的人們打扮的花枝招展,時不時地還會逗逗人群裡的小孩兒,那孩子便笑著躲進大人的懷裡。

    那時最佩服踩高蹺的人,那長長的高蹺像長在腳上一般,走在冰天雪地裡竟穩穩的,看的人有些心驚膽戰,走的人卻喜笑顏開。

    轉眼到了正月十五,過了十五一個年便算接近尾聲,這一天是極熱鬧的。

    如今的年味兒漸漸地淡了,少了許多小時侯的熱鬧和樂趣,過年休息的幾天也只是待在家裡,或者走走親戚。

    有些民俗的東西還是不能少,少了就沒有了那種感覺。生活需要儀式感,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更多的內容來充實,所以傳統還是要傳承下去,那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也是我們的民族精髓,這些寶貴的財富不該被丟掉,應該受到所有人的重視。(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 8 # 杏花雨耕田楊柳風讀書

    烤火在生產隊的牲口棚裡。曬太陽在揹著北風的牆根兒底下或者一個背風向陽的土坑裡。擠壓油,電杆兒,藏馬根兒(捉迷藏),喝茶等。

    拾乾柴或者乾枯的樹枝,冬天裡置辦柴禾的習俗。孩子們冬天裡有用泥土製作一個小泥火爐(大小像饅頭),提在手裡取暖。

    烤火:在上個世紀六七年代的冬天的夜晚。我的家鄉農村的大人們早早地吃了下午飯。來到生產隊的牲口棚或者牛屋裡,看著飼養員喂生產隊裡的牲口(有牛,有驢,有騾,還有馬等)。在牲口棚裡,為了防止天氣冷凍壞了農民們賴以耕地的牲口,往往在牲口棚(也有稱為牛屋的)中間不栓牲口的空地上點上一堆火,讓牲口棚裡溫暖如春。農民們冬天的夜裡來到生產隊的牲口棚裡,圍著火堆,邊閒聊邊取暖!這樣一個風俗一直延續到家庭聯產責任制實行,土地分配到各家各戶,生產隊不復存在。

    小孩子們,無論環境多麼惡劣,無論家庭多麼貧窮。愛嘻鬧,愛玩耍兒的天性或者童趣兒。擠壓油:在背風的牆根兒,幾個孩子身體緊貼牆根兒站成一排(一條直線),面向外。兩邊的向中間擠,把誰擠出佇列(不與大家在同一條直線就必須站到兩頭從新擠)。天氣再冷,擠上20~30分鐘的光景。汗流浹背的散去了。

    電杆兒:參加的人分成兩隊。一隊人員在兩個物體之間運動。被另一個隊人員抓住之後只能呆在原地。等待隊友跑過來對他一放電,他才能繼續活動。只能把這個隊的人員全部抓住(電死),這個隊沒有活動輸電的人員,這個隊就算輸掉了。

    藏馬根兒(捉迷藏),捉迷藏的孩子們象冬天的Mustang,撒著歡兒跑在冬天的寒風中。

    冬天天寒,老人們有在家裡喝茶的習慣(可俗)。

    婦女冬天納鞋底兒做針線,婦女在冬天裡有剪紙,糊窗戶的習俗。

    吃臘月粥等。

    現在的冬天,人們都不再像過去一樣,也和城裡的人一樣呆在家裡喝茶或者磕瓜子的習俗,或者侃大山,或者三五個聚會在一起玩兒撲克牌等,甚至於也養上了城裡人的上網習慣(習俗)。

  • 9 # 關山聽風

    小時候,我感覺家鄉湖南的冬天比現在的冬天要寒冷得多,湖南山區的冬天就更加寒冷了。

    (湖南山區冰凍)

    湖南的冬天有兩種天氣讓人冷得特別難受,一是乾冷,此種天氣是打霜天,天雖晴空萬里,但寒風呼呼地刮,臉上手上易皸裂。二是溼冷,這種天氣是下雨天,雨下得並不大,一般都是毛毛雨,但是下起來就沒完沒了,處到都是溼漉漉的。

