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國學經典與人生智慧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這個成語揭示的是禍福相依的故事。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世上無論是花還是葉,只不過是出發點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福和禍是相互聯絡相互轉化的,它們是在一條平行線上的,不遠不近,福降臨的同時,禍也離之不遠了,主要是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早在千百年前,老子就對“禍”與“福”的關係做出瞭解釋.是的,禍福相依.

    當人類救了一隻受了傷的小鳥並把它養在籠子裡時,有誰想過對於小鳥而言,福兮?禍兮?當貓咪成了人類的寵物而不再捕捉老鼠時,對於貓咪而言,福兮?禍兮?當塞翁失了馬而沮喪時,又焉知非福呢?禍兮?福兮?

    古人云,“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人世間突如其來意想不到的福與禍。

    詩人王維一生坎坷,只因他敢於面對,才有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佳句。司馬遷受宮刑,終著《史記》;勾踐臥薪嚐膽,終能滅吳;屈原被放逐,乃賦《離騷》,孫臏殘腿,才有曠世《兵法》。

    生活就像一杯水,悲觀者會說,只剩一杯了,樂觀者會說,還好,還剩一杯。

    動物園裡的動物,用自由換來了安逸的生活;溫室裡的花朵,用逃避換來了嬌豔欲滴;又比如現在的小孩子,吃到小食品是福,危害到健康就是禍;我們的學習,因補課得到更多知識是福,因此失去快樂的童年是禍;考試打高分是福,考後驕傲影響以後學習是禍;大人忙碌賺錢是福,失去親人間的相聚是禍;生活富裕是福,擔心受怕被偷被別人算計是禍。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就看你如何去選擇。

    大海有波瀾壯闊也有風暴驟起,天空有博大深邃也有烏雲密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只看我們如何去面對。

  • 2 # 鼎易旋

    ‘’塞翁失馬‘’出自《淮南子.人間訓》,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揭示了在一定條件下壞事能變好事的哲學原理。

    陰陽學說:是中國勞動人民透過對自然界各種事物與現象的長期觀察,總結出來的唯物論與辯證論的哲學思想體系。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形成、變化、發展都是由陰陽二氣的變化所引起的。並總結出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與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是一致的。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對立的,陰陽是互根的,陰陽是消長的,陰陽是相互轉化的。而“塞翁失馬”就是陰陽轉化的很好例證,因為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陰陽相對性有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表現了在一定條件下陰陽兩個方面可以相互轉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事物的陰陽有無限的可分性。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各自其相反的方向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所以塞翁失馬看似壞事,但最後因此而得福。古人常說:“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這一陰陽轉換原理,也說明任何事物在衰敗到極限的時候,同時也播下了希望的種子。這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成語的哲學原理。

  • 3 # 享之1997

    其實這就是哲學上講的“對立統一規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稱它為矛盾的兩個方面,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它們同時產生,同時消亡,既對立又統一,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陰與陽、雌與雄及福和禍等等都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它的意思就是:事情發生後是“福”還是“禍”有誰能說得清呢?在當時看可能是“禍”,但和後面的事聯絡起來整體看,又可能是“福”,從哲學角度講就是隨著事物的發展,作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禍”轉化成了矛盾的次要方面,而“福”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個例項能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有個國王喜歡打獵,剛到森林就一箭射倒一隻花豹。國王下馬檢視花豹,誰想到,花豹使出最後的力氣,撲向國王,將國王的小指咬掉一截。國王叫宰相來飲酒解愁,誰知宰相卻微笑著說:“大王啊,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國王聽了很憤怒,“如果寡人把你關進監獄,這也是最好的安排?”宰相微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國王大怒,派人將宰相押入監獄。一個月後,國王養好傷,獨自出遊。他來到一處偏遠的山林,忽然從山上衝下一隊土著人,把他五花大綁,帶回部落!山上的原始部落每逢月圓之日,就會下山尋找祭祀滿月女神的犧牲品,土著人準備將國王燒死。正當國王絕望之時,祭司忽然大驚失色,他發現國王的小指頭少了小半截,是個並不完美的祭品,收到這樣的祭品滿月女神會發怒,於是土著人將國王放了。國王大喜若狂,回宮後叫人釋放宰相,擺酒宴請,國王向宰相敬酒說:“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連命都沒了。”國王忽然想到什麼,問宰相:“可是你無緣無故在監獄裡蹲了一個多月,這又怎麼說呢?”宰相慢條斯理喝下一口酒,才說“如果我不是在監獄裡,那麼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一定是我,當土著人發現國王您不適合作祭祀,那豈不是就輪到我了?”國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說:“果然沒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其實古人早就總結了福和禍的辯證關係,即:“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

