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讀歐洲
-
2 # 鴻鵠迎罡
瞭解歐洲歷史的話,就對這個問題很好理解。歷史上,歐洲曾經是一個整體,經過一次又一次分裂,才形成了若干國家。而義大利和法國都是歐洲形成獨立國家比較早的地區。
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是歐洲文化的中心地帶,西方的文學、藝術、哲學、數學等相繼從這裡誕生,就像我們華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一個道理。然後,西方文明才以海納百川的姿態蓬勃發展,並慢慢向周邊滲透。
達芬奇《蒙娜麗莎》
古希臘先被亞歷山大帝國征服,後來又被羅馬帝國所滅。羅馬帝國最後又分裂成西羅馬和東羅馬。西羅馬在公元5世紀末又一次分裂,變成由日耳曼人統治的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經過數百年再次分裂為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
至此,歐洲主要國家開始形成。雖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但歐洲文化並沒有斷裂,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統文化依然是歐洲各個國家所信仰的文化紐帶。
塞尚·玩紙牌者
風格大氣典雅、高貴莊重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塑,是西方藝術的先驅。然而,這種藝術風格在中世紀幾乎被摧毀殆盡。
經歷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後,歐洲人終於覺醒,在文化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
從14世紀開始到17世紀結束的文藝復興,是以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傳統文化為宗旨的,標誌著歐洲人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庫爾貝《泉水》
文藝復興從義大利城邦佛羅倫薩發端,給這裡埋下了古典主義風格的星星之火。這個星星之火,在思想自由開放,追求華貴、莊重、典雅風格的土地上,燃起了熊熊烈火,很快從佛羅倫薩燒到羅馬、威尼斯、熱那亞、佩魯賈等城邦,使整個義大利在文藝復興中走到了前列。
古典主義主要指美術領域,在創作中主張理性是它的重要特徵。
倡導復古的古典主義藉著文藝復興的東風,大力發展起來,從文學、繪畫、雕塑、建築等門類,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大師。喬託,文藝復興三傑,貝利尼、提香、喬爾喬內等義大利繪畫大師一個接一個出現。
提香《照鏡的維納斯》
由於法國跟義大利是鄰國,同時又是拉丁語國家,法國自然而然享受到了近鄰的好處,從17世紀末期開始,法國藝術人才輩出,逐漸取代義大利成為整個西方的繪畫中心地帶。
瓦託、卡列拉、布歇、大衛、安格爾、布格羅、庫爾貝等具有學院教育背景和過硬寫實功底的法國畫家,展現了他們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藝術品位,把古典主義風格推向了頂峰。
直到100多年後,隨著浪漫主義風格形成,古典主義風格才宣告結束。
大衛《被維納斯解除武裝的戰神馬爾斯》
浪漫主義主張感性知覺,以表現理想世界的追求為目的,把想象力看作是創作的靈魂。常常採取誇張的手法,奔放熱情的語言進行創作。
這種創作理念在比較具象的繪畫上展現得並不是很突出,而對於抽象的音樂和半抽象的文學而言,這種藝術理念具有天然親和力。
