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找靚機質檢員啊正
-
2 # 野生青年陳
母螳螂交配之後吃掉配偶的事情很多人都有所耳聞,雖然這並不是必然事件,但是發生率還是比較高的,在我們看來這種殺死配偶的行為是非常可怕。
不過螳螂並沒有把事情想的太複雜,首先螳螂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繁衍後代,這是毋庸置疑的,而有性生殖則需要配偶和交配行為,雌性和雄性螳螂的交配成功率很高,並且一次交配,雌性螳螂則可以終生產受精卵,而雄性螳螂的壽命則非常短,交配完成後也會在不久死去。
所以,在交配結束之後,雄性螳螂就沒有什麼活著的意義了,同時,雌性螳螂則還需要更多的營養來增加繁殖數量和成活率,所以這樣看起來,雌性螳螂吃掉雄螳螂就比較順理成章了。
小螳螂出生以後就能自己生活,並不需要父母的保護,所以雄螳螂能化作營養滋養還在雌螳螂肚子中的小螳螂,可能是他對於繁衍後代來說所做出的最大的努力了。
也有試驗證明,螳螂這種交配以後的暴行,在雌螳螂食物充裕,肚子很飽的情況下,發生率會降低,看來,雌螳螂並沒有針對配偶,只不過是在急需能量的時候,選擇了手邊的老公
-
3 # 掙脫枷鎖的囚徒螳螂連自己的配偶都吃,究竟是為什麼?
動物界的現象解釋,總不能離開最最佳化的進化策略。
螳螂在交配後吃掉自己的性伴也不例外,是為了提升繁殖能力的一種進化策略。
在動物界,食同類的現象並不罕見。
但是,像螳螂這樣,為了提升繁殖能力不惜使用美人計誘騙性伴並最後吃掉對方的蛇蠍美人計現象卻不多。
因為,一方面,這通常並非一項好的進化策略;另一方面,由於生物界個體之間交流的的訊號通常是真實的,因而,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螳螂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昆蟲,所有螳螂品種都擁有健碩和強有力和多刺的前肢——也稱“大刀”——為其特徵標誌,因此在中國也稱為刀螂。
刀螂通常以體型較小的昆蟲卵、幼體和成蟲為食,有時也可能捕捉體型大的昆蟲,像蟬或飛蝗。因此,才有螳螂捕蟬的說法。
螳螂為什會吃掉交配後的性伴?它們是怎麼做到的?——蛇蠍美螳這兩個問題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不同於人類社會大量存在欺詐,動物界的行為要簡單得多,幾乎只有一個準則,那就是更有利於生存,包括個體生命的存續,和群體的延續,即繁殖。
因此,要更準確地解釋動物的行為,從進化學角度入手,總是不會錯的。
螳螂吃掉交配後的性伴現象主要發生在那些營養狀態差的雌性螳螂,目前主要用蛇蠍美人假說這種理論來解釋。
對於負責孕育下一代的雌性來說,健碩的體格、充足的食物供給和良好的的營養狀態標誌著更強的繁殖能力,通常這樣的雌性也更吸引雄性。
同時,雄性也更願意將自己的精液交由這樣的雌性還撫育。
同樣的,通常雌性也會透過展現自己上述優良的特徵來吸引更強壯健碩的雄性。
通常來說,動物界沒有人類的所謂智慧,也就沒有那麼多計謀。它們所發出的交流資訊通常都是真實的。
但是,研究發現,施以美人計誘惑雄性螳螂交配然後吃掉對方的往往是那些營養狀態極差的雌性螳螂。
這也就意味著使用美人計的這些蛇蠍美螳傳送了虛假訊號,誘騙雄性螳螂跟自己交配,騙取了對方的精液,然後將交配後的性伴作為美食吃掉,從而獲得孕育後代所需要的營養。
蛇蠍美螳的驗證為了驗證這一推測,澳洲亞麥考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澳洲芽翅螳螂對此進行了驗證。
在人類,語言是主要的交流途徑,其他訊號系統作為補充。
在動物,資訊交流大量依賴於釋放化學訊號物質來傳遞資訊,特別是性資訊傳遞中。這些物質被稱為資訊素。
螳螂的求偶過程就依賴於資訊素的傳遞。
螳螂的求偶交配過程是雄性追尋雌性散發在空氣中的性資訊素而主動搜尋雌性配偶,然後交配,這也是多數動物的求偶模式。
但是,實驗中的澳洲芽翅螳螂,雌性個體,尤其是處於飢餓和營養狀態不良的雌性,會利用散發虛假的性資訊素引誘並獵殺雄性,以獲得精液和足夠營養資源來顯著改善她們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繁殖產量。
研究人員將雌性澳洲芽翅螳螂分成4組,分別給予四中不同餵養狀態——“極差”、“差”、“中等”和“好”,然後雄性螳螂在被遮擋視覺情況下在各組雌性螳螂之間做出選擇。
結果,雌性個體的身體狀況和生育能力與食物供給量之間呈線性關係。就是說餵養越好、營養狀態越好,生育能力也就越好。
