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既生瑜何生亮i

    明太祖朱元璋,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入伍後,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 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佔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1363年,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1367年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東吳滅亡。

    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徵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後命胡廷瑞為徵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 2 # 王二講史

    朱元璋是白手起家,從一名基層士兵一步步把事業做大的,軍事水準在帝王中絕對排第一等

    最開始他沒靠山沒背景,投奔紅巾軍郭子興,郭子興看到為人雞賊,把他留在身邊做了親兵,後來甚至把他當作智囊。

    作為一個基層士兵能在殘酷的軍事戰爭中生存下來,說明他已經是一名優秀的老兵,他的軍事素質從最開始也就可見一斑了。

    離開郭子儀時他只帶走了徐達、湯和等24個人,靠著這幾十人他很快就拉起了上千人的部隊,後來又憑藉聰明才智收編了一個叫繆大亨的人手下兩萬軍隊。就這樣,他的實力很快就超過了小心眼的郭子興等人。

    後來他力排眾議,決定先打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因為他分析張士誠為人器小,先打陳友諒,張一定會坐山觀虎鬥,從而不需要兩線作戰。再到具體的安排他的侄子守南昌等等部署,這一系列操作也體現了他作為一軍之將的深謀遠慮。

    所謂軍事素質我覺得也並不單單指你多麼能帶兵衝鋒陷陣,因為這樣的人朱元璋手下多的是,這樣的團長就夠了。他需要做的是怎麼調配兵馬,怎麼謀劃大局,這樣的非得集團司令才行。

    這麼說起來袁紹就差勁多了,雄據北方,兵多將廣,謀士也是一大把,但他骨子裡卻是一個多謀少斷的人,以至於一副好牌被他打爛了。

    其實但凡是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大將,軍事素質、綜合能力都很強悍,否則千軍萬馬裡為什麼要選他做領導呢?徐達、湯和、常遇春這些人又怎麼對他服服帖帖呢?

  • 3 # 血山飛蟲

    朱元璋的軍事素質,看他大勢屠殺軍官看出,標準的業餘水平,他還沒有意識到軍事經驗的作用,對軍事缺乏深刻的理解,在古代皇帝中,明顯低於努爾哈赤李世民和趙匡胤,從土木堡之變看出來了,他對軍事沒有系統性思考,如果他有系統性思考了,絕不會發生土木堡慘敗了,土木堡犯的錯誤太幼稚太低階了,朱元璋怎麼上臺的,這個可能和蒙古人的選擇有一定關係!

  • 4 # 愛上啞巴兔

    在大多數人眼中,朱元璋能夠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基業,完全是手下眾將領的功勞,基本上和朱元璋本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這種觀點是大錯特錯的。

    因為,歷史上朱元璋不僅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而且還精通兵法,朱元璋的軍事水平令人驚歎,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五百年內無來者,比肩任何一個說得出名字的軍事家。

    從士卒階層到一方豪傑,幾乎都能佔盡先機。擊敗陳友諒,張士誠。一統南方時候,朱元璋在這麼多勢力裡面,顯得有點弱小。但是,卻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傑出的軍事家,知人任用是十分關鍵的。太祖時期名將輩出,徐達善統率,常遇春第一先鋒,李文忠擅長奔襲,朱文正善守,鄧愈善撫士卒,而太祖都能一一任用,讓他們的軍事才華得以顯現。最後建立明朝,在殺功臣的時候,只留耿炳文和郭英這兩個將領,一個善守可以應變,一個又是很低調而且不會震主的外戚,朱元璋看人的能力可見一斑。

    戰略的層面上,首推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讓明軍的實力得以儲存,奪得最後的勝利果實。朱元璋從離開濠州,入據滁州自立門戶開始,過江紮根金陵,穩固江東腹地,西征陳友諒,東征張士誠,平粵平桂平閩,統一南方後再揮軍北上統一全國,每一步都都是清晰明確,堅實穩固。尤其是北伐路上先定山東、河南,掃清外圍再逐步合攏進攻大都的戰略,自古未有,堪稱前所未有之大手筆。

