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常態變幻無常
-
2 # 海波看歷史
如果說是三國演義中的周瑜確實是心胸狹隘,忌才妒能,沒有容人之量,且性情衝動目光短淺。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能,而諸葛亮又每每料敵於先?最後被諸葛亮氣死,並在死前說出“既生瑜何生亮”的遺憾。一氣: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智取南郡。二氣: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三氣: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有興趣的粉友可以去看一下去。其實這都是羅貫中為了神話諸葛亮,而特意醜化周瑜的。
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而且赤壁之戰,沒有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東風。也沒周瑜借刀殺人和苦肉計,更沒有龐統獻計連環船。有的只是聽從老將黃蓋的建議,而進行的火攻進而消滅了曹操大軍。可以說周瑜是赤壁之戰的指揮者和決策者,黃蓋是獻策和參與者。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31]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張遼、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此段摘自百度百科)
周瑜還被人稱為雅量高致之人。不過周瑜確實英年早逝,死的時候年僅36歲(公元175-210)。王子說幾句題外話。三國裡三大戰役裡有倆大戰役是東吳打的,奠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戰是周瑜打的,埋下蜀漢消亡的夷陵之戰是陸遜打的,而官渡一戰是曹操打的。在羅貫中筆下東吳確實打醬油的,王子表示不能理解。
∠(`ω´*)敬禮
-
3 # 年度電影
首先來說確實看周瑜每次被諸葛亮贏了以後心有不幹,但是最主要他明白諸葛亮是沒有善心的是一個非常恨的人,每次都要佔東吳便宜,佔便宜不算還要給人家背後來一刀!這樣周瑜生氣我覺得很正常啊!這麼說吧,作者寫這個就是要讓後人有這樣的思考,但是一定要明白道理,我估計換了任何一個人都會被氣到的!說一說諸葛亮氣人的地方!1---/首先就是諸葛亮借荊州不還,當然基於劉備一方來說確實不能還,否則沒有可以去留之地!但是基於周瑜一方來說,我都借給你一起打完曹操了,你還拿東西不還!坑定生氣啊,難道說這就叫狹隘?這個一座城市啊,又不是說我借給你一粒米,飛和你要,這樣就說不過去了!2---/話又說回來了,當年小日本侵掠咱們,還說大東亞共榮了,但是咱們很恨他們,難道就說咱們心胸狹隘?這部扯淡麼!當然這個比喻也相當扯淡!個人觀點不喜勿噴!3---/周瑜與諸葛亮可能有交集的時間裡,不管是從家世、聲譽與功業,還是個人才能、儀容、妻室來作比較,周瑜沒有任何一樣遜於諸葛亮,既然沒有一樣比諸葛亮差,又何來有嫉妒諸葛亮的理由呢,可見嫉妒諸葛亮之說是很荒謬的!
-
4 # 歷史鹹談
完全不是,要知道在正史中,周瑜是一個完美的化身,在宋朝和宋朝以前,周瑜在人眼中的地位遠遠高過諸葛亮。
史書《三國志》裡,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讚之,並評價其: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但是為什麼到了我們現在都會把周瑜看做一個心胸狹隘,嫉妒賢能的人呢。這個我們要上溯到東晉,轉變在宋朝,盛行到《三國演義》。
在宋朝,治史之風盛行,諸多文人大拿對歷史的興趣遠超以往。而且當時的儒家理學開始出現發展,也就是那個時候出現眾多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三從四德之類的儒家忠君思想和正統思想。
他們對待三國的看法就是“蜀帝魏賊”。一味的拔高劉備為首的蜀國,過分貶低魏國。而作為和蜀國有過合作但更多是敵對的吳國,肯定是連帶著貶低。作為吳國大將軍的周瑜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樣有著這麼美好的形象。
所以自朱熹的理學開始為儒家領導以後,開始了黑周瑜了,大大抬高諸葛亮。把諸葛亮和周瑜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顛倒過來。之後到了明朝,《三國演義》的寫出和流傳,周瑜的形象徹底在人們心中倒塌。成了心胸狹隘的代表。
