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隔岸水手
-
2 # 羅卡卡卡
你要提升什麼呢?你看的書是哪方面的呢?看書就能有提升嗎?未必吧!連提升自我都不積極的人又何必糾結於看完一本書呢!
-
3 # 白露芝士
題主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沒有養成看書的習慣。
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資訊的途徑太多,為了確保資訊有效地被受眾群體接受,資訊都已被總結提煉,導致資訊碎片化條目化,我們在獲取這些資訊的過程中也變得越來越浮躁。能看個100字的書評,就不想看10萬餘字的小說,建議題主可以先從引人入勝的小說看起,養成看書的習慣,再慢慢看一些深奧的書籍。
-
4 # 南通沃爾得英語培訓
每天定下一段時間看書,比如晚上睡覺前不要玩手機,看上1個小時或者半個小時的書,建議買一個ireader,比較方便。至於教科書還是看紙質版的比較好
-
5 # 羅勒人力資源網
讀書和會讀書,是兩個階段。
羅勒網推薦你學習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你就會知道,一本書的80%的重點,只佔全書篇幅的20%,能否迅速get到這20%,牢牢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儲備,並利用於實踐,就是會讀書者和不會讀書者的區別。
作者大巖俊之,日本人。比較有喜感的是,他原本並不是一個特別愛讀書和會讀書的人,他開始逼迫自己讀書,源於30歲後的某一天,想創業的他偶然看到一句成功學雞湯:“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於是在一年內,大巖俊之讀了300本書,平均不到一天半的時間,就讀完一本。
富蘭克林說過,在讀書上,數量並不列於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尼采說過:“不加選擇的知識衝動,正如不分物件的性衝動,都是下流的標誌。”
在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裡,你會看到這樣一條清晰連貫的讀書方法論:
讀書的正確前提是什麼?如何深刻地去讀一本書?如何牢記讀到的書中內容?一本書讀完後如何運用到實踐中?
首先,讀一本書,要講求“效率”二字。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商務類書籍又不像小說,沒有三步一個橋段、五步一個爽點那麼吸引人的情節,所以如何高效閱讀,就成了必須。
如何有效率地讀書呢,第一是要務必確認,你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一定要帶著“功利心”去讀書,明確看一本書的目標,將目標作為自己的內在驅動力。你是想打發無聊?還是想學習技能?又或者思考人生?以消遣為目的而讀的書,大多也不會記憶深刻。只有抱著一定的目標,才能有動力去讀完一本書,並且根據自己的目的,有選擇地去篩選對自己有用的資訊。
比如我拿到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時,就問自己,讀這本書,我想收穫什麼?答案是,寫書評的我,需要在很短時間內,又快又準又狠地get到一本書的精華,有沒有方法可以提高我的閱讀效率?怎樣迅速圈到重點?正是帶著這樣的問題,我認真讀完了這本書。所以,確定一個目標,是讀書的前提。
其次,快速找到佔據80%重點的20%。一本書80%的重點,只在它20%的篇幅裡,想要有效率地閱讀,你需要學會快速找到這20%的篇幅,並且摘取這些內容裡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重點。目錄,可以幫你快速抵達你感興趣的part。
一本書的目錄,就像是劇本的大綱,你能看到它的大致框架是什麼,包含了哪些部分。它又像是一部CT機,你透過它,能看到整體的同時,又能瞭解到你關心的部位狀況。
誠如中國天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所講,抓住自己最有興趣的東西,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
有效率地讀書,正是正確讀書的前提。
第二,如何深刻地去讀一本書?邊讀邊做筆記。
what?我又不是學生,看一本書還要做筆記?看到這裡,你內心的OS一定是這樣的。可是大巖俊之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告訴你,做筆記,做高質量的筆記,很重要。
為什麼要做筆記?
這世界什麼事情能讓你深刻?答案是“親身參與”的事情。“參與感”很重要,讀書也是如此,只有你的思想與作者的思想產生聯動,才能真正領悟到作者的本意,或者昇華了作者的原意。
之所以要做筆記,就是因為做筆記的過程,能加深你對重點內容的理解,讓你不僅僅快速理解作者的思想,並且能舉一反三。
舉個例子,在閱讀的過程中,看到某個方法,你是不是會突然靈光一閃:這個我可以運用到工作中的某個地方呢!
