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爬麥小科普

    核心提示: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過六次南巡,並且前兩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樣,以浙江杭州為終點,還登上紹興會稽山祭禹陵而還,意在炫耀國力、安撫江南民心。從第三次南巡開始,乾隆連續四次都到了海寧,主要目的是視察耗費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乾隆 資料圖)

    乾隆皇帝,姓愛新覺羅,名弘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後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勵精圖治,出現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康乾盛世”。在民間,乾隆皇帝的身世被人傳得十分離奇,傳說他是海寧陳家的兒子……

    離奇傳說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親王府裡一片歡笑,這一天家裡又添了一個小孩。同一天,海寧陳家也添了一個小孩。

    這海寧陳家指的是浙江海寧的陳世倌家,人們俗稱他為陳閣老,在康熙年間曾入朝為官,並且和當時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的關係十分密切。當時,雍親王妃和陳世倌的夫人都懷有身孕。不久,兩家先後生了孩子,雍親王生了一個女孩,而陳家生了一個男孩。過了幾天,雍親王讓陳家把男孩抱入王府看看。王命難違,陳家只好把孩子送進王府。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一個小丫頭。久在官場的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聲張,不久就辭官帶著全家回原籍去了。而那個被換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隨著這個傳說的廣泛流傳,乾隆帝六次南巡甚至被說成是為了探望自己的親生父母。而那個雍正換出去的女兒,長大後嫁給了大學士蔣廷錫的兒子蔣溥。蔣家是江蘇常熟的大姓,雍正之女所住的那棟樓被後人稱為“公主樓”。

    中國曆來就有俗文化壓倒嚴肅文化,演義小說埋沒正史的傳統。乾隆為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不斷被吸收到文藝作品中。1925年,上海出版了鴛鴦蝴蝶派大家許嘯天的一部《清宮十三朝演義》。書中說:乾隆原來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被雍正用調包之計換了來。乾隆長大後,從乳母嘴裡得知此事,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寧探望親生父母。因陳閣老夫婦早已去世,乾隆只好到陳氏夫婦的墓前,用黃幔遮著,行了做兒子的大禮。

    近些年,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仍連續不斷地進入到文藝作品中,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金庸是浙江海寧人,從小便聽說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因此《書劍恩仇錄》緊緊圍繞乾隆身世這條線索展開。不但如此,金庸還在書中杜撰了陳世倌的三公子,也就是乾隆的親弟弟陳家洛。他在於萬亭去世以後繼任紅花會總舵主,共同成就恢復漢家天下的宏業;而熱戀陳家洛的香香公主則犧牲了自己的愛情,身侍乾隆,欲助陳家洛一臂之力,不幸失敗自刎,葬於“香冢”。

    金庸先生在這部小說的後記中老老實實地告訴廣大的讀者,“陳家洛這個人物是我的杜撰”,同時他還宣告,“歷史學家孟森做過考據,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說靠不住”。

  • 2 # 日慕鄉關

    乾隆的身世之謎要感謝兩個人:一位是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大家許嘯天,另一位就是家喻戶曉的武學大宗師金庸。

    1925年,上海出版許嘯天的一部小說:《清宮十三朝演義》。書中提及乾隆皇帝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被雍正掉包做了皇帝,所以六下江南的時候多次到海寧拜會生身父母的墳墓。

    1955年,香港《新晚報》開始連載金庸的處女作《書劍恩仇錄》,書中同樣寫到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還給他杜撰了一個弟弟: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

    這兩位都是當世大宗師,作品影響力巨大,一經推出,各種類似版本便層出不窮,乾隆身世由此成為文藝界的重要資源,被反覆拿來寫作出版拍攝,身世就此成迷。

    乾隆到底是不是陳閣老的兒子,正方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陳閣老家

    陳閣老家有兩塊御賜的匾額分別叫做“愛日堂”和“春暉堂”,兩個名字源於孟郊的《遊子吟》,讓人聯想。

    那個被換走的雍正的女兒由陳家帶回海寧,長大後嫁給了當朝重臣、大學士蔣廷錫之子蔣溥。蔣溥也甚得皇上恩寵,官至大學士。當地人遂將蔣氏夫人所居之樓稱為“公主樓”。

    這幾點後世都遭到了歷史學家的駁斥,以反方民國時期歷史學家孟森的觀點來看:

    乾隆去海寧主要是視察錢塘江防潮工程,而陳家在海寧樹大根深,房產眾多,住宿條件最好。

    “愛日堂”和“春暉堂”連塊牌子是康熙寫的,與乾隆無關。

    “公主樓”這個說法是以訛傳訛,蔣家自己人都不知道。

    清朝規定,王爺家生完孩子要立馬去宮裡報備性別,以方便錄入宗籍並取名,兒女互換掉包幾乎不可能。

    雍正十分精明,如果不是他親兒子斷不會傳位給乾隆。

    金庸自己承認:乾隆是漢人的說法是他杜撰的,因為他自己就是海寧人,小時候聽過這個傳說,故意寫到小說裡,也算是對家鄉的一種紀念。

    看到這,讀者應該大致瞭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總體來說,乾隆是海寧陳家後裔的可能性極低,至於那些影視作品,大家就當戲說了,不能當做歷史!

  • 3 # 歷史這樣說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一生文治武功頗多,同時也是清朝開始衰敗的起點;題幹中的“海寧陳家”,指的是清朝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太子太傅陳世倌,兩人之間到底是父子或者其他關係,聽悅史君慢慢道來。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陳世倌出生於浙江海寧鹽官,父親是禮部尚書陳詵。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陳世倌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升侍讀,歷任山東、廣東、順天等地的鄉試主考官。

    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愛新覺羅·弘曆出生於北京雍親王府,父親是和碩雍親王愛新覺羅·胤禛,此時陳世倌32歲。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去世,愛新覺羅·胤禛即位,是為雍正帝。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書立儲密旨,立愛新覺羅·弘曆為皇位繼承人,藏於錦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提拔陳世倌為內閣學士,出任山東巡撫。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陳世倌因母親去世辭官回鄉,雍正帝命他治江南水利,因延誤被奪職,又命他赴曲阜督修孔子廟。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冊封愛新覺羅·弘曆為和碩寶親王。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內侍取出諭旨,宣佈和碩寶親王愛新覺羅·弘曆即位,是為乾隆帝,陳世倌被起復為左副都御史。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授陳世倌倉場侍郎,再遷工部尚書。

    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陳世倌被乾隆帝授為文淵閣大學士。

    同年十二月,陳世倌因治理淮、徐、鳳、泗等處被水不利,乾隆帝下旨批駁:“世倌臨行奏言歲內可疏,積水盡消,今疏言仍待來歲二三月,其所籌畫皆不過就高斌、周學健所定規模而潤色之,別無奇謀碩畫,何必多此往返乎?”

    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命陳世倌回老家,但沒有批准他辭職,陳世倌上疏說道:“道經山東,聞有劇盜就逮。因案關數省,遷延待質。劇盜既鞫得實,宜速誅。請飭山東巡撫定讞,毋使久稽顯戮。”

    不久,陳世倌還職,加封太子太保,但很快因擬旨失誤,被乾隆帝奪職,並下旨痛斥道:“朕斥世倌卑瑣,即如世倌與孔氏有連,乃於兗州私營田宅,冀分其餘潤。此豈大臣所為?今既奪職,下山東巡撫毋令居兗州。”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陳世倌入京為乾隆帝祝嘏,乾隆帝賞他原銜。

    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命陳世倌入閣辦事,兼管禮部事。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陳世倌以老病乞求退休,乾隆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加封太子太傅。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春,陳世倌辭行,乾隆帝寫了御製詩賜給他,並稱“皇祖朝臣無幾也”,送給他銀五千兩,在家食俸。

    不料,陳世倌還沒來得及出京就去世了,乾隆帝為他上諡為“文勤”。

    清朝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舉行禪位大典,皇太子愛新覺羅·顒琰即帝位,乾隆帝親臨太和殿授傳國玉璽,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尊乾隆帝為太上皇。

    清朝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在養心殿去世,嘉慶帝親政,上尊諡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葬裕陵。

    從上述內容裡,相信大家是看不出來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和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太子太傅陳世倌有什麼親密關係,最多也就是正常的君臣關係,那為什麼會有乾隆帝是陳世倌兒子的說法呢?

