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棍哥觀史

    首先,無人邀請,諸葛亮從歸隱山林之後,便只與好友徐庶等來往,知其者少,知其智者更少,若不是徐庶在劉備面前推薦,劉備又如何會三顧茅廬請一個鄉野村夫出山呢?既然人稱臥龍,諸葛亮一定是得臥著等人請的,不會主動出山,否則也不對起臥龍的稱號啊,然而請臥龍出山的只有劉備,曹操遠在北方,孫權帳下也是不缺謀士,何須屈身請一個躬耕之人?

    其次,《三國演義》裡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實則記錄在《襄陽記》裡司馬德操日: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日: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而在諸葛亮出山之後司馬德操又言“孔明得其主,卻未得其時”。什麼叫得其主呢?我認為是得到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且在主公手下能施展一身才智。

    那麼這兩點能達到的也就只有劉備了,為什麼呢?有雄才大略的主公當時有曹操,孫權,但他們手下的謀士太多,曹操有荀彧,郭嘉,程昱,賈詡,荀攸,茅玠,鍾繇等,孫權有張昭,張宏,魯肅,周瑜,諸葛瑾等,沒有諸葛亮施展的空間了。而如劉表、劉璋此類,別說雄才大略,劉表尚算英主,可年老體弱,子嗣也羸弱不堪,不可輔之成大事。劉璋坐擁益州,手下人才濟濟,可毫無大志,只求自保,赤壁之戰時害怕曹操西圖益州,暗中寫書信向曹操示好的庸主,更不可輔之。

    所以,劉備是諸葛亮難以拒絕的主公,在劉備這裡才能是有面子的出山,有空間的施展,有位置的提升,有成就事業的期盼。

  • 2 # 張永科38

    謝邀請簡作答。並非諸葛不扶助他人,此事實乃天意!①若非劉備席間蒙難,馬跳檀溪,巧遇水鏡先生焉知天下有伏龍鳳雛二人?②若非劉備仁愛之德有名,引來徐庶,庶再薦孔明,劉備何以知之?③孔明雖有經天緯地之才,但隱居臥龍崗,曹魏和東吳幾乎無人知曉!故很難求其為用。④即便曹操、孫權都知道有孔明,而曹操自有謀略,帳下謀士又眾多,孫權帳下文有張昭,武有周瑜。所以皆不能請孔明出仕。⑤孔明本不欲出山,怎耐劉備求賢若渴,三顧之誠打動諸葛孔明,為報三顧之恩,施展才華濟世,因此出山扶佐劉備以圖帝業!

  • 3 # 大江劉司機

    諸葛亮跟曹操?一輩子不可能的,曹操手下謀士雲集,荀彧、郭嘉、 賈詡、程昱 、荀攸、 董昭 ……諸葛亮想要在曹操面前想要平步青雲是不太可能的,上面提到的能幫曹操統一北方的大咖比諸葛亮一點不差!所以投靠曹操,自己沒前途!

    諸葛亮跟孫權?孫權穩坐富庶東南,軍事上進退可守,經濟上富饒有餘,並無一統天下之決心和必要,所以諸葛亮的抱負和理想無法在吳國實現。他哥諸葛瑾就是個例子!

    而正在創業期的劉備,是個潛力股,又有野心恢復大漢,諸葛亮建功立業的最好投靠就在這裡!當時知道諸葛亮名字的只有劉備,諸葛亮出山後,曹操還沒聽說過這個鄉野村夫!所以,劉備佔了天時,地利,又三顧茅廬佔了人和,諸葛亮不歸劉備不合理!

