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衣賜履讀通鑑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我看過三遍以上,我認為這本書的可信度在70%以上。《大秦帝國》這部書是一本歷史小說,並非正史,因此必然有一些演義成份在裡面。話又說回來了,正史就一定可靠嗎?前朝歷史後代修,後人修史春秋筆,就是有信史之稱的《史記》記載的很多事也被出土文物推翻了。因此我認為看《大秦帝國》只需要接受書中宣揚的陽謀精神,法治精神,統一精神,奮鬥精神即可,至於有些史料不必去深究。
秦國與韓、趙、魏、楚、中山五國接壤並非虛構,因為秦國本身就是一個巨無霸,許多西戎部族都是臣服於秦國的。秦國立國之初就有了關中之地,與晉國劃河而治,後來還得到了晉國的河西之地(大部分屬於魏國,少部分屬於南韓)。晉國在戰國初期分裂成韓、趙、魏三國,此三國的國土也是犬牙交錯,彼此之間存在飛地,因此秦國與三國都相接。趙國的雲中郡與秦國的九原郡相接,都是對抗匈奴的前沿陣地。中山國本來就是晉國的一個國中國,它的領土時大時小,縮盈不定,反反覆地滅亡與復國三次;在戰國時代又是趙國的一個國中國,因此與秦國相接也不足為奇。
春秋時期吳國攻破楚國國都,楚國大夫申包胥到秦國哭了七天七夜,最終感動了秦哀公,秦國發兵救楚,此戰後楚國的商於之地歸秦,以武關為界,因此秦楚是相接的。秦孝公之後,秦國向西南發展,攻滅巴蜀二國;楚國也向西北發展,攻佔了黔滇之地。因此楚國與秦國接壤線是很長的。秦國在秦惠文王時,巴蜀二國就已經屬於秦國了,義渠也是屬於秦國的!
整體來說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是一部十分優秀的歷史小說,對於人們正確理解戰國的歷史,特別是秦國的歷史是很幫助的。另外對於塑造華人血性亦頗有幫助,對於正確理解諸子百家,特別是儒家與法家更是有幫助。我支援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希望大家可以靜下心來好好看看,對思想的昇華作用是明顯的。
-
3 # 野叟雜談
大秦帝國小說
有人或許會說,難道史書就一定可信?是的,史書不是歷史。歷史一旦過去之後,就永遠不可能再現了。但是,歷史會留下很多的痕跡,所謂的史書就是這些痕跡的記錄者。透過史書,我們認識到歷史的痕跡,進而通過歷史的痕跡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歷史的真實。
大地帝國小說劇照
小說則不然。小說當然也完全是信口雌黃,但是,小說不承擔起記錄歷史、再現歷史的責任。作為歷史小說,他們所追求的往往是藝術真實,而不是歷史真實。作家和史學界的不同是,作家有想象的空間,而史學界基本沒有!
讀者在閱讀不同作品的時候,他的心理期待也是不同的。當讀者在閱讀史書的時候,他渴望的是知道歷史的真實。當他閱讀小說的時候,他想知道的是故事的情節,要知道小說都是要講故事的,小說肯定是由情節的,而史書不一定會有。部分讀者,會在閱讀小說的時候,瞭解了情節之後進而思考作者透過講故事所想傳達的資訊。
但是,很多讀者,在讀歷史小說的時候,就往往分不清楚小說和歷史了。他們往往會把小說和歷史相混淆。具體我們來說《大秦帝國》這部小說吧。就細節來說,幾乎都是虛構!當然,虛構也是要有依據的。不過,我這裡要說的是,由於時代的久遠,離我們越遠的歷史,人們的記載就越籠統。作為小說,它不是教科書的綱目,它必須是有血有肉的,必須是有細節的。所以,寫歷史小說的人在細節上,不得不進行一定程度的虛構。虛構的包括場景、對話、人物等等。這些東西並沒有歷史的依據,但對於小說情節的展開時非常必要的。
就大的歷史框架來說,基本符合史實。比如說,秦國畢竟滅了六國,長平之戰中秦國畢竟取得了勝利。就這些史實來說,它並沒有如同一些穿越小說一樣,讓現代人帶著槍炮穿越回去與秦軍對決。就這一點來說,它還是比較嚴肅的。
就作者想透過講述這個故事所要傳達的資訊來看,則是我所不能認同的。作者在講述戰國到秦朝統一這段歷史故事的時候,他所透露出來的觀念,完全是叢林法則,崇拜武力、迷信暴力,歌頌強權,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文明,而什麼又是文化,更不要說人世間還有道義可言!就這一點來說,他作為小說他可以這麼說,但他這麼說絲毫沒有歷史的真實性。歷史的推動力是什麼?我們今天回看人類的歷史,難道除了殺戮,還是殺戮嗎?