德國音樂巨匠貝多芬
因為德華人與奧地利人本身具有音樂天賦,超人的天賦加上與時俱進的音樂審美理念,讓這些地區相繼誕生了諸如巴赫,門德爾松,貝多芬,勃拉姆,舒伯特,莫扎特,海頓等音樂巨匠。他們用想象的翅膀讓音樂迸發出感人肺腑的力量,成為一個個經典。
-
3 # 千千千里馬大衛讚美拿破崙的作品
在中國也有為什麼黃河流域的文明比長江文明發達問題。這也是文化中心問題。
法國二流畫家布格羅的作品。德國古典時期並不是歐洲最發達的地區,但是哲學、文學、音樂都很發達。哲學產生了像康德、黑格爾這樣的巨匠,文學產生了歌德、席勒這樣的代表。
音樂上產生了“3B”即巴赫、勃拉姆斯、貝多芬這樣的巨匠,而且是集中地連續的誕生,這就容易形成一次音樂文化中心,引起歐洲的學習和關注。據說,拿破崙打到德國以後,士兵進入黑格爾的工作室,黑格爾冷靜地說:請你們尊敬一個學者,當法國士兵得知,這個老人就是黑格爾,就非常尊敬地給他敬禮。
而法國皇帝拿破崙呢?到德國作為一個“勝利者”,第一件事情,就是希望見到文學巨人歌德。拿破崙見到歌德以後,非常尊敬地說歌德的小說他非常喜歡。
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文化給德國帶來了多大的歐洲地位。
文化中心是以文化創造成就和文化密集為標誌的。
德拉克羅瓦的作品。德國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產生過丟勒這樣的繪畫大師,但是沒有延續這個地位。而歐洲古典文化事情,落後的德國卻密集地產生了音樂高峰,這是一種文化幸運,因為在德國曆史上,也只有這一百多年音樂家是最多而且都是巨匠。
安格爾的作品德國與奧地利一直是友好聯姻的國家,兩個國家互相往來密切,所以,文化的影響也就最密切。
音樂在當時主要還是為宮廷貴族服務享受的,他們的享受消費,也是對音樂的支援過鼓勵。而上層的喜好對於下層的影響也是非常直接的。
義大利的繪畫一直是優勢傳統。因為羅馬文化的中心就在義大利,對宗教的領導權的控制在義大利,繪畫的傳統是為宗教文化服務,而且,義大利的文化從文藝復興以來就一直扮演者歐洲文化中心的角色,所以義大利的繪畫就非常發達遙遙領先。
這是與義大利的優秀傳統的繼承發展和宗教文化歐洲中心的地位分不開的。
德拉克羅瓦的作品法國在歐洲也是一個後起之秀,特別是拿破崙橫掃歐洲以後,更加促進了法國崛起的歐洲地位。
民主自由就是從法國傳播到歐洲的,所以法國在古典文化時期,也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歐洲的重要國家,產生了一些大思想家和繪畫大師。
例如,法國啟蒙運動領袖狄德羅就直接從理論上研究繪畫,提出來模仿自然的理論。加上法國畫家以文藝復興大師的故鄉義大利為師,產生了古典大師畫家,例如大衛、安格爾,德拉克羅瓦,庫爾貝等等一批又一批的繪畫大師,終於把繪畫的中心,從佛羅倫薩向巴黎轉移過來了,形成新的繪畫高潮中心。
-
4 # 燈影書畫
前面的幾位網友從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角度闡述了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好,這裡也談點個人看法。
的確,歐洲古典的著名畫家大都(不是都,在其他歐洲國家也有)集中在義大利和法國,而著名音樂家大都(不是都,在其他國家也有)集中在德國和奧地利,這是個有趣的現象存在。我想除了政治經濟歷史地緣方面的因素以外,跟這幾個國家民族的性格似乎也有很大的關係。