    歷史上的朱元璋確實是一位天才的戰略家和軍事統帥,縱觀前後八百年,能夠望其項背者,唯寥寥數人矣。

  • 5 # 一格遊戲

    1.朱元璋出生布衣,公元1343~1353年間,朱元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在寺裡當了和尚。公元1353年正式加入紅進軍。

    2.朱元璋入伍後,憑藉精明能幹和作戰勇敢,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並且把賞賜都分給別人。也因此獲得了比較好的名聲,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

    3.公元1353~1388年,朱元璋透過招兵買馬,爭取民心,網羅人才不斷拓展自己的土地和兵力。決心開創新皇朝

    4.公元1360~1367年共7年,一統江南。 公元1363年,打敗友涼; 公元1367年,消滅張士誠; 公元1367年,殲滅方國珍; 至此,江南統一。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個軍事素質極高的人,在1370~1390年間,共進行了7次北伐,驅逐胡虜。並且廢除了大都督府,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使軍權集於皇帝之手。

    PS:感覺朱元璋的畫像有點醜

  • 6 # 可可潘琴

    一代帝王一朝臣,都是他的朋友兄弟還有那些敢於出生入死的弟兄為他打的江山。首先朱元璋這個人物他必須得鮮明。他必須有能力拉起旗幟反對元朝統治建立新政府的決心。有了這樣一個旗幟鮮明的人物作為一個隊伍的領袖然後他有一幫忠肝義膽的兄弟為他出謀劃策打天下又有那麼氣質鮮明的政治口號農民政權佔一個噱頭眾雄而起成就了他一方霸業。

  • 7 # 這個男人來自外太空

    元末明初,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

    在大多數人眼中,朱元璋能夠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基業,完全是手下眾將領的功勞,基本上和朱元璋本人沒有多大關係。

    其實,這種觀點是大錯特錯的。

    因為,歷史上朱元璋不僅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而且還精通兵法,驍勇善戰,是一個不能多得的軍事天才。

    關於朱元璋驍勇善戰,《明史紀事本末》曾有過這樣一段記載:

    說郭子興在內部囚殺朱元璋失敗後,想要藉助敵人的手來除掉朱元璋。

    於是,在一次敵人對自己發動進攻之時,正好身邊一位將領當眾指責朱元璋平日裡作戰畏首畏尾,不肯出力。

    於是,為了讓朱元璋自證清白,郭子興便讓此人和朱元璋同時出城和敵人廝殺。

    然而,讓眾人大開眼界的是,當那人剛剛出城不到十步的時候,就被敵人一箭射中,然後負傷逃回到了城中。

    而此時,再看城外的朱元璋,一人挑戰數位敵方將領,而毫不示弱。

    最後,朱元璋憑藉一己之力,打敗了對方多位將領,以至對方士兵丟盔棄甲而逃。

    大戰半天的朱元璋,凱旋後竟然毫髮未傷,讓眾人一致稱讚神勇(其人出未十步即被矢反走,太祖直前奮擊,眾皆披靡,徐還,了無所傷)。

    後來,元軍在丞相脫脫的率領下,進攻六合。

    六合在濠州附近,如果六合被元軍攻破,那麼接下來倒黴的將會是滁陽。

    於是,朱元璋建議郭子興派人去支援六合。

    當時,元軍號稱百萬,郭子興身邊眾將領無人敢去。

    最終,朱元璋和一個叫做耿再成的將領臨危受命,前往支援六合。

    元軍雖然實際上沒有百萬人馬,但實力依舊不容小覷。

    果然,依舊來勢洶洶,攻擊能力也很是強悍。

    但是,朱元璋的人馬也不是吃素的——每當元軍花費一天時間搗破城牆之後,朱元璋總是利用晚上的時間,再把破損的城牆修繕好(元兵攻之急,每日暮,壘垂陷。詰旦,復完壘與戰)。