但是,更吸引雄性的性魅力的測試卻出現某些相反情況。就是,儘管餵養極差的雌性個體身體狀況、生殖能力較其他個體顯著不良,而且存在獵殺蠶食雄性配偶的“前科”,但是卻有著比其他營養良好個體顯著更強的對於雄性個體的吸引力。
很顯然,這些餵養狀態極差的雌性螳螂使用了特別手段,即散發了虛假的性資訊素來誘騙雄性個體,目的不單純是為了交配,同時為了獵獲雄性作為盤中餐來改善自己的伙食,改善營養狀態而最終提升繁殖能力。
此外,如果將餵養非常差的雌性的資料從分析中去除,則繁殖能力力與吸引力之間存在正相關性。這說明,如果整個群體中個體營養狀態普遍是好的,就不會有雌性螳螂使用美人計來誘騙和獵食雄性。
綜合來看,螳螂性活動的資訊溝通中固有的誠實與顯著的不誠實的情況並存,採取哪種策略似乎取決於當時的營養狀態。
雖然使用美人計的最終目的是“好的”,即為了繁衍後代,種群穩定的進化。但是,採取的方法卻是“壞的”,透過發放虛假性資訊素來誘騙。手段則是殘酷的,不僅騙色——交配獲得精液,還騙命——完事吃掉性伴作為提升生殖能力的口糧。
-
4 # 清甜蘿莉123456
是為了提升繁殖能力的一種進化策略。在動物界,食同類的現象並不罕見。但是,像螳螂這樣,為了提升繁殖能力不惜使用美人計誘騙雄性螳螂並最後吃掉對方的蛇蠍美人計現象卻不多。
那些已被餓了5--11天的母螳螂一見公螳螂,就撲上去,直接將公螳螂抓來吃了,根本不去交配。而餓了3--5天的雌螳螂會進行交配,但在交配過程中或在交配之後,會試圖吃掉公螳螂。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母螳螂並不想吃公螳螂。可見,母螳螂吃公螳螂的主要原因是,肚子實在是太餓,忍無可忍。
所以,在交配結束之後,雄性螳螂就沒有什麼活著的意義了,同時,雌性螳螂則還需要更多的營養來增加繁殖數量和成活率,所以這樣看起來,雌性螳螂吃掉雄螳螂就比較順理成章了。小螳螂出生以後就能自己生活,並不需要父母的保護,所以雄螳螂能化作營養滋養還在雌螳螂肚子中的小螳螂,可能是他對於繁衍後代來說所做出的最大的努力了。
可以說,螳螂之所以會給我們留下弒夫的印象,都是因為吃嘛嘛香這個技能點造成的。對於螳螂來說,只要是活的,只有能吃和不能吃的區別,同類相食什麼的都是常見的事,更別說吃自己的丈夫了。每個人都怕死,螳螂也不例外,公螳螂也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為了愛情而奮不顧身。科學家研究發現,雄性螳螂接近雌性的時候,都會非常小心謹慎。一般都是從背後慢慢接近,找準機會跳到雌螳螂的背部,然後才開始為愛情鼓掌。而在過程中,如果被雌螳螂察覺了,它們會落荒而逃,極力避免被吃掉。
據說,母螳螂吃公螳螂實在交配的過程中進行的,母螳螂先吃掉公螳螂的頭,此時公螳螂還沒有死掉,依然處於興奮中,還能夠繼續完成交配。當然也有逃脫的公螳螂,那就是速戰速決,在母螳螂分泌毒素前完成交配,然後溜之大吉。
一年生昆蟲類的交配完成後:標誌著雄昆蟲生命的終結;即便是雌螳螂不把自己的丈夫吃掉,公螳螂的生命也不過還有個把小時。而雌蟲則要等到產卵以後才能死亡。螳螂交配的時間又在深秋。母螳螂實在沒有更多的食物來源,會嚴重影響其後代的繁衍。再加上螳螂這種昆蟲有兩套神經系統;在交配過程中:母螳螂的一套神經系統的反應是,為繁衍後代必須把公螳螂吃掉;以保證營養,而另一套神經的反應是:把交配進行完。而公螳螂的兩套神經反應是:一是不能死.二是把交配進行完,兩套神經系統互不相讓,這樣公螳螂就被母螳螂吃掉了。
-
5 # 峰峰育兒說
傳統觀點都認為雌螳螂交配後吃雄螳螂是為了獲得雄螳螂的營養哺乳後代,也有的觀點認為雄螳螂因為含有後代的基因,因而更加有利於小螳螂的發育和生長,1988年的一個實驗證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後代數目比沒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然而,現在更多的研究卻證明,這種行為並不是每次交配後都會發生,至少雄螳螂並不是甘心情願地被雌螳螂吃掉,與這種行為直接相關的可能是飢餓。在1984年,兩名科學家裡斯克(E.Liske)和戴維斯(W.J.Davis)雖然同樣在實驗室裡觀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做了一些改進:他們事先把螳螂餵飽吃足,把燈光調暗,而且讓螳螂自得其樂。人不在一邊觀看,而改用攝像機紀錄。結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場交配中,沒有一場出現了吃夫。相反地,他們首次紀錄了螳螂複雜的求偶儀式:雌雄雙方翩翩起舞,整個過程短的10分鐘,長的達兩個小時。