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雄世界

    漢初三傑中韓信不會做人是一方面,不知道什麼是臣子該做的,我行我素。張良不在乎名利,蕭何只知道治國,對王位不感興趣

  • 2 # 千年第二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漢高祖劉邦鞏固政權的手段"殺武將不誅文臣"、武將是"非劉不王,非功不侯",否則"天下共擊之"。

    確實,在建國初期,武將對新生政權的威脅更大,槍桿裡面出政權嘛。張良和蕭何屬文臣,韓信是武將,所以,張良和蕭何善終,韓信死於非命,是符合劉邦做事風格的。況且,文臣相對於武將,謀國水平大家差不多,但謀身技能,文臣肯定佔優。

    漢初三傑,只有韓信沒有善終。究其原因,除了劉邦呂雉夫婦的猜忌之外,韓信本人也是有責任的。還是那句話,韓信謀戰一流,謀身末流。建漢之功,劉邦評定蕭何第一,看看蕭何怎樣保身?自汙其名,並送子侄到劉邦帳前效力,實為人質。終身得劉氏夫婦信任!再看張良,張良是劉邦尊重的人,劉邦對張良稱字,子房,對其他人都是稱名,如韓信蕭何。張良功成身退,尋道問仙,不理朝政,也得善終。

    最後看看韓信,趁機逼劉邦封齊王,漢王不高興,一錯也;楚王降淮陰侯,牢騷滿腹,不懂隱忍,二錯也;笑話樊噲,得罪舊同事,三錯也;勾連外臣,自為內應,密謀造反,四錯也。有此四錯,韓信死得不算太冤。

  • 3 # 青史煮成灰

    華人就喜歡捆綁銷售,搞出三四五六七八九的組合。

    譬如春秋五霸,除了齊桓晉文外,都有爭議。

    譬如戰國七雄,南韓就沒雄起過。

    譬如戰國四大名將,強行把秦趙的白起王翦李牧廉頗捆綁,把吳起樂毅吃了。

    漢初三傑也是如此。

    所謂三傑來說,無非是史記裡面那段話,把這三個人並列了。

    司馬遷寫史記,很多地方就跟寫段子一樣。好處是流傳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但實際情況未必如此。

    這三個人的地位和性質完全不一樣。

    蕭何是沛縣集團初始創業團隊的成員。除了蕭何外,還有曹參周勃樊噲等人。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推舉劉邦當老大,而自己安心當打工仔。所以劉邦是董事長,他們最多就做到總經理(蕭曹周都是做到宰相級了)。

    只要忠心,劉邦不會動他們的。而要動他們,也就一句話的事情。譬如曹無傷,吃裡扒外,說殺就殺。

    張良是創業期間吸納的人才,其他代表還有陳平、灌嬰、酈食其、陸賈,他們在不同領域為團隊做貢獻,如果做得好,那麼也能幹到總經理的級別。陳平、灌嬰就當到了宰相級,酈食其死得冤,沒辦法。陸賈一直活躍了好久,最後也壽終正寢。

    以上兩類人都是打工仔,肯定對董事長的位置沒有太多想法。周勃陳平他們幹掉諸呂,大權在握,也沒想過要自立或者立個年幼的傀儡,而是找了漢文帝,也說明這些人打工打得很認真,也確實希望集團能夠做得好。

    韓信屬於第三類,即團隊擴張階段入股的股東。

    韓信算是技術入股,入股之後開闢分公司,一度分公司比總公司還強大。其他還有英布、彭越,算是帶團隊入股的,還有韓王信、張耳、吳芮這些人,後來董事長收回股權的過程中,反抗的全部被滅了。

    所以,韓信也不是必死。學學吳芮張耳,早點交出股權安心打醬油,就沒事。

    而是事實上,韓信差點做到了。最後韓信是被呂后誅殺的,雖然說劉邦呂后是夫妻店,穿一條褲子的,呂后這麼做肯定有劉邦都默許,但考慮到呂后後來的所做所為,她誅殺韓信,可不僅僅為劉邦考慮,更為自己考慮。