  • 4 # 小橋流水

     “塞翁失馬”的典故出自於西漢劉安撰寫的《淮南子·人間訓》,後來發展成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

    《淮南子·人間訓》原文描寫了住在西北邊境地區的一戶人家,在一年多時間裡,經歷了戲劇性的遭遇。期間好事壞事相間而來,吉凶禍福交替變換。作者以這個故事,並且以故事主人公的父親的話作為解釋,訓示了人們一個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人生在世,生活的貧窮和富貴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人生獲得成功、得到幸福和遭遇、挫折、苦難、失敗等等不幸的事,造成不好的境況,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樣會互相轉化、互為因果。簡而言之就是說世事無常、禍福相依。所以觀察事物不能只看見表面現象,要預知到當前發生的這個現象,有可能就是預示著相反方面就現象會接著來臨。“塞翁失馬”的故事就是說明了上述這樣的一個哲學道理。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的《老子》裡面就寫到“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悉也。”

    這幾句話說的也是同樣的一個哲學道理:一個矛盾的存在,必然隱含著這個矛盾的對立面。矛盾是運動著的,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對立面的存在,矛盾的兩個方面是互為因果、互相轉化著的。

    所以作為一個人,須要明白這個道理,在觀察世界時,要熟知事物的表面現象不是常態化的,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

    而更早的《易經》,則是用陰陽這兩個易學概念,來闡明這個道理,以動態的太極陰陽圖裡面陰陽二氣,互相包含,互相轉化的現象,也同樣是表達了這個一個哲學道理的涵義。

    綜上所述,《淮南子·人間訓》中“塞翁失馬”的故事是用敘事說理的形式,闡明瞭世事無常、禍福相依的哲學道理。《淮南子》是對中華傳統道家思想的繼承發揚,可以 稱得上是一部傳統文化的經典。

  • 5 # 蘭影竹風

    一、運動變化,互相轉化的科學哲學運動觀!

    從馬丟失到引入胡馬,到兒子騎胡烈馬受傷,再到因傷免去兵役,得於免戰死得生。事情的好壞利弊一直在發展中運動變化!

    二、辨證哲學思維看問題,既看到事物的憂點(優勢),又看到事物的缺點(劣勢)!憂點(優勢)不一定促成事好,憂點(優勢)也會促成事敗;缺點(劣勢)不一定促成事損,缺點(劣勢)也會促成事成!憂點(優勢)和缺點(劣勢)都在起促進事物的執行發展!

    家馬損失雖是缺失,但損失的家馬促成了好事,引入了胡馬群,缺點促成了事好優勢!引入胡馬雖是得償,兒子騎胡摔傷相帶來了損傷,優勢促成了事敗。傷殘雖是壞事,但卻免去上兵役保了一命,劣勢卻促成了人生的好結果!

    世界上的事情本沒有好,也沒有壞,都是相對時勢而言;天下的東西本沒有優,也沒有劣,皆是相對需要而言!

  • 6 # 小曼說漫畫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比喻雖然一時受到損失,但也許會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反之亦然。

    形容人的心態,一定要樂觀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轉化。

  • 7 # 太行山下小小強

    塞翁失馬是一個很經典的故事,這種故事包含了很深刻的哲學思想,其中有很多思想在咱們的生活中還是很有用處的,我不喜歡講枯燥的哲學定義,下面結合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和大家“趣聊”塞翁失馬的生活哲學。

    1、遇到好的事情,不要沾沾自喜

    塞翁失去的馬,後來跑回來的時候,帶回來一匹駿馬,這在大家眼裡面看來,塞翁這是“中大獎”了,但是塞翁卻說著未必是好事情。

    其實咱們在生活之中,也會經常遇到這些事情,小到路邊撿到了一百塊錢,大到“升學”“買房”“娶媳婦”等等諸類的好事情,遇到好的事情,自然是十分歡喜,但是有些人就是因為歡喜過度,而給自己招來了災難。