    天天如此,讓元軍很是惱火。

    然而,惱火的還在後面——朱元璋每次得了便宜之後,總會讓城中的一群婦女站在城門邊掐腰大罵(遣婦女倚門戟手大罵)。

    城外的元軍,不知道朱元璋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也不敢輕易有所行動。

    就這樣,最後被拖得後勤跟不上的元軍,只好撤兵。

    沒想到,元軍在後撤的路上,竟然又打起了滁陽的注意。

    於是,得知情報的朱元璋,又來了一個急行軍,在元軍的必經之路上設了伏。

    而且,地點也很是奇特——山澗附近。

    一邊是山,一邊是深谷,元軍再次在朱元璋這裡吃了大虧。

    無奈之下,只好再次撤兵。

  • 8 # 二曲人

    說起朱元璋的軍事水準,不論是戰略還是戰術,在元末明初,均是超一流的,甚至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二十五歲,經過湯和介紹,在濠州投奔郭子興軍。元璋有云遊天下的經歷,善與各種人員打交道。不到半月時間就和他們小隊的人員混得很熟,加之元璋身體強壯、練武認真、記憶力特強,在幾次外出偵察中,能夠隨機應變,關鍵時刻敢決斷,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務。

    郭子興選親兵,朱元璋的隊長便推薦了元璋,郭聽了事蹟介紹並見了高大的元璋後,很是喜歡,便立即提拔其為九個人小隊的小隊長。朱元璋做事小心謹慎,但又作風凌厲,命令下來,立即執行,事情辦的又快又好。作戰中衝鋒在前,得到戰利品,悉數上交;得到獎賞,平分給下屬。郭子興眼見得元璋是個人才,把養女馬氏嫁與元璋。這時元璋也正式啟用了官名朱元璋。

    有名有姓有地位的朱元璋,回老家招兵買馬,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等一干二三十人都來投軍,這就形成了日後朱元璋部隊的基本骨幹力量。以朱元璋的機靈與認真,其人馬很快發展到二萬人,軍隊的規模“赤幟蔽野而盈崗。”

    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對地方很少侵犯,這給一些地方自保武裝以寬慰與吸引,有些地方武裝便整建制投奔朱元璋,加速了元璋勢力的壯大。

    朱元璋有極強的軍事分析能力,孫德崖想除掉郭子興,又怕朱元璋施救,就串通上層領導,調朱元璋到盱眙,準備把郭、朱一鍋端。朱元璋一眼看出其陰謀,三兩句客氣話就推辭了。元兵圍困六合,六合守將求救於郭子興,郭與六合守將有隙,不去救援。朱元璋認為六合是郭軍的屏障,六合一失,則秧及自身,力勸子興發兵救援。子興派元璋去救,面對強敵,元璋以佯敗設伏,擊敗元軍。元軍戰敗,元璋繳獲了大量馬匹,而元璋並沒有瓜分馬匹,而是把馬匹還給元軍,央元軍另攻他處。至正十五年(1355年),元璋率徐達、邵榮、常遇春等水陸大軍進攻採石磯,一舉攻克,收繳大量給養。元軍復圍採石,朱元璋命令把金銀抬上城頭,分賞有功者,現場鼓舞士氣;又派徐達繞到敵後,前後夾擊,活捉了陳也先。

    郭子興去世,元璋盡有子興軍,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元帥。他趁元軍無暇南顧之機,鞏固地盤,擴充實力,逐步消滅元軍散兵和割據勢力。當時,東面張士誠、北面小明王(名義上是朱元璋的上級)、西面徐壽輝(後為陳友諒所取代),雖然此三家與元璋也有矛盾,但也拱衛了朱元璋不受元軍攻擊。

