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史話戲說

    首先要說一句,古代人沒有那麼容易近視或者遠視。古代人很少長時間盯著同一個東西看,由於沒有現在的水電空調快遞業,即使是最勤勞的學者也要花不少時間在生活起居上,再加上沒有電子裝置和現代光電裝置,對視力有影響的東西是比較少的。

    但是即使在古代,也存在視力需要矯正的人。古羅馬歷史學家老者普林尼曾經記載過,羅馬皇帝尼祿透過一塊專門的綠寶石閱讀,以矯正自己不良的視力。這塊綠寶石勉強算是最早的“眼鏡”吧。

    但問題是考古學中並沒有發現這塊綠寶石,也沒有其他人對這塊綠寶石的詳細記載,所以無法確認它有沒有受過加工。受過加工才算是正經的眼鏡,否則就只是一塊剛好能用的石頭。

    尼祿就是這貨:同樣在古典時代,學者托勒密寫過《光學》一書。在書中,他似乎提到了用來放大或看清物體的透鏡

    但是這一發現同樣有其問題。《光學》一書原本已經失傳,現存的只有被翻譯成阿拉伯文的譯本,而翻譯者的水平還不太夠。所以光看著這些粗略的翻譯,現代的古典學者也沒法確定這些透鏡到底是什麼水平的。

    中世紀的人畫的托勒密畫像:

    中世紀學者、神學家羅伯特·格羅賽特茨主教也留下了類似的記載,稱人可以“透過透鏡來在不可思議的距離上檢視最小的字母”。但是同樣的問題依然存在:這些人淨知道寫這些記錄,就是不留圖紙下來,誰知道你們說的到底是個什麼水平的東西?

    中世紀的羅傑·貝肯也留下過記載,稱透鏡可以放大物體的影像。但是他們就是不上圖,我們也驗證不了。

    格羅賽特茨主教的肖像:

    後來在中世紀晚期,眼鏡終於在義大利正式出現了,可喜可賀。看一看1403年畫家對眼鏡的表現:

    所以說,古代人一直多少有一些矯正視力的手段,但長久以來,這些手段一直是屬於知識分子和精英的

    這種知識並沒有分享給普通人,即使普通人知道了其中的奧秘,也沒有財力和技術力去實踐(你一個羅馬農民,還想用尼祿級別的綠寶石?)。

    更何況記載又不太清楚,誰知道你們是真的通曉了原理,還是歪打正著做出了合適的鏡片

    到了近代,玻璃成為了量產品,精確測量也不再是學者的專屬,而可以在任何作坊和工場實現了。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普通人才有了得到視力矯正裝置的機會。

  • 2 # 匠心眼鏡的那點bother

    古代很少有近視的,因為讀書是有錢人和社會精英的專屬,古代寫字大,毛筆長,不象現代鋼筆,鉛筆離腦袋那麼近。

    古代也有近視的,象小時候看的京劇七品芝麻官,牛得草讀狀子,那就明顯近視,雖然是演戲,但傳承是一代代繼承的,一個縣官讀了幾十年書,形成近視,只能離近看,沒有辦法矯正。

    有錢人可以找先生和書童給自己唸書,據說漢代就有了放大鏡,近視了可以買/個放大鏡看書。明朝中後期,開始出現花鏡。到清朝有了近視鏡。

  • 3 # 小李論歷史

    其實,古時候的人還是很聰明的,古時候的人讀書都是非常講究用眼的,一般在白天讀書還是很正常的,白天讀書因為有充足的光線,對眼睛的損害還是比較小的。傷害最大的還是在晚上了,當時的古代,因為非常的貧窮,哪怕有錢人家也是用的煤油燈,畢竟科技不發達,沒有現在的照明技術。

    古代人糾正視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讓眼睛充分的休息,減少閱讀量來恢復視力。當然了,古時候的人們還會吃一些事物,比如枸杞。

