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完美MOM
-
2 # 六月的幸福生活
看情況吧。
如果只是小朋友間的小打小鬧,都不是故意的,也沒有出現受傷的情況,我不會過多的加以干涉,讓他們自己去處理。畢竟他們的感情很簡單,鬧一會,搞完了,又都忘記了,一下子又能玩到一起去。
如果是別的孩子有意無意針對我的孩子,或者就是想欺負他,那我肯定會讓老師,對方家長知道這件事,並且該教育的就得好好教育。當然,我也會教我的孩子,如果再發生這種情況,必須給我打回去,他自己本身也應該要勇敢起來。因為有的熊孩子吧,不聽教育,說不定還要繼續揹著老師,家長做壞事。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了,自然就不怕被人欺負了。
反正善良也要有善良的底線,
不惡傷他人,不委屈自己。
-
3 # 足彩一一哥
你很難說清楚小朋友們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
有時候他們乖巧懂事,知曉禮貌;而有時候他們又橫衝直闖,肆無忌憚。
小朋友們一邊在我們成人制定的法則裡嘗試遵守和學習,已獲得肯定和贊同,另外一邊在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認知這個世界。
“欺負別人”只是孩子們展示他們探索“社會人際關係”的一個方式,能理解嗎?我為什麼加引號,因為這個概念,他們還沒有,但是你我,這些成人已經有了。
他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認知世界,無疑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少結果是違背成人法則的。比如:以暴制暴!
我們人生中第一次的欺負,只是對成人世界的簡單得模仿,是無意識的!
為什麼那些父母關係中存在暴利的家庭,孩子更容易對人引發暴力傾向?因為無意識得模仿為他培養了“暴利可以解決問題”的認知!
而“你打了我,我就是要打回去!”
而孩子第一次對被人欺負的反應,大多也都是迴避型的,為什麼,因為他們顯然還沒有意識到“被欺負”,“被欺負”這個概念由也是成人法則裡面的。
不好意思,而說了那些:“你打了我,我就是要打回去!”的孩子們,顯然是已經受到了成人意識的灌輸之後才有的!
那麼第一個點來了:小朋友們的世界是單純的,他們的嬉戲打鬧是對這個世界的探索認知,在認知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而這些磕磕碰碰,每個孩子因為對“受欺負”的意識不同而理解不同,那成人站在自己世界的法則標準裡,要求孩子“反擊回去”,顯然是行為的綁架。怎麼辦?首先,每個家長自己要先做一個好老師,有爭議的地方先向我報告,讓我帶領你去認知這個世界,探索世界和問題的解決之道。
第二,顯然忽略了孩子們的性格,讓每個人處理問題的方法變得單一。像柏邦妮那樣,回憶起她童年受欺負的遭遇著實讓人覺得心酸委屈,但是她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她就是柔弱安靜的人啊!那時候的她如果是現在的她,一定會反擊回去,但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就是那時候的她——(孩子的時候啊)。如果當時的她是暴躁狂熱會反擊的,那麼今天的她可能不是範甜甜,但至少也不會今天坐在這裡安靜分析,起來說個話都會臉紅心跳的她啊!正方的論點就是:不管遇見了什麼欺負,我們都要以暴制暴,打回去,卻沒想到,有些人她天生就是不愛鬥爭愛和平,就是寧肯沉默也要平靜啊!反抗的方式有很多種,為什麼非要變得只有簡單的“以暴制暴”呢?