秦朝的疆域
即便是說歷史上真的充滿了殺戮,作為史書,我們可以真實地揭露出這一幕幕殺戮的景象。把歷史上的暴力、血腥、殘忍、自私、狹隘等等諸多黑暗面,原原本本地展示出來。但是,作為小說則不然,你透過講述這些故事,你要想讀者傳遞的是什麼信念呢?這一點非常重要,不是說讀者從小說中認識到了該如何去消滅別人以維護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是能讓讀者在人性上有所昇華。可惜,在這部小說之中,我沒有看到這些!
秦始皇畫像
有人或許會說,你這是學歷史的職業病。可能會有吧,不過也不盡然。假如作者非常輕鬆地講故事的時候,比如他真的寫一部歷史穿越劇,我完全可以非常輕鬆地看。但是,假如作者非常嚴肅地板起面孔來講,我也會板起面孔來認真的看。一旦當我板起面孔來認真地看的時候,就會發現,真的優秀的歷史小說,其實並不多!
最後要說的是,假如你想了解先秦時候秦國的歷史,看看《史記》吧,它並不難讀。
-
4 # 使用者59321605599
《大秦帝國》這部歷史小部可以說是一部恢宏鉅著,其對歷史的敘述基本上是靠譜的,既然是小說難免有演義的成份,但這並沒有妨礙其主流,小說中宣揚了以法治國的思想,以法強國的觀點,法制思想貫穿了《大秦帝國》始終。雖然最終以郡縣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結束了長達幾千年的分封制,這是歷史上一大進步!小說中七個大國都在尋求變法,都在苦苦尋求強國之法,但卻只有秦國成功了,說明秦國的變法是最徹底也是最艱難最痛苦的,所以說秦孝公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最偉大的政治家!商鞋是中國歷史上的法聖,秦始皇為千古一帝一點也不過分。小說中還描寫了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以及後代常常說管仲,樂毅等歷史人物,並對戰國時期各著名戰將及成長過程作了介紹,使我們看到一個事實,一個國家的強大必然是全方位的,只有政治,軍事,經濟等強大才能是強國!書中對人才的重要性也不惜筆墨加以強調。總之這部小說對我們瞭解先秦歷史,諸子百家,法治思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我們今天強國富民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可惜的是這部長卷歷史鉅著沒能獲得茅盾文學獎,據說原因是評委沒讀完,聽後覺得十分荒唐。此外將《大秦帝國》拍成電視劇,除了由黃健中執導的第一部《裂變》值得稱頌以外,由丁黑執導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從導演的水平到演員的演技和形象怎一個差字了得,所以呼籲丁黑你千萬再別拍了,讓黃健中導演繼續拍下去,留給這個時代一些經典吧!