    與此同時,古時候人們還採用外洗法,就是大一盆熱水,用熱水來洗臉,讓眼部的肌膚和神經得到放鬆。當然了,古時候人們還會用針灸的方法來治療眼部疾病。

    各種醫學典籍中也記載了不少方劑用於治療眼疾。有的吃地黃丸,是利用決明子,菊花等製成的。還有菊晴丸,是用五味子、枸杞、菊花製成的。

    所以古人還是很聰明的。古人也是有自己的方法來保護眼睛和治療眼睛。

  • 4 # 餘俊毅

    我們知道的近視除了遺傳因素之外,另一大主要原因就是環境因素造成的。對於古代人來說,遺傳因素造成的近視少之又少,大部分是環境造成的。

    現代人之所以得近視的特別多,是因為身邊形形色色的電子產品非常多,現代人經常會盯著一個東西看很久,例如手機,電腦電視等。更何況電子產品是最傷眼睛的。在我們父母的一代,電子產品還不是那麼的普及,所以你會發現上一代得近視的人比我們少得多。除了天生遺傳之外,古人得近視的就少之又少了。古人用眼睛盯著某個東西長時間看的機率很少,更沒有電子產品的干擾,而且古代人大多都在勞作,比如下田幹活等,可以經常用眼睛接觸綠色植物,眼睛極少會過度勞累。

    那個時候大部分的人家中都是非常的窮的,他們讀不起書,也並沒有多少人讀得起書,只有像那些家庭條件好,或者是家中非常有地位的人,他們才能讀得上書,假如現在把我們放到古代,也可以說是古代的書香門第了。他們大部分人每天都是看看書種種地,看看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所以很少有人會近視,那時候因為缺乏營養得夜盲的還是挺多的,在古時候,得近視的只有那些富貴人家才是有可能的,普通人你想得也是沒有機會的。

    而且像古代那些人,他們對讀書還有寫字的姿態都是非常講究的,特別是在寫字的時候,他們就要求必須要做的端正挺拔,而且那個時候他們寫字用的都是毛筆,是比較長的,所以眼睛距離紙面的距離就會遠一些,而這樣做的話,對自己的眼睛也是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的。

    像古代人那樣點油燈,他們怕費油,所以都是儘量的利用那些自然光,而且一般情況下都是早睡早起,室外閱讀,這樣是有利於預防近視的。但是古人有的也是會得近視的,畢竟古代的條件並不是那麼好,他們也有晚上挑燈讀書的,所以在當時也是有近視的,那古人近視了怎麼辦呢?

    1.請人讀書給自己聽。宋朝時,歐陽修眼睛近視了,十米之外人畜不分。南宋葉夢得在《石林燕話》中記載:“歐陽修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也就是說,歐陽修乾脆自己不看書了,那些書上的字密密麻麻,沒有句讀,又沒有插圖,讀起來十分費勁。於是,歐陽修“在政府數年,每進文字,亦如常人,不以為異。貴人真自有相也。”歐陽修的解決辦法就是請人讀書給自己聽。

    2.使用放大鏡。將放大鏡放在書上,把字放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看不清的問題。清書《除餘眾考》中稱:“史沆斷獄,取水精十數種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牘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則見。”這種用水滴看書的方法,和放大鏡的原理相同。也就是說,北宋一些官員就已經使用放大鏡來閱讀宗捲了。

    3.透過運用醫藥手段,如透過針灸、服藥來恢復視力。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著作中列出的醫目、護目的藥方多達71方;還可以藥補加食補。《本草綱目》記載多種藥物有明目助讀的功效,比如蕪清花“主治虛勞眼暗”,櫆實“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

    4.用熱水敷眼。歷史記載,蘇軾就曾經用這種方法治好過眼睛。

    而到了後來的時候,滿剌加國王在向中國進貢的時候帶來了一個新鮮玩意,是一種單片的眼鏡,那種東西當時並不叫眼鏡而是叫“單照”,那是及其珍貴的都是用水晶做成的,在當時被皇帝用作賞賜的禮物。

    在那時候的江南四大才子中的祝枝山也是一個大近視,但是因為他的家裡非常的有錢,所有他也有一副單照,所以就算走路都不用擔心會因為看不到而摔倒。

    但是因為這種東西並不是中國發明的是屬於進口產品,所以當時能享受的人並不多,直到明末,有個叫孫雲球的結合西方技術,發明了磨製鏡片的牽陀車,隨後就有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眼鏡和老花鏡。

  • 5 # 眼鏡知識科普

    古代的時候由於階級分紅,能夠得近視的人還是少數的,不排除一些先天的情況

    古代一些有錢人家或者皇帝察覺到近視或者眼部疾病影響視力的情況,會採取用朗讀者來代替自己去看書等問題

    一些家庭也會採用放大鏡用來看清物體,或者一些其他鍛鍊方法比如中藥調理等其他方法

  • 6 # 阿中說文史

    理論上來講,現代意義上的近視眼鏡發明得較晚,而且大多數人認為是16世紀才從西方傳入中國的。在此之前得了近視眼怎麼辦呢?