大家知道,歐洲的義大利和法國素以“浪漫”著稱。這兩個國家歷史上就是充滿開放浪漫情調的國家。而繪畫作為一種圖畫藝術的存在,似乎更有利於表現這種浪漫的思想和情懷。因而義大利和法國更具備繪畫藝術生長的土壤和氛圍,由此也產生了更多的畫家。而德國和奧地利這兩個國家的“嚴謹”是聞名於世的。實際上這兩個國家在奧匈帝國時期原本是一個國家,雖然後來分成了兩個國家,但是同宗同祖,同一民族。“嚴謹”是這個民族性格的重要特徵。而音樂是用音符曲譜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每個聲音的把握、音與音之間的銜接,低高平緩的音調處理等等,不僅需要形象思維,還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這與繪畫藝術顯然有著很大的不同。而德華人奧地利人的嚴謹似乎更有助於音樂藝術的發展發揮,產生眾多的音樂家也就不奇怪了。當然,這應該也是後來德國為什麼產生那麼多偉大的哲學家的一個原因吧。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這一時期德國也產生過偉大的畫家。如巴洛克畫派的前期代表畫家魯本斯就是德華人。而另外一個國家俄羅斯,也產生過不少偉大的音樂家和經典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等等。
-
5 # 青年維也納
這個問題很好,只可惜這個問題下的回答大多沒有找到直接的理由。
(實際上背靠哈布斯堡王朝和勃艮第的財富的弗蘭德畫派並不亞於義大利的畫家)
為什麼畫家集中在法國和義大利,而音樂集中在德國和奧地利。其實這個問題必須限制在一個準確的時間段裡才能成立。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繪畫確實一枝獨秀,但是法國卻不行,雖然法國國王也能把達芬奇請到自己的宮廷,但是法國繪畫實際上不但被義大利甩在身後,也被弗蘭德畫派甩在身後,而且同樣被甩在身後的還有英國宮廷。弗蘭德繪畫和北方文藝復興的藝術成就並不亞於義大利,但是法國和英國這兩個主要宮廷在這方面卻遜色多了。同樣的近代音樂看起來是德奧一枝獨秀,但是在18世紀裡義大利音樂也不比德奧的差,而且義大利人在歌劇方面佔據了絕對優勢,一直到莫扎特的時代,維也納的宮廷歌劇院還在討論歌劇到底能不能用德語。
(路易十四的宮廷音樂和宮廷使用的法語一樣橫掃歐洲,雖然他音樂的象徵人物呂利是一個義大利人)
同樣的德國確實有很多音樂家,但是這些音樂家裡除了像巴赫這樣太過於老實淳樸的之外,其他人其實紛紛出國淘金,比如泰勒曼就跑到了法國宮廷,更著名的亨德爾本來拋棄了自己的老主子漢諾威選侯,跑去英國女王的宮廷淘金,結果英國女王死了,繼承王位的喬治一世就是當年的老主子漢諾威選侯喬治,嚇得亨德爾只要逃去義大利。在巴洛克時期法國巴洛克音樂其實在歐洲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如果你們愛聽法國巴洛克音樂,你就會發現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宮廷風格,和同時期的德意志宮廷風格是何等的接近。法國的路易十四和巴伐利亞的馬克斯選侯的音樂幾乎毫無區別。今天被視為巴洛克印象的巔峰的巴赫,在他有生之年其實並不著名。巴赫有生之年更多的是作為管風琴演奏家著名,他作為作曲家的威望是十九世紀以後才得到承認的。
(德意志音樂家裡出國淘金的大有人在泰勒曼和亨德爾絕不是少數)
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劃定在一個比較狹窄的範圍內,比如在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到1900年之間的這段時間裡。在這個階段裡法國成為各種藝術革命的舞臺,從浪漫主義到印象派。在法國的藝術領域裡,一如庫爾貝那副著名的《畫室》所體現出來的那樣,舞臺的中心是留給畫家的,即使是偉大的詩人波德萊爾也只能靠邊站待在角落裡。而在音樂的領域裡,即使法國評論家激烈抨擊瓦格納的作品,但瓦格納還是征服了巴黎。法國的民族主義者和評論家的一切反抗都無意義,德國音樂征服了巴黎。那麼原因何在呢?