    湖南山區過冬保曖,不能算是什麼傳統民俗,而是一些多年來山民積累起來的習慣。

    砍冬柴

    砍冬柴的意思就是砍柴用來過冬。晚秋時節,稻穀收進了家裡,稻草上樹(山裡人把稻草圍著樹幹堆成草垛),紅薯收進了屋,冬水田也翻過來,讓水浸泡。大宗的農活基本上就幹完了。這個時候的天氣正是不冷不熱,村寨裡的大人小孩就成群結隊地上山砍柴。湘西南山區婦女也上山砍柴,有的女人砍柴比男人還利索,力氣也不輸給男人。這一段時間砍下山的柴火存放在家裡,容易幹,要保證在即將來臨的一個冬天裡都有柴燒,有火烤。

    (砍冬柴)

    窩冬

    山區冷得早,打霜天,背陰的山溝裡,霜凍一整天都不會收,要是天下小雨,氣溫低時,易在樹上、枯草上、石頭上凝結成冰,到處是滑溜溜的。這個時候的農家不好出來做事,尤其是住在半山腰以上的人家,更不能出門了。家裡的男人除了到集市上趕集購買一些日用品,女人除了打一些新鮮豬草餵豬外,人們都圍在火塘邊烤火,整天不出門,即便出門,鞋子上也要捆綁草繩,防止滑倒。家裡養的牛這種天氣是不敢放出去,一旦摔倒就爬不起來了,只好在牛欄裡喂水和乾草料。我們家鄉把這種躲在家裡不出門度過冬天的習慣稱之為窩冬。

    (窩冬)

    燒野火

    山區農村也有一些勤勞之人,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出去做事,尤其是當年出集體工。那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還沒有推廣,農村主要是缺糧食,到了冬天,絕大數的人家都只吃兩餐飯,還有一餐飯多少要摻些雜糧。那時,人們在寒冬勞動的主要是開荒以擴大來年的種植面積,修水利設施確保旱澇保收,還有就是挖山造林。人們在勞動的地方,往往要利用野外的柴燒一堆火,等休息的時候,坐在火堆旁烤火。這些勞動的人一般都帶了午飯,他們的午飯就是幾個紅薯,或者幾個餈粑,用火堆的火子烤著吃。當時的人把這種火堆稱為燒野火,與平時所說的放野火是兩回事。

    (燒野火)

    火桶

    要說我小時候對過寒冬印象最深的就是火桶了。天寒地凍的時候,如下大雪,冰凍天,現在的學校一般都會停課,或者是提前放寒假,我們那時讀書就沒有這個的說法,哪怕天上落刀子,學校裡的課照上不誤。那時,大人實在不好做事可窩冬,我們小孩上學就沒有窩冬一說。於是,上學路上,每個學生的手裡都提了一個火桶,裝著滿滿的一缽火子,火子上遮掩了一屋厚厚的火子灰。

    我們用的木火桶,有兩種,一種叫單火桶,開放型,上面做了一個提手,小巧輕便,不能當凳子坐,用來烤手腳,裡面的火子燃得很旺,熄滅得也快,提這種火桶的人,還要預備一些木炭;另一種叫曖火桶,半封閉型,比較笨重,可以當凳子坐,人坐在上面,屁股者暖烘烘的,裡面的火子保持得久。上學的小孩喜歡單火桶,大多數人用的是單火桶,除了輕便外,中午間休息時還可能將火缽拿出來燒火,如果火子熄了,找別人要一兩個火子放在火缽裡,握著火桶把子在空中不停晃動,火子很快就燃起來了。

    (單火桶)

    (暖火桶)

    帶著火桶上學,就不用愁午飯,同學們都從家裡帶了紅薯。從第二節課開始,課堂上常飄蕩著烤紅薯的香味。如果出現了紅薯烤燒的味道,講臺上的老師會善意地提醒:“你們看看是哪位同學的紅薯燒了,要不中午你只得吃木炭了。”於時,全班的人都低頭看自己的火桶,老師微笑著,等同學們看完火桶後才講課。有時,天實在太冷了,老師講一會兒課,便找同學借火桶烤一下手和腳,然後又繼續講課。