    舉一個唐伯虎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唐伯虎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大才子,是現代男生非常羨慕的人,但是卻不知道,那只是活在影視劇中的唐伯虎,真實的唐伯虎,其實是非常悲慘的。

    這一切的悲劇,都來自於唐伯虎的過分“歡喜”,當年他參加“高考”的時候,那一年的試卷非常的難,很多人都交了白卷,但是唐伯虎這個老兄弟,不知道是考前剛好複習了這個知識點,還是說,人家的知識儲備就是這麼多。

    總之,他很輕鬆的回答了這道“SSS”級別的難題,當時他估計也沒想太多,但是考完之後,要搞“同學聚會”,吃點“散夥飯”,也可能是相互拉攏一下關係,畢竟誰要是高中了,這就是自己的“同學”,這就是自己的“資本”。

    但是這頓飯吃的不開心,因為很多人都抱怨今年的試卷出的太偏,太難了(貌似和今年的高考數學題一樣),按說唐伯虎聽到這個訊息,內心應該是相當的高興,就好像高考結束之後,你發現別人都不會的題目,你居然幸運的解答出來一樣,這說明你被錄取的可能性很大啊。

    唐伯虎內心的確很高興,但是錯就錯在,他高興過頭了,他對別人說,這個題目非常簡單(可能還順便把自己誇了一下),這次我肯定能考第一名,結果被別人告狀,說是有人給你洩露了“題目”,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就是唐伯虎再也不能參加考試,他的悲劇也從此開始。

    2、遇到壞的事情,不要灰心喪氣

    這樣例子估計太多了,很多逆境翻盤的例子,從古至今比比皆是,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還是接著說唐伯虎。

    上面說到,唐伯虎因為自己的太“歡喜”,葬送了自己的仕途和前程,從此他沒有了人生目標,開始消極度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還有他的風流才子佳話。

    既然讀四書五經已經沒有了意義,唐大才子索性開始自由發揮,他的書法、繪畫、詩詞,均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那些考中進士,“嘲笑”唐伯虎的人,有很多在歷史的爭鬥中被殺,也有很多人做了不知名的官員,史書上可能有他們的名字,但是老百姓早就把他們忘記了。

    所以說,沒有考上,反而成就了唐伯虎的才華。

    總結:

    好的事情可能會變壞,壞的事情可能會變好,萬事萬物皆有聯絡,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勝不驕,敗不餒”,坦然從容的去做事情。

    能從塞翁失馬中,學會坦然處事,正確的面對人生的順境和逆境,能抱著這樣一個心態和認識去生活,我覺得就已經很哲學了。

  • 8 # 顏小二述哲文

    塞翁失馬裡面蘊含的哲學道理,說的直接一些,應當是禍福相依,或者說是“對立面雙方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個人認為道家老子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與塞翁失馬有異曲同工之妙。

    塞翁失馬講述了一位邊塞老翁得馬失馬而遭遇的福事和禍事,而老翁的幾次反轉經歷,也恰恰印證了老子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

    1、塞翁失馬:老翁失馬得馬,福中有禍,禍中有福

    塞翁失馬這則寓言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原文如下: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這則寓言故事大概就是說,有一個老翁住在邊塞,一日,他的馬跑到胡人那邊去了,街坊相親都來安慰他不要傷心。這時老翁說:“沒啥好傷心的,這何嘗不是福氣?”幾個月後,老翁的馬跑回來了,還順帶帶了好些胡馬過來,鄉里鄉親都來祝賀,這時,老翁又憂心忡忡地說:“這可能也是禍事。”後來,老翁的兒子因為見到胡馬健壯,便想騎好馬,結果兒子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摔傷了腳,這時。街坊相親都來安慰老翁,老翁卻說:“這何嘗不是一種福氣?”。結果一年後,胡人入侵,健壯男子都被派上戰場打仗,大多都死在了戰場上,只有老翁因為兒子瘸腿未被派上戰場,兩人都保全了性命。