(庫爾貝的傑作《畫室》,注意最右邊的波德萊爾)
我們直到繪畫和音樂是兩門自由度並不高的藝術。無論是繪畫還是音樂成本都很高,繪畫需要有畫室,需要買畫筆和顏料,還要找地方展覽。而音樂就更兇猛,如果你沒有錢即使你創作了一部交響樂,你也沒有錢讓人給你抄譜,更找不到樂隊給你排演,更不用說找地方上演了。柏遼茲曾經乾脆拋棄了不止一部已經幾乎成型的作品,就是因為一想到自己根本沒有錢來作後邊的工作而感到絕望。
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給德奧和法國之間的這種差異找到一個最合理的解釋。首先法國和德奧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法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君主國,而德奧在十八世紀裡處在小邦林立的狀態下。遲至1800年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依然是一個由1789個組成部分構成的鬆散的中歐選舉制君主國。帝國的1789個組成部分當中有大約兩百個帝國城市和一百多個勉強可以算是邦的大小不等的領地。比如巴赫為之效力的克騰侯爵,就是一個小小的“邦”。這個幫一直活到19世紀,拿破崙戰爭結束以後,作為“克騰公爵”加入了德意志邦聯。再比如莫扎特出生的薩爾茨堡邦,就是一個由薩爾茨堡大主教擔任邦君的教會諸侯國。亨德爾的老主顧漢諾威選帝侯則是一個大邦國的邦君,泰勒曼的家鄉馬格德堡原本是一個和薩爾茨堡一樣的教會諸侯領地,但是因為宗教改革所以被世俗化併入了其他邦國。
(莫扎特的老爹利奧波德莫扎特,薩爾茨堡大主教的宮廷音樂家)
這種小邦林立的局面決定了德意志有大大小小的宮廷,每個宮廷都需要有自己的樂隊和音樂,今天如果你在德國亞馬遜搜尋宮廷音樂,你幾乎能搜到從美因茨大主教到薩爾茨堡大主教,從維也納的皇帝到柏林的國王,從漢諾威的選帝侯到曼海姆的選帝侯,從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公爵到拜羅伊特的藩侯夫人在內的形形色色的宮廷的音樂。但是德意志的體諒雖然比法國大,但是被割裂成幾十個宮廷,這些宮廷的財力也無法和法國相提並論。這些宮廷的存在讓德意志每一個地方的人只要有音樂天賦都可以在音樂上找到一個職位。然後發光發熱,但是這些職位其實根本不能讓他們因此就過上體面的生活,所以他們還要外出淘金。德意志的宮廷裡最大的是維也納其次是柏林,再次是慕尼黑、曼海姆的宮廷,還有漢薩城市。所以莫扎特雖然出生在薩爾茨堡但還是跑去維也納,巴赫雖然在萊比錫當音樂教師,但他兒子去了柏林,他自己也藉著看望兒子的機會去過柏林。而亨德爾選擇去倫敦,泰勒曼去了巴黎。所以十八世紀的德意志音樂其實並沒有十九世紀那樣的優勢。
(拜羅伊特藩侯夫人威廉明娜也就是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他姐姐時代的音樂)
(巴伐利亞的選帝侯馬克斯-艾曼努爾的宮廷音樂)
但是隨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法國的絕對君主制被推翻。1815年王室雖然復辟,但已經頒佈了憲章成了立憲君主。所以不可能像路易十四那樣公然用音樂來炫耀王權。雖然復辟王朝把歌劇院看作是一個重建君主與人民的關係的有效途徑,但王室經費畢竟受到議會限制,一年只有2400萬法郎的波旁王朝已經不可能在歌劇院專案上表現出帝王般的風度了。
(最能體現君主和人民之間的魚水之情的大歌劇院,對法國國王來說顯得有點過於奢侈了,巴黎大歌劇院是第二帝國的成就)
而相比之下法國的羅馬大獎是路易十四設立的,是法國王室傳統的獎掖藝術的途徑。同時花費並不多,還可以舉行盛大的獲獎沙龍,引來報紙的熱烈報道和藝術評論家的評論文章。所以波旁王朝以來一直到第三共和國都保持著這個傳統。因此十九世紀裡一年一度的獲獎沙龍,和落選沙龍就成為法國最大的文藝盛會。法國畫家有了一個官方的展覽渠道,即使不獲獎也可以在落選沙龍里展出,展出就有機會引起評論界的重視。《日出印象》就是在落選沙龍上被記者注意到,然後被記者扣上“印象派”的帽子的。