    我們長大了後,冬天似乎也變得不那麼冷了。也許是因為全球氣候變曖了,也許是生活變好了。如今小孩子穿的衣服比我們那時候要厚實得多,也保暖得多了。現在的冬天寒冷的上學路上再也看不到學生提火桶上學了。但我還是認為,現在的冬天確實比我們小時候的冬天要暖和多了,我記憶中,近二十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應該是2007年的那個冬季,冰雪時間很長,山區的電線與電杆都給壓斷了,讓許多靠電器取暖的家庭措手不及,市場上的炭價也漲了一倍。

  • 10 # 永書101

    我是陝西關中人,二十歲就離開陝西,成為一名浪跡天涯的外鄉客。但多年來秦川鄉音未改,喜食口味依舊,心裡覺得自己還是一名老陝。

    你要是問如今的年輕人陝西關中冬天冷不冷?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覺得算不上冷。可是我小時候的感覺是冷極了,當然是因為那時候都太窮了,所有的保暖條件都太差了。我給大家講幾個我記憶中關中人過冬的習俗,看看有什麼特別。

    1、隆火

    陝西人冬天喜歡隆火。閒來無事,幾個人在一起諞閒傳,就地隆起一堆火,柴火噼噼啪啪燒的作響,大家一邊戳弄著火堆,一邊說著家長裡短。我小時候讀書的時候,教室裡也會有火堆,我還記得當時有一個老師叫張風琴,經常會有小孩受不住凍,尿到褲子裡了,她就會把孩子的褲子脫下來,在教室後邊慢慢烤乾。那個年代,時光流淌的很慢,大家似乎都很安靜,只聽得見火苗的聲音。

    2、紅薯窖

    冬天到了,紅薯是重要的糧食,為了防止紅薯長黑疤,關中人會把紅薯儲存到專用的窖裡,家家戶戶都有這種紅薯窖。我們關中人的紅薯窖要比其他地方的菜窖深很多,應該有四五米深的樣子,要是在南方,早都挖出地下水來了。紅薯窖的四壁挖著好多窟窿,主要是為了上下踩腳方便,也有人家在這些窟窿裡養鴿子。我們家就養過不少鴿子,父親喜歡吃肉,那個年代,豬肉是比金子還金貴的東西,哪裡吃得起,他就會吃鴿子肉解饞。是不是覺得應該比豬肉更好吃呢?

    我們關中人紅薯窖比這個圖片中的要深很多

    3、綠豆玉米粥

    冬天的食物還有一個主要品類:玉米粥,我們叫玉米榛子,我母親喜歡放一點綠豆一起煮。放學回家,母親知道我愛吃稠的,總是在鍋沿舀上一勺。我就會端上飯碗,走出家門,到門口有太陽的地方蹲下來,那裡一定是早就有許多鄰居也在吃飯、閒聊,我就一邊吃飯,一邊曬太陽,一邊聽大人們說話。我們陝西有個“八大怪”的說法,其中“吃飯端出大門外”就是一大陝怪呢!

    4、換柿子

    那時候,大家都沒有錢。街道上只有一家“副食品分銷店”和一家“供銷社”,其他就沒人做生意了。買東西主要靠那些走街串戶的買賣人送到村口,扯開嗓子一聲吆喝:“雞蛋換黃臘哩!”,姑娘媳婦娃娃們就都出來了。冬天來村子裡換柿子的人很多,他們拉上一車鮮紅的火晶柿子,我們就用小麥跟他們互換。拉柿子的車子只要一進村,車子兩旁就會圍滿了留著口水的孩子們。我父親最喜歡往前衝,他總是第一個跟人家談成交易的人,那時候我就覺得我父親是最高大的人。

    好了,今天就說這麼多吧,以後有機會再續寫下去。這種遙遠的習俗很多已經永遠不會再有了,只是在我的記憶力仍然那麼清晰,那麼溫暖,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咪放養和圈養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