    其實,真要說重要性,曹參周勃英布彭越陳平的重要性,可能比不過蕭何韓信,但絕不比張良低。

    另外一個段子裡面,論功就是蕭何第一曹參第二了,而這個其實更靠譜,因為蕭何是第一任宰相、曹參是第二任。

  • 4 # 失去航線的孤舟

    關於韓信被殺,《史記》記載,韓信曾經與原來的部下陳曦密謀,陳曦在外起兵,自己則為內應。後陳曦果然叛亂,韓信密謀,擊殺呂后及其皇子。後因家中僕人告密而洩露。韓信被蕭和誘騙至皇宮而被殺,後滅其三族,蕭和於心不忍,將其一子交於蒯徹送至海南。劉邦平叛回來,呂后將此事告知,劉邦聽後,“且喜且憐之”。

    韓信是否真的謀反,存在一些重大疑點,至今在史學家都有爭議,韓信謀反了,呂后為什麼要誘騙韓信,為什麼直接派兵將其絞殺?蕭和為什麼於心不忍?劉邦為什麼聽後,感到高興和憐憫,而不是憤怒?

    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圍後,漢高祖劉邦已進入晚年,太子劉盈年少闇弱,劉邦幾次想廢除劉盈,另立劉如意。漢朝中央內部矛盾開始加劇,外部,異姓諸侯王正當壯年,無時無刻都在威脅著剛剛建立的帝國。張良明哲保身,蕭和則向呂后靠攏,他們都在為劉邦後時代做準備,呂后開始謀求更大的權利,殺功臣是可以立威的,尤其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常常表現出來的是對皇家的不滿,且長期稱病不出,但其才能每個人都是知道的,同樣是帝國的威脅,世事難料,減除隱患是正確的選擇。韓信被殺後,滿朝文武官員無不震動。呂后的權利急劇擴大,劉邦幾次想廢除劉盈,都遭到眾臣的反對,整個朝局不在劉邦的掌握之中了。在某種程度上說,韓信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 5 # 周易研究者

    毛主席曾經說過,槍桿子出政權。道理是一樣的,韓信帶兵打仗是一把好手。蕭何和張良頂多也是個從政的。在古代冷兵器時代,誰會帶兵打仗誰就有可能會奪取天下。而且劉邦因為韓信的到來如虎添翼。因此韓信對劉邦政權的威脅是非常大的。

  • 6 # 不是月季是玫瑰

    首先,從這三人的身份來看,漢朝建立之後,蕭何為相國,封酇侯;張良急流勇退,只得一個留侯的封號及食邑;而韓信初為齊王,後為楚王,再後為淮陰侯,其官職為大將軍。從這些可以看出來,韓信手握兵權,完全有能力反,反觀蕭張二人只是文人謀士,並不具備反漢的資本。

    其次,打天下靠武將,而守天下卻靠文官,韓信在漢朝建立之後價值就已經不大了,況且他又不懂得收斂,這就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再次,劉邦被困滎陽時,北線韓信卻戰事順利,他連克魏、趙、燕等地,接著又佔了齊,欲自立為齊王,就派人稟告劉邦求封說:“齊人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邊又與楚相鄰,如果不設王,就難以鎮撫齊地。望能允許我為假齊王。”劉邦當時開口大罵,後在陳平提醒下改口封韓信為齊王,暫時緩解了漢內部矛盾,就像東漢苟悅曾有一句極為中肯的評價,他說:‘取非其有以予於人,行虛惠、而獲實福。’雖說劉邦當時用的著韓信,違心封了韓信為齊王,但他與韓信的隔閡卻就此產生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漢朝建立後,劉邦想要一個穩定的政權就必須剪除各諸侯,所以他先把韓信降為淮陰侯,韓信降為淮陰侯後對劉邦極度不滿,他感覺跟樊噲等匹夫處在同一位置是恥辱,他攛掇陳豨反叛,準備跟陳豨一起裡應外合推翻劉邦,但被家臣告發,最終被蕭何跟呂后一起騙入長樂宮中砍殺,誅三族。

    韓信,蕭何,張良屬於不同型別的人,蕭何與劉邦屬於死黨,張良最初的目標是滅秦封侯,這兩件事完成後就已經覺得滿足了,而韓信不同,他不滿足於侯位,有更大的追求,這就導致他跟劉邦屬於對立面。