  • 4 # 雲無相水無形

    諸葛道號臥龍,周易乾卦初爻,潛龍勿用,這與諸葛亮的生活環境,為人處事高度吻合。

    諸葛亮出生布衣,躬耕田地於南陽,此處山靜水清,雲淡風輕,雖處亂世,但屬世外桃園,與世無爭,兵弋不起。

    孔明一生淡泊名利,寧靜致遠,雖懷治國安邦之志,上知天文,下明地理,但政治理想卻與他人不同,曹操此人,廣納賢才良士於帳下,但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諸葛亮心中,並非是自己要輔作的明君將帥,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子曰:“道不同,不相與謀。”諸葛亮是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而改玄易主。

    做為三國中,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戰略家,政治家來說,如果自己的才能,主張,得不到認可,還不如呤唱山曲於自然山水間,飲酒賦詩於群儒之中,以明其志。

    龍者,呼風喚雨於天地之間,遊戲於雲霧大海中,其志之廣,常人難思。但若處不得志的時空時,也常常寂然不動,靜臥於大海深處,不張揚,不作為,如若不具慧眼名燈,也不會有伯樂之思。曹操雖有周公吐哺之志,但整日忙於東征西討,周圍名臣謀士也讓曹操甚為得志,也就少了“百度”之時。況且,諸葛亮也處於潛龍之時,是不會被重視而受邀。

    以此觀之:曹操並非輕慢能人異士,只是地利相隔,天時未到,而不知世有臥龍也。

    孫權久居江南之地,以長江為天險,水軍甚是了得,此處乃魚米之鄉,人民富足。以歷三世,根基以穩,朝中善謀能戰者可謂如厚雲蓋日。若不是曹操有吞併江南之志,也不會有兵弋之患。

    因此上,當劉備透過徐庶之口,得知世有臥龍時,真是喜出望外,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隨其東征西討,三分天下。將大漢基業又延續了數十年。

  • 5 # 小李情感說

    第一,在東漢末年的大環境下,曹操一統北方,且多次發出求賢令,所以說曹操陣營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外有一統中原之勢,內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正統名份。如果此時諸葛亮追隨曹操可能發揮的作用不如在劉備那裡這麼大,地位也不會同日而語。同理,孫權雖說偏居南方,但由於從孫堅,孫策到孫權幾世的經營,還有江南幾大士族的支援,已經規模初成。如若追隨孫權可能相較於曹操好些,但絕對不如劉備給到的重用。

    第二,由於諸葛亮出身時間較晚,能出山時已經錯過了曹氏,孫氏的創業時期。而劉備正是顛沛流離之時,而劉本身又具有雄才大略。試想,如果你作為一個用能力有抱負的人,在此時會選擇和別人合夥創業,還是在大企業找個安穩的工作?

    第三,劉備三顧茅廬,給到了一個經理人足夠的禮遇,這又是其他二人能給得到的嗎?且不說曹孫一個遠在北方,一個遠在江南。想必他們對人才的飢渴也不如缺少人才的劉備來的急迫些吧。

  • 6 # 旺哥講故事

    我們不妨先從劉備的角度來考慮一下這個問題,劉備得到諸葛亮輔助之後,曾經說過我得到諸葛孔明作為軍師,就像魚得到了水。的確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前,先後兩次丟失了徐州,打過不知道多少敗仗,今天還在曹操手下,明天又跑去投靠袁紹了。可以說,雖然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前,就已經與曹操煮酒論英雄,但也實在算不得成功。而正是在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事業才終於迎來了騰飛,坐上了快車,最後一路晉級,成為漢中王。可以說,劉備的成功,諸葛亮實在是功不可沒。

    說完了劉備,我們再來說諸葛亮。他選擇劉備,當然不是因為劉備剛好在南陽,也不只是劉備能夠三顧草廬把他感動了。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看他的《隆中對》。《隆中對》已經說過了,曹操佔天時,此時已經佔據天下三分有二的領土,孫權佔地利,背靠大江可以做長久之計,而劉備這兩樣都不佔,只能占人和了。那麼劉備的人和到底是啥呢?

