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呵呵說吧

    文化少了生活,就會顯得空洞乏味,即便是再有才華,也難免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文化工作者沒了靈感,其實就是沒了對生活的“感觸”。

    《吶喊》是魯迅對當時民族生存的濃重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黃河大合唱》,離不開冼星海在延安的一年半經歷,能夠使他強烈地體會到“民族脊樑”的希望。

    文化需要生活,需要在生活中親身經歷,體驗生活,體會到其中的“酸甜苦辣鹹”。由此,才會有“靈感”。

  • 2 # 喬巴很棒啦

    單從美術繪畫創作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個人角度說,我不是太追求所謂“進入狀態”。

    我是個隨性而為的人,有靈感的時候肯定會忍不住想動筆,沒有靈感的時候我會看書、學習或者做別的事情,然後到面對自己的任務時,坐下來看著面前的白紙,以及工作內容,就開始不斷地思考如何去表現,也就自然地進入狀態了。

    對我而言,進入創作狀態只有兩種方法:

    第一,是學習。

    看別人的作品,大量的好作品(畫冊之類的,繪畫、設計等等),看過的也要再看,不斷翻來覆去地看,仔細研究他們的各種優點,欣賞他們賦予自己作品中的每一點創意理念,色彩、造型、結構、畫面整體藝術感、情緒……這些東西能夠給我很多“滋潤”,他們作品中的美感在給我一種藝術享受同時,也能激動我內心想要創作的慾望。(現在身邊就備有許多圖片資料,實體畫冊和數碼檔案。我不喜歡抄襲它們,那反而是被它們侷限了,而是喜歡從中挑選自己喜歡或能夠用到的部分來參考,改變它或者學習它。)然後我會在這種“雞血”狀態中,拿起筆在紙上畫各種草圖。

    還有就是看各種照片,比如一些桌面圖片,像美人靚照、優美的風景、可愛的動物、藝術攝影等,或者就是某些新聞照片,哪怕是戰場或廢墟。這些來自於生活的圖片資料,可以說是美術創作的“素材寶庫”。

    第二,是坐到畫板前,畫。

    沒錯,當一個人做到一定程度後,他總是會有一定的創作經驗,而他往往是會跟著這些經驗前進,尤其是當他面對自己的繪畫任務之時。所以,當我得到一些任務後,我會花不少時間去思考用什麼方式、何種風格、怎樣的色彩以及繪畫技巧去表現這些內容。但有很多時候人會被自己的經驗轄制,所以從別人的優點中學習,就是突破自己的方式之一。

    很多人說工作任務是死的東西,我會說,那是不愛自己工作的人所說的話。至於我,鑑於我本身就是學繪畫的,而我的工作又是繪畫,所以這工作就是我的嗜好,無論何時,我總願意把自己的工作任務當作一件自己所鍾愛的藝術作品去面對,總想要儘可能完美地完成她。因此我會花很多時間去思考(思考期間採用第一種方法),接下來就是畫。

    在草稿紙上不斷繪製各種不同的

  • 3 # 大黃豆9513

    創作瓶頸期誰都會有,要正確面對它,說到靈感這可不是批次生產的,靈感是對生活的感悟。你脫離了生活靈感也就枯竭了。重新就近生活,感悟生活。靈感他是生活的結晶。開闊眼界,審查自己是最好的路子。不可急功近利。

  • 4 # 文化寶雞

    靈感來源於生活,去生活當中體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行業,什麼東西都要自已完成,不要站在旁邊只關注,融入生活中去,體驗各個民族的不同,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河流,每一個山川,觸及他們靈魂深處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會帶給你各種各樣的靈感。

  • 5 # coursissi

    如果是一名職業創作者,其實不應該過多的依賴靈感,而是應該把有限的精力放到不斷地實踐中去,不斷嘗試,篩選,再嘗試,再篩選......而正是在這種不斷篩選改進原稿的過程中使得藝術家的判斷力與創造力得到提升與完善。即便是畢加索這樣的大師,廢棄的稿子也可車載斗量。

    藝術跟其它行業一樣,沒有捷徑可走,甚至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所以當你沒有靈感去繼續創作的時候,很簡單,繼續工作……開始是成功之母!

  • 6 # 曼樸手繪

    1.不管有沒有靈感,先提成。簡單隨心記錄,後期還可以再參考,說不定記錄著寫著畫著就有靈感了。

    2.可以嘗試閱讀、看電影、聽歌、參觀。

    閱讀的時候,在別人的思維中思考自己,我們得到共鳴或者思維碰撞,不管是共鳴還是碰撞,開始思考就等於有了靈感。

    看電影聽歌也一樣,在他人的故事裡行走感悟,這些感悟可能就成了我們的新靈感。

    3.做點家務,陪家人聊聊。或者找朋友交流,甚至爭吵,激烈的情感交流。

    交流,你的想法、意見、收穫、內心變化都可以記錄下來,保證內容真實又飽含情感。

    希望這些建議能幫到你。

  • 7 # 清風上人187

    生活就是藝術,其實現實本很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藝術來自於自然而高於自然只有注重身心修養即可使自己達到到進入一個新的水平!

  • 8 # 英雄是寂寞地開始

    沒有靈感,是因為接觸得東西比較少,為什麼有一句話叫開眼界,就是因為眼睛看得多才會想的多,腦海裡才會有更多的靈感

  • 9 # 詩詞文化歷史藝術源泉

    一個創意寫作的人,無論是畫,文章,小說,詩詞,音樂,還是其它藝術的創意,寫著寫著,畫著畫著,正進入旋律的思考。卡一下,卡住了,靈感沒了,怎麼辦?玩去。放棄一切寫不下去 ,作不下去的所謂靈感。其實這種靈感還不是靈感,只是初淺的認識沒達到真正的認識社會,認識事物本性的東西,當然就是空白,寫,畫,作不出來。

    一切藝術的先決條件,在於深入生活,將火熱的生活融入身心,融入血脈,將先人的經典長成自己的血肉。這是一切所有藝術品先作之前所必須的感性認識。毛澤東同志說,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毛澤東的偉大,造就了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這是理論到實踐把書讀厚,再把自己的作品讀博的創意過程。

    我們不能一知半解的糊塗亂抹,亂說,亂寫就成藝術,更不能沒有水硬擠,再擠還是沒水。更別說給人民大眾奉獻鮮奶的作品了。

    靈感來自生活,靈感來自實踐。只有踏踏實實的做人民大眾的小學生,做工農兵學商,普通民眾,普通家庭婦女的小學生。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這一切鮮活的現實生活,和先人們的典著,在加上創作者的聰明才能和智慧。都自然而然長成了不滅的創意靈魂,鮮活的血脈血肉。

    當創意題目進入思維大腦,開啟積累知識的寶庫。創意靈感由如開啟卸洪的閘門。一洩千里,奔騰不息。一個個鉛字就似活生生的畫面,一個個音符就似起浮繚繞在巍峨山峰的彩雲。就似波濤浪花裡瑩照航行的燈塔。任選各色的活品材料,行走於指間,筆端,行走於人們的視聽曠野空間。

    題主說創作時沒有了靈感,還是生活的閱歷太淺,沒有可靠的大腦知識庫鮮活的積蓄。當然就沒有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的源泉之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兩句詩是描寫的什麼畫面?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