    韓信的死有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就像他在死之前所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如果韓信再謹慎點與陳豨兵變成功,那歷史就是另一種樣子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7 # 我愛廿五史

    從三個的出身和行事作風就能看到三人的結局

    張良本身為南韓的貴族,祖先五代相韓,秦滅南韓後,張良在全國各地流亡組織反秦義士刺殺秦始皇,就是為了國仇家恨。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張良隱姓埋名,尋找機會推翻秦朝的統治。在漢朝建立過程中,劉邦稱他“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良是戰略軍事家,不掌兵,不涉及兵將的調動,只是做出建議由劉邦來做決定,是參謀長的職務。而且張良的行事作為就保持在這帷幄之中,從未越界,對皇權沒有任何威脅。漢朝建立後,大仇的報,得償所願後就退出權利中心,從而得以善終。

    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縣吏,是聯絡官與民之間的紐帶,本身就有一種謹小慎微,察言觀色,調和矛盾的作用。蕭何也是一直以這種紐帶形式存在與漢朝的建立過程中。起義之初讓沛縣的人才圍繞在劉邦的周圍,有了最初的班底。隨著劉邦的實力越來越強,就開始為劉邦坐鎮後方,積蓄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保舉韓信,為漢朝建立做出卓越的貢獻。漢朝建立後,蕭何這種謹小慎微,察言觀色的品質開始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首先是自汙,讓劉邦放心,又幫劉邦除去韓信,加強了皇權。蕭何就是以這種謹小慎微,察言觀色的行事作風得以善終。

    韓信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早年的貧苦生活讓韓信又一種必須出人投地,封侯拜相渴望。韓信在項羽麾下得不到重用而投奔到劉邦帳下,終於憑藉自己高超的軍事才能封為齊王。可能早年的困苦生活在韓信心中的印象太過深刻,雖然已經擁有很多,總還想要得更多才有安全感。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才能讓自己更踏實些吧。其實韓信只想要得跟多,但是無止境的貪念終究會摧毀一切。

  • 8 # 腦洞趣味歷史

    開端

    西漢初年,劉邦登基稱帝之後,決定舉辦一場慶功的宴席,犒賞群臣。

    洛陽西宮

    金漆雕龍寶座上,坐著一位年過半百的老者 ,他握著手中的爵杯,望著臺下熱鬧的情景,半眯著眼,彷彿陷入回憶睡著打盹的老人家。

    底下,群臣席坐兩旁,各自面前擺著一張案臺,臺上是各種美味佳餚、瓊漿玉露。角落裡的香爐上點著檀香,不一會殿堂內便雲煙繚繞。伴隨著樂師鳴鐘擊磬,悠揚的樂聲在大廳響起。舞姬在殿堂間翩翩起舞,只見得衣袖飄蕩,婀娜身影在煙霧裡若隱若現,宛如天仙下凡,端得是顧盼生姿。放眼望去,群臣或交頭接耳,或望著殿中風姿綽約的麗人兒,只是若仔細看去,所有人都悄悄地用餘光注視著臺上打盹的老人。

    忽然,一聲輕咳在這熱鬧的宴席上想起,那微弱地聲響,迸發出了比聲響表現出的大得多力量,底下所有的人都停下了自己的事,整齊劃一。然後,又齊刷刷望向了王座上的老人。

    老人放下了手中的酒爵,睜開眼掃了掃臺下,只是此刻,那雙眼裡充滿了威嚴。他看著臺下恭敬的模樣,十分滿意,道:“剛剛,朕思考了一個問題,想問問你們,你們要如實回答。你們覺得我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麼。而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麼?”