    我覺得很大程度上,《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是有大漢正統的思想的。而劉備作為漢室宗親,是他認為的,能夠匡扶大漢第二次中興的合適人選。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看看諸葛亮後來與孫權集團,曹操集團的幾場辯論就能明白一二。舌戰群儒的時候,孫權方面數次表示漢室不行了,曹操早晚要廢了漢獻帝,應該順應潮流。而諸葛亮義正言辭地表示,劉備是漢室宗親,有理由興復漢室。後來的罵死王郎,如今已經成為經典的影視片段,不再贅述,總之,也是義正言辭地鼓吹漢室正統漢朝中興論。這些辯論,當然也有詭辯的成分,但是,我想,他應該還是有這樣的情懷的。

    然後我再舉個反例來說,即便是跟隨曹操多年的荀彧,也因為聽到曹操要稱王,而公然提出反對意見,結果碰了一鼻子灰,最後更是選擇了自殺。按道理來說,他一向支援曹操的,為什麼要反對他稱王呢,這又說到另外一個也許可以單獨開一篇的問題了。我不想多說,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要證明,在《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漢末的大背景下,擁護漢朝的人遠比想象中要多。諸葛亮,一生謹慎,而謹慎的人,往往性格偏於保守,則更容易擁護已經四百多年的大漢王朝,而劉備,正是一個很好的代言人。

    諸葛亮是傳統的人,擁護正統漢朝,所以才沒有追隨曹操,孫權,而是選擇追隨劉備,這也是我要說的主要觀點。當然,拋開這之外呢,也能找到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其他人已經提到的,曹操孫權手下謀士都很多,到了他們那裡可能才能得不到施展,然而,我不覺得那是主要原因,也就不再多說了。

    順便多提一句,按照我這個理論,可能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那劉璋也是漢室宗親,為什麼諸葛亮不去投靠呢。《隆中對》裡也已經給出了答案,劉璋闇弱呀。既然諸葛亮有一顆匡扶漢室的心,劉備還是個不錯的人,經過他《隆中對》裡的一番思率,最後統一天下又不是沒有可能,為什麼不干他一票?!

  • 7 # 無敵小欽差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如果我是諸葛亮,我會選擇去曹操,在我讀一遍三國演義的時候,我覺得五虎上將好厲害,我覺得劉備好仁慈,我覺得諸葛亮就是神。痛恨曹操阻礙劉備的大業,痛恨孫權奪取了荊州讓關羽死去。後面的故事尤其是諸葛亮死後的故事都讀不下去了,真的不能接受這樣的結局。

    第二次突然想把三國總個再看一遍,仔仔細細的看一遍。開始欣賞曹操的為局而能放棄很多。為自己的夢想能做很多的。如果我能成為那個救世主,那個拯救這個殘破的四分五裂的國家,我無情無義,我成為一代奸雄又何妨。我的眼裡只有春秋大業的夢想。

    你劉備只是一個虛情假意的偽君子罷了。都是為了這個天下,何必那麼裝。

    言歸正傳,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追隨曹操。

    先打個比方,三個集團。劉備是實力最弱的創業型公司。曹操已經是上市了的大企業。有完善的機制,人才輩出。孫權是國企,穩坐江東。那麼選擇就出來了。首先,諸葛亮肯定不會去孫權。因為孫權太穩定了,沒那麼大的雄心。要是孫策在,或許還會去,個人感覺。但是諸葛瑾也在孫權那邊,去孫權那邊就是圖個穩定。但是諸葛亮不是那樣的人,他明顯是要幹一番大業的。我覺得他寧願在家也不會去孫權那邊。

