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虎虎虎131477032

    戚繼光著作《練兵實紀》中,對北方作戰有清晰的論述車步騎三營兵馬協同佈陣迎敵,鴛鴦陣已深化成為基本組織單位。

  • 2 # 海鏡清

    鴛鴦陣,主要是戚繼光為了適應江南水鄉的特殊戰場、和倭寇這樣的特殊敵人而創造出來的,並不能包打天下。戚家軍也只是一支數千人規模的輕步兵,不可能獨立對付有輕重步兵、輕重騎兵數萬的後金軍。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連年大舉入侵浙閩;浙閩沿海多山陵沼澤,道路崎嘔,大部隊兵力不易展開,而倭寇又善於設伏,好短兵相接。鄭若著作《籌海圖編》卷二雲:“倭夷慣為蝴蝶陣,臨陣以揮扇為號,一人揮扇為號,眾皆舞刀而起,向空揮霍,我兵倉皇仰視則從下砍來。” 所以明軍不能抵敵。

    戚繼光針對這一特點,創造了一種新的戰鬥隊形,這種陣形在與倭寇作戰時好像是結伴而行的鴛鴦,於是被命名為”鴛鴦陣“。這種以十二人為一作戰基本單位的陣形,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

    鴛鴦陣

    鴛鴦陣陣形以12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椏杈,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

    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兩個手持“鏜鈀”計程車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敵人迂迴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最後一名為負責伙食的火兵。“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

    兩才陣

    三才陣

    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

    戚家軍皆帕首布衫,沒有盔甲

    但是這支部隊是不披甲的輕步兵,對付的也是同樣不披甲的倭寇,都是為了在山林水澤作戰方便。一旦到了東北戰場,這種講究疏散隊形和小規模配合的戰陣,是無法與後金騎兵抗衡的。

    所以戚繼光後來到北方任職時,並沒有機械地套用只適合南方的鴛鴦陣,而是創造了車營戰法。戚繼光編練車營主要的考慮,就在於北方的戰場環境對於明軍來說非常不利,明軍騎兵遜於北方遊牧民族,明軍步兵機動性太差,戚家軍營陣可以有效的遏止倭寇襲營,但在北方卻無法遏止大規模的馬戰突擊。“敵人鐵騎數萬衝突,勢銳難當。我軍陣伍未定,輒為衝破,乘勢蹂躪,至無孑遺。且敵欲戰,我軍不得不戰;敵不欲戰,我惟目視而已。勢每在彼,敵常變客為主,我軍畏弱,心奪氣靡,勢不能御。”

    車營戰法是適合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戰法,馬營和步營都要披甲,是重騎兵和重步兵,職責是進攻。車營以各種戰車為武器,車兵不披甲,職責是防禦。車營是與馬、步等主力戰鬥營合組成混編大營,以車營作為大營的戰鬥與防禦的核心。但車營本身的規劃就是個攻守兼備的單位,一個獨立的車就包含有正、奇兵兩隊,還有兩挺威力強大的弗朗機炮作為火力支援後盾。

    戚繼光在創制車營後,有感於偏廂車過於龐大笨重,雖然利於護衛防守,但機動性嚴重不足,這在戰術的運用上有所缺失,為了彌補這個缺點,於是戚繼光在車營之外,另外創立了輕車營,作為快速機動部隊。“又有新制輕車,利於遠出,經過險隘,有時用之。每營二百一十六輛,每面五十四輛,每乘車正一名,即隊長也。舵工一名,即火兵也。第一、二、三、四、五、六名俱銃手,第七、八名俱鈀箭手,第九、十名俱狼機手,為一隊。”

    車營戰法的主要殺傷手段是火器,車營的火器比重約為43.60%,步營是48.02%,馬營是42.57%,輜重營是58.70% 。佈陣時在車前必須要佈置拒馬及鐵藜等被動防禦設施,四面僅留一出口方便自家軍馬出車作戰。車配屬的正奇兵隊在車上放弗朗機、放鳥銃、放火箭合力防禦敵人來襲。自家騎兵及衝車則待機隨時出車衝鋒。

    什麼陣法都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完美的。能夠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戚繼光不愧為明代最傑出的軍事家。

  • 3 # 書蠹

    這是一場悲壯的戰鬥。這場戰鬥的勝負與國家實力無關,從一開始兩軍遭遇,就註定了戚家軍的命運!

