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983年的冬天

    先說說刺馬案發生的年代背景,在太平天國統治南方地區的十年裡,收颳了鉅額財富,曾國藩滅了太平天國後,將這些財富據為己有,只是象徵性的上交了一些給慈禧,慈禧也心知肚明,你這是打發要飯的,慈禧心想,你曾剃頭有錢就有糧,有糧就有人 ,誰知道你曾剃頭只是單純的貪財還是有其它更高階的想法啊,哎!直接明說也不好,容易得罪人,因為此時的政治舞臺上基本上都是漢臣了,八旗子弟基本上沒有拿出手的了。但是也不能一直這樣憋著吧,會憋出病來的,總得想一些辦法吧。於是把曾國藩調離這個中國最富的地方,讓沒什麼政績的馬新貽上任兩江總督。

    張汶祥刺殺了馬新貽,我估計曾國藩知道後在家偷著樂,心想蒼天啊,大地啊,是哪位大哥給我出的這口氣啊!當時有傳言說張汶祥是湘軍,按理說要避嫌,應該異地審判,但是慈禧聰明啊,讓他曾國藩來審,結果審來審去也沒有審出什麼有用的口供出來,就草草處死了,後來這件事朝廷也不了了之了。

    其實馬也只是一個君臣博弈的犧牲品,當時的朝廷基本上靠漢人來維持了,八旗子弟都在家睡大覺抽大煙。當時最精銳的部隊是曾國藩的湘軍,還有後來補鍋匠的淮軍,如果曾國藩真的想改朝換代,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但是沒有,曾的抱負沒有那麼大,人家不想做萬歲,人家只想安安靜靜的做一個大臣。

    所以說慈禧是聰明的,讓一個資歷平平的馬新貽出任兩江總督是給曾國藩一個提醒,曾國藩也是聰明人,既然大家都是聰明人,這件事朝廷也不深究了,在以後的歲月裡,你我君是君,臣還是臣。

  • 2 # 北辰272055996

    刺馬案是清.末的四大奇案之首,由此可見這個案件在當於的影響力有多大,對以慈禧為首的中央集團的打擊有多大。主要是這個案子牽扯的人物勢力之大,他的勢力在當時是可以與慈禧這位老佛祖相對抗的,他就是曾國藩。

    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實際上就是慈禧與.曾國藩之間的一場鬥爭,而馬新貽、張汶祥他們只不過是鬥爭中被指揮官隨手丟擲的棋子而已,是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罷了。實際情況是曾國藩的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後,太平軍的一批寶藏卻.消聲匿跡了,沒了。老佛爺慈禧分毫沒撈著。這批寶藏去哪了?不用猜也知道,肯定讓湘軍獨吞了,因為湘軍的軍費來源主要就是以搶掠為主嗎,湘軍是地方武裝,朝廷不給經費,即使給也是杯水車薪。

    而當時的慈禧生活又非常的奢侈,國庫又空虛,正需要這比錢解燃眉之急呢。可是錢沒有了,慈禧這位老佛爺能不急嗎,他也不肯啞吧吃黃蓮呀。再有,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的勢力遍及東南各地,慈禧也有點心慌了,她也想消藩了。同時,湘軍平定完太平天國後,他們以往的匪性日益暴露,開始公開的、明目張膽的搶掠,並且組建一個黑幫團″夥哥老會",成了社會的公害:。這時慈禧為了整頓東南地區的社會治安,再借機找一找那批失蹤的寶藏。於是慈禧將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調離,改任直隸總督,同時,又將閩浙總督馬新貽調往兩江擔任兩江總督。這一調動,實際上是想借馬新貽之手調查曾國藩兄弟,以及湘軍的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的。同時,慈禧也希望馬新貽能調查出太平軍的那批寶藏的下落來。

    馬新貼上任兩江總督前,慈禧曾不止一次的找他談話,這己經很不尋常了。而馬新貽上任之前先回老家祭祖,並和家人交待了此次兩江就職凶多吉少,前途渺茫。他和家人說,自已如果發生什麼不測,千萬不要進京告狀,忍氣吞聲方可保命。很顯然,馬新貽這次上任,是奉慈禧的命令,調查曾國藩去的,他代表的是政府,是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就是去打曾國藩這隻大老虎的,是抱著獻身的思想準備去的。