    那麼現在就在曹操跟劉備之間的選擇了。

    首先,第一個去找諸葛亮的是劉備。諸葛亮一直是隱居的生活。剛好曹操還沒打到那邊。所以曹操幾乎是不知道,就算知道了,曹操首先文臣那麼多。也不會缺一個剛出山的毛頭小子。所以這是一大可惜。第二個,個人覺得諸葛亮開始並不是很想去劉備集團。在諸葛亮知道是徐庶推薦的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抱怨過徐庶,說不該把他推薦出去。而且三顧茅廬,我個人覺得,諸葛亮也不想跟劉備,才會經常出去。劉備第一年紀大了,第二,沒地盤。第三沒兵力。所以我猜司馬徽說得雖得其主不得其時,說得也是這點。我相信沒有諸葛亮在中間的撮合,赤壁之戰也許還是會周瑜打贏。所以等這個時候,天下形式明朗的時候,諸葛亮再出山是最好的。無論是跟曹操或者是孫權,那個時候周瑜去世後,曹操也是傷了元氣,這個時候出山,無論是對於哪一方,我感覺都是壓倒性的勝利。第三,曹操身邊文臣謀士太多了。而且曹操這個人也許會違背諸葛亮的很多東西。也許諸葛亮跟了曹操,等到後期會成為第二個荀彧。正史中,感覺諸葛亮跟荀彧很多方面都是很像的。但是比荀彧更會打仗罷了。諸葛亮更多的其實還是在政治上的成就,尤其是在內政方面應該是強項。

    最後總結,在劉備的三顧茅廬的誠意下,加上曹操集團現在又是人才濟濟,所以最後的選擇是更有自己發展空間的劉備集團。劉備第三次來諸葛亮這裡,諸葛亮就跟他談起了三分天下的局面。這應該是諸葛亮這段時間深思熟慮後心中已經決定了跟隨劉備的結果。

  • 8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諸葛亮是不可能追隨曹操的,兩人的基本理念是不同的。諸葛亮的理念與曹操的軍師荀彧相似,都以“匡扶漢室”為己任。

    曹操年輕的時候也是以“匡扶漢室”為目標,暗殺董卓,第一個樹起大旗反抗董卓。十八路關東諸侯也只有曹操與另一個方向進攻的孫堅真正要和董卓拼命的。當漢獻帝狼狽逃出長安,近在咫尺的袁紹沒有去救駕,曹操不遠千里跑去引接漢獻帝,並把自己的居所給漢獻帝。正因為曹操前期的表現,讓荀彧這樣的名士看到漢室復興的希望,全力輔佐曹操。但人是會變得,隨著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漢獻帝劉協被玩弄與股掌之上,加“九錫”,封魏王,離最高權力只差半步。原來一樣抱著“匡扶漢室”夢想的世家大族,要麼像孔融、伏完已被曹操殺了。更多的像司馬懿、楊修、陳群,這些家族曾出過東漢“三公”的世家,開始積極參與曹操家族的奪位,以圖在新的王朝有一席之地。荀彧這樣反對曹操篡漢的下屬,早已被曹操邊緣化,郭嘉、賈誼這樣對漢室情感不是很深,來自庶族的謀士地位提升。荀彧最後的命運在收到曹操送來的空盒後,知道曹操意思,服毒自盡。試想一下和荀彧理念相似的諸葛亮怎麼會投靠曹操,諸葛亮要出山時,曹操篡漢的行為已經很明顯。

    諸葛亮能投靠的只能是劉氏宗親,當時有能力復興漢室的宗親有劉表、劉備、劉璋三位。劉表是實力最大的,和諸葛亮又是親戚,可惜曾是名士的劉表只想守住荊州的地盤,另一個劉璋也差不多。只有劉備一直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是屢敗屢戰,手下又有一批出生入死的兄弟扶持,唯獨缺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劉備是有野心,有能力,又有武將,就缺諸葛亮這樣全面的人才,為他制定“隆中對”樣式的發展藍圖,也只有劉備最適合諸葛亮。

  • 9 # 愛讓水香

    這就是諸葛亮聰明的地方呀!

    劉備有需求,渴望發展,前景廣闊!

    寧做雞頭,不當鳳尾!