    戚家軍在當時屬於特種部隊,賴以成名的鴛鴦陣。但是,在遭遇後金的部隊,給以後金騎兵重大傷亡的是車營戰法!簡單點說就是用車營把自己圍起來,弓兵負責遠端攻擊,火銃負責近程攻擊,盾兵負責掩護,長槍兵負責近戰和保衛!總之,就是不讓騎兵靠近。這種戰法一開始確實讓後金的部隊吃盡了苦頭,也無力破解,一度打算放棄!

    隨著時間的推移,車營戰法的物資消耗巨大,被後金主帥敏銳的發現車營的弱點,採用消耗戰拖垮了車營的物資。到最後戚家軍的遠端火力全部熄火,只能採用鴛鴦陣與後金騎兵短兵相接,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

    這場戰鬥的勝負的關鍵在於戚家軍在野外遭遇騎兵部隊被包圍後,只要有援軍,戚家軍不說能贏,至少不會輸。而沒有援軍的話,任憑你火力強大,陣法先進,下場要麼是平,要麼是被團滅!遺憾的是被團滅了!

    其實從戚家軍的戰鬥過程來看,戚家軍對付騎兵並不是鴛鴦陣,而是車營戰法!只是車營戰法的軍需用完後,不得已才用鴛鴦陣的。鴛鴦陣是面對步兵的陣法,面對騎兵,兵種相剋,失敗是註定的!所以此戰被團滅,並不是陣法上的失敗,而是統率無能,用兵的失敗!

    戚繼光為明朝留下了最後的火種,設計了對付騎兵的車營戰法,對步兵的鴛鴦陣!如果戚繼光在世,後金的騎兵還真的有可能發出憾江山易,憾戚家軍難的感慨!

  • 4 # 超然視野

    最近有不少人在討論明朝萬曆末期的薩爾滸之戰,有兩個比較常見的觀點,其一,很多人認為薩爾滸會戰中,明軍在兵力和裝備上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之所以慘敗主要是因為指揮官的怯戰和文人統兵,致使各路大軍各自為戰妄自喪失了數萬精銳!其二,那就是藉此對魏忠賢洗白,什麼魏忠賢若在,能夠支撐明軍的後勤保障等言論,甚至魏忠賢成了明帝國穩定的基石!這些可笑的論點根本就經不起推敲!

    薩爾滸會戰失敗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絕非是以上兩點,那兩點充其量只是一小部分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是那場仗本來就沒有準備充足!

    薩爾滸會戰明軍對陣後金軍隊至少有如下幾點劣勢:

    第一,明軍地利不如後金軍隊,明軍處於攻勢,作戰區域主要位於已經劃入後金的土地,哪裡是努爾哈赤及部眾從小活躍的地方,人數不夠完全可以靠機動能力應對,實際上後金軍隊也是這麼幹的!

    第二,明朝軍隊的主力其實都是曾經戰鬥力極強的軍隊,戚繼光的戚家軍東南沿海抗擊倭寇也是戰果彪悍!而李如松的李家軍也是打的野心勃勃的倭寇夢想!但是這些軍隊在薩爾滸會戰時已經有多年未經戰陣,早已沒有了曾經的應用!而後金軍隊則恰恰相反,他們是透過和努爾哈赤起兵並四處征戰的,隨時都是別這腦袋上戰場的!

    第三,後勤供應不如後金軍隊,既然是攻勢作戰,必然的會會涉及糧草供應,十幾萬軍隊每天的糧草消耗極大,絕大多數明軍最終是被後金軍隊圍殲的,也就是說一般都是逼得糧草消耗殆盡,甚至拿不起兵器作戰,這樣的就與戰鬥力無關!而後金軍隊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戰,補給地方更加便捷!

    第四,明軍機動能力不如後金,後金軍隊基本上清一色的騎兵,能夠做到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明軍一部,而明軍除了李如松的騎兵之外,大多數是步兵,並攜帶有大量的淄重!後金軍隊每天可以奔襲百餘攻擊,而明軍卻每天只能推進小几十公里,這樣的差別讓後金軍隊可以輕易的吊打明軍!

    第五,後金軍隊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他的指揮力量基本上是統一的,但明軍則不同,各路大軍有著不同的作戰風格和指揮官,平時互相沒有所屬,戰場上更是瞬移萬變,如何配合呢,根本就沒有形成合力的可能!