而與法國宮廷轉而獎掖繪畫的政策相反,德意志帝國此時已經終結,取而代之以德意志邦聯,1789個組成部分現在只剩下三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宮廷,而其中負擔得起歌劇院的,就有好幾個。奧地利帝國的維也納、普魯士王國的柏林、巴伐利亞的慕尼黑、薩克森王國的德累斯頓都有輝煌的歌劇院,瓦格納就是德累斯頓歌劇院的樂隊指揮。
隨著法國君主制的衰退,德意志各邦宮廷反過來成了吸引全歐洲作曲家的樂土,德意志自己的作曲家這下有了比歐洲其他各國更好的就業市場。而像柏遼茲這樣在自己的祖國感到心灰意冷的法國作曲家也願意往德意志跑,因為只有在德意志他才能得到在法國所得不到的榮譽和尊崇。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並不是整個古典時期,都是法國長於繪畫德奧長於音樂的,相反是十九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法國推崇繪畫而德奧在音樂上一枝獨秀。這是法國和德奧自身政治和社會發展的狀況決定的,
-
6 # 詩夜城主
首先,音樂和繪畫都屬於藝術,音樂作品和繪畫作品都可以陶冶情操,有濃厚的寓意,但兩者在審美觀上是有所不一樣的,欣賞繪畫藝術,是透過繪畫作品來體現藝術家的思想意境;欣賞音樂藝術,是透過藝術家的聲情面貌進一步領悟音樂作品的寓意,
其次,從事繪畫的成本比較低,比如,一支畫筆,一張紙就可以;從事音樂的成本比較高,比如音樂器材,一場音樂會的效果起主導作用的是音樂家的精神狀態,
再者,當時的法國和義大利社會環境比較動盪不夠穩定,那些畫家的出身相對貧窮,所以在追求理想時會考慮自身的生活條件及生存環境;在德國和奧地利就不一樣了,社會環境及出身的生活條件相對優越,要音樂器材買得起,終日不為三餐發愁,精神面貌自然更好,所以說從事音樂藝術的成本及條件要比繪畫的成本及條件要高的多。
-
7 # 七師弟
題主您說的,應該是文藝復興時期。
這所以會看到這樣的現象,還是人才問題。文藝復興時期由義大利領銜,中心是佛羅倫薩,其實整個文藝復興的推動力,是對於中世紀宗教系統強力打壓社會的反彈,所以在藝術開始解禁奔跑的情況下,最直觀且是最方便的形式,是繪畫和雕塑藝術,這就是文藝復興繪畫雕塑四大基友: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立即聞名的原因,其實在中世紀時期,他們就已經相對聞名。在這些名家的引領之下,許多人紛紛開始接觸繪畫,學習繪畫,之所以畫家盛產,是因為這是流行藝術的原因。
與此同時,這當然也與義大利人相對自由奔放熱情原因有關。其實直到今天,義大利還在引領或者說塑造世界視覺藝術的前沿。當然,我們也不能說義大利不產出音樂家,音樂家是有的,比如威爾第、帕格尼尼等等,只不過這些音樂家的光芒,被一種藝術形式的光芒所掩蓋,這就是——歌劇。
但是在宗教改革處於位置的德國奧地利等地區,王室貴族對於藝術的引導仍然是主流,而他們的藝術傾向,則是音樂,高階的音樂教育,都來自於宮廷樂師,比如莫扎特、貝多芬等響亮名字,都深受宮廷影響,那一句話說白了,德奧的流行藝術,是音樂,尤其是交響樂,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對於嚴謹的日耳曼人來說,鋼琴、小提琴是基礎性教育,比如貝多芬4歲,雖然家境不好,但是都會被父親逼著彈琴。在超級聖地維也納的輻射下,整個德國和奧地利都是音樂熱潮。
大家看看達芬奇與莫扎特的形象對比,文化性格可見一斑。
我們看到了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神奇的歐洲,義大利的繪畫與歌劇;德國奧地利的音樂與哲學;英國的戲劇與詩歌。根本原因在於三個,人才引領,民族性格與文化、社會的狀態。
-
8 # 相魄
這個問題試著回答一下,
為啥說義大利和法國在歷史上畫家多,而德國這些音樂家多,究其原因無非是社會背景體制產物!這些偉大的音樂家畫家之所以被大家認識。
是當時他們處於一個非常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原來的歐洲都是被羅馬帝國統治的,德國義大利這些古老的民族,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了!別的不說就拿中國來說,一個地區一個風俗,每個部落都有其擅長的東西!有的善歌舞,有的善於製造,有的善於音樂,各地都有其突出的特點。也是標誌!所以說為啥義大利德國文藝家們,其實是傳承和薰陶!
