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葉城

    吳承恩 出生於一個小官吏降為小商人的家庭.他除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一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後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正,忠於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里的才子竟名落孫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懷著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後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擊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不僅付資無由,而且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為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為“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痴?”

    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願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他厭惡腐敗的官場,不願違背本心,對黑暗的現實持否定態度。他在《二郎搜山圖歌》一詩中寫道:“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惜。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認為“民災”的形成,社會現實的醜惡,原因就在於統治者用人不善,讓“五鬼”“四凶”那樣的壞人當道。他想“致麟鳳”,行“王道”,扭轉乾坤,但是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只能空懷慷慨,撫事臨風嘆息。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裡領回六鬥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品嚐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 2 # 聽雨雅軒

    吳承恩(1510?——1582?)明代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懷安山陽(江蘇淮安)人。他生於一個有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 3 # 首席好書推薦官

    樓上說的已經是主要原因了,沒官做,又沒田種,再說讀了一輩子書也不會種田,再加上古代寫小說沒有版稅稿費,如果放在今天,吳承恩將會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錢的作家,應該沒有之一

  • 4 # 八零兔

    吳承恩死因:貧老以終。

    吳承恩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貧老以終。

    吳承恩的詩文 “率自胸臆”“師心匠意” ,據現存240餘首詩歌詞曲﹑障詞及頌讚來看,除一些障詞﹑頌讚屬於應酬外,大多極富有歷史﹑文學藝術價值。

    1529年(嘉靖八年),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得到葛木的賞識。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吳承恩人到中年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

    1551年(嘉靖三十年)吳承恩接任河南新野縣知縣。修建行臺察院,尊經閣,增修儒學,表彰貞節,興辦水利等德政事蹟。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周遊湖南新化(古梅山)賣文寫書為生。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浙江長興縣丞,常與友人朱曰藩豪飲,寄趣於詩酒之間,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有往來。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終因受人誣告,“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活了大約83歲,晚年在貧窮中逝世。

    吳承恩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然而科舉不利,至中年始為歲貢生。60歲時出任長興縣丞,又因與長官不諧,拂袖而歸。後又聘任過荊王府紀善。

    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創作《西遊記》。

  • 5 # 大洋手記

    吳承恩是淮安人,祖籍安徽,是大明朝時期的邊緣知識分子。在當時以官本位為主的中國,不為人所知。他經歷了弘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五個朝代,主要的活動時期還是在嘉靖和隆慶兩個時期。他當時創作的《西遊記》也是在對朝廷表示自己的不滿。

    吳承恩生活在商人家庭,而明朝的那個時期,商人的身份是很低下的,從小家境貧寒的他被寄予厚望。而吳承恩也確實 不負眾望,聰穎華人,在當地還有小神童的稱號。《淮安府志》中記載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及群書,為文下筆立成。吳承恩八歲的時候就得知府大人的賞識准許他去自己的書院裡面讀書,可見吳承恩小時候有多被欣賞。吳承恩還有過目不忘的技能,他不喜歡死記硬背八股文,卻對神話魔鬼的故事十分感興趣。三十歲左右的時候,他蒐集的奇聞異事就已經很多了,這也為《西遊記》打下了基礎。

    不想造化弄人,吳承恩直到五十歲才考上後補貢生,五十一歲才當上七品知縣。本以為晚一點年齡大一點也沒關係,只要可以施展抱負。可沒想到吳承恩卻在五十六四的時候被下調去做八品縣丞去了,沒兩年又讓人誣告結束了官場生涯。可能是他真的不懂為官之道,又或者他確實不是做官的料,也可能是當時朝廷真的是太過剝削和壓迫。短短几年官場,他徹底厭倦了,辭官回了老家,賣文為生。

    吳承恩有著和李白相似的懷才不遇,也有些許的自愈清高。有文采,也自命不凡,所以這些凡人凡事人情世故才不入他的眼。當然,吳承恩借《西遊記》諷刺當時局面也不是什麼暗喻了,這已經是得到大眾的認可了。而《西遊記》中對道士的形象多數描述不堪,並不是他對道家有什麼偏見,而是對當時皇帝對道家痴迷成癮,導致官場風氣偏移。

    以下供參考

    1529年(嘉靖八年),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得到葛木的賞識。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吳承恩人到中年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

    1551年(嘉靖三十年)吳承恩接任河南新野縣知縣。修建行臺察院,尊經閣,增修儒學,表彰貞節,興辦水利等德政事蹟。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周遊湖南新化(古梅山)賣文寫書為生。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浙江長興縣丞,常與友人朱曰藩豪飲,寄趣於詩酒之間,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有往來。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終因受人誣告,“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活了大約83歲,晚年在貧窮中逝世。

    吳承恩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然而科舉不利,至中年始為歲貢生。60歲時出任長興縣丞,又因與長官不諧,拂袖而歸。後又聘任過荊王府紀善。

    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創作《西遊記》。

  • 6 # 珂珂1383

    兩個字,窮唄,窮能餓死人的,沒有飯吃,生病了沒錢看。四歲的時候就家庭經濟困難,生活不平順。自幼雖然聰慧,但是生活困頓,官場科舉腐敗,後來考取歲貢生也已經年近五十,但因被人誣告而辭官。晚年生活更是不平穩,境遇拮据,靠賣詩文為生。如果沒有這些境遇我想也沒有《西遊記》的問世吧。

    兒子也夭折了,可能就是因為沒錢看病,沒錢吃飯。他也算是活的比較長了,八十二歲無疾而終。

    這一切都歸功於封建社會統治的腐敗,科舉制度的不合理。

  • 7 # 夕子宛然

    吳承恩,少負才名,喜讀志怪小說。

    老先生仕途不暢,四十四歲才中進士,次年才得以補新野知縣。做了兩年左右,興修水利,興辦教育,體恤百姓。這樣的官員,自然不大可能貪腐,也不可能和晚明的貪官汙吏苟合一處,所以不久被罷官。