    陳友諒據有江西、湖廣之地,勢力強大,能“投戈斷江、舳艫千里”。他曾親統大軍順江而下,欲一舉消滅下游南京的朱元璋。老朱冷靜的分析形勢,認為只有先集中力量打敗陳友諒,才能渡過危機。東面的張士誠,心胸不廣、不會趁機出頭與自己做對。基於此分析,他大膽用計,由康茂才詐降、故佈疑陣,自己親踞高處舉旗指揮,一舉擊敗陳友諒。陳友諒懷恨在心,稍作恢復後與朱元璋在鄱陽湖進行決戰。朱元璋臨陣不亂,決心、信心滿滿,先派人封鎖鄱陽湖口,定下關門作戰,不留後路之計。當時陳友諒的漢軍號稱六十萬,朱元璋的吳軍只有二十萬,漢軍船身高大,吳軍船身矮小,吳軍仰臉才能窺視漢軍。但在老朱帶領下,上下求戰心切,抱定必勝的決心。朱元璋利用自己船小靈活的優點,確立用火攻殺傷漢軍的戰術原則,兩船相接,吳軍先是火器齊發,然後弓弩飛射,最後短兵相接白刃戰,殺聲震天、箭飛炮打、湖水都被染紅了。朱元璋在四天的戰鬥中,幾經危險,幾乎隕命,但他毫無退心,拚死作戰,堅心猛打猛追,最後亂箭流矢射死陳友諒,漢軍大敗,殘餘趁夜逃回武昌。後來,老朱總結此戰時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靠人,陳軍雖強,但內部不睦,而且連年用兵,不休養生息。用兵應懂得得時,得了時的軍隊就有威嚴,有了威嚴就能勝利。我軍得時,上下同心,如老鷹抓捕鳥雀,巢傾卵覆,這就是我們能夠成功的原因。

    對於東面的張士誠,朱元璋用了三招,一是發檄文,以弔民伐罪的口氣指責張士誠無道,佔據道德制高點;二是動員二十萬大軍,由徐達和常遇春率領進攻張士誠。臨行囑咐:應先分散張士誠兵力,取湖州、杭州,士誠無法救援,我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使張士誠疲於奔命,然後驅兵直抵張士誠都城平江,必然可以成功。兩位依計行事,果然如所料。三是對平江採取圍而不打,逼迫張士誠投降。這招雖然因張的頑抗沒有做到,但有效的降低了傷亡。

    老朱在後來總結戰勝陳、張時說:元末群雄,陳、張最強,張地方富庶,陳兵力雄厚;我均不如,但我不亂殺百姓,講信用,認真做事,與大家齊心協力,才取得了成功。在軍事上,陳驕傲、士誠器小,所以決定先攻陳,鄱陽湖大戰,士誠不能出平江一步。假如先攻士誠,陳空國而來,我軍兩線作戰,勝負就難說了。

    如果說在消滅割據勢力時,已經表現出了老朱卓越的戰略、戰術能力時,則在與元軍的作戰中,這種能力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面對將死的百足之蟲元王朝,老朱不同意常遇春的直搗大都之計,認為直搗大都,一時難以攻下,頓兵于堅城之下,糧草不繼,元室援兵四至,進退不得,大事不可收拾。不如用砍樹之法,先去枝葉,再挖老根;先取山東,使大都失去屏障;回師河南,去其羽翼;進據潼關,控制元朝門戶。東、南、西三面為我所控,再去進圍大都,元廷勢力孤單無援,可不戰而取。取得大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關隴可席捲而下。明軍基本執行了老朱的佈署,取得了相應的結果。

    老朱在後來總結北伐之戰時說:陳、張既滅,舉兵北伐,先取山東,次下河洛,止潼關西進之師,不急攻秦隴;因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均百戰之餘,難以輕服。如大軍西進,其迫於形勢,定合力抗拒。故出其不意,取大都除根本,然後西進,張良弼、李思齊勢窮絕望,不戰而克。即使如此,擴廓帖木兒依然頑抗,帶來很大的麻煩。若不取大都即在關中與其決戰,則我軍深陷兩線作戰,以一敵二,喪失主動權,取勝的機率降低。同時,告誡諸將:“土不可以恃廣,人不可以恃眾,我從起兵來,與諸豪傑角逐,每臨小敵,亦如大敵,所以能夠制勝。”