-
5 # 鑑史馬後炮
基本可信,除了一些因為劇情“潤色”的需要加入一些現代男女愛情理念外。作者以現有史料為基本素材如《史記》、《戰國策》等撰寫而成,沒有“穿越”、沒有事物邏輯混亂、也沒有肆意誇大或矮化,“是什麼”、“為什麼”說得清楚明白且透徹。《大秦帝國》是對那個遠去兩千多年的古老帝國深度的解讀,以最符合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解讀那個兩千多年前誕生於中華大地的秦帝國之所以能從一個西陲部族走向強大、在列強角逐中脫穎而出,最終完成一統的諸多必然因素,是一次深入淺出的講述。
《大秦帝國》雖為小說,讀過《史記》和《戰國策》的人都清楚,它依正史的而述,不管是時間、還是人物及史事,都完全依正史而述。雖然小說可以因為主題的需要創造性的改變人物和事情,但是作者選擇了尊重歷史發展的時間軌跡,只是將按時間出現的事和人作敘述和解讀,最大限度的“改變”在於創造性的地歷史人物配上“浪漫愛情故事小節”,如商鞅之傍妻白雪、白起之妻“烈女”趙曼,這些小節的創造並無傷歷史主線的“大雅”。
“事物的發展有它的必然因素",一個帝國之所以能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必然有其最合理的內在因素存在。《大秦帝國》中的秦國崛起,並非像我們的以往想像的那樣靠殘暴起家的。作者透過對史料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獨到見解,那就是找到了秦帝國制度在那個戰亂年代最人性化的一面。
秦國當時為什麼窮為什麼亂?為什麼天下卑秦?就是因為舊有的制度不人性,才導致人心渙散,國弱民窮。由於秦國的種種困境出在仍然遵守舊有的春秋奴隸制上,貴族與奴隸、華人與野人、秦人與戎狄之間產生的階級矛盾無法調和,阻礙秦國的社會和諧和經濟發展致使中原不恥與秦人往來,現秦人為化外之族。秦孝公即位之時,秦國的窮弱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個狀況充分說明當時秦國為什麼要啟用商鞅推行變法的根本原因,變革或可生存,不變革則死路一條。正史《史記.秦本紀》秦孝公的《求賢令》內容中記載了當時秦國的基本國情。
那麼商鞅變法主要解決了什麼問題?商鞅變法的根本在於:樹立起當時社會的誠信體系和打破階級之間社會地位固化的僵局。
當時秦國窮弱的根本在於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而不可調和根本在於舊有制度太過著重於統治階級的特權,而無視被統治階級的權利,統治階級慣於用各種欺詐手段盤剝被統治者,以至當時社會階級之間長期處於對立狀態。“徙木立信”的故事就是當時建立社會誠信體系的改革開始。
而另一個問題則是階級社會地位固化的問題,源於舊有制度的“世卿世襲制”,貴族在這種制度下長期處於養尊處優的地位。在社會地位上貴族只有上升不會下降,在法律上有“刑不上大夫”的無限容錯特權;平民、戎人則不會有成為貴族的可能,在法律上,各種刑罰都是為他們而特設的。商鞅變法透過新的律法將貴族與平民設在同一道法律底線上,目的就是化解秦國的階級矛盾,打破階級社會地位固化激發社會活力。
秦國變法二十年之後,秦國社會矛盾基本解決,主要矛盾則是外在的諸候國與諸候國之間相互併吞的矛盾。戰國中期,七個變法強大起來的諸候國開始透過戰爭不斷吞併周邊弱小諸候國。秦國,作為那時眾多諸候國中的一國,自然不能置身局外,要麼被吞併,要麼吞併別國。這是那時最殘酷的生存法則,列國之間為了生存,有仇不報反為奴的現象屢見不鮮;列國之間為了生存,今日和解盟書墨跡未乾,明天就翻臉的事也是常事。
秦惠文王時期,秦相張儀今天去忽悠這國,明天去忽悠那國,說破大天,其目的就是為了秦國的生存大計。可以說,在那個時代,存國才是硬道理,雖然辦法為所謂的“正人君子”所詬病,但是在激烈的叢林法則面前,他保證了秦國沒被列國所吞併卻是事實。而在《大秦國帝國》中把這個道理講得很透徹。
另外,秦國曆經商鞅變法後,人口數量是列國之首。當時總人口數不過三千萬,而秦華人口數量達到了六百萬,除了老秦人、戎狄人,近三分之二的人是從各諸候國遷徙過來的。都說秦法殘暴,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還來秦“受虐”?民眾者,從善如流。古今一理。