這個時候,我不友好地提醒你一句,如果這一秒你不翻出筆快速記下這一瞬間的想法,這個乍現的靈醒點子,可能就在資訊爆炸的下一秒,永遠從你腦子裡消失不見了……
而且,做筆記有助於提高後期重複閱讀的效率。有意思的是,同樣一本書的同一個地方,你再一次重讀時,有可能發現,你當下的想法,和之前記錄筆記時的想法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你會發現,原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世事的打磨,你的思想竟會改變如此之大?所以,千萬記得做筆記,它會成為你心路歷程的一部分。
怎麼做筆記?
一般人做筆記,會用到的方法是什麼?劃線、畫五角星、畫各種標誌,在重點部分寫上自己的感悟、摺頁等等……各種留下標記的東西,以便反覆閱讀的時候,更有側重點。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想迅速翻看到自己需要的某一要點時,你需要手動翻多少次才能找到?
大巖俊之提了兩個很不錯的記筆記的方式,第一就是運用筆記+便籤貼的方式。
在你認為對你學習工作很有幫助的重要頁,記下標記或者感想後,你可以貼上一個便籤貼,寫上這一頁內容的關鍵詞,如“二八原則”,並將其他重要頁目的關鍵詞用不同顏色的便籤貼展現,如“輸出法”、“smart 行動目標”等。
這樣帶有關鍵詞的便利貼就像索引一樣,當你再次拿起這本書時,能透過便利貼很快回憶起書的重點,而且迅速找到你想再次撿起的知識點。
我讀這本書時的便利貼第二個重要記錄筆記的方式,也是作者重點推薦的,就是思維導圖的運用。
思維導圖近些年在各行各業都被廣泛運用,學會製作思維導圖可以讓你提煉問題的關鍵點,並且激發你的發散性思維,尋找到問題的不同解決途徑,發現多種可能性。
具體到如何製作一本書的思維導圖,你可以先在A4白紙上畫出一本書的樣子,然後在它的周圍畫出幾條主幹線,沿著主幹線寫下幾個關鍵詞,如閱讀目標,總結感悟,實踐方法,問題解決等,每一個關鍵詞又可以延伸出幾條深層次問題或解決方式……透過思維導圖製作,不斷髮現更多運用空間,進而達到對一本書深入思考、吃透的目的。
《實用性閱讀指南》中思維導圖示例當然,思維導圖的製作,建議在一本書通讀之後,再進行。你可以在快速閱讀的過程中,思想不停運轉時,將對重點項的感悟、認同抑或是不敢苟同的念頭,一一隨手記錄下來,心中有丘壑,再去勾勒思維導圖。
第三,如何牢記書中所內容?
八月份開始,為了系統鍛鍊寫作能力,我高價買了六本書。由於理論書極其乏味,於是乎,我到現在才讀完了兩本。更悲劇的是,讀完兩本書,我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忘掉它們,我只用了一星期……
在我接觸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漸漸找到了加深記憶的方法。
在作者給到的眾多方法中,我最認同的除了丟棄80%的內容,重點閱讀20%外,還有兩種方法:
第一是以向他人複述為前提;
高中時代我的英語成績比較好,有一次考完高分後,同桌賄賂了我一包牛軋糖、特別諂媚地求我給他分享一些做閱讀題的方法,我很不好意思地說自己做題全憑語感,沒有什麼系統的方法,然後眼睜睜地看著他當著我的面掠回了牛軋糖。事實上我真不是謙虛,而是壓根不知道怎麼跟他講。
後來的某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這個事情:如果有些問題看似你能解決,但是並不能將方法傳授給別人,其本質在於你自己並沒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它。
讀書也是如此,特別是對於方法論類的書籍,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轉述給別人,那就說明你沒能夠掌握。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讀一本書,要抱有有意識地向別人輸出的念頭,讀完後你可以做到向別人講出來,或者寫出來分享給他們,這樣你才能真正記住書中講了什麼。
第二是帶著感情閱讀,也就是和作者共情。
越平淡越容易遺忘,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對於讀書來講,能讓你記住的,最先都是觸動你內心的。
很多人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都會覺得俏皮暖心,很多時候都是會心一笑,可是其中具體寫了什麼事往往記憶不深刻。但是相信大多數人不會輕易忘記《哭泣的駱駝》那篇故事,美麗善良的沙伊達失去了英勇的丈夫,還被別人凌辱至死的悲慘遭遇……
感慨、欣喜、悲哀、憤怒等等,我們的情緒波動時,更容易將那一刻的關聯記憶儲存進大腦裡。所以,讀書時,刻意調動自己的情緒,能幫助你加深記憶。
第四,如何將書中的內容付諸實踐?