  • 10 # 阿斗不傻

    諸葛亮,就如大齡剩女待字閨中,他選劉備最終目的不過是合適得力還有機緣巧合。有時人不得不信命,劉備諸葛亮就是命中註定。

    此話何解,那要從諸葛亮小時候開始說起。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之後,漢朝開始進入群雄逐鹿的時代,那個時代的主角從來都是風水輪流轉,各領風騷個幾年,風騷這個東西嗎,要領導首先你要有時間,其次你要有機會,最不濟你要成年啊,

    可惜,諸葛亮當時還未成年,黃巾起義那年諸葛亮剛4歲,走路應該是可以走,說話估計也還利索,就是滿腹經綸還沒有啊。

    而當時曹操,已是人中龍鳳,30歲風華正茂年紀,劉備也24歲,不過還在家窩著,還沒起兵,孫堅已是長沙太守,後來三巨頭風雲人物,除了孫策10歲,就孫權和諸葛亮差不多,當時孫權3歲。二個奶娃娃又如何在前三國亂世出人頭地咧?

    有句話說的好,戰在風口豬也能上天,可惜這第一波風口。諸葛亮是趕不上了的。

    不過諸葛亮還是要特別感謝曹操,如果不是曹操,他也不會出人頭地,並且有不斷成長的時間。說到這要說要說下面二件事,

    第一件事情:曹操討徐州是以為父報仇名號攻打陶謙,要不是劉備救徐州,估計徐州要被屠城。不過曹操的打擊還是讓徐州生靈塗炭,正因此才有諸葛亮家族避禍遠走荊襄發生,要不諸葛亮在徐州估計不會有司馬徽這樣老師,也不會有那大本事,而當時諸葛亮年僅10歲。

    第二件事情:官渡之戰,這是曹操一生最重要勝利,不過這場戰鬥的勝利很快,但戰役卻持續很久,曹操平定北方一共用七年。這七年給了諸葛亮足夠成長空間,讓諸葛亮從20歲的青蔥少年,變成27歲的幹練俊傑。

    所以諸葛亮真要感謝曹操,第一個事情讓他從徐州遷居荊州,從小受到更濃厚文化薰陶,第二件事,讓他獲得7年成長空間。

    等到七年平定河北之後,曹操終於將目光望向南方,當時天下形勢已漸明朗,北方曹操一家獨大,南方孫權坐領江東,荊州劉表守土之犬,益州劉璋不值一提,漢中張魯不過一神棍,西涼馬騰還有韓遂匹夫之勇,遼東公孫家窮鄉避壤。

    唯一能對曹操造成威脅的,無疑是統治根基牢固的江東孫權,還有雖寄人籬下但是壯心不已的劉備。

    那麼天下數的上號的老闆不過如下幾個:“曹操,孫權,劉備,劉表,劉璋,韓遂馬騰,公孫家。”貌似就這麼幾個了,這樣我們在一個個看哈。

    韓遂,馬騰,公孫家,劉璋忑他媽遠了,而且人生地不熟,過去在路上都有可能被幹掉,不能去。東吳那是老哥根據地,大哥諸葛瑾已經在那紮下籬笆,貌似可以去。劉表家,也是好選擇還有親戚關係。劉備近水樓臺先得月嗎,看起來也不錯。曹操,這個是仇人必須pass!

    由此可見,諸葛亮在他27歲那年最適合的主公人選不過東吳孫權,荊州劉表還有劉備,很多人都疑惑諸葛亮為何不跟曹操,因為諸葛亮和曹操有仇啊。

    諸葛亮本是徐州琅琊人,如果不是曹操討徐州,他也不會舉家逃離,路上多少家人去世,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心靈創傷肯定是有的。這也是諸葛亮不待見曹操的原因。至於後來很多人說的,曹魏的文官高層,大多數都是汝南和潁川人士,他去了發揮不了,也只能說是原因之一吧。真實的原因是,諸葛亮和曹操本來就不對盤。