  • 5 # 火器工坊

    怎麼說呢,這個是不太可能的,先別噴,我下面詳細的解釋一下。

    鴛鴦陣的發明者並不是戚繼光,而是唐順之,戚繼光則是將它發揚光大的人。鴛鴦陣是12人一組,有兩個刀牌手,一個長牌一個藤牌,四個長槍手,兩個狼憲手,兩個耥耙手,一個火兵,一個隊長(旗手),運作起來是刀牌手負責保護全員安全,防禦為主,狼憲負責限制敵人的行動,耥耙用於格擋,長槍負責擊殺,火兵負責遠端輸出,旗兵負責指揮。可以說這是中國近代步兵方陣的啟蒙。

    但是這樣優秀的陣法最初提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對戰倭寇,倭寇都是些步兵,而且是輕步兵,基本上是武力值高但是沒什麼護甲,而且比較散亂,打起仗來陣法性很差,因此鴛鴦陣一隊12個人對付這群步兵是綽綽有餘,但是對付騎兵,倒不是陣不好,而是人數太少,根本撐不住騎兵的衝擊。因此如果是鴛鴦陣對戰後金騎兵和重步兵,基本上就是送死。

    當然了,也不是說戚繼光幹不過努爾哈赤,就軍事理念和戰術思想而言,戚繼光應該是整個大明最為前衛的了,在薊北作總兵的日子裡,戚繼光針對北方的蒙古騎兵,又編創出了許多新的陣法,這是專門對付騎兵用的,而且各種輕重武器、冷熱兵器完美搭配,並且對戰車的運用也要比以往更加靈活,這和神羅帝國的軍改非常類似,只是可惜老天沒有多給戚繼光10年的時間,不然大明的東北防線將會有一個煥然一新的面貌。

    對於戚繼光的新陣法,我就簡單介紹兩個,一個是奇兵隊和車營結合,即防禦靠大車,近戰靠鴛鴦陣,奇兵隊和戰車不能分開,這種戰法在渾河之戰的時候被應用過,也是對後金軍造成了一定的創傷,最後是浙兵彈盡糧絕,人數不佔優勢,才被打到全軍覆沒。再就是騎兵鴛鴦陣,進攻時講究小隊騎兵互相協作,防禦時步騎搭配,協同作戰,騎兵小隊衝鋒時隊形要求整齊,這已經是近代化的標準了,但自從戚繼光被調任後,戚家軍騎兵營也就荒廢了。

  • 6 # 北洋海軍炮手

    答案是不可能的。

    戚家軍披甲率情況未知,如果從下圖來看,戚家軍士兵只有胸甲,因此推測在南方抗倭的戚家軍應該屬於輕步兵。至於鴛鴦陣,可以概括一下就是小群多路,畢竟倭寇普遍來說都是僱傭日本野武士(貌似在日本野武士等同於強盜)的中國海盜,利用這幫野武士不要命的衝擊以及明軍衰落從而戰勝明軍。

    所以,戚繼光只能另起爐灶,組建新軍並操練鴛鴦陣來對付倭寇,畢竟真倭就那麼幾個,刀牌手負責保護小隊,狼筅負責騷擾,長矛手看準時機扎人,戰鬥並不複雜。戚家軍以及鴛鴦陣無疑是成功的,但是隻是對付倭寇有用,但是戚家軍到了北方對付蒙古以後,戚繼光就迅速調整了戰術,根據蒙古騎兵機動性高、衝擊力強的特點組建了車營。戚繼光以車營組成一個小型堡壘,以限制蒙古騎兵的機動性以及衝擊力,步兵依託車廂,用弓箭、火器來殺傷敵軍。好了,先說說鴛鴦陣能不能打過滿洲八旗,答案是不能的,滿洲八旗是一個系統,包含重騎兵、重步兵、輕騎兵、輕步兵等多個兵種,而且滿洲弓據說接近於複合弓,早期滿洲兵士都能拉開180磅的硬弓,所以對付使用戚家軍這種使用鴛鴦陣的輕步兵並不困難,只要輕騎兵以騎射騷擾,輕步兵以弓箭掩護重步兵以及重騎兵衝鋒就可以了。而以早期滿洲八旗重兵穿戴三層重甲的記錄來看,衝擊這種小隊各自為戰的輕步兵並不是什麼難事。沒有馬甲還好意思說自己是重騎兵?