    但是由於馬新貽的資歷尚淺,他哪是曾國藩的對手,到任時間不長,就被刺殺了,.行兇者張汶祥當場被活捉。案發後,由江寧將軍魁玉和張之萬一同對張汶祥審訊,審訊長達數月之久。在當時對張汶.祥審問如此長的時間,竟然一點酷刑都.沒有用,最後的審訊結論是:張汶祥曾經是太平軍、捻軍,隨後又做了海盜,由於馬新貽在剿匪時,與張汶祥結下了″樑子"。張汶祥此次行刺純屬個人恩怨,對哥老會和湘軍搶掠之舉絲毫不提。

    案子審到這裡,魁玉、張之萬這些老江湖心中已有定數,已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知道張汶祥背後的老大是誰了。但知道又能怎麼樣呢?大家都懼怕他的勢力,惹不起呀,也只能揣著明白裝糊途啊!

    當老佛爺慈禧看到卷宗後,自然是不相信這個審訊結果,但她也很是無奈,因為湘軍的勢力太大了,加之有哥老會這個黑惡勢力腥風作浪,這些勢力都不可小覷的,慈禧也明白,惹不起呀。假若處理了曾國藩,湘軍沒了約束,肯定會各自為王,天下會大亂的。

    但是,終究死了個一品大員,朝廷不能一點反應都沒有啊,再說也得給死.者家屬一個交待呀。所以慈禧來個息事寧人之舉,為了社會的穩定,又派曾國藩任兩江總督,重審此案,還派鄭敦謹協理。結果就不用細說了,在審查過程中,鄭敦謹這個協理就是個擺設。審查了半月有餘,案情毫無進展。鄭敦謹見狀也只能上報,稱之前的審理結果屬實,判張汶祥凌遲處死。

    案件結束後,這位鄭敦謹非常無奈,長嘆一聲,真是黑暗呀,索性辭官回鄉,以享天倫之樂去了。縱觀整個案件,慈禧和曾圍藩都是為了一己之利互相鬥爭。而烏新貽也好,張汶祥也罷,他們都是被主子丟擲的棋子。而他們的主子呢,為了自己的利益卻相互的妥協退讓。很多人都祟拜曾國藩,不得不承認,他的確有過人之處,他為人處事的哲理直得後人學習,但他太自私了,說的與做的判若兩人。他的確平定太平軍有功,是個功臣,那又怎樣,對百姓而言,只不過換了個軍閥而已!

  • 3 # 史之策

    位居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表面上是清朝官員腐敗的結果,但是在暗地裡卻是兩大勢力之間波濤洶湧的爭鬥。作案人不過是慈禧與曾國藩爭鬥隨之拋棄的棋子,是兩大勢力暗鬥的犧牲品。刺馬案的發生還需要從慈禧與曾國藩矛盾激化尋起。

    曾國藩作為清朝一代忠臣,大清王朝能夠在風雨中依舊紮根多年,少不了曾國藩的功勞。但慈禧與曾國藩早就在暗地裡較勁,這是為何呢?

    慈禧與曾國藩的矛盾被激化要從曾國藩建立湘軍說起,清王朝是滿族的天下,對於漢人是不信任的。

    曾國藩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也為清朝建立一支武裝隊伍,便在湖南各地招兵買馬團練整合成湘軍。

    但是湘軍的出現並沒有得到重用,因為慈禧根本不信任漢人的軍隊。直到太平天國瘋狂攻打清王朝,慈禧迫不得已才倚仗曾國藩的湘軍。

    想借助他的力量與太平天國抗衡,從而挽救危難中的清王朝。湘軍得到重用之後,不斷髮展自己的力量,進一步擴大規模。為了一舉剿滅太平天國,湘軍與淮軍共同作戰,推翻了洪秀全建立起的太平天國。

    使漢人在清王朝上有了相當大的地位,改變了當時清王朝執掌政權的格局。

    慈禧見曾國藩等人手握重權,又有強大的軍隊,內心十分不悅,暗地裡處處想削弱曾國藩的勢力。

    但導致刺馬案的直接原因是湘軍攻入天京之後,竟沒有向朝廷送去一絲一毫的珠寶,這讓慈禧大怒,但卻無可奈何。

    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藏著許多金銀財寶,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湘軍攻入之後,將天京財物搶掠一空,曾國藩之後回鄉買田,發展洋務企業。