“讀過很多書,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這句扎心窩子的話,並不假。
其實,讀再多的書,看再多的道理,不去做,都是枉然。踐行,才該是知識的宿命。
如果讀完一本書,只是記住了其中的理論知識點,並不去實踐,不去檢驗是否能真的給自己帶來改變,書很容易淪為誇誇其談的空殼。
大巖俊之推薦用SMART法則來付諸實踐。當你讀完一本書後,回頭去看看自己讀這本書的初心和目的,設定自己可行的行動目標(要做到什麼?多久之內實現?實現多少?),並且儘量用數字具體化這些目標。
假設我想透過讀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後實現高效閱讀,那麼我的行動目標可以這樣制定:兩個月內,讀8本書,寫8篇書評➕2篇書單稿。
SMART方法能讓你設定切合實際的清晰目標,有效展開行動。
所以,選出你最想做的一項,馬上開始行動,是對讀自己讀完一本書後最好的交代。
讀書不僅要有效率,更要有結果。
掌握一本書的大綱和結構層次,快速找到有效的知識點,是效率的基礎;以向別人複述為前提,一邊讀書一邊記錄筆記,製作思維導圖……使盡各種手段牢記書中重點,是學習的方法;最終透過學到的知識,設定行動目標,完成實踐,是讀書的最佳結果。
因此,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值得每一位邊讀邊忘的人、盲目閱讀的人、想有效讀書的人用心閱讀。 -
6 # 丁家有女新
謝謝邀請。其實大部分人都有這個經歷,就是買來的書不會全部看完,而即使是非常感興趣的書也做不到從頭看到尾。而很多人認為要對得起一本書的價格就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但是很多厲害的人說這種方式其實有問題的。再好的書也不可能每一章節都是重點,一般一本書的重點只有那麼幾章,大約佔20%—30%,所以要高效地看書,只要看了那些重點,並且能夠運用好,就實現了這本書的價值。我們看書應該帶著目的性看,有人認為這樣是很功利的,但是功利性看書法的效率的確要高於沒有目的的學習。自媒體大咖粥左羅老師就說過一本書裡只要找到一個能夠改變認知,改善生活或者工作的內容,就算是學習過了。所以看不完書不要緊,但是一定要學到那個能夠對我們有用的知識,並且能夠運用它,就可以了。
-
7 # 北十
瀉藥。
可能是你挑的書不適合你。
從感興趣的,比較好理解的書入手。
另外排除干擾,比如每晚拿出一兩個小時專心看書。
-
8 # 潯瀠
我們都知道一個好的習慣對於個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好習慣能讓我們處事時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行動步驟,使我們更有效率;但是壞習慣卻會讓我們固步自封,甚至自以為是,判斷失誤。
終身閱讀在現在也被視為一種好習慣,可是這種習慣常常在我們試圖去改變的時候,會失敗。就好像我們總是不斷地在試圖減肥、早睡、讀書、練字......我們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自制力的人,一個不斷成長的人,卻常以失敗告終。
為什麼好的習慣總是這麼難以養成呢?難道僅僅是因為你沒有意志力嗎?其實不一定,在這裡要推薦一本書《微習慣》,在書中作者給我們提出了另外一個思考的方向,當我們的習慣養成計劃總失敗的時候,有問題的也許是我們所採取的策略方法。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微習慣”的概念,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 它小到根本不可能失敗,甚至不會給你造成任何負擔,你只需要輕輕鬆鬆就能夠完成每天的微習慣目標。比如你想要養成健身的好習慣,那麼可以從每天做一個俯臥撐開始,你想要養成讀書的習慣,你可以從每天看兩頁書開始,你想要養成寫作的習慣,你可以從每天寫50個字開始......