但真的周瑜心胸狹窄,嫉妒賢能嗎?完全不是。
《三國志》記載,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雅量高致,氣度恢弘。史載,“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所以說周瑜是一個完美的化身,並不是心胸狹窄之人。
-
5 # 魚包同學
謝官方邀。周瑜在三國正史上應該是最完美的人物之一,他並不心胸狹隘,更不嫉賢妒能,如果要讓我來形容周瑜其人,只有四個字“國士無雙”。以下簡單跟大家一起聊聊歷史上的良臣名將——周瑜。
正宗三國高富帥,天之驕子先說富,周瑜出身與廬江世族大家,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太尉之職。他的父親周異,曾經任職於中央朝廷的洛陽令。正宗的官N代,富N代,這還不算,周瑜還特別的大方,非常有遠見。
190年,“(孫)堅子(孫)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這一年,周瑜和同年的孫策結識, 周瑜慕孫策之名,專程到壽春拜訪。兩人均少年有志,英達夙成,一見如故,便推誠相待。後來周瑜勸孫策移居舒縣,孫策應允。於是,周瑜便讓出靠道邊的大宅院給孫策居住,且升堂拜母,互通有無,年幼相知,世稱為“總角之好”。
有錢有勢,並且落落大方,善於投資。
再說高、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說的很清楚,“瑜長壯有姿貌”,什麼意思?就是高大威猛,並且顏值逆天。
危亡時刻,周瑜挺身而出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統業時,年齡尚小,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這個時候,江東孫吳集團面對的問題是,所有的江東大族都在觀望,隨時都有集團內部一拍兩散的危機,誰來解決?只有周瑜。
周瑜從外地立即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在大家都用賓客之禮對待孫權的時候,周瑜用君臣之禮表示自己對孫權的支援,強勢的告訴江東觀望計程車族,如果不願意跟隨小孫將軍,我就讓他跟大孫將軍走。
赤壁之戰前夕,曹軍大軍將至,能夠幫孫權分擔國家壓力的主要就是周瑜,周瑜首先堅定了決戰的信心,然後提出了自己的作戰思路,更難得是勇於承擔責任,親自帶兵與強敵決戰。
結果我們都清楚了,周瑜擊退了曹軍,至此,三國鼎立之勢初成。
周瑜的氣度令人神往由於周瑜太過年輕,所以統御江東兵馬之時,遇到了不支援、不信任、不合作的問題,最重要的不合作者就是孫堅創業團隊的重要合夥人程普,程普認為自己年長,經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終不與他計較,後來程普敬佩服他,對別人說——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周瑜的交往,就像是喝一杯陳年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這個形容有水平啊,周瑜的氣度如何?由此可見一斑。
如此周瑜,做個總評周瑜如果放在現代,大致是這樣的一個人,三十歲上下就出任集團公司的CEO,帶領公司創造了業績神話,任職的幾年間將公司的原有市場份額增加了兩三倍,並且贏取了全國選美十強的美女,長相是模特級別,性格還溫文爾雅,更難得是他還是一個音樂專家。
這樣的人,為什麼要妒忌別人?怎麼可能心胸狹隘?不知道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人妒忌他,嚮往他吧,比如八百年後的大文豪蘇東坡,那種嚮往,透著文字,撲面而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如果周瑜沒有早死,三國爭鋒會發生什麼?恨不能為孫郎、周郎擋箭。
-
6 # 東方大狂俠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一部是志書,一部是歷史小說。首先我們要分清歷史上的真偽。
《三國志》說周瑜文武雙全且精通音律,人帥藝高有勇有謀,是小霸王孫策的連襟。孫娶江東美女大喬,周娶小喬。後孫策被人謀殺犯毒箭箭傷而亡,臨死把弟孫權託付給周瑜,是東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軍事指揮者。因此赤壁之戰也是吳蜀聯軍的總指揮。人家其實是相當優秀的,老將程普屢次挑釁他,他都不惱不怒,令程普最終拜服!