    至於車營能不能剋制滿洲八旗的進攻?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從歷史記錄來看,明軍和滿洲八旗野戰相遇,基本上都是排出車營。車營確實可以剋制騎兵的衝鋒,但是對重步兵來說沒什麼卵用,更何況八旗重騎兵還可以下馬步戰,薩爾滸大戰中就有重騎兵下馬衝鋒攻擊明軍車營的記錄。憑藉優良的防護,重甲可以抵消火槍以及弓箭的射擊,重步兵憑藉防護搬開車營的拒馬和車廂並與明軍肉搏,為大部隊衝鋒開啟缺口。而且,輕騎兵完全可以憑藉機動性來一波騎射騷擾,輕步兵也可以用弓箭掩護重步兵衝鋒。畢竟騎射沒什麼準頭,用來騷擾低落還是夠用的。尤其是在滿洲人獲得紅衣大炮以後,攻擊車營就更簡單了,畢竟火炮才是戰爭之神。能用炮彈說話,就沒必要太費勁。

    在歐洲歷史上,胡斯戰爭期間的胡思軍也曾以車營來剋制重騎兵,而且戰術和明軍車營基本一致。但是在面對重炮的時候依然是然並卵,而且胡思軍隊火器裝備更為齊全,戰術更為成熟,在貝爾格萊德戰役的時候依然能和奧斯曼騎兵談笑風生。

    所以,說到底戚家軍戰勝不了滿洲八旗是必然的。當然會有人拿渾河之戰說事,其實說到底就是敗的不怎麼丟臉罷了。

    全文完

  • 7 # 惡魔天使69215725

    薩爾滸的失敗不是陣型戰術的失敗而是戰略的失敗另外鴛鴦陣不是對付騎兵的陣型但是變換一下武器配置也可以對付騎兵的可參考西班牙大槍陣和龍蝦兵的防騎兵陣型,騎兵不是無敵的。

  • 8 # 繁榮富強73095762

    南宋岳飛用麻扎刀砍馬腿,對付騎兵不難啊,看看明軍與女真軍隊薩爾滸戰爭史,全是女真軍隊用優勢兵力打敗明軍或者偷襲明軍

  • 9 # 論史

    鴛鴦陣是戚繼光從倭寇善於短兵格鬥和南方水網地形的特點出發而創立的。這種陣形將狼筅、長牌、藤牌、長槍、短兵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互相配合起來,做到“長短相雜,刺衛兼合”,在嘉靖年間的抗倭鬥爭中,戚繼光憑藉這個陣形讓倭寇無計可施,戚家軍每次都以極少的傷亡,殲滅了大量倭寇,可謂是戰無不勝。但是若將鴛鴦陣置於北方戰場,那就不可行了,畢竟不管是蒙古高原的蒙古軍,還是崛起於東北女真軍,其戰術特點與倭寇相比完全不一樣,當然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的照抄一通。

    首先,我們要知道倭寇除了擅長於短兵格鬥,具有流竄性強,善於長途奔襲的特點,如嘉靖三十四年七月,一股53人的倭寇為了躲避浙軍的追擊竟然“馳突八郡,轉戰三千餘里”,在八十餘日後被明軍所滅,這股倭寇曾經“一晝夜奔一百八十餘里”的紀錄,做為步兵體力是相當了得。

    而戚家軍以追殲倭寇為目標,必然要有充沛的體能作為保證,所以戚繼光採取了兩種措施來保持士兵的體能持續性。第一沒的說,當然是要刻苦訓練,所謂“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是也。戚繼光規定平時訓練的時候,浙軍士兵必須披掛重甲,揹負重物來提高體能耐力。

    《紀效新書十八卷本·比較武藝賞罰篇》:凡平時習戰,人必重甲,荷以重物,勉強加之,庶臨戰身輕,進退自速。是謂練身之力。

    而另一個措施就是士兵的武器輕量化,就比如說鑑於明軍以往的盾牌“木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所以改用藤牌護身,“頗稱極便”,甚至部分代替了甲冑的功能。在士兵的盔甲選擇上,由於鐵質鎧甲遇到南方潮溼的環境容易生鏽,加上重量很大,步兵難以擔負,所以採用了縫製的“緝甲”,其構成材料是由一寸厚絹、紙、綿構成,由此可以推知在南方抗倭的戚家軍應該屬於輕步兵。

    我再請大家看看鴛鴦陣的圖,在一個小隊鴛鴦陣中很顯然僅有牌、筅,很顯然面對北方的蒙古騎兵大隊擁來,騎射衝鋒,顯然防禦力並不足,很容易使士兵成為活靶子,而且戚繼光也認為其中的狼筅“形體重滯”,如果遇上速度極快,衝鋒勢頭很猛的兵種,就會成為累贅,“若精兵風雨之勢,則此器為重贅之物矣”。

    所以如果將戚家軍運用於北方戰場,身為輕步兵,它是不能與蒙古騎兵或者女真騎兵對抗的,尤其是對方如果有一支裝備精良的重騎兵時,更加沒有對抗的可能性。就比如說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經過長期經營就有一支相當規模、人馬具甲的重灌騎兵,所以將使用鴛鴦陣的戚家軍往北方調,真的是沒有勝算。