    當然,風雲際會,朱元璋麾下眾多的名帥、名將,眾星捧月,也是成就他首屈一指軍事水準的基礎之石,在肯定朱元璋的軍事才能時,決不能忘掉了他們。

  • 9 # 看遍山川

    當年朱元璋受到郭子興的排擠,在攻取定遠城之前,朱元璋趁機脫離郭的隊伍另起爐灶。他向郭只要了徐達,湯和,吳良等二十四人,其他士兵一個不要。在郭子興看來都是朱元璋的兄弟或老鄉,也不是他隊伍裡的精銳,靠這些人打定遠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朱元璋就憑這二十幾個人,再招募七百多士卒,奇襲定遠城,在元軍支援部隊達到之前突然撤出戰場,攻打附近的懷遠,安豐。等元軍兵鋒又指向懷遠時,他又成功突圍,攻克了含山和靈璧縣。

    這一連串的避實就虛游擊戰,是朱元璋投軍以後第一次領軍獨擋一面,並且旗開得勝初露鋒芒。歷史上的開國皇帝讀萬卷兵書,不如赴千里戎機,大多都是天才軍事家,朱元璋更不例外。

    從此朱元璋的軍事生涯走上了上坡路,以少勝多攻克橫澗山,解六合取天平,一路招賢納士,在元末各路起義人馬中脫穎而出,贏得眾將和士卒的追捧。最後在僅剩的陳友亮和張士誠勢力集團面前,應該何去何從作如何選擇,朱元璋和他的謀士有過一番精彩的切磋。

    朱元璋認為自己的力量顯然是不能同時應付兩線作戰的,必須選擇一個主攻方向,而選擇先解決陳友涼是當務之急。他的理由是陳有諒野心最大,也講義氣,張士誠有錢富有,但也最圖安逸沒有野心。如果先打張士誠,陳有諒十有八九會支援張士誠,而我方攻擊陳友諒,張士誠卻不會出兵協同陳友諒,因為他隻眼前圖自保。

    這番分析將兩個對手琢磨透了,這時的朱元璋作為軍事統帥,臨陣殺敵攻城拔寨已經不是他的日常,正確分析戰場形勢和敵我優劣更能體現出一名軍事首腦的戰略思考水平。

  • 10 # 蒼茫大地顧煒斌

    朱元璋的軍事指揮才能是和李世民比肩的,他是卓越的戰略家、軍事家。

    一、聽馮勝建議,攻取集慶(南京)。

    朱元璋從和州出發,於1356年親率大軍分三路,用了十天攻破集慶,改名應天。

    應天的東邊鎮江屯駐了元朝軍隊,東南方蘇州是張士誠,東北面是張明鑑的起義軍,南面是元將八思爾不花,西面是徐壽輝(後政權被陳友諒竊取),北面是劉福通。這樣朱元璋就避免了提早與強元的決鬥。

    二、目光獨具,力排眾議,避開張士誠,先找陳友諒決戰。

    當時,朱元璋有兩個死敵兼鄰居張士誠、陳友諒,張的實力弱,打他有把握,滅了他可在江浙一代完成擴張,朱的手下大都主張先打士誠,再找陳決戰。但朱元璋分析了兩人性格特點:張器小、陳志驕,器小無遠見,志驕樂生事。簡言之,打陳,張會做壁上觀,攻張,陳會傾巢相撲,屆時會陷入兩線作戰,所部命運未卜。朱元璋統一了大臣們的思想,先打陳友諒。

    三、一勝龍灣、二勝洪都南昌、三勝鄱陽湖,剿滅陳友諒。

    陳友諒先佔太平,續攻集慶,元璋聽從劉伯溫建議,決戰集慶。

    揚長避短,派降將、陳友諒舊將康茂才詐降,把陳友諒沿秦淮河,引進江東橋,後陳部在龍灣登陸,徐達、常遇春、馮勝率五路大軍包抄,殺死陳部兩萬、俘七千、大船一百餘艘、小船數百,朱元璋有了自己的水軍。