-
4 # 家庭育兒導師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曾經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事。
有兩個小朋友,我們叫a和b。倆人經常在一起玩。孩子在一起玩,小打小鬧的都很正常。a更愛撒嬌些,一覺得自己佔了下風,就抱著媽媽訴苦,說b欺負了他。情緒過了兩個小朋友又在一起玩耍。一次又一次的,孩子轉頭就忘記的事情,一件件累積在小朋友a媽媽的心裡。
有一天,兩個孩子放學後在幼兒園玩耍。倆人因為一個輪胎爭搶了起來。a大聲叫媽媽。a的媽媽瞬間衝過來,一把推倒了小朋友b,並指著倒地的b說,我都忍你很久了,你為什麼總是欺負我家a。
而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的b媽媽是怎麼做的呢?他扶起倒地的兒子,輕聲說,阿姨不小心碰倒了你,疼不疼啊?孩子被嚇懵了,並沒有說什麼。她為兒子彈彈身上的土,抱了抱他說,阿姨身上的紅色小怪獸逃出來了,我們離開這裡,讓她冷靜一下,綠色的小怪獸會來救她的。晚上,雙方的媽媽微信交流,而後,b媽媽才跟老師說了這件事,她想表達的是,希望老師多觀察下b會不會因此出現異常的情緒,沒有責備一句,a和他的媽媽。最終,a的媽媽跟孩子b道歉了,結局也算圓滿。聰明的父母總能化腐朽為神奇。
這件事情,我們成人應該反思。我們說的欺負,很多時候對於孩子來講,真的是欺負嗎?
還有一次媽媽們在一起聊天。一個媽媽說她兒子特別喜歡和一個孩子在一起玩,那個孩子喜歡動手,倆人經常鬧的臉上掛彩。媽媽問我怎麼辦好?我問她,孩子告訴你這件事情的時候,情緒是怎麼樣的?她說,說起這個她更是不能理解,覺得兒子是不是傻,講起這事,既然還覺得好玩。
那就對了!對於孩子而言,這只是遊戲,並不是欺負,家長們給孩子的遊戲可以提供些更為安全的建議,為朋友間的矛盾出謀劃策,卻不要輕易干涉,請隨時記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要教會孩子自己來處理和朋友間的問題。人生路漫漫,他得學會自己走。
作為家長不要隨意給孩子灌輸欺負這個詞。這會讓孩子無形間變的膽小,怯懦敏感,衍生出低自尊。
-
5 # 靜等花開1206
現在有的家庭對孩子太過嬌慣,在家一不順心,就對大人發脾氣,嚴重者還動手打人。等上學後,也是天天唯我獨大,遇到不開心或者給同學有衝突,就動手打人,一點素質教養都沒有。
我覺得孩子在校被小朋友欺負,一定要告訴老師和家長。告訴老師,是為了讓老師對打人的孩子引起重視,避免他多次打人。告訴他的家長,也讓他的家長知道他們教育的失敗,儘早改變教育方法。也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態度,我們也不是就隨便讓欺負的人。
我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個女兒特別喜歡咬人,班裡很多孩子都被她咬過。有次我女兒的手被咬的特別嚴重,我給她們老師說了,她老師好像也沒辦法,說是給她們家長說了幾次都不起作用,只能嚴家看管。最後我就去告訴了她的家長,當時她爸爸還當著我的面訓斥他女兒。不過後來這女孩還真不咬人了。
孩子被欺負,找老師和家長還有一點好處,就是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重視,我們父母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遇到什麼事都要給我們父母溝通,我們可以商量一起解決。如果孩子被欺負家長不管不問,這會給孩子心裡留下陰影,感覺父母對他不夠關心重視。
-
6 #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如果問題不大,我會引導我的孩子自己解決,不用透過家長;如果問題嚴重,那就有必要我們一起協商解決了。
但我的做法是先聯絡家長私下解決,解決不了再找老師協助。
我的兒子淏仔現在是上三年級,到目前為止,他從沒與人發生過矛盾。
只有一件小事當時比較困擾淏仔。
那是在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求每個學生做個姓名牌放在桌子上,既方便老師認識學生,也方便學生之間互相認識。
可是,過了沒兩天,淏仔的姓名牌就被他後桌戳壞了!