《三國演義》說周瑜是個氣量相當狹小的人,作者羅貫中不僅是為了書的精彩,通篇都是抑曹揚劉貶吳地設計故事和人物形象,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描寫,當然有一些要做反面人物和失敗的陪襯人物。因此為了宣揚諸葛亮的智慧就把周瑜寫成了一個氣量狹小的人,接二連三地就把好好的一個周瑜氣死了!其實人家周瑜是因為征戰途中中箭不治而亡,根本不是氣死的。羅貫中硬是妙筆生花,在《三國演義》中寫了三氣周瑜的精彩故事,以致周瑜便在億萬讀者的心目中就成了氣量狹小的代名詞。《三國演義》雖然寫得精彩,但好多人都被羅貫中寫的面目全非,歪曲事實。曹操要是知道羅貫中那樣黑他,必然怒髮衝冠。周瑜要是知道羅貫中那樣笑他,也會和他大戰三百回合!、、、
這就是史志和小說的區別。
-
7 # 華哥雜談
所謂的周瑜心胸狹隘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在《三國演義》這本書未出來前,歷史對周瑜的評價可不低,《三國演義》為了襯托諸葛亮,特點貶低了很多人,就包括周瑜。《三國志.周瑜傳》說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意識是說周瑜性情氣度寬弘大量,基本上很得人心,只是和程普不相和睦。
《三國演義》第二部寫到赤壁之戰時,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星壇借東風,每次都是周瑜計高一籌,讓周瑜妒忌無比,連續多次想暗害諸葛亮,還好諸葛亮算無遺策,足智多謀,最終完成聯吳抗曹任務後安全回到劉備身邊。
即使是《三國演義》的描寫,周瑜所謂想暗害諸葛亮也絕不是他心胸狹隘,而是為吳國著想。瑜請諸葛瑾,謂曰:“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劉備?今幸至江東,欲煩先生不惜齒牙餘論,使令弟棄劉備而事東吳,則主公既得良輔,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見,豈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第一次領教到諸葛亮的厲害後,周瑜象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說起了此事,並讓諸葛謹前去遊說諸葛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周瑜的所謂妒忌不是因為個人前途,而是國家命運,他稱諸葛亮有王佐之才,希望他能加入東吳。否則,他如果象龐涓一樣妒忌孫臏,就不會希望諸葛亮加入吳國陣營了。
《三國志》對周瑜的描寫是長相俊美,心胸寬廣,精通音律,所謂“曲有誤,周郎顧”。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寫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是何等的英雄,豈能是那種小肚雞腸的人。
-
8 # 默凡
周瑜是否為心胸狹隘之人
以下為個人理解知識所寫,與歷史稍有偏差。勿怪。
歷史上之瑜姿英發,心胸廣。吳老將普,早從孫堅,自以功高,少少之瑜。而周瑜與程普不計,終使程普自服,程普言曰:“與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至於宋時,世猶說周瑜,此從蘇軾之《念奴嬌》一詞中可見。然至元后,人遂謂周瑜為醜詆,至於《三國演義》成書時,瑜遂成於他人矣。此中有一大者即周瑜與備也,周瑜一面自割江南地與備,然此頗亦一行行;一面又見其雄色瑜,不備日壯,是以上權,請權徙備置京口(此《三國演義》中美人計之所由,而其實瑜身未施美人計,孫尚香亦由權自妻備之。,而權不欲。於是備一方之上,周瑜與魯肅為之異也,周瑜為奮遂遣,而肅則目視遠。可恨者,,千百年之後,此二人皆為其時尚無聞之其墊揹人,周瑜為隘之代名也,而肅則成個長得拙奇者.瑜生徵,有毒之進取、從橫之負;周瑜年少,風度而人,議論英發,有口皆碑;周瑜文傑,精於音樂,雖是酒後,猶能聽出伶人樂中之纖微之失,每當是時,他要顧視。故時諺曰:“曲有誤,周郎顧”(《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接恭。時孫權惟將軍,諸將及賓客謂之禮不具,比較草草。獨周瑜謂權敬事,純臣之禮。周瑜心開,以德,與後世異家虛者。宜曰,此乃周瑜之真性。程普嘗一度與周瑜不善。普自以年少瑜大,屢侮周瑜。瑜終折容,不與之常計。普後尤服周瑜,嘗謂人曰:“與公瑾交通,如啜飲酒,不覺則醉!」至後曰瑜褊,忌賢妒能,為人氣塞,則純是家言,不足為信。謂瑜之才,劉、曹、孫權皆明。備嘗私謂周瑜與孫權也。一次,權、張昭等為備送,張昭等先去矣,孫權與劉備語。