因為這些習慣非常微小,不會對你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在日積月累的作用下就會慢慢養成一種慣性,然後你就可以加大量,從而抵禦失敗的風險。
《老子》裡有句話說:“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意思就是說,想要完成一千里的路程,要先從邁開第一步路開始,要建成九層的高塔,需要從第一堆泥土的堆砌做起,這就說明任何習慣的養成都是要從行動開始,即使只有一點點的微末之舉,也比毫無作為強。
在書中,作者給出了詳細的步驟,來指導我們如何養成這種微習慣:
-
9 # 大紅媽媽大本營
從簡單的書和自己感興趣的書看起,別上來就讀有專業度的書。
堅持一段時間後,自然就會去讀更有深度的書了。
但不建議一開始去讀網路小說,內容大同小異,屬於消磨時間的東西,還是要從有營養的書籍讀起。
-
10 # 維維說情感
其次注重速讀的生理機能訓練。這裡指的“生理機能”訓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注意力的集中、 轉移與分配的訓練;(2)、右腦圖式認識功能與記憶功能的開掘;(3)、視覺機能的訓練。這三項訓練,主要安 排在第一、二學期的課外進行。第一學期,著重訓練注意力的集中、轉移與分配,以培養學生篩選資訊所需要 的高度專注的心理與快速判斷、快速檢索、快速記憶的能力。為此,我們利用“舒爾特表”作教具,組織學生 在課外作“定向搜尋”與“強記數字”的練習。
每天二、三次,每次幾分鐘,教師每週花幾分鐘作一、二次檢 查督促即可,更多的是組織學生自練互測。至於右腦功能的開掘與視覺機能的訓練,則主要放在第二學期進行 。據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平時的閱讀,更多偏重左腦,而在快速閱讀中,右腦的圖式認識功能與記憶 功能則可發揮奇特的功效。為此,我們設計了一系列有利於開掘和鍛鍊右腦上述兩大功能的訓練辦法,以充分 發揮其巨大潛力,提高速讀水平。人們的視覺機能,尤其是廣闊的視讀野、較高的眼腦直映水平,更是快速閱讀須臾不能離開的生理基礎。
再次注重速讀的基本功訓練。這種基本功的訓練主要是幫助學生熟練地掌握速讀的各種技能技巧:[1]、養成默讀的習慣,提高默讀的速度,直到練好 “眼腦直映的基本功。[2]、擴大視讀野,提高整體認讀的能力。[3]、減少回視、準確掃視,提高讀速。[4]、 掌握理解技巧,尤其是文體閱讀技巧,保證讀速和理解率同步上升。[5]、學會跳讀、預讀、獵讀與直讀,並每 天用於課外廣泛掃描,涉取大量的知識與資訊。[6]、運用定勢理論,形成閱讀的固定程式,加快閱讀速度。上 述技巧的訓練,重在初中,貴在過手,務求紮實,這是我們組織速讀基本功訓練的基本觀點。
最後就是注重速讀的綜合能力訓練。訓練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條孔”教具,開展“面式閱讀”訓練;訓練的直接目標,是培養“一目十行、雙目識頁”的速讀綜合能力。點式閱讀,以字、詞為認知單位;線式閱讀 ,以句或句群為認知單位;面式閱讀,以數行或整個頁幅為認知單位,前兩者的視線執行方向由左而右,獨有 面式閱讀是由上而下沿著書頁的中線作垂直運動。可見,這是難度最大、速度最快的一種高效閱讀方式。實驗 證明,只要前三級臺階步步穩妥,這種“一目十行、雙目識頁”的速讀綜合能力的培養,也不太難。
回覆列表
文字的出現已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步伐數千年,到今天,以書籍做為學習、記錄知識載體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不可或缺。以工具書為例:當拿到一本書,自己應當先明確這本書用處,在我們現實生活工作中它起到的是什麼用處,瞭解書本內容對自身產生哪些好處,能提高怎樣的工作技能,這樣對書本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當你把書中的內容瞭解,掌握到差不多的時候,也意味著你把書本看完了。
其他種類的書籍也以有目的性,有需求,有意願,有計劃的看書,再厚的書也會被看完。
所以,你選看的書首先是自己想看,感興趣的書。而至於其他書籍,種類太多,內容不一,題裁廣泛,專業不同,林林總總,根本看不過來。人的精力有限,而書籍千千萬萬,是看不過來的,術業有專攻,專攻有專書,所以,開卷有益,益於自身的書總會吸引你去看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