    但是曾國藩在上奏時卻說,湘軍攻入天京,天王府已經被燒得片瓦無存,金銀財寶並未被湘軍所獲。

    慈禧心知肚明,湘軍破京之後不僅掠奪了所有財富,對天京人民還大肆焚掠,殃及百姓。湘軍是清王朝軍隊的代表,百姓哀聲怨道,一定算在清王朝的頭上。慈禧明裡不說,暗地裡派人調查,才有了刺馬案事件。

    為了證實曾國藩的湘軍私自吞掉了太平天國資產,並且一步步削弱他的勢力,慈禧做了個“萬全”之策。

    慈禧命令曾國藩擔任直隸總督,解了他兩江總督的職,使他騰出自己的老窩讓馬新貽擔任兩江總督。

    這樣一來,不僅削弱了曾國藩的勢力,還可以監督他的一舉一動,而馬新貽就是慈禧派去的監視人。

    慈禧選中馬新貽是因為他是一個文官,論軍事頭腦,他絕對是個庸才,以此解自己的後顧之憂。

    慈禧精心打著自己的算盤,而她的棋子也正在努力地她賣命,各種情報不斷被送到她的手中。

    但是她查的物件曾國藩一定是有所防備的,慈禧將爪子伸進他的老,他必定以匕首刺痛她的魔爪而還。馬新貽越深入調查,他離死期就越近。終於,就在馬新貽不斷髮現新秘密,正要向慈禧告發邀功之時,他就死在了刺客手中。馬新貽之死絕非偶然,那麼這場奇案究竟是怎麼發生,又是如何收場的呢?

    1870年7月,馬新貽正在檢閱士兵操練射箭,返回之時,突然從旁邊躥出個人來,這個人就是張汶祥。

    他高呼自己要告狀,一步一步接近馬新貽。馬新貽毫無防備,竟讓他靠近了自己,但是突然見張汶祥從身後拔出刀,徑直刺向自己的腋下。

    張汶祥還高呼自己就是刺客,並被逮捕。次日,馬新貽因搶救無效身亡。兩江總督遇刺身亡震驚了整個朝廷,慈禧大驚,命人徹查此案。

    護督將魁玉對張汶祥嚴刑逼供,但是張汶祥反覆變更供詞,使得案件撲朔迷離。

    面對張汶祥供詞始終不一,魁玉與給事中王書瑞上奏商討。最後擬定以張汶祥曾經是太平軍一員,勾結海盜,參與推翻清政府活動。後值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打擊海盜,途中抓捕張汶祥妻子兒女。到馬新貽檢驗士兵操練之時,張汶祥上書控訴,但沒有被受理。張汶祥懷恨在心,產生殺人動機,於是殺死了馬新貽。

    根據魁玉提交的奏文,朝廷又派曾國藩問審。慈禧會派曾國藩就是想證實事實是否真的如自己想象的那樣。

    而結果曾國藩確實也以張汶祥私通海盜,並且進行報復之舉而結案。張汶祥被處死,其子也被殺害。

    慈禧心中有數,明知張汶祥是曾國藩一手操縱的棋子,但卻也預設審案結果,沒有藉此徹底打壓曾國藩,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不是慈禧不想借此打擊曾國藩,只是她還不敢,也不能。因為忠於慈禧,努力為慈禧賣命的馬新貽也藉助慈禧對自己的包庇魚肉百姓。

    馬新貽在任官時,結納權貴,一路假報軍功才得以升職。當年馬新貽在“剿匪”中戰敗,徹底成了俘虜。但是他又沒有骨氣一戰到底,不僅私通了土匪,韓語他們成了拜把兄弟。可是馬新貽為人奸詐狡猾,好色貪財,竟然強x了他拜把兄弟的妻室,殘忍將所謂的兄弟殺害。