    群臣啞然。若是過分貶低項羽,那麼陛下以前的失敗就顯得更加丟臉了;若是談論天命所歸,那麼陛下恐怕不僅不會高興,反會覺得自己迂腐循舊了。

    正當眾大臣還在思考聖意何為的時候,高起、王陵上前一步,整了整衣冠,拱手致禮道:“陛下,您之所以可以獲取天下是因為和您一起打天下的人都可以獲得封賞,是對大家有利的。而項羽殘害有功的人,令有才華的人所反感,所以失去了天下。”

    劉邦看了看二人,說:“坐下吧,你倆說得沒錯,只是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之所以能夠獲取勝利,在於三個人。論謀略佈局,統籌規劃,我比不上張良;論治理國家,安定後方,籌集物資我比不上蕭何;論統帥士兵,決戰取勝,我不如韓信。我能夠獲得他們三人,讓他們各盡其才,才是我取勝的理由。”

    眾大臣”仿然大悟“,急忙稱是,開始歌頌陛下何等慧眼識才,知人善用。

    相處

    韓信和劉邦相處的風格:

    1、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韓信卻在北路戰線上順利進軍,勢如破竹。

    韓信平定魏趙燕齊過後,給劉邦上書:“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

    劉邦看到這封信,嗯?什麼!天下尚未平定,就敢要挾我,讓我給他封賞,這不是想造反是什麼,如此野心勃勃,是想做什麼?這以後還不反了嗎,不能慣!

    蕭何、張良此時的反應是規勸劉邦暫時答應,安撫韓信繼續打項羽。

    這便是韓信必死的第一條理由:韓信有封王自立的野心,張良、蕭何是聰明人,對封王沒興趣。

    2、項羽兵敗被殺後,劉邦便趕過去,奪了韓信的兵權,後來又藉著有人告發韓信謀反的名義,把他押解到長安,敲打他要安分。

    並且把韓信從楚王貶為淮陰侯。

    韓信被貶之後並沒有安分,他表現出了對劉邦的不滿,並且非常明顯,連和那些其他劉邦分封的諸侯在一起時都會覺得恥辱。

    這就是韓信必死的第二條理由:自視甚高,太過驕傲,把對領導的不滿清清楚楚表現了出來。

    3、沒有韓信之前,楚漢爭霸的結果是一面倒,劉邦幾乎陷入絕境。但當韓信統軍以來,局勢迅速逆轉,可以說劉邦的天下正面戰場的功勞韓信佔了大半。

    作為開國君主,在士兵中的聲望不如下屬,功勞更無法使人信服,這就成了功高蓋主。

    封賞方面,以韓信的功勞,楚王遠遠不夠,可這天下是姓劉的,封賞不足被人非議,封賞多了,這天下就不姓劉了。

    這是韓信必死的第三條理由:功高蓋主、賞無可賞。

    劉邦笑道:“那將軍覺得,我又能統領多少兵馬呢?”

    韓信正色道:“陛下統領十萬兵馬沒有問題。”

    劉邦內心崩潰,這是在說我沒有軍事才華吧,我貴為天子,竟然如此說我,哼。

    按捺住內心的咆哮:“那麼,將軍之能可以統領多少士兵?”

    韓信頓了頓,提高了聲音。說:“當然是越多越好。”

    恩?越多越好,你這是不滿足現在的地位嗎?但你還不是被我領導。劉邦想到這兒,高興道:“那麼你這麼有才華,為什麼還是被我管轄。”

    韓信恭敬地說道:“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卒而善於領導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這就是韓信必死的第四條理由:能力超出了領導的管轄,就變成了威脅。

    5、陳豨叛亂的時候,劉邦御駕親征,韓信卻託病請辭,沒有去,而且韓信和陳豨關係密切,這就不得不令劉邦猜疑了。

    這就是韓信必死的第五條理由:臨戰抗命,和反賊存在關聯,在劉邦眼裡等同反叛。

    蕭何、張良

    蕭何:

    1、有這樣一個人,他平日裡,遊手好閒,好高騖遠,眾人皆認為他沒有出息,唯獨蕭何對他另眼相看,屢次幫助。

    後來,他成了小小的亭長,而蕭何不久前才拒絕了來自御史的提攜。

    後來天下大亂,烽煙四起,這座小縣城也發生了起義。憤怒的群眾推翻了平時魚肉鄉鄰的縣令,問題來了,接下來又由誰來帶領大家去走這樣一條風險極高的起義道路呢?