先主嘆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但其器大,恐非居人下!」操則意貶瑜在赤壁之戰中之用也。其書與孫權曰:“赤壁之戰,會我之將士病,於是,我燒船退,不意,此下倒使瑜成名。”。”不過,隨人所論,孫權有數。周瑜卒,其流涕,因言日:“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夭而死,曰吾後賴誰??”之稱帝,猶念念瑜,嘗謂公卿曰:“無公瑾,豈得稱尊號??”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謂三史文之漸起矣甚重之也,其三虛七實者寫亦惑也不少讀者謂史中情。三荊之爭中小說謂瑜之狀,遂與史大有之出。此小說在人物畫上與史實性大逕庭最甚者也。
《三國演義》以周瑜為心胸狹、妒賢忌能者,其一見諸葛之智過其,乃多方圖,必欲殺孔明而後快,而其謀為諸葛亮具識,自反中了諸葛之謀,一而再,再而三地為氣得吐血而死,臨絕命之時仍作“既生瑜,何生亮”之仰天。小說謂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戰前後累累乎之智、鬥法寫得絲絲入扣,極為生動,從人造之言講者也,然自古之真言,則全屬子虛烏有,純是家之文藝作。歷史上之瑜,不被諸葛亮憤死者,亦本無“三氣周瑜”之一切伺隙者。若從周與孔明當時所處之歷史背景及其存在赤壁之戰前後之政位、史用看,其贏家倒是瑜而非孔明。才、精熟之瑜,實望蓋過了初出茅廬的孔明。
由上圖可知,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並不是致死周瑜的罪魁禍首。而是周瑜身中毒箭。又被諸葛亮激怒。這才導致傷口裂開而亡。
-
9 # 言豈君
心疼大都督,在大都督看來諸葛亮就是一個剛出山的毛頭小子,可演義為了烘托諸葛亮近妖之智讓都督做了墊腳石。
209年末周瑜親自上陣被流矢射穿右肋,又撐病體擊退曹仁的反攻。大概210年年底在巴丘去世,去世前上書孫權安排後事。周瑜的死和諸葛亮毫無關係,周瑜上書過幾次提到的只有劉關張。
而且周瑜的器量可是被劉備和蔣幹所認可的,更別說東吳君臣的讚美。雅量高致一詞才能配得上美周郎。
-
10 # 九州歷史
當然不是。周瑜21歲隨孫策征戰,26歲時孫策去世,與張昭同受託孤。無論正史還是野史,赤壁之戰江東敢於迎戰,都是周瑜的主意。
周瑜不僅心胸不狹隘,而且性格開朗豁達,跟江東文武關係都很好。老將程普,資歷很老、能力很強,最早跟隨孫堅,一開始根本看不上毛頭小子周瑜。周瑜對程普很客氣,也不計較,相處一段時間後,程普說了一句名言:“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周瑜不僅自己的能力很強,提攜後輩也很出色,甘寧、呂蒙等人,都對周瑜言聽計從,他們當然也是很優秀的人才。
在赤壁戰場上,孫權的安排實際上是有問題的,周瑜是都督、程普是副都督,兩人相互掣肘。若干年後,孫權命呂蒙為主帥白衣渡江,任命徵虜將軍孫皎為副,呂蒙就說當年赤壁戰場周瑜與程普爭權的往事,孫權才作罷。周瑜在這種局面下打贏赤壁,著實不易。
回覆列表
首先周瑜不是心胸狹窄的人,也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才華橫溢、智慧超群,而故意貶低周瑜,把他寫成一個心胸狹窄、嫉妒心很強的一個人,其實真實歷史中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之明,出眾人表,實在是個奇才也。”在其它三國史料中也沒有記載周瑜心胸狹窄的說法。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周瑜的評價極高。
對於周瑜的才幹劉備跟曹操心裡都是分清楚,劉備就曾私下挑撥孫權跟周瑜的關係,有一次孫權、張昭等人為劉備送行,張昭等人先行離去,劉備就對孫權說,“公瑾文韜武略、萬人之英。只是他氣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赤壁之戰的指揮者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曹操事後也有意貶低周瑜在赤壁之戰的作用,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戰正趕上我方士兵染病,於是我自己燒船退去,沒想到這一下使周瑜成名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有取西川的計劃,卻被周瑜搶先了,只是天妒英才,周瑜病死在伐蜀的途中。而並非是被諸葛亮氣死的。按真實歷史估計,周瑜不死的話,以後必定有所作為,估計中國那時候就形成了南北對峙,而不是三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