    張汶祥就是之一,死裡逃生才得以生存。張汶祥一心想報仇,也被曾國藩所利用,所以才有了刺馬案件。

    慈禧如果敢把曾國藩打下去,不僅對自己沒有好處,反而動了自己的根基。曾國藩的勢力雖一步步削弱,但是湘軍依舊可以重建與慈禧對抗。

    而慈禧有眼無珠,重用此等卑鄙小人魚肉百姓,失的是民心,如果此案不結,真相暴露出來受損的一定是自己的名譽。

    事後慈禧只問曾國藩:“此事不奇?”曾國藩也只是答道:“甚奇。”但此案就此告終,不再複審。而張汶祥被剖腹挖心,來祭奠馬新貽,此舉也是慈禧之意。此事的真相能夠被掩飾,就是慈禧與曾國藩之間的妥協。為了不將湘軍的卑劣行為透露出去,也為了不讓慈禧名譽受損,雙方就此罷休的結果。

  • 4 # 青史回聲

    相信大家應該都看過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狀》吧,這部電影就是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馬案。

    說到刺馬案,有人說這裡面疑點重重,以致於連當朝皇太后慈禧都不敢處置真兇?那麼真的是如此嗎?

    雖然有些出入,但也不遠矣。

    這件震驚中外的刺馬案不僅牽扯到死者馬新怡,還糾結著湘軍的內部和慈禧、曾國藩等重要人物,以致於在民間出現了各種版本,有情殺的、有政治陰謀的,不一而足。

    先來說說這件刺馬案發生的經過。

    說是在太平天國覆滅後,1870年,被朝廷委派已經上任兩年的兩江總督馬新怡,有一天在南京校武場準備參加閱射。不料在閱兵完畢回去的路上,從道旁突然竄出一人,就在那一霎那,此人從靴筒中拔出一把利刃,直取馬新怡,匕首由下至上刺入後,在急轉自上而下拽出。刺殺就發生在那一瞬間,旁邊的護衛還未反應過來,兩江總督馬新怡便大叫一聲倒地。只見這名刺客沖天大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說罷,便被軍士們一擁而上捉住了。

    當天夜裡,兩江總督馬新怡不治身亡,而透過嚴刑拷打,得知這名刺客便是馬新怡當年的結拜兄弟張汶祥。

    此事發生後,朝廷立即派人前來調查。

    且不說能調查出什麼結果,但是明眼裡一瞧,這事跟曾國藩的湘軍脫不了干係。素聞兩江總督是封疆重臣,執掌清朝財賦的主要來源地(江蘇、浙江和安徽)。而馬新怡既無赫赫戰功,又無特殊政績,但是其官位卻節節攀升,直至兩江總督。無其他原因,完全是朝廷的用意,準確來說是慈禧太后的意思。其目的很簡單:不能讓天下的大官都讓湘淮系人馬佔了。要知道,當時全國八個總督位置,湘淮系就佔了五位,十六個巡撫,十一個是湘淮系的。所以慈禧想給湘軍上點眼藥。

    雖然朝廷都懷疑是湘軍下得手,即使沒有曾國藩的意思,也難保下面的人不會下手。即使去調查真相,也很難調查出什麼東西來,畢竟整個江南都在湘淮系掌控之下。所以這個刺客張汶祥也就做了替死鬼,給馬新怡、曾國藩以及朝廷一個交代。

    就這樣,這件疑點重重的“刺馬案”就這麼稀裡糊塗地善了了。

  • 5 # 望風瑟瑟

    其實不難理解,平息案件是以慈禧為代表的皇室和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地方武裝政治博弈的結果,也是維持當時朝野平衡的唯一辦法。

    1870年8月22日上午,光天化日之下,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馬新貽在江寧府被刺客張文祥一刀刺中胸膛後斃命,而更為奇怪的是,刺客得手以後竟不逃走,還高喊“刺客是我張文祥”後遂被擒。此案發生後,朝野震驚,慈禧太后問曾國藩“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曾國藩回“此事甚奇”。後經各級有司衙門審訊,前後審案官員多達五十多位,也無法審出幕後主使,主審官員也大多推諉責任,此案居然拖了半年多不能結案,最後只能依“張文祥潛通海盜圖謀報復”定案,只處死案犯張文祥一人。由於當時傳言甚多,案情複雜,後人把此案列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

    我們本著誰受益,誰的嫌疑最大的原則來看,答案不查自明,唯一得利者就是湘軍集團。馬新貽在1968年上任兩江總督時,這個位置原本是曾國藩的,包括通商大臣的職務,江寧府是曾國荃打下來的,曾國荃在進去南京城後把太平天國多年積攢的金銀財寶,糧食軍火全部洗劫一空,後來湘軍大肆向老家運送財物也是事實,湖南等地掀起過搶購田地的熱潮,種種事實都讓皇室集團對湘軍集團起了疑心。

