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小姐讀書

    我最近也在關心這個話題。因為發現當一件事情想發表評價的時候很簡單,但是想要把觀點擴充成一篇文章時就特別難,沒有足夠多的案例去驗證或豐滿一個觀點。要切素材的時候,不是沒有素材,就是素材有些牽強。 研究了很多青雲獎獲獎者的文章,發現每篇文章都有超過三個以上的例子來論證他們的觀點。有很多例子其實我也不是不知道。那為什麼人家用了,我用不出呢?總結一下,發現要自然地切素材,怎麼切好素材,得注意這兩個問題:

    一、寫得足夠多

    一個人持續創作和偶爾創作,寫作過程是不一樣的。有一段時間,工作需求,我每天得輸出5篇以上文章,工作之外我還自己寫喜歡的話題,算筆耕不輟了,那段時間“舉一反三、旁徵博引”,舉例說明的時候毫無困難。思路特別清晰,每一個例子都彷彿在邊上,即寫即用。但是這幾年工作寫作相關的工作變少了,每每準備寫點什麼就開始變得如同擠快用完的牙膏一樣。我還尋思著是140字的微博寫久了,廢話都少了。但是心裡是明白的,寫作,除了天賦,更是一項熟能生巧的技能。每天都在寫的人,不可能一下子變得不會寫。很久才寫一篇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變得很會寫。

    二、案例準備得夠多。

  • 2 # 輕煙悅讀

    確實,書到用時方恨少。我也為此而苦惱。自己研究了一下,覺得從以下幾點來做比較好:

    1、要想輸出,先得輸入。輸入的渠道有很多,最簡單的就是讀書,將書裡看到的案例、名言警句,對自己有啟發的觀點,能夠打動自己的片段,統統記錄下來。還有就是看電影、電視、影片,將其中好的內容觀點也記錄一下,現在有很多手機軟體可以很方便地記錄,比如:有道筆記或者印象筆記等等。

    2、再者就是以一顆敏感的心去觀察生活。普通的生活小事、每天遇到的人、聽到的話,都能給我們啟發,隨時記錄感想。

    3、寫作的時候,先想好自己的主題是什麼,觀點是什麼。再從自己的素材庫裡去尋找與之相關的案例。素材舊的話,立意就要新。立意舊的話,素材就要新。創新就是從別人沒想到的角度去思考,進行頭腦風暴。將能想到的點都寫出來,不去評判。然後再剔除幾個大家都能想到的觀點,將剩下的觀點重新進行排列組合,看看能不能有新的發現。經常這樣深入思考,必定會有與眾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洋最深的地方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