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氏子
-
2 # 希望星晨58298869
此案已過一個世紀了,刺宋行動是誰發起的,眾說紛紜不,莫衷一是,也許會永遠成謎;我主動來回答這個問題,想亮明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這事不是孫中山先生指使的.
宋才華橫溢,活動能力強,年輕有為為民主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籍此,有人推論、猜測孫恐宋慢慢坐大,聲望會超越自己。所以,就處心積慮,密謀除之而後快,我覺得很違揹人之常情.
孫的資歷與威望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的,他為民主建國奔波不是一天兩天,宣傳革命時,性命與利益都拋在腦後;況且他本身就是臨時大總統,對當時的南北政壇來講是名副其實的首屈一指的風雲人物,聲威如日中天、風頭無兩,己處於個人事業巔峰,尤其,他是為民族奮鬥的人,根本沒在乎個榮譽高低。而且辛亥革命成功後,他是由國內各派相商形成統一意見後,被邀請回來主持大計的,輾轉鬥爭與披荊斬棘不談,南北會談時,他體現了怎樣的高風亮節?這樣的層次、胸懷、素質的政治家,怎麼會擔心一個三十多歲的,同一戰壕的年輕人超越自己呢?
宋和孫政治觀點一致,都主張民主建國,併為此而共同努力奮鬥,是的,為了開創民主國家二人有爭端,但純屬內部糾紛,根本沒有利益衝突;這樣的情形,孫中山與黃興也有過,論資歷、才能與軍中影響力,黃早超越宋,為什麼孫中山就沒有動作呢?所以,我不能回答兇手是誰,但我肯定不是孫中山。
還是一句老話,說是孫中山做的,那叫沒腦子!
有一些說宋的聲望在孫之上,那就是開玩笑,真要比孫高,臨時大總統能孫來做?孫還會被拉回去主持大局?從武昌起義到南北合談,孫在當時的中國聲望和印度的甘地一樣,居然有人說宋聲望比孫高!
宋和孫都主張民主建國,兩者有糾紛那也是內部矛盾,是可以調和的!而宋孫與袁之間卻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方要民主,一方要獨裁,根本無法調和!
孫從響應南北合談後,許諾清帝退位,既可舉薦袁為大總統,以此拉攏袁世凱。這讓孫在當時的名聲一時無兩,宋和袁根本比不了!宋去北京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要限制袁的權力,在北京推廣共和思想,發展革命勢力!所以當時宋去北京對孫和中國的革命形勢有百利而無一害!
一,宋到了北京,可以號召國會影響袁的決策,從而限制袁的權力,推動共和程序!
二,可以籠絡北京的進步人士,從而發展和激發當地的百姓的革命共和之心!
三,可以自上而下,影響和籠絡北洋軍,畢竟革命軍就是靠軍隊革命而發家,從而消減袁的實力!
四,可以監督袁的行為,從而對袁有極大的限制!如果袁想要反悔或者依靠軍隊直接獨裁,能第一時間把訊息反饋給臨時政府,從而爭取時間!
所以宋去北京,不僅僅對孫還是革命勢力都是極大的利好,這也是袁不肯南下的折中選擇,而且當時革命軍實力遠不及北洋,所以當時最佳的選擇就是雙方的妥協!因此,說孫殺宋就是沒腦子,豬才會做仇者快親者痛的事!
那麼為什麼都說是袁做的?因為袁如果想獨裁,就必須殺了宋,宋不死在北京城外,也會在袁稱帝時死在北京城裡,宋的死只是早晚的問題!
袁想要獨裁,就不可能讓國會擰成一股繩限制自己,更不可能讓革命黨的勢力延伸至北京城,這對自己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早拆早安心!
宋和袁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袁想要獨裁就必須先跨過宋這一關,所以與其相互試探相互掣肘,不如一勞永逸!而且宋的死不僅沒有壞處,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告訴革命黨人,想要和我做對,想想你的下場,宋這樣的革命領袖級人物都死了,你們算個什麼?
所以,袁有殺宋的理由和必要,而宋從決定北上開始就已經自知前途叵測了!以宋之英明,也難看出老牌封建官僚的兇險。以袁之實力,殺個革命黨人,革命黨也不敢和自己鬧翻,後來果真如此!
孫中山或許喜歡說大話,不過任何一個草根都明白,想要創業想要翻身,你不吹根本吸引不了眼球!不過這又是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