    中間賣字為生。十幾年後才補長興縣丞,八品官,相當於今天縣糧食局,水利局,工商局長。依然不改秉正本性,與猾紳為敵,專利百姓,自然撈不著油水又得罪人。

    斯時,西遊記陸續刊世,深受士農官紳喜愛,爭相傳閱,一時洛陽紙貴。為古代人乏味的生活增添了無窮色彩。但是彼時尚無刊權版稅稿費一說,寫的再好,再多人看,也沒有任何收入。吳家雖然是經商富戶,但吳老先生本人讀了大半輩子書,又不善經營,官做的又太小,關鍵是不貪,所以祖宗基業耗盡,入不敷出,最後貧病而亡。

    但老先生有中國古代文人慎獨的氣質,不趨炎附勢,君子固窮,雖然曰子清苦,卻自得其樂,一部《西遊記》讓他名垂青史,也為中華傳統文化留下了璨燦的瑰寶,夫復何求。

  • 8 # 流浪小販

    吳承恩(1500年--1582年)祖居漣水,遷居淮安,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吳承恩是大明帝國停滯期的一位邊緣知識分子,在以官本位文化流行的中國,不被當時的人所知,他寫《西遊記》也是表達對朝廷的不滿。他在世的這段時間經歷了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五朝,但他主要的活動還是在嘉靖、隆慶兩朝。吳承恩的父親吳銳是個小商人,要知道在明朝商人身份是很低下的,家境清貧,父親對吳承恩寄予厚望,而且吳承恩也確實聰穎過人,據說在當地還有小神童的稱號,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淮安府志》中有記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文下筆立成。”八歲之時就得到知府葛木賞識,讓其到自己的書院讀書。可見小時候吳承恩的才華有多高。但他不喜歡死記硬背的八股文,對神魔故事就非常感興趣,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經十分多了,這也為他寫作《西遊記》打下了基礎。吳承恩可惜造化弄人,吳承恩一直到50歲才得到個候補的貢生,51歲才當上正七品的知縣。原本以為自己雖然年齡大了點但是也可以一展抱負,可能是自己不懂為官之道,確實不是做官的料,也可能是當時朝廷太過壓迫、剝削、宵小作祟,以至於在他56歲之時就被下調到長興當個沒實權的八品縣丞去了,俸祿等也要差上許多,後面沒當兩年縣丞又被惡人誣告,也就短短的8年官場生涯裡,他就徹底厭倦了,一氣之下辭去官職,回老家去了,晚年窮困淒涼,靠賣文為生,享年82歲。由此可見吳承恩是個典型的懷才不遇,和李白有點相像,不過從吳承恩的成長來看應該也是有些許清高,因為自己有文采,所以自命不凡,凡事間許多人情世故都不入他的眼,這也是官場不順的原因吧。更多的是他痛恨當時社會的官權相互,為真正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重用而感到憤怒。吳承恩是個時代的鬥士,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文字的來體現當時的黑暗和官場的中的種種不是,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也可見膽子之大。吳承恩借《西遊記》諷刺明朝當局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更不是什麼謬論,而是得到普羅大眾的認可。《西遊記》中,道士的形象多為不堪,並非吳承恩對道教本身有什麼偏見,而是他對皇帝痴迷道教從而上行下效的官場風氣不滿。吳承恩另外《西遊記》裡處處見人情,觀音菩薩請太上老君派下屬考驗唐僧師徒是人情;仙佛不經請示便幫孫悟空是人情;唐僧護短豬八戒是人情;觀音菩薩幾次三番饒恕孫悟空是人情;觀音菩薩答應孔雀大明王菩薩懲罰人間帝王是人情;所有妖王犯錯卻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是人情;奎木狼思凡下界被擒回去到太上老君處燒火,但沒幾天又官復原職是人情等等。太多太多的人情,可很多事壞就壞在人情上。《西遊記》雖然表達了憤怒也體現了吳承恩君渴望“君賢臣明”的朝廷風氣,《美國大百科全書》認為它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全書以唐朝玄奘大師去天竺學習的事蹟改編而成,師徒共歷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融合了佛、道、儒三家思想!雖然是神話故事卻也一點不失人情味,怪不得被後世之人評價如此之高!就我而感,感覺說的孫悟空就是吳承恩本人,一開始大鬧天空代表著他想渴望改變當時的社會制度,而路上所遇的妖怪都是有背景的也代表著他在職場中一直被打壓,而為非作歹也起自官宦之家,官官相護,等等。

  • 9 # 蘇耿仁蘇氏資訊平臺

    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

    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擊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為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為“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痴?”

    吳承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裡領回六鬥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

    品嚐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

    一生窮困的吳承恩,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遊記》後,帶著悲喜交加的心情,約於萬曆十年離開了人世。

    他雖然終身未能騰達,但他和他的《西遊記》,在中國學史上取得了光輝而崇高的地位,永將光照千秋。

  • 10 # 聲馨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約公元1500一一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今江蘇淮安)人。

    ″童年時代就以文才聞名於淮安一帶″。是為人稱道的"神童″。吳承恩為人性格比較率直、倔強、不善阿諛奉迎。他在科舉上很不得志,四十歹歲時才得了個"歲貢生″。直至五六十歲時因奉母在家貧居,不得已屈就長興縣丞,但不久就田與長官意見不合,″恥於折腰遂拂袖而歸″。最終貧寒病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認為,北約會在2021年違背原則接納喬治亞,這對俄會造成什麼實質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