    隨後,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攻洪都,朱元璋慧眼識英才,委侄子、官二代朱文正為城防司令,結果朱文正在鄧愈等名將協助下硬扛一個多月,打得陳友諒滿地找牙。

    最終,朱元璋率二十萬、陳友諒率六十萬決戰鄱陽湖。陳部最大的船長十五丈、寬兩丈、高三丈,號稱巨無霸!朱元璋迎難而上,毅然決戰。

    徐達率艦隊出敵不易分十一隊進攻,採用群狼戰術圍攻鉅艦,結果俘艦一艘、殲敵千餘。陳友諒立馬集中幾十艘鉅艦尾追徐達群攻,結果中軍艦隊餘通海用炮群狂轟,陳部前鋒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毀船二十餘艘。陳友諒敗不餒,利用船大炮猛優勢,狂轟徐達,徐達放棄旗艦,陳狂攻,連續擊沉朱和尚幾十條船,雙方陷入僵持階段。

    陳部虎將張定邊突破重圍,直撲朱元璋旗艦,斬殺大將韓成、宋貴,幸虧常遇春勇猛沉著,神箭射死張定邊。陳友諒連夜開會,認為必須保證叢集突擊,考慮到船速不一,決定用鐵索連船。結果朱元璋抓住戰機,派七船滿載火藥、由敢死隊操船放火,友諒被紅燒。

    四、乘勝滅士誠!

    朱元璋乘勝直撲平江城(蘇州)。徐 達、常遇春、郭興、華雲龍、湯和等分攻八門,耿炳文、仇城、何文輝分攻城東北、西南、西北,1367年一月至九月,八個月攻陷蘇州城。

    五、北伐英明決策。

    元璋已佔江浙、湖廣,元仍佔北方大部。元璋高屋建瓴,決定先攻山東河南,再圖大都。

    三個月,徐達、常遇春佔山東,又兵分兩路攻河南。在河南,打敗元守將梁王阿魯溫手下五萬餘眾,俘梁王。

    1368年七月,拿下大都。此時元將王保保率十萬人佔山西、甘肅,丞相納哈出率二十餘萬鎮遼東,雲南仍有十餘萬。元順帝派王保保掛帥。王保保率十萬反攻大都,他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徐達如不救援,直攻大都;徐來援,他就設伏打援,結果徐打太原,王保保被迫救太原,想打援的被別人打了援,後果很嚴重,王保保只率十八騎逃脫。

    徐達克山西,又平定陝西,1369年朱皇帝又派常遇春攻下上都,殺掉大元宗王慶生、平章鼎珠、俘上萬蒙古兵、馬三千、牛五萬頭!徐達又派張溫攻下蘭州。

    休兵多日的王保保動員十餘萬大軍兵分兩路,以數萬人圍蘭州,主力十萬在險地定西設伏。明將於光救援途中被殲。張溫藝高人膽大,率三千人主動出擊,擊退元軍幾十裡。1370年,朱元璋看透王保保意圖,派徐達為帥,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為副帥,率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徐達直攻定西,找王保保決戰,一路李文忠兵出居庸關攻應昌,逼元順帝搬家。在定西沈兒峪,徐達實施中央突破,偷襲元中軍,十萬元軍崩潰,僅有王保保與其妻子數人從古城北遁去,至黃河,得流木以渡,餘皆滅。李雲忠進兵神速,如李靖突襲突厥,一天攻下應昌,元王公貴族及順帝老婆、孫子被抓,只有元順帝的兒子逃遁。

    後來,在捕魚兒海,大元被北伐的藍玉滅了!

    朱元璋用兵到了如斯地步,打遍天下找不到對手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毅清以網友不信任為由取消壽光捐款,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