    至於家門口,還有親戚關係的劉表。

    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諸葛亮多次的拒絕了劉表,原因也很簡單。荊州太穩定,太平和了。在這樣的地方出頭,只能靠功績,這需要的時間太久了。完全無法達到諸葛亮的預期。而孫權可算不錯人選,但哪裡人才也多啊,自從孫權聽張昭建議,聯合世家大族廣納人才後,東吳俊傑那是一波又一波,什麼魯肅,張昭,張紘,陸遜,不管是不是人才,但是人數很多。而且還有一個高山仰止的人物那就是周瑜。去哪裡他出頭之日太難找到。

    不僅如此,他也進不了權利核心圈,這對心高氣傲,志在天下的諸葛亮來說,無法接受。

    排除了以上所有人之後,一生追求是出將入相的諸葛亮看到了唯一合適的人選,那就是劉備,原因嗎很簡單,看人啊!

    劉備優點不少缺點也不少。

    第一:人的心

    這個是最關鍵的,沒有雄心壯志的人如何能跟有出將入相之心的諸葛亮合拍?這也是諸葛亮幾次拒絕劉表的關鍵。

    第二:人才構成

    劉備陣營嗎,人才不少,但是都是武力出眾,關張趙陳到,都是當時的稀缺將才,但是文官那就慘不忍睹了,糜竺同志是商人出生,弄後勤還不錯,出謀劃策就免了。簡雍同志是辯士出生,高談闊論那是一流,可是計謀戰略完全無用。

    第三:看基礎

    這個基礎就有講究了,既有政治基礎也有威望基礎,劉備勢力雖然弱小,但是官職不小,左將軍宜城亭侯,而且還有皇叔的排頭,還有英雄之名和仁義之名,這樣的人天生具有人和的優勢。

    缺點當然也不少;

    第一:勢力小

    寄人籬下的劉備,兵微將寡,這是致命缺點。

    第二:沒有戰略規劃

    這個一直是劉備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產生就因為劉備沒有戰略規劃人才。

    那麼我們在看諸葛亮的本事,他最擅長的就是大局和政治規劃,還有謀略,這不都是針對劉備的短板嗎?

    同樣的雄心,讓他們志氣相投,同樣的處境讓他們心有慼慼,在加上諸葛亮所長正是劉備缺少的,那還不是一拍即可?不過這樣的一拍即可,還差一個契機,而這個契機在創業時代就叫“風口”。

    而等待風口需要的是運氣還有耐心,等風來是關鍵點。

    諸葛亮能借東風,但是不一定能讓風起,而有人可以那就是劉表。

    劉表的死,就是風口,混亂的時代才有英雄的用武之地。

    恰恰在曹操兵峰南指時候,荊州牧劉表生病,隨後死去了。這個風口就來了。

    而這一切其實在諸葛亮出山之前,諸葛亮就已經遇見到了。

    劉表的不堪大任,諸葛亮怎麼會不知道,如果荊州危亡,劉表必然會依靠劉備,這是劉表不得不做的選擇,要不你以為在新野待七八年,白白養劉備為的是什麼?只要劉表用劉備,劉備就有機會,而這機會有諸葛亮在的劉備必然不會錯過。

    這就是諸葛亮為何會選擇看上去一無所有的劉備正真原因。

    他相信時局一定會有變化,而變化就是生機。

    看看《隆中對》怎麼說的:

    “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向宛洛,將軍率益州之眾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翻譯如下:如能佔荊州益州,拒險而守,然後和各民族和好,安撫南邊民族;聯合孫權,革新政治,將大有可為。一旦天下形勢變化,就派上將率荊州軍出兵中原,自己率益州軍出秦川,百姓一定熱烈歡迎擁護您。如此,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這一番話,讓有英雄之志的劉備當然是大喜過望,他一直缺少的不就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來為他理清混亂現狀,指明方向嗎。

    也因此他才會說:“今得孔明,真是如魚得水,猶如天助!”