    悅史君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的父親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的登基之路太艱難,奪嫡之爭及隨後在位時的勤政,讓他得罪了一大批朝野人士,用乾隆帝來說事也是一種黑。

    第二,海寧陳家有兩塊清朝皇帝御書的匾額,分別是“春暉堂”和“愛日堂”,典故說得都是“父母之恩”。

    這裡貌似讓乾隆帝和陳世倌的關係有點聯想,但悅史君要指出的是,“春暉堂”和“愛日堂”這兩塊御書的匾額,是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賜給海寧陳家的,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著啊!

    而且大家看悅史君前面對乾隆帝和陳世倌君臣之間的交代,乾隆帝對犯了錯誤的陳世倌多次痛加申飭,根本不給一點面子,根本不可能是父子。

    第三,乾隆帝是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的第四子,雍正帝還有長子端親王愛新覺羅·弘暉、皇子愛新覺羅·弘昐、次子愛新覺羅·弘昀、第三子愛新覺羅·弘時、第五子和恭親王愛新覺羅·弘晝、皇子愛新覺羅·福宜、皇子愛新覺羅·福惠、皇子愛新覺羅·福沛、第六子果恭郡王愛新覺羅·弘曕等兒子。

    應該說,雍正帝根本就不缺繼承人,如果乾隆帝真的是陳世倌的兒子,他不僅不可能被當作皇位繼承人,甚至連呆在雍親王府的資格都沒有!

    綜上,乾隆帝並不是陳世倌的兒子,他們只是正常的君臣關係。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論調,應該說與作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等作品有關,而金庸曾表示,他對乾隆帝身世的描寫,只是根據家鄉海寧的傳說,沒有史實根據,只是小說創作。

    敲黑板,乾隆帝是雍正帝的兒子無疑!

  • 4 # 甜甜物語799

    第一,小說的影響力巨大。

    許嘯天的《清宮十三朝演義》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中都提及乾隆皇帝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兩作家對後世的影響力都很大,影視劇的傳播也起了推動作用,導致很多不瞭解歷史的人會有誤解。