    聰明的中國古人自有一些解決辦法。

    一、透過中醫來治療

    古代醫方中就有很多是治療眼疾的,比如煮肝散,用青蛤粉、夜明砂等熬製而成,可治療視力模糊、眼乾眼澀等症狀,我們姑且可以把其視為預防近視的方劑之一。

    另外還有藥王孫思邈的《眼科秘訣》,裡面記載了72種眼科疾病的治療秘方,如開明湯,也是針對視物不清,青光內障等相關症狀。

    除了藥方湯劑,針灸、推拿是常見的治療和預防手段。這應該也是透過對特殊穴位、經絡進行刺激或者按摩而產生效用,對此,當代中國中小學生最有發言權,眾所周知的眼保健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不一定能有多大的效果,但緩解疲勞、放鬆眼部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二、古代版“預防近視燈”

    古代有錢人家,可不是透過點蠟或者普通的煤油燈來照明的,尤其對於那些喜愛挑燈夜讀的文人士大夫,為了避免近視,在“燈”上可是煞費苦心。

    比如,據《志雅堂雜鈔》記載,用枸杞煉製的油點的燈,可以預防近視——枸杞有名目的功效,枸杞油點燈也可以名目就有點扯了,但無論如何,富貴人家嘛,費點錢圖個心理安慰也未嘗不可。

    另外,魏晉時期的貴族還會採用蜜蠟來照明,據說也可以預防近視。

    三、中國版眼鏡

    第一種,特別簡單,取一硬紙片,在其上方戳一小孔,貼於腦門上,據說只要把小孔與眼瞳相對,透過小孔看世界,整個世界就變得極為清晰,看上去是利用了某種物理學原理——可惜我的物理知識早丟給高中老師了,也沒試驗過,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效。

    第二種,水晶放大鏡。注意啊,這不是元朝以後才從西方傳入的,而是最遲在宋朝就已經出現的。南宋的《洞天清錄》記載了一種特殊的器物,叫做“靉靆”,並且還明確指出其功用:“老人不辯細書,以此掩目則明”。

    可見,宋朝,中國已經有了類似眼鏡一樣的工具了, 現代眼鏡史專家曾推斷,當時的眼鏡應該是透過水晶磨製而成的凸透鏡,架在梁圈上,再附上手柄,看上去就有點像現在的放大鏡。

  • 7 # 瀛乾邦投資官方賬號

    中國古代人都是非常刻苦學習,想著十年寒窗一舉高中,所以古人讀書都非常努力,那麼他們的眼睛都能受得了嗎?如果他們的眼睛近視了該怎麼辦呢?在一個沒有高階醫術,沒有眼鏡的沒有時代,他們是怎麼熬過老眼昏花的漫長歲月的呢?

    在那個科技不是發達的時代很少人能夠挑燈夜讀,而大部分都是選擇的藉助月光,或者富人家的光去學習。歷史就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鑿壁偷光。而等到蠟燭被正式應用的時候,已經差不多是明代了,白蠟是主要寄生在女貞樹上的雄性白蠟幼蟲的分泌物,熔點低於100度,質地比較堅硬燃燒不易變成液態。而蜜蠟就漸漸被白蠟給取代了,成為製取蠟燭的主要原料。

    1. 古人認為糾正視力的最好辦法是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

    2. 老少咸宜的方法是外洗法。外洗法就是打一盆熱水,用雙手將水灑在緊閉的眼睛周圍,據記載蘇軾本人因寫作過勞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興宗長期堅持洗目,“令昏目復明,遂能讀小字。”有沒有效果不好說。至少從講衛生這一點上,是不錯的。古人還透過醫藥手段,如透過針灸、服藥來恢復視力。

    3. 藥補加上食補。包括在現代,想要矯正視力,保護視力,食補方法都是很重要的。各種醫學典籍中也記載了不少方劑用於治療眼疾。熟地、黃連、決明子、沒藥、菊花、防風、羌活、肉桂調製而成的地黃丸;巴戟天、肉蓯蓉、五味子、枸杞、菊花組成的菊晴丸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淨沙,春全曲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春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