    果不其然,如魚得水的二人,就這樣一見如故,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隨後的好訊息也是接踵而至。孫權派魯肅到荊州弔喪名為弔喪,實是探聽荊州虛實。這不就是《隆中對》裡謀劃的“東聯孫權”嗎?

    於是,剛出山的諸葛亮馬上便隨魯肅趕赴江東,然後孫劉聯盟成。

    赤壁之戰,劉備飛躍,從此如龍入海,直到孫權背信棄義。

    這一路走來,幾乎局勢隆中對的完美復現。

    至於劉備和諸葛亮如何想見的。我絕對相信三顧茅廬的說法,不過和三國演義應該不同,劉備在荊州待了七年,諸葛亮名字他肯定聽過,只不過諸葛亮不願意見他而已。不願意的原因,應該和年紀有關,20出頭的毛頭小子,估計會讓人覺得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所以這七年即是他們互相的等待期也是他們互相的考察期。

    之後有了諸葛亮的好朋友做推薦,劉備才終於有機會巴巴的跑過去,而且饒是這樣,都還跑了三趟。但這一見,就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了。

  • 11 # 鄺生24

    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材曹操孫權有的是,如龐統這樣的才人都不用了,怎麼還會甪諸葛亮?劉備此時缺乒缺人,就納用了。

  • 12 # 愚笨的小石頭

    孔明不會選擇曹操和孫權的。曹操幾乎蒐集了北方的豪強,孔明在曹操地下並沒有重要地位。而孫氏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和決心。

  • 13 # 龍雲思鄉

    謝君邀答!

    很感興趣!

    其實早在諸葛亮隱居隆中之時,他的隱居好友中,多有北投曹操者,他對此不以為然,認為:

    曹魏已成鼎盛強勢,人才濟濟,此時加入,個人價值,難以凸顯,不會受重用~等,

    (抱歉對此原文未能記憶)

    當年投奔曹魏的那倆位朋友~~現任何官職?

    在收到司馬確切答覆以後,諸葛亮為倆位舊友官職過低,倍感驚訝,忿忿不平-

    言魏國遠未做到按才錄用!

    也在隱居時,孫權曾派其兄諸葛瑾,禮聘諸葛亮前去東吳效力,被他所拒曰:”

    孫將軍確為人主,當世英雄也!然觀之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

    (賢-能當做人才加以重視,

    盡-能發揮盡其平生所學)

    經過用心考察,他認為當世各派勢力之中,唯有劉備的容人度量和劣勢處境,

    才能給與他”最大限度”地施展才能的空間!,

    才是”最有可能”實現其志向抱負的平臺!

    即能”盡亮”也!

    三國時,諸葛家族三兄弟各自分屬三國效力

    (諸葛亮追隨於劉備建立蜀國,諸葛瑾投身於孫權助極佔長江而守之,諸葛誕(其同族兄弟)受任於曹魏一方重地)

    當時三國的人士,以其所屬才具,而做評價,

    曰:

    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 14 # 南宮子龍

    因為曹操孫權根本就不認識諸葛亮,一群傻逼說曹操人才多,有幾個?孫權又有幾個人才?劉備也是透過介紹才認識的諸葛亮。也是有緣,再說諸葛亮也是識英主。他認為劉備才是值得投靠的主公

  • 15 # 此情可待成追憶148392072

    曹操那裡高手太多,諸葛亮去了,要熬到猴年馬月才能出人頭地啊!而劉備這就不同了,空有皇叔虛名的窮光蛋一個,好混!

  • 16 # 使用者59094844027

    曹操是國賊。孫權是霸佔一方。劉備是漢室宗親。對劉家的江山是有責任光腹的。好比你家的房屋和土地被別人搶去了你還要跑到人家去住嗎?你不努力去搶回來嗎?那太沒有骨氣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大家都有什麼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