里斯克和戴維斯認為,以前人們之所以頻頻在實驗室觀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為在直接觀察的條件下,失去“隱私”的螳螂沒有機會舉行求偶儀式,而這個儀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惡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須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實驗室餵養的螳螂經常處於飢餓狀態,雌螳螂飢不擇食,把丈夫當美味。為了證明這個原因,里斯克和戴維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實驗。他們發現,那些處於高度飢餓狀態(已被餓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見雄螳螂就撲上去抓來吃,根本無心交媾。處於中度飢餓狀態(餓了3到5天)的雌螳螂會進行交媾,但在交媾過程中或在交媾之後,會試圖吃掉配偶。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雌螳螂則並不想吃配偶。可見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動機是因為肚子餓。但是在野外,雌螳螂並不是都能吃飽肚子的,那麼,吃夫就還是可能發生的。在1992年,勞倫斯(S.E.Lawrence)在葡萄牙對歐洲螳螂的交配行為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觀察到的螳螂交尾現象中,大約31%發生了吃夫行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處於中度飢餓。吃掉雄螳螂,對螳螂後代也的確有益。198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後代數目比沒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維斯也承認,歐洲螳螂發生的吃夫現象可能比其他螳螂遠為普遍,是他們給螳螂帶來惡名。但是,雄螳螂很顯然不是心甘情願地被吃的。大約兩年前,美國出了一本題為《性與死:生物學哲學導論》的高階教科書。這本書介紹、討論的都是關於“進化”、“基因”這些很專業化的生物學哲學問題,與性和死都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用了這麼個題目呢?作者解釋說“因為這個題目很有趣”、“生物界是奇妙和古怪的,至少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還要古怪。”其實作者完全可以更明白地說:因為性和死是生物界的永恆主題,就像愛和死是文學作品的永恆主題一樣。無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斷的分裂而永世長存,有性的生物卻必死無疑。性是對死亡的抗拒,是新生命的開端。這兩個相對的力量,有時卻能古怪地結合。例如,在蜘蛛綱和昆蟲綱動物中,有時能觀察到所謂“性食同類”(sexual cannibalism),即在交尾前後甚至交尾過程中,雌性吃掉與之交尾的雄性。最著名的例子當然是螳螂了。對雌螳螂殺夫的首次描述,出現於1658年出版的德語著作中。在1886年,一位美國昆蟲學家向《科學》雜誌報告了他在實驗室看到的雌螳螂在交配前吃掉雄螳螂的頭,而無頭雄螳螂仍設法完成交配的奇怪情景,大概是關於這一現象的第一篇科學文獻。稍後,法布林在《昆蟲記》中也描述了螳螂殺夫:“然而在事實上,螳螂甚至還具有食用它丈夫的習性。這可真讓人吃驚!在吃它的丈夫的時候,雌性的螳螂會咬住它丈夫的頭頸,然後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後,剩餘下來的只是它丈夫的兩片薄薄的翅膀而已。這真令人難以置信。”從這段描述看我們不知道法布林是親眼所見,還是隻是在轉述一個公認的事實。不管怎行交媾,但在交媾過程中或在交媾之後,會試圖吃掉配偶。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雌螳螂則並不想吃配偶。但是,研究者報告的吃夫現象都是在實驗室裡觀察到的,在這種條件下,擔驚受怕的動物往往會有異常的舉動,在自然狀態下,是否果真如此呢?這是真的與生殖有關的自相殘殺,還是純粹為了餵飽肚子的自相殘殺?沒人否認螳螂的確會自相殘殺,而個子要小得多的雄螳螂也很容易成為雌螳螂的犧牲品,問題在於這是否有生殖意義?