    寓言故事很有意思,也不長,但是轉折點倒是挺多的,這也是這個故事的亮點所在。老翁幾次禍事,反而造就了日後的福氣,而幾次大好事,反而讓自己日後面臨危機。所以,我們不難看出,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絕對之禍福之分,禍和福是相互依存的。這就說明了福禍相依的道理,一定程度這也應了老子那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因為禍福相互依存,所以居安思危是很有必要的

    道家老子在《老子》一書中,曾經留下過這樣一句話: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告訴我們,好事中有壞事的“種子”,壞事中也有好事的“種子”,好事和壞事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這句話的內涵實則和“塞翁失馬”有異曲同工之妙,塞翁失馬是生動的寓言故事,而老子這句話,就是高度凝練的真理了。

    老子至理名言也好,塞翁失馬這個寓言故事也罷,實則是在告訴我們禍福相依這個規律,我們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萬事萬物內部擁有之“對立面互相轉換”的哲學規律。

    3、塞翁失馬揭露了“對立面互相轉化”的哲理,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些處事智慧

    塞翁失馬揭露了“對立面互相轉化”的哲理,但是,如果從人生層面來看“禍福相依”,我們也能凝練出一些處世智慧:

    (1)居安思危很重要

    首先,從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老翁雖然意外獲得了幾匹胡人的馬,但是後面自家兒子從馬背上摔下來,摔瘸了腿。而當附近人們知道老翁意外獲得好馬前來祝賀的時候,老翁反而說這未必是好事。可見,老翁是深諳“福禍相依”的道理。

    透過老翁的遭遇,我們不難發現,當前所遇到的福氣,可能是日後禍事的源頭。所以我們在安樂的環境中也不能放鬆警惕,要考慮周全,居安思危,以避免禍事來得措手不及。

    (2)憂患中往往蘊含著生機

    其次,從故事中我們也能看到,老翁丟了馬,反而讓自己得了幾匹胡馬;老翁兒子摔了腳,反而免於在戰場上喪命。但是丟馬的時候,老翁肯定無法預見日後的福氣,老翁兒子摔了腳也是。也就是說,我們雖然無法預見未來,但是在困境中也不要絕望,因為困境中往往蘊含著生機。

    如果在困境中被眼前的困難打敗,那麼很有可能就抓不住生機了,繼而在苦難中一敗塗地。

    (3)看待問題要有一個長遠的目光,不能拘泥於當前之一時得失

    最後,無論是塞翁失馬,還是老子的至理名言,都表明了“福中有禍,禍中有福”這個道理,而當前的福與未來的禍,以及當前的禍與未來的福,中間是隔著一段時間的。所以,我們看待問題,要有一個長遠的目光和打算。許多時候,我們現在吃點虧,以後的福報可能會讓我們意想不到,不能拘泥於當前之一時得失,否者很有可能因小失大。

  • 9 # 106731378390紅日

    塞翁失馬,塞翁是個善術者,非常人也。走了馬,馬認家,只偶爾走失,老馬識途,可自回也。如叫人為找一匹馬,而到不可策之胡地,引起邊關矛盾,其危大焉。兩相比較,取其輕。術者。

    及帶回胡馬,其兒騎至墜拆髀,胡人入塞,丁壯弦弓以抗,以跛不徵,故父子相保。這裡無術,無人為。故無為而無不為。禍福天造,可見之禍取其輕。

    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

    塞翁偶失馬

    焉知非福趾

  • 10 # 驛道驕陽李佳泉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說明哲學原理是: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事物的福和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要以辯證的態度去看待。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讀音bì,股,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白話譯文:在靠近邊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術數的人。他家的馬自己跑到胡人那裡去了,大家都來慰問他。這位父親說:“為什麼就知道不是福運呢?”過了幾個月,他家的馬帶領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大家都祝賀他。

    這位父親說:“為什麼就知道不是禍端呢?”家裡有錢又有駿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有一次從馬上摔下來折斷了大腿骨。大家都慰問他,這位父親說:“為什麼就知道不是福運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侵入邊塞,男子健壯的都拿起弓箭參戰,塞上參戰的人,十個死九個,不死的都是重傷。唯獨他的兒子因為腿摔斷了的緣故,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福可變為禍,禍可變為福,這其中的變化難以捉摸,深不可測。

    此文出自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人間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幫媽媽洗衣服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