    《明史紀事本末·俺答封貢》:其精兵戴鐵浮圖,馬具鎧,刀矢銛利,望之若冰雪。

    而後金軍的騎兵披甲率不僅比蒙古軍高,而且質量方面也很好,“賊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在具體作戰過程中,後金的重騎兵會騎雙馬一刻不停的衝擊對方的陣地,“死兵在前,銳兵在後,死兵披重甲,騎雙馬衝前。前雖死,而後仍復前,莫敢退,退即銳兵從後殺之”。

    後金軍的作戰方式不止這一種,在薩爾滸戰役中,攻擊斐芬山潘宗顏部的時候,採用了步騎結合的攻擊模式,重灌步兵手持長矛和大刀正面進攻,身披輕甲的步兵後面射箭掩護,而半數騎兵繞後包抄,潘宗顏所部還使用了楯車進行防禦,也沒能擋住,身為輕步兵的戚家軍更沒有獲勝的機會了。

    《滿文老檔》天命四年三月:命半數兵下馬,擐重甲者執長矛及大刀在前,輕甲者自後射箭,另半數兵騎馬殿後,向山上行,以圍攻其大山。

    事實上就在戚繼光自己所編的《紀效新書》中,也對將鴛鴦陣用於北方的想法持否定態度,摘錄原文如下。附圖。

    《紀效新書十八卷本·紀效或問》:餘所著操練圖令內切切分詳退兵之法,諄諄面諭鴛鴦陣勢速戰之條者,良以此也。若夫北方原曠,地形既殊,虜馬動以數萬,眾寡亦異,馳如風雨,進不能止,豈可以此用之者耶?

    所以,戚繼光在北方就設立車營在野戰中來對付蒙古騎兵。首先,在蒙古騎兵衝到五十步時,在戰車的掩護下,以火銃一起開火來殺傷蒙古騎兵,減弱蒙古騎兵衝鋒的勢頭,然後手持大刀計程車兵從車下活裙鑽出,齊砍馬足。第二行手持棍棒的步兵出動群毆跌下馬來的蒙古兵,第三行、第四行手持鈀、槍計程車兵對蒙古兵一頓刺殺。南方用輕步兵組成的鴛鴦陣來對抗倭寇,北方建立車營這樣的重兵集團來對抗蒙古,這說明戚繼光是能隨機應變的名將,善於根據戰場形勢的不同來制定作戰方案,從來就不認為在戰場上一種戰術像萬金油一樣可以一直用下去。

    而即便是車營面對後金軍也已經不大管用了,因為努爾哈赤原來是明軍軍官,在李成梁的屬下當過“質子軍”,所以自然對明軍的楯車作用很瞭解。就在萬曆十二年,努爾哈赤自主創業不久,就開始使用楯車來進行統一女真部的戰鬥,如瑪爾墩戰役,努爾哈赤便使用楯車來攻打敵軍山寨。

    《滿洲實錄》:直抵瑪爾墩山下,見山勢險峻,乃以戰車三輛並進,路漸隘,一車前進,二車隨之。

    從《太祖實錄圖》來看,有模仿《練兵實紀》裡面的輕車構造的嫌疑。

    在其後的作戰中,努爾哈赤更是將以車對車的戰術發揚光大,用楯車掩護來攻擊明軍的車營,就比如說在攻擊渾河南岸的浙軍張名世部的時候,就佈置戰車攻擊,最後浙軍在火器用盡的情況下,被後金軍的戰車衝入,全軍覆沒。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天將晚,帝復戰渾河南步兵,布戰車衝入,破其營,殺副將董仲貴、參將張名世、張大斗及眾兵殆盡。

    所以,不僅針對倭寇作戰的鴛鴦陣打不贏後金軍,就連明軍的車陣也被努爾哈赤消化利用,成為了對付明軍的一樣利器。

    引用文獻:《明通鑑》、《練兵實紀》、《紀效新書》十四卷本、《紀效新書》十八卷本、《戚少保奏議》、《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滿文老檔》、《徐光啟集》、《熊廷弼集》、《滿洲實錄》、《明史紀事本末》

  • 10 # 朔風飛揚鐵甲依然在

    看看渾河之戰就知道了,數千人的白桿兵和浙兵,血戰十倍敵軍,都是八旗精銳!如果不是叛徒在瀋陽城頭用大炮轟擊!建奴就快因為傷亡過大而撤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為你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