限於編幅,淺說幾點。《大秦帝國》雖為小說,建議連同《史記》、《戰國策》一起看,這樣很容易發現作者的嚴謹、高度和深度。
-
6 # 老蛇正宗
孫皓暉的《大秦帝國》重現了那段輝煌的歷史,肯定了戰國春秋的秦帝國具有劃時代的文明意義和文明價值,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正源”。
作者敢為天下人先,強調"原生文明”,”強勢生存”及秦文明對2000多年中國文明程序、文明精神的重要影響,處處展現與前人不同的鮮明的立場觀點,使小說基本尊重了歷史,還原了秦帝國的歷史的地位和偉大的歷史作用。
戰國時代的精神,是“多事之時,大爭之勢”,“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秦帝國時代是衝突與競爭為主流的時代,創新者存,保守者亡,因比湧現出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家變法家,他們為國家統一民族富強,前赴後繼,甘願拋熱血而寫春秋,不斷變革圖新推進歷史的發展,使秦帝國佔居了世界歷史文明的高峰,為2000年後的中華文明大廈奠定了穩固的基石。
如果說大秦帝國是中國文明叢林中的”雄師”,那麼此雄獅威風凜凜,雄霸世界,傲立東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中華文明的靈魂。大中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最終還是大統一,這是秦帝國創立者為後2000年文明注入的家國靈魂。
作者以戰國時代的萬千氣象理成一串串環環相扣的興亡故事,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再現了大秦帝國的興盛哀亡的歷史程序。
《大秦帝國》是一部精神本位的大國興亡錄,讓當代華人讀之為之振奮的戰國版的《大國崛起》,第一次用“大爭精神”,“陽謀”風格架構的歷史小說,小說著眼於國家文明在使用陽謀而進入全面競爭的新思路新視角,而非宮庭的勾心鬥角、陰謀詭計、奸詐弄權等的庸俗鄙陋。讀之使人受益非淺!
-
7 # 楚人一丁
謝好0597邀答!
問: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可信度究竟有多大?你怎麼看?
我還沒看過這本書,但稱大秦為帝國,必是以一種誇張手法入筆了,如果題材是小說,就沒必要深究其可信度了,但寫歷史小說的作者,也不可能對歷史胡編亂造,以信的想法去看,以疑的想法去思,即便是小說,也會讓我們在歷史幻象有個清晰的認識。
-
8 # 才子八怪
《大秦帝國》,我曾系統讀過兩遍,選讀至今還在進行。此書強調華夏民族的“原生文明”和“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弱肉強食法則以及對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數千年不倒的根本原因的探索。
一本好書的精髓,在於前言和後序。此書開篇,作者就以討論的語氣對秦帝國的興衰發表了一些看法,並直言不諱對秦帝國有著接近神聖的崇拜。後序中則系統分析了秦帝國快速滅亡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寫書的過程中雖是帶著個人偏向秦國的情感進行,卻不失追求史實的態度。
全書一共分為《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和《帝國烽煙》六個部分,作者對在整個時間段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把關很嚴格:
第一部主要寫商鞅變法的條例和實施過程以及最後的成效;
第二部講述了秦惠文王任用縱橫家張儀與東方六國鬥智鬥勇;
第三部著重刻畫“武安君”白起率秦軍攻無不克和東帝齊國的衰落過程;
第四部側重描寫呂不韋輔佐秦王鞏固秦國一家獨大局面的經過,為第五部秦滅六國做好鋪墊;
第五部乃全書高潮,名將王翦、王賁等悉數登臺,帶領秦軍與中原各國大戰並統一華夏;
第六部敘寫了秦帝國的滅亡過程。
事無鉅細,一一描述清晰。
另外,此書除敘述歷史事件,作者還加入了一些浪漫的愛情故事,使讀者不感覺晦澀。其中夾敘一些歌謠、飲食、諸子百家的興衰,描述很全面,給此書再添色彩!