這就是一個人族的能夠長勝不衰的緣由,有傳承,有繼承者!文藝復興時期,傳播速度很快面很廣,傳唱的多了,自然而然就會成為大師了,中國當時沒有參與,要是參與了!在世界文藝界也會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包含個個領域的 。只是他們比較幸運!
回覆列表
音樂和繪畫,是兩種藝術表現形式,但是在審美力的需求上,其實是統一的。
這個提問非常有意思,的確是存在這個地域上的問題。我覺得根源因素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時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必然性:材料及創作工具的易得性歐洲的藝術形式,最早是雕塑,材料是石頭,泥,銅,這些東西往往經過粗加工就能進行創作了。因此這也是最早的藝術形式。
後來,繪畫開始繁盛,因為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畫筆,顏料,以及藝術家的繪畫理論(包括構圖、人體結構等)才開始慢慢發展。繪畫的色彩,生動性,複雜性,要比雕塑從表現形式上看生動的多。也能傳達更多的資訊,這些都需要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作為支撐。恰恰是這個時候,整個歐洲的政治經濟中心在義大利: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於是伴隨著文藝復興的腳步,歐洲的繪畫藝術在這些地方蓬勃發展,誕生了無數璀璨的藝術大師。而音樂的蓬勃發展,不但需要天才的頭腦,更加抽象的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你得有好的樂器啊!樂器製造也伴隨著歐洲手工機械的發展不停在發展,在最繁盛的時代,也正好是神聖羅馬帝國時代,那個時候政治經濟中心已經移到了德國,奧地利。藝術家永遠是需要金主的,因此當然會聚集在這些中心城市,因為只有這些地方,才有有錢人有閒情逸致去消費藝術,因此,音樂藝術產業靠著旺盛的需求,在政治經濟中心開花結果,更多人受到藝術薰陶,產生更多的音樂家就不足為奇了。偶然性:大佬喜歡啥文藝復興的興起,美第奇家族以及很多當時的地方貴族起到了強有力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最有錢的人喜歡什麼,可以很大程度上決定什麼會蓬勃發展。
如果沒有一個富豪家族的資助,不管是畫家還是音樂家,可能都要先解決養家餬口問題,至於藝術,那是太奢侈的東西,創作需要大量的金錢支援。
美第奇家族從柯西莫開始對繪畫與雕塑的熱愛,如此的赤裸裸,包括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波提切粒,多納泰羅在內鼎鼎有名的藝術大師,如果沒有美第奇家族的扶持,可能你現在根本不知道他們是誰。
當然了,真的德國貴族就更喜歡音樂嗎?當然也不是,他們當然也喜歡繪畫,只是在大環境的薰陶下,人們很容易熱捧時尚,這件事情從古到今從來沒有變過。這種從眾的慣性,就造成了一個偶然性,大佬喜歡什麼,民眾就會跟風喜歡什麼。
最後我們說說法國法國實際上是在17世紀後才逐漸走上歐洲歷史舞臺的塔尖,在這段時間,不管是繪畫還是音樂,宮廷都不缺,也沒有一個明顯的偏好,也沒有出國什麼特別牛氣的大師,似乎法國天生有一種大都市的浮躁,他只需要把錢甩在地上,吸引別的國家的藝術家過來就行了。
這個事情一直延續到19世紀,法國第一次爆發自己的畫派,巴比松以及後來的印象派。然而實際上,這裡面的法華人也就是一半一半。這種超創新的畫派在法國誕生,當然也不稀奇,因為法國一直在爆發各種改朝換代的大事件,引領整個歐洲的變革,這種變革傳染到藝術界,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思潮和百花齊放的局面。
先說這幾個原因吧,當然一定原因不僅僅有這些,我拋磚引玉,期待大家更精彩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