    第二,乾隆六下江南,其中四次到海寧。

    乾隆帝四次到海寧都住陳閣老家,給後世人們所做小說創造了聯想的條件。但事實是乾隆帝到海寧只是為了巡查錢塘江大潮堤壩工程。

    第三,兩塊牌匾惹禍

    陳家有“春暉堂”和“愛日堂”兩塊清朝皇帝御書的匾額,表達的意思都是“父母之恩”。這讓人容易產生聯想。但事實上是康熙帝賜給海寧陳家的。

    第四,乾隆帝是背鍋俠

    眾所周知,乾隆帝的父親雍正帝的皇位來路如今還存在疑問。不排除有人說乾隆不是親生的來抹黑雍正帝(畢竟乾隆帝幼時還是很受寵的)。所以會有這種說法的出現。

  • 5 # 中孚鑑

    這是漢人的自我安慰的一種心裡想法,也就是自欺欺人的心裡。

    清朝是少數名族滿族人統治漢人的政權。在中國古代,清朝之前,就一個蒙古族統治漢人,但是不到百年就亡了。

    漢人人多,不願被異族統治,那時的口號就是反元復宋。

    而到了清朝,情況還是一樣,漢人還是不能接受被滿人管,因為漢人太多了。一直都是喊著反清復明。

    從清兵入關,到乾隆時期,經歷了百年,中間有紅花會,天地會,白蓮教等,都是反清復明為宗旨,可是都沒有能成功。

    而清朝經歷了順治,康熙,雍正到乾隆,國力越來越強大,百姓安居樂業,已經沒有多少的仇清之心。

    而那些反清之人看到,反清復明越來越困難,甚至於更本不可能。可是心裡又不服氣。

    所以就傳出乾隆是漢人的兒子。這樣的話,乾隆本身就是漢人。既然還是漢人統治漢人,那就沒必要反清復明了。

    因為反清復明的目的,就是恢復漢人的天下。出於這種自我安慰的心情,一起撕破的想法,就有了乾隆是漢人之子。

    後來越傳越廣,到了現代。有經過一些小說和電視劇的宣傳。就更加被人所知了。

  • 6 # 佛羅倫薩990

    乾隆曾經六下江南,四次都住進了海寧陳家的私院,這是一個疑點。另外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大家許嘯天,家喻戶曉的武學大宗師金庸寫的《清宮十三朝演義》和《書劍恩仇錄》這兩本書提到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這兩位都是當世大宗師,作品影響力巨大,一經推出,各種類似版本便層出不窮,乾隆身世由此成為文藝界的重要資源,被反覆拿來寫作出版拍攝,身世就此成迷。

  • 7 # 一葉知秋DaLian

    乾隆6次南巡,4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氏的私園中,這是為什麼呢?乾隆根本不是所謂的探望親生父母,而是要閱視和籌劃海寧的海塘工程。

  • 8 # 王事情

    “帝出於陳(乾隆帝出於海寧陳家)”,可以肯定這是清末民間出現的精神勝利法,但它比阿Q的“我們家以前比你們都闊多了”更進了一步,那就是魯迅一針見血的調侃,“一條xxx就把滿清的命革了”!

    資訊傳播的慣例是,凡與花邊掛鉤的幾乎必然會成為熱點。想想吧,大清以異族入主中原,就在盛世巔峰時,他們的老大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被革命,享其國本、寢其貴妃、續其宗嗣,滿洲一場辛苦,還不是為漢人做了嫁衣裳!正義感、滿足感爆棚有沒有!也正是網文中最受歡迎的套路。

    然而正如金庸自承:歷史學家當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

    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成:小說家當然喜歡傳說,但歷史學家並不喜歡。

    這本小說便是金庸初出茅廬便名動香江的《書劍恩仇錄》。

    紅花會總舵主遺命義子陳家洛接任,並說這裡面有個大秘密,但絕不涉及任何私心,全是為了天下百姓。

    這個秘密後來解開,便是流傳於江浙一帶的傳說:當朝皇帝乾隆,原來是海寧陳家的公子,陳家洛正是他一母同胞的弟弟。

    兩人面目極其相似,西湖畔初相遇,便互覺親切,這乃是植根於血緣中的親近。

    隨便吐槽一句,陳閣老的基因太強大,陳家洛和乾隆長得像也就算了,福康安竟仍然逼肖二人,可太不可思議了。

    恢復漢家衣冠的大事,兩兄弟之間,當然更好計議,所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用骨肉血脈相維繫,自然會比千句萬句契約誓言更管用——起碼於萬亭和紅花會群雄都是如此認為的。

    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江湖人士的zz水平和乾隆比起來,就像幼兒園和博士後的區別——只要不比奧特曼和光頭強,一切都是天差地遠。

    最終,香香公主香消玉殞,紅花會遠避回疆,乾隆大獲全勝,依舊為大清帝王,曾經念茲在茲的興復大業,如一滴墨融入大海、如一隻鶴騰入九霄。

    金庸先生在後記中提到了歷史學家孟森的考證,然後這道題下面還有回答也提到了孟先生。

    遺憾的是金庸只寫了一個結論,說孟森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說是靠不住的,香妃為皇太后害死的傳說也是假的”。