個人認為,此書唯一的缺憾就是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尤其是描寫戰國四公子和魯仲連的部分)過於濃厚,演義的成分居多!
綜上所述,我認為《大秦帝國》是一部非常嚴謹的歷史小說,可信度應該不低於百分之八十。畢竟很多遺失的歷史只能靠後人各抒己見的猜測,並無實際記錄,我們也不要太難為作者了。
-
9 # wu吳金泉
謝邀!小說是一種文藝創作,並非傳記。其人物或事例或許是真實的,也或許是多人多事的綜合,也或許是部分或大部分的虛構。其主要反映作者的創作思想,完全沒有必要去求追究有多少可信度。作者站在什麼立場,該作品反映的就應該是站在其立場應表達或反映的內容。
-
10 # 葉子寫實
《大秦帝國》裡描寫的秦朝和我們以前瞭解的的秦朝有些出入。不再是暴虐、霸道、強權的秦國,而是一個歷代軍民同心,不斷克服重重困難,才一步步走向富強的秦國。
《大秦帝國》裡的秦人有血有淚,有愛有恨,不再是那個冰冷的暴徒,有很強的代入感。從人性的角度看更符合事實的規律,讓秦人更加生動,立體。
從秦獻公的止從葬,到孝公的發出“求賢令”,吸引了以商鞅為代表的各華人才,讓秦國一步步走向富強, 秦惠文王用張儀開疆拓土,秦昭襄王時期平義渠、收巴蜀、戰長平大秦再無對手,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華夏。
除了為了潤色小說的情感內容,我認為基本屬實。仔細讀《史記》也能看出《大秦帝國》的事件和脈絡也是根據《史記》的記載作為依據的。作者孫皓暉還注意蘇秦、張儀歷史事件的處理,沒有按照《史記》中的記載的描寫,而是採用了時間更早的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竹簡中的記載,更加合情入理。
看了《大秦帝國》後改變了我對秦國的認識,它不只是一部史詩級的優秀作品,也是大秦的奮鬥史,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很多啟示。
書中描述秦國的位置:論本土,秦國北部和燕、趙、中山三國接壤,東南部與魏國接壤,南部與韓國接壤,西南部和楚國接壤,除了齊國遠在海邊與秦國不搭界外,五大國均與秦國有領土利害關聯。
和歷史地圖相差萬里,幾乎是重構了歷史框架,這本書還有多少是可信的?
回覆列表
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一共十一冊,我是看到第八冊,後來看不動了。看第一、二冊的時候,正是商鞅變法,孫飽含著對商鞅和秦孝公的激賞,對這段歷史朝廷了謳歌式的輔陳。當時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對我產生很強的吸引力。
然後,基本上是以歷代秦王為主線,以功臣行事為主要內容,線索清晰,事情描述也有作者的獨到之處。
後來之所以看不動了,主要原因是,孫皓暉塑造的人物,千人一面。商鞅如是,蘇秦如量,張儀如是,這些人,都是道德真君,他們所做的每件事,不管被後世如何詬病,都被老孫想方設法給他們平反,想出一個高尚的理由,比如,商鞅的刻薄,是為了大秦的事業,蘇秦的多變,是為了大秦的事業,張儀滿嘴謊話,還是為了大秦的事業。我至今沒有查過孫皓暉的籍貫,但當時看書的時候,越看越覺得老孫是陝西人,帶著無比的崇敬去撰寫先祖的事蹟,那種想把大秦美化到大同盛世,把每一代秦人,包括幫助秦國統一天下的牛人,全部塑造成英勇高尚的傑出人士。
因此,後來我就看不下去了。
當一個作家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先祖歌功頌德和樹碑立傳時,可想而見,其真實性一定與史書大相徑庭。雖然,史書也未必真,但沒有根據地修改史書,只能是更加不真。所以,孫皓暉的大秦帝國,真實性實在是相當讓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