用鉛筆戳的一個洞一個洞的,戳爛了。
淏仔很鬱悶的拿回家,讓我再給他做一個。
我是不能教給淏仔戳回去的,這是以暴制暴。
我告訴淏仔,讓他對後桌說“不許戳!我不喜歡你這樣!”以此表達他的立場,表達他的不同意。
可是第二天淏仔回來對我說,後桌根本不聽,又戳了幾個洞。
於是,我直接聯絡了後桌的媽媽,告訴她這件事。
(網路圖)
這事兒已經過去兩年了,當時我具體怎麼說的記不清了,但是大概的意思就是:
“孩子小,淘氣,覺得好玩兒,是可以理解的。別批他更別罵他,和他說一下這件事影響到同學的心情了,這樣不太好。如果他還繼續戳的話,那麼就需要他幫淏仔做一個新的姓名牌,以教他承擔責任。”
好在後桌的媽媽非常明事理,她很配合的說:“沒問題。”
結果,又過了兩天,淏仔又拿回來了一個戳爛的姓名牌。
我把這個姓名牌拍照發給了後桌的媽媽。於是那天晚上,他媽媽拉著他一起,給淏仔做了一個新的姓名牌。
從此以後,後桌再沒戳過淏仔的姓名牌!
我在想,如果後桌的媽媽不配合,我就會找到老師,讓老師監督這個孩子幫淏仔重新做個姓名牌。
因為只有當孩子意識到犯了錯誤是要承擔責任的,那麼下一次他還想繼續破壞的時候,他就會想到我要付出時間做個新的承擔責任,那麼自然他就不會給自己找麻煩了。
-
7 # 家校一線
孩子調皮是天性,玩耍中打打鬧鬧在所難免。孩子嬉戲中的打鬧,並無惡意,只是調皮過頭,鬧的不開心。這種情況下的孩子,不管是吃虧還是佔便宜,他們大多是今天惱了明天好了,“好了傷疤忘了疼”,事後又湊在一起,幾個人“親得像是幾個軀體同一個腦袋”。這種摩擦的事兒,家長不要干涉,最多囑咐或者提醒孩子玩耍要注意身體安全。否則,家長的插手,有可能會使小碰撞升級為成人間的矛盾,甚至血腥慘案。前不久,某校9歲男孩在廁所被同學的爸爸殺害,就是慘痛的教訓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三番兩次被人欺負,怎麼辦?
孩子成長中被凌欺的現象並不乏見。常見的有——
1. 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年齡相差無幾的孩子,仗著自己個高、力大,對年小力薄的孩子三番五次捉弄或者動粗。
2. 以多欺少。孩子糾集在一起,“兩人成虎,三人為患”,惡事連連,經常對其他單個孩子實施凌欺。
這樣的話,家長就有必要干涉,根據事實情況,酌情處理,或者向校方反應、向其家長說明情況,以求管教,警告那樣的孩子停止侵害。倘若造成傷害,堅決直接走法律程式處理。
還有一種極其少見的情況,一個比自家孩子小的“愣頭青”,居然經常把一個大的孩子打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也不要去向老師或者那孩子的家長反應,直接告訴孩子,老虎溫順,是尊重規則;對不按套路出牌的人,該發威的時候就要發威,直接鼓勵他打回去,讓欺負他的孩子知道,“四楞木頭不從圓眼過,不知厲害、不知世間還有規則!”
回覆列表
大寶小時候我會這樣想,並且有時也是這樣做的。
現在覺得是錯誤的。
首先不要有“被欺負”這個概念,這是一種受害者的心態,加重這個詞會讓孩子倍感委屈,就事實描述:“打”。
其次是要多從自己方面找原因,是因為自己妨礙到別人了?如果是自己錯在先,要改掉自己的。
再次,如果是無端被打,先不要干涉,看孩子自己是什麼反應:
1、如果知道抗議和保護自己,那麼也不需要大人做什麼。
2、如果一味忍讓,一般只會被打得更多。要告訴孩子這些應對策略:大聲抗議,不行的話,勢均力敵的情況就要還擊。如果力量懸殊太大,要躲開,告訴父母或老師。
平時還需做好以下幾點:
1、平時要帶孩子加強身體鍛鍊,強壯的身體也會有助於強壯心靈的塑造。
2、平時不要讓孩子處處養成依賴習慣,也就是不要經常包辦孩子,那樣孩子遇到困難回往父母身邊躲,想要父母幫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