    別的回答也只說,“乾隆帝不可能是海寧陳氏之後”。

    這使人更加傾慕孟森先生的風采。

    下面簡單講講其人及其考證。

    孟森,生卒年為1869-1937年,是清史學科奠基人。有《明史講義》及《清史講義》兩本名作。

    他對“帝出於陳”的詳細考證文章應該是這篇《海寧陳家》,或許收於《明清史論著集刊》或《續刊》(查集刊目錄無此篇,或在續刊之中。我沒看到,不敢確言。),最近的版本是中華書局2006年版。

    遺憾的是我手頭並沒有孟先生大作,雖然努力查閱資料,也終究不曾找到。

    很遺憾。

    我會努力找到這篇文章,然後再與諸君共享。

    不勝慚愧。

  • 9 # 四川達州人

    重重的宮禁,嚴密的譜碟,不可能疏漏的宗室記錄,無法混淆血統。

    清末民初,反滿風潮四起。大量的偽故事被編造出來,作為攻擊清政權的手段。這些故事當然無法被消除,難免成為新的文學素材。

  • 10 # 七追風

    這種小道訊息傳了這麼多年,還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得不佩服編造它的人。

    關於乾隆這個事兒,清末的時候就開始傳的沸沸揚揚的,老百姓喜歡熱鬧,反清的人又這麼多,也就越扯越離譜了。

    (影視劇中的乾隆)

    最早起的版本是這樣的:康熙朝的時候,浙江海寧的陳士倌成了京官,並且和當時的皇四子雍親王關係不錯。因為常來常往,就熟悉了。

    等到雍親王的側妃鈕鈷祿氏生孩子的時候,一看,是個女孩。打聽了一下,正好陳士倌的老婆也是那一天生了個孩子,是男孩。於是,四爺就是陳士倌叫過來,把孩子抱進去看了看,等送出來的時候,發現變成了女孩子。

    陳士倌也不敢吱聲啊,於是悄悄的回去了,沒過多久,就辭官回家了。而這個男孩,長大了就是乾隆皇帝。

    所以這麼一扯,乾隆自然就成了海寧陳家的兒子。

    但是這個故事明顯戲說的成分太大了,為了黑而黑了……皇子生了孩子,那就是皇孫,宮裡就這麼不待見,連個人都不派過來看看?關乎皇家血脈的事情,皇子皇孫都是要有記錄的,哪這麼容易就讓你調換了。

    第二點,這四爺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了,生了女孩為什麼要換?那時候又不是計劃生育,喜歡男孩接著生唄,抱一個孩子養,還是漢人的孩子……能相信才怪。

    往最壞了說,真是腦袋被驢踢了,一時想不開,從陳士倌手裡換了一個兒子。這可是天大的事情啊!就四爺這身份,你陳士倌能好好地接著過日子?當皇子的時候就不說了,當上皇帝了,這事兒還不上心嗎?

    所以,為了讓這個謠言能夠看起來像回事兒,又有人想盡辦法找線索了。

    (海寧陳家)

    比如,海寧陳家有乾隆親筆題的兩塊匾,一塊寫著“愛日堂”,來自“孝子愛日”這個典故。另一塊是“春暉堂”,來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個典故。

    乾隆真是明目張膽啊……但是,這兩塊匾和人家真的沒有啥關係,那是他爺爺那輩兒,陳家有人在朝中做官,請康熙為自己的父母題的。

    還有說乾隆南巡,就是為了去海寧陳家看看,所以四次都住在那裡。這個咋說呢,乾隆喜歡旅遊是眾所周知的,到江南喝喝酒看看景,泡泡美女,很正常。至於為什麼要住在陳家,那是因為陳家屬於海寧大戶,歷年來出了很多的官員,所以宅子修的好,規模大也漂亮。

    既然有這麼個好地方,為什麼不去住?

    總之,到了金庸先生這裡,就有了《書劍恩仇錄》,於是,這事兒就更復雜了……

    其實不用說這麼多,就清朝這麼嚴密的宗室制度,這麼關心皇家血統的純正性,想換個孩子是不可能,第一關都過不了,剩下的就別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土雞價格多少錢一斤?養500只大約能賺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