-
6 # 上弦月A
動物的世界裡只有兩件事:生存和繁衍。這是所有動物的本能,也是螳螂弒夫的原因。狠心的雌螳螂也有它們不得已的苦衷。
雌螳螂為何要先吃掉雄螳螂腦袋。雄螳螂神經系統的抑制中心在頭部,包括控制蝌蚪們的神經。交配時,雌螳螂迅速而狠心地砍掉雄螳螂腦袋,抑制機能隨之失效,蝌蚪們歡快地流進母螳螂體內,這樣最大可能保證卵子受精。有資料表明:殺死雄螳螂後,繁衍的後代會多出20%左右。
這是雌螳螂繁衍後代的本能所致。它不會考慮雄螳螂是不是踩著五彩祥雲來的,它只考慮最大限度的受精繁衍。
雌螳螂為何又吃掉雄螳螂身體雌螳螂受精目的達到了,又為何吃掉雄螳螂呢?螳螂是個吃貨,逮著啥吃啥!尤其食物匱乏時發情,往往很難保證營養。而雌螳螂交配後就要產卵,卵子多達幾百個,這將消耗很多能量。
在這短暫時間內,碰巧有蟋蟀、螞蚱、蜘蛛、飛蟲等自動送到嘴邊是不現實的。飢餓的雌螳螂為確保足夠能量維持產卵,在本能驅使下就會吃掉雄螳螂。雌螳螂交配時就會動手,所以雄螳螂難逃一劫。飢餓是雌螳螂吃掉雄螳螂的另一大原因。
雄螳螂還沒看到娃兒就一命嗚呼了,而雌螳螂往往產卵後不久也因能量耗盡歸西了。這就是生物本能:繁衍的代價。
雄螳螂是否知道交配時或被吃掉?生物進化告訴我們,本能是可以遺傳的。雄螳螂自然知道交配之時,或是自己喪命之時,但是繁衍的本能告訴它,必須去冒險。
事實上,雄螳螂在交配時非常謹慎,它會慢慢靠近,然後迅速跳到雌螳螂背上。所以雄螳螂也儘量避免被吃掉,所謂為愛獻身也是被迫的。
並非所有雄螳螂交配時會被吃掉。若雌螳螂不是飢餓狀態,或雄螳螂反應快,都可以逃過一劫。所以螳螂弒夫只是部分情況,原因:保證繁衍成功率和雌螳螂飢餓,而雄螳螂是知道交配風險的。
-
7 # 卍殘殤的風
因為這些動物交配成功的機率不是很高,而且母方在該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為得到更多的營養補充,要吃的配偶,因為他們的配偶都是高蛋白質的個體,並且他們也願意犧牲
-
8 # 七號網
那些已被餓了5--11天的母螳螂一見公螳螂,就撲上去,直接將公螳螂抓來吃了,根本不去交配。而餓了3--5天的雌螳螂會進行交配,但在交配過程中或在交配之後,會試圖吃掉公螳螂。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母螳螂並不想吃公螳螂。可見,母螳螂吃公螳螂的主要原因是,肚子實在是太餓,忍無可忍。
所以,在交配結束之後,雄性螳螂就沒有什麼活著的意義了,同時,雌性螳螂則還需要更多的營養來增加繁殖數量和成活率,所以這樣看起來,雌性螳螂吃掉雄螳螂就比較順理成章了。小螳螂出生以後就能自己生活,並不需要父母的保護,所以雄螳螂能化作營養滋養還在雌螳螂肚子中的小螳螂,可能是他對於繁衍後代來說所做出的最大的努力了。
可以說,螳螂之所以會給我們留下弒夫的印象,都是因為吃嘛嘛香這個技能點造成的。對於螳螂來說,只要是活的,只有能吃和不能吃的區別,同類相食什麼的都是常見的事,更別說吃自己的丈夫了。每個人都怕死,螳螂也不例外,公螳螂也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為了愛情而奮不顧身。科學家研究發現,雄性螳螂接近雌性的時候,都會非常小心謹慎。一般都是從背後慢慢接近,找準機會跳到雌螳螂的背部,然後才開始為愛情鼓掌。而在過程中,如果被雌螳螂察覺了,它們會落荒而逃,極力避免被吃掉。
-
9 # 秦川農家
凡經常看動物世界的人,可能會知道雌螳螂在交配後會吃掉雄螳螂的頭。
我愛看動物世界,知道一點,與大分享,
一般來說:螳螂在交配時,行動十分緩慢,且在慢慢前行中進行,交配時間約在半小時左右,還要在低矮的草叢上爬行,等交配完美之後,雌螳螂較為性奮,而雄的很疲憊,行動變的更慢。
再說雌螳螂,交配後由於體力消耗很大,不易排卵受精,急需能量補充,只有吃掉了雄螳螂的腦袋做能量補充,加速排卵,繁殖後代。
人們都知道,把黑色長腳蜘蛛叫黑寡婦,因交配而吃掉雄性黑蜘蛛,以達到排卵受精,故而,稱之為黑寡婦!