    因此,慈禧太后不斷打壓湘軍,把曾國藩從兩江總督職位上調離,並派遣有淮軍背景的馬新貽接替曾國藩,而馬新貽接手兩江總督後,打壓軍管官員,調查太平天國財富去向等等政策深深的觸動了湘軍集團的利益,為了維持湘軍集團的利益,就必須要讓曾國藩回到兩江總督的位置。那麼,馬新貽就必須是要捨棄的那顆棋子,悲劇就此釀成。可以說,馬新貽被慈禧太后玩弄於鼓掌之中,而湘軍集團的強勢又令慈禧太后為首的皇室集團不得不慎重處理這個案子,他們知道,查出真兇的時候,必然就是清廷和湘軍決裂之時,所以只能嚥下一口氣,對湘軍做出了讓步。

    1871年4月4日,曾國藩監斬,將張文祥凌遲處死,並掏心祭奠馬新貽,轟動一時的“刺馬案”落下帷幕,馬新貽就這麼死了個不明不白,甚至還成了“漁色負友”的男主角,真相已永不可知,我們也只能從點滴線索,隻言片語中推測結果,一切只是霧裡看花而已!

  • 6 # 陸棄

    當時清廷只有兩隻能戰的部隊,一隻是湘軍一隻是淮軍,湘軍的首領是曾國藩,淮軍的首領是李鴻章,而李鴻章還曾經做過曾國藩的幕僚,按照古人的說法曾國藩是李鴻章的老師,李鴻章能創立淮軍這隻軍隊還是曾國藩推薦的,李鴻章湘軍起家的銀兩也有一部分是曾國藩贈與的,這說明什麼,兩隻軍隊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而這位馬新貽沒在平定太平天國時立下汗馬功勞,卻做了江南總督,這能讓湘軍和淮軍的大佬們服氣嗎?恐怕不能。而據現在的考據稱,馬新貽可能是身負慈禧太后密令才去江南當總督,密令可能是徹查太平天國的寶藏。原來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城藏有大量的寶藏,結果等到湘軍攻破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卻只上交了幾百萬兩白銀給清廷,剩下的寶藏居然編了個理由說是付之一炬,這給誰也不相信。太平天國的首都肯定被湘軍將領私分了,而且作為兄弟部隊的淮軍,則是佔領了整個江南,包括蘇州、常州、無錫等蘇南城市都有淮軍佔領。

    現在朝廷派出了一個馬新貽來查太平天國的寶藏,趁機想絆倒湘軍,湘軍首領曾國藩肯定不同意,而唇亡齒寒的道理淮軍也懂肯定也不同意朝廷派人來查貪汙,於是馬新貽就只能死路一條,慈禧也看到了湘軍和淮軍的力量,再查下去清廷的統治就要崩潰。

  • 7 # 溫讀

    太后在對待這件案子的時候,處理的很是曖昧,她只是將這個案件進行刺殺的人正法了,但是對於此人背後明顯的勢力卻沒有去追究,所以很多人才會對這個案件疑惑不已,因為就這位太后以往的脾氣,她一定會將這位中央大員的死徹查清楚,畢竟打狗還要看主人,而且這條狗主人的勢力,很明顯是較大的。

    要知道,在清朝晚期的時候,雖然慈禧透過多種手段,不僅將中央的權力緊緊的攥在手裡,而且還不斷去打擊地方勢力,但就總的來說,地方勢力還是有了慢慢抬頭的趨勢;以曾帥組建的湘軍為例,雖然在洪黨被除後,為了防止清廷的猜忌和打擊,他從自保的角度出發,主動“修剪羽翼”;但不幸的是,曾帥雖然是一個識實務的人,可他的弟弟卻不是,據歷史記載,曾國荃是一個脾氣較為暴躁的人,在他帶著自己的軍隊不顧一切破城殺敵後,在他們透過自己艱辛的努力讓這股力量消滅後,換來的不僅沒有他們所期望的榮譽,反而卻被中央一頓斥責,並在最後瓦解了他們的力量,曾帥能忍,他一定不能忍。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傳言說,“刺馬案”的背後指使,可能就是此人。