    蕭何想了個辦法,他邀請了九個沛縣最有名望的人,出來透過抓鬮的方式決定誰來領導沛縣的革命。因為,蕭何在當地的聲望很高,就有人提出:“蕭功曹在沛縣為官多日,大家彼此都非常熟悉,平日您待人接物非常親切、熱情,處理事情有理有據,大家都非常信服,這個位置也只有您能勝任了。”

    蕭何就推辭到:“此事,當順應天意,大家將各自寫好心中的名字放入盤中,我們從其中選擇到誰,就由誰來統領沛縣。抓鬮的人就由劉邦擔任吧。”

    當最後抓鬮的結果出來了,上面的名字清楚寫著他的名字,蕭何趕緊說:“劉邦,你看這是天命所歸,平日裡你為大家所敬重,就切莫推辭了。”劉邦還想還想著拒絕,蕭何立馬抓起剩下的竹簡扔了出去,劉邦見狀,只能應允。

    後來,劉邦知道了,這是一出蕭何導演的,為了讓自己成為團隊管理而排演的舞臺戲,上面所有的竹簡上都刻制著自己的名字。

    2、貪汙

    劉邦在和項羽征戰的過程中,後方建設基本在蕭何一個人手中,蕭何的威望比他大得多,對於政治家而言,防患未然遠比亡羊補牢來得輕鬆,他睡在臥榻上的時候,體驗過權力的美妙,自然會擔憂失去。

    後來,陳豨、韓信、黥布因反叛罪名被殺過後,劉邦眼中最大的刺成了蕭何,而蕭何也看出了劉邦的憂慮。

    於是:

    1、辭讓封賞不受,把家產、資財全都捐助軍隊。

    2、敗壞自己的名聲,主動拉低自己在民眾裡的聲望。

    3、購置田地住宅必定處在貧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園不修築有矮牆的房舍,告誡自己的後代,有能力,就如他般節儉,沒能力,也有個安身的地方,不至於被奪走。

    蕭何是一個非常聰明、瞭解劉邦的人,他知道劉邦對他的顧忌,也知道只有去針對顧忌打破劉邦的猜疑才能明哲保身。與其說,他是用名聲去貪汙,不如說他是用貪汙來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延續,他成功了,用他的智慧,做了那個時代少有的功成身退的開國功臣。

    張良:

    張良一生居功至偉,可他沒有醉心於權術,只是單純把自己當做了一個謀士。

    1、警醒、勸勉。當劉邦入主咸陽,痴迷享受的時候,大家的勸諫劉邦全然不當回事,唯獨張良一針見血使劉邦幡然醒悟過來。

    2、忠義。張良本打算去侍奉韓王,臨走時還把劉邦賜予的珠寶為劉邦買了個漢中的安穩。當項羽打算進攻劉邦時,又獻策讓項羽去攻打齊地,給了劉邦緩衝的機會。

    3、沒有政治野心。張良的書生形象從始到終都是如此,他是那種謙讓功績,盡心輔助,不沉迷名利的型別。一個有幫助,沒有威脅的謀士是君主所喜愛的。

    4、不摻和權謀內鬥。在針對異姓王叛亂、太子之爭這些內鬥過程中,張良沒有過度參與,儘量使自己符合道義,使得自己在衝突中得以脫身。

    5、知足。劉邦曾經給過張良三萬戶人口的龐大封地,張良謙讓的拒絕了,只要了自己和劉邦相遇的地方為封地,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

    6、激流勇退。張良及時選擇了功成身退。

  • 9 # 白露為霜65799235

    一,向來帝王都更猜忌武將,因為武將會打仗,尤其韓信是那時代最能打的。

    二,韓信有過前科,比如在齊國差點獨立,求封齊王,劉邦召喚時遲疑不前等等。

    三,劉邦兵敗還夜奪韓信兵權,降封韓信為侯等等。

    這些都是惡性迴圈,劉邦不擔心韓信才怪。

    而蕭何,張良,深諳君臣之道,為了保命都有各自的措施,比如蕭何,採用自汙的手段。

  • 10 # 老王174820366

    那兩個只能依附別人賣力,沒有單幹的能力;韓信具有獨立指揮軍隊的能力,並且天下無敵,一旦單幹,對任何人的威脅都是致命的!所以必須死。這叫懷壁其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街看風流山川故年久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