-
10 # WD2276
說到螳螂你是喜歡死亡綻放的面板呢?還是霸天異形,還或者是黃金聖甲蟲?我身為一個螳螂玩家覺得一個獅子怎麼可能打得過螳螂,為什麼?因為她殘忍啊!她把老公吃掉還不吐骨頭那種,吃完了啥也忘了,就像老公就是用來吃的似的!
-
-
-
-
-
在動畫片《黑貓警長》中,“螳螂吃丈夫”的故事成為很多人童年中的噩夢。
1987年,里斯克和戴維斯兩人還做了一系列實驗。他們發現,那些處於高度飢餓狀態(已被餓了5~11天)的雌螳螂一見雄螳螂就撲上去抓來吃,根本無心交尾。
處於中度飢餓狀態(餓了3~5天)的雌螳螂會進行交尾,但在交尾過程中或在交尾之後,會試圖吃掉配偶;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雌螳螂則並不想吃配偶。
換句話說,雄螳螂想活命,可以找一隻飽食後的雌螳螂進行交尾。雄螳螂要想活命,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逃得足夠快。有人觀察到,在野外交尾後,雄螳螂基本都是直接起飛逃跑的。
總之,對於餓得前胸貼後背的雌性來說,雄螳螂是“千里送晚餐”;但是對那些不飢餓的雌螳螂來說,可能真不缺這一口吃的。一句話概括就是:“當食物貧乏時,雌性有進攻雄性並作為獵物而被取食,人們稱為“妻食夫”現象。”
所以啊,“新娘吃新郎是螳螂的習性,是為了繁殖下一代,新郎必須作出的犧牲”這句話有些不嚴謹哦!我們可以儲存對動畫片的記憶,但更要擁有一顆探尋真相的心。
回覆列表
小時候看過《黑貓警長》的小夥伴,一定對一個情節印象深刻:螳螂夫婦結婚後的第二天,新郎莫名其妙地失蹤了,最後發現,竟然是新娘吃掉了新郎,可以說是許多人的童年陰影了。那麼為什麼交配時,母螳螂要吃掉公螳螂呢?
實際上,螳螂是個什麼都吃的餓貨,只要能抓到,不管是蜘蛛、蟋蟀、青蛙都來者不拒,甚至比它們體型大很多的老鼠都敢挑戰,看來成語螳臂當車的典故還是相當有根據的。
而在野外,因為難以捕捉到足夠的食物,螳螂基本上都處於飢餓的狀態,當公螳螂和母螳螂在為了下一代的繁衍做努力時,飢餓的母螳螂看到眼前送來的外賣,當然會毫不留情地一口吃下去。
可以說,螳螂之所以會給我們留下弒夫的印象,都是因為吃嘛嘛香這個技能點造成的。對於螳螂來說,只要是活的,只有能吃和不能吃的區別,同類相食什麼的都是常見的事,更別說吃自己的丈夫了。
每個人都怕死,螳螂也不例外,公螳螂也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為了愛情而奮不顧身。科學家研究發現,雄性螳螂接近雌性的時候,都會非常小心謹慎。
一般都是從背後慢慢接近,找準機會跳到雌螳螂的背部,然後才開始為愛情鼓掌。而在過程中,如果被雌螳螂察覺了,它們會落荒而逃,極力避免被吃掉。
一項研究也顯示,薄翅螳螂在吃掉配偶的機率是31%左右,中華大刀螳則約為為17%,因此在大部分情況下,雄性螳螂都能夠全身而退的 。
螳螂為了播種連生命危險都敢冒,是名副其實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