    這位被殺的馬大人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卻在出任兩江總督的時候手段強硬,看見有鬧事的人,看見有不服從規定的湘軍殘餘,便採用較為嚴厲的手段和方式去鎮壓、去壓制。大家可能會覺得此人這樣做難道不怕得罪湘軍勢力嗎?但你要知道,他的到來,就是為了替遠在京城的太后處理這些不可一世的地方武裝,用俗話說就是帶著尚方寶劍來的。

    其實,在馬大人踏入南京的那一刻,湘軍都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可這位馬大人來到南京後,除了整治湘軍的戾氣外,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幫助太后搜刮湘軍的錢財。因為是曾氏兄弟帶兵攻入南京的,而且當時洪黨“國庫”中的財富則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在湘軍上交戰利物質的時候,卻遠遠低於了清廷的估算,所以太后當時懷疑,這些地方勢力將洪黨的錢財私藏了很多,也正是有了這麼一定點的懷疑,再加上當時列強的天文賠款、空虛的國庫,太后不得不派人去找出這些財寶。

    但遺憾的是,強龍終究是壓不住地頭蛇的,就算這位馬大人攜帶著老太后的尚方寶劍,但終究還是被這些恨他於入骨的人,在大庭廣眾的下刺死,奇怪的是該刺客在刺殺完馬大人後,既不逃竄,也不反抗,而是很坦然的被抓住,並一口咬定想要殺這位馬大人的,只有自己一個人,是因為自己的私憤,後來這位兇徒被太后下令凌遲,事情便到此為止,沒有了後續的深究。

    其實太后也能看出這次的行兇,很可能是出於湘軍中人所為,但是她卻沒有深究,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卻有一條主線。

    其實,她是不想將湘軍得罪。雖然太后在清朝中是至高無上的,但她也不能不由分說,不考慮後果的治人重罪,她要考慮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私憤,還有國家的平衡性。要知道湘軍不僅僅只是湘軍,因為晚清八旗兵的沒落,抵抗洪黨起義的重擔便落在了曾帥的身上,雖然在後來洪黨被除掉後,湘軍也已經被收拾,但從湘軍走出去的大員也是很多的,例如淮軍的李鴻章、左宗棠二人等,不論是誰,對曾帥和湘軍也是有感情的,在者她慈禧也不能做“走狗烹”之事,因為在那個動亂的時候,處理了曾帥,就等於是讓這些得力的漢人們寒心,也正是因為如此,太后便沒有繼續追查。

  • 8 # 文史工作坊

    刺馬案是指同治九年七月廿六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檢閱部隊的時候被張汶祥刺死一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就題主的題目說明幾點:

    其一,清末或者晚晴四大奇案,這個說法的確存在,具體是哪四個並不統一,刺馬案能不能排上第一位,存疑。

    其二,刺馬案的影響力絕不至於險些動搖國本。

    其三,慈禧太后處置了真兇張汶祥。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慈禧太后不敢處置真兇,是因為一些人暗指真兇是湘軍統帥的曾國藩,何來這種推測?我想有兩個原因,第一,直接殺死兩江總督馬新貽的張汶祥是湘軍出身,是曾國藩裁撤下來的軍隊,第二,兩江總督是一個肥差,手握重兵的曾國藩對此垂涎三尺。

    其實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曾國藩指示他人暗殺兩江總督,這個案子有點類似於民國初年宋教仁遇刺案,很多人不假思索便將矛頭指向了袁大總統。

    慈禧太后處死了兇手張汶祥,這個案子就算結了。我為什麼認為曾國藩與此事關係不大,原因有二:

    第一,曾國藩當過兩江總督,而且正是從兩江總督被調到直隸總督之位上的,清代的總督,直隸總督排第一,曾國藩可謂坐鎮了京師的屏障地區。

    第二,太平天國被鎮壓過後,曾國藩的權勢威望得到了頂點,但是同時清廷也加緊了對曾國藩集團的分化,湘軍兵強馬壯但是直接聽命於曾國藩的恐怕就是曾國荃了,其他的諸如左宗棠之類的已經漸具獨立成軍之勢。清廷沒有大家所想的那麼“怕”曾國藩。

    PS:據說電影《投名狀》就是依據刺馬案為背景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期的牛奶能不能澆牡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