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區別
一、空間區別。生態系統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環”;而生物圈是生物活動形成的“面”。生態系統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而生物圈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二、組成區別。生態系統主要由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組成。其中:生產者為生態系統主要成分;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複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絡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絡,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生態系統存在的基本條件:
1、生產者。生產者在生物學分類上主要是各種綠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細菌與光合細菌,它們都是自養生物,植物與光合細菌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化能合成細菌利用某些物質氧化還原反應釋放的能量合成有機物,比如,硝化細菌透過將氨氧化為硝酸鹽的方式利用化學能合成有機物。
生產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礎性作用,它們將無機環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維繫著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其中,各種綠色植物還能為各種生物提供棲息、繁殖的場所。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
生產者是連線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的橋樑。
2、分解者。分解者又稱“還原者”它們是一類異養生物,以各種細菌(寄生的細菌屬於消費者,腐生的細菌是分解者)和真菌為主,也包含屎殼郎、蚯蚓等腐生動物。
分解者可以將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無生命的複雜有機質(屍體、糞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銨鹽等可以被生產者重新利用的物質,完成物質的迴圈,因此分解者、生產者與無機環境就可以構成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必要成分。
分解者是連線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的橋樑。
3、消費者。消費者指以動植物為食的異養生物,消費者的範圍非常廣,包括了幾乎所有動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細菌),它們透過捕食和寄生關係在生態系統中傳遞能量,其中,以生產者為食的消費者被稱為初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被稱為次級消費者,其後還有三級消費者與四級消費者,同一種消費者在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中可能充當多個級別,雜食性動物尤為如此,它們可能既吃植物(充當初級消費者)又吃各種食草動物(充當次級消費者),有的生物所充當的消費者級別還會隨季節而變化。
一個生態系統只需生產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維持運作,數量眾多的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起加快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一種“催化劑”。
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條件:
生物圈是一個複雜的、全球性的開放系統,是一個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自我調節系統。它的形成是生物界與水圈、大氣圈及岩石圈(土圈)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條件是: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態水。幾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內要有適宜生命活動的溫度條件,在此溫度變化範圍內的物質存在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變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質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包括O2、CO2、N、C、K、Ca、Fe、S(氧氣 、二氧化碳、氮、碳元素、鉀元素、鈣元素、鐵元素、硫元素)等,它們是生命物質的組成或中介。
總之,生態系統隨時間的變動結構也發生變化。一般有3個時間長度量,一是長時間度量,以生態系統進化為主要內容;二是中等時間度量,以群落演替為主要內容;三是短時間度量。
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最本質的聯絡是透過營養來實現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構成了物種間的營養關係。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屬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並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生物要從環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不斷的變化。
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區別
一、空間區別。生態系統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環”;而生物圈是生物活動形成的“面”。生態系統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而生物圈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二、組成區別。生態系統主要由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組成。其中:生產者為生態系統主要成分;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複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絡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絡,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生態系統存在的基本條件:
1、生產者。生產者在生物學分類上主要是各種綠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細菌與光合細菌,它們都是自養生物,植物與光合細菌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化能合成細菌利用某些物質氧化還原反應釋放的能量合成有機物,比如,硝化細菌透過將氨氧化為硝酸鹽的方式利用化學能合成有機物。
生產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礎性作用,它們將無機環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維繫著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其中,各種綠色植物還能為各種生物提供棲息、繁殖的場所。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
生產者是連線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的橋樑。
2、分解者。分解者又稱“還原者”它們是一類異養生物,以各種細菌(寄生的細菌屬於消費者,腐生的細菌是分解者)和真菌為主,也包含屎殼郎、蚯蚓等腐生動物。
分解者可以將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無生命的複雜有機質(屍體、糞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銨鹽等可以被生產者重新利用的物質,完成物質的迴圈,因此分解者、生產者與無機環境就可以構成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必要成分。
分解者是連線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的橋樑。
3、消費者。消費者指以動植物為食的異養生物,消費者的範圍非常廣,包括了幾乎所有動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細菌),它們透過捕食和寄生關係在生態系統中傳遞能量,其中,以生產者為食的消費者被稱為初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被稱為次級消費者,其後還有三級消費者與四級消費者,同一種消費者在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中可能充當多個級別,雜食性動物尤為如此,它們可能既吃植物(充當初級消費者)又吃各種食草動物(充當次級消費者),有的生物所充當的消費者級別還會隨季節而變化。
一個生態系統只需生產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維持運作,數量眾多的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起加快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一種“催化劑”。
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條件:
生物圈是一個複雜的、全球性的開放系統,是一個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自我調節系統。它的形成是生物界與水圈、大氣圈及岩石圈(土圈)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條件是: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態水。幾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內要有適宜生命活動的溫度條件,在此溫度變化範圍內的物質存在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變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質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包括O2、CO2、N、C、K、Ca、Fe、S(氧氣 、二氧化碳、氮、碳元素、鉀元素、鈣元素、鐵元素、硫元素)等,它們是生命物質的組成或中介。
總之,生態系統隨時間的變動結構也發生變化。一般有3個時間長度量,一是長時間度量,以生態系統進化為主要內容;二是中等時間度量,以群落演替為主要內容;三是短時間度量。
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最本質的聯絡是透過營養來實現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構成了物種間的營養關係。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屬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並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生物要從環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不斷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