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夏日常生活

    “軍師”,有以主謀劃施詐者。如新莽末,隗器聘方望為軍師,囂之部將高峻有軍師皇甫文。漢末,荀攸、華歆均任軍師。在《三國演義》中,魏國、蜀國、吳國這三個國家的實力最是強勁的,從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這些國家之間的爭鬥,最少不了的就是軍師的出謀劃策。

    說到三國時期的軍師,相信大家腦中浮現出來的第一個人物就是諸葛亮。而諸葛亮的大名不僅僅是在中國家喻戶曉,放在亞洲的任何一個國家那也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可是,今天的我們不聊諸葛亮,而是談談諸葛亮的忘年好友——龐統。

    龐統與諸葛亮並稱為“臥龍鳳雛”,當時,司馬徽對他們二人的評價是:“臥龍鳳雛,兩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由此可見,龐統的才能並不在諸葛亮之下。可是,為什麼會造成如今世人皆知諸葛亮,但是,卻沒有幾人記得龐統呢?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或許,是因為世人覺得此人從外貌上來看就不太聰明,又或許是因為龐統太過樸實,因而,在年少時,龐統並不出名。又或許,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吧。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龐統二十歲的時候,遇到了司馬徽,且二人相談甚歡。

    司馬徽被龐統的才能所震驚,便說道:“南州士子再沒有一人可以與龐統相比。”從此,龐統也漸漸地被人們所熟知,而司馬徽也算是龐統的伯樂了吧。因為,得到了司馬徽的賞識,龐統終於得到了一些重用。

    龐統非常注重道德修養,對老人、小孩的照顧也十分的重視。所以,當他稱讚別人的時候通常會言過其實。有人覺得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覺得:這個世上的好人永遠比壞人少,而他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幫這群行善之人建立信心,從而,促使他們去幫助更多的人。

    然而,龐統入軍後,並沒有因此而平步青雲,扶搖直上。

    剛開始的時候,龐統是周瑜身邊的幕僚,直到周瑜死後,才被魯肅引薦給孫權,但是,孫權因嫌棄龐統相貌太過醜陋,並不打算重用他。之後,他被諸葛亮帶回蜀國,幾經週轉,終於在劉備那裡一展宏圖,和諸葛亮一起成為了劉備麾下的軍師中郎將。

    那麼,龐統究竟是如何到劉備麾下的呢?

    起初,龐統在面見劉備的時候,身上有兩封舉薦信:一封是魯肅寫的;一封是諸葛亮寫的。但是,劉備在見到龐統第一面的時候,也是非常嫌棄龐統的樣貌,於是,便把他直接打發到了耒陽縣,做了一個小官。

    可是,剛上任不久,他便被人給舉報了,說是龐統不務正業、翫忽職守。於是,劉備便派張飛前來查探。可是,當張飛到達耒陽後,看到

  • 2 # 美女試穿a跳舞

    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生於三國時期,幸也不幸。雖然他出生時沒什麼奇異的天象,但是也曾有世外高人說過這樣的話: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這伏龍不必多說,自是指的諸葛亮,這鳳雛指的就是龐統了。地位竟然和諸葛亮有的一拼,這看起來也是個厲害的人物。

      也正是因為世外高人這番言語,使得人們將目光放在了這個無名小卒身上,從此龐統開啟了風光的人生。但是好像自古英雄也多薄命,龐統雖有才華,但也是英年早逝的下場,那麼導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相貌醜陋,輸在起跑線

      雖然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可是這畢竟還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作為一個通行證,長的醜可是要吃大虧的。雖然在三國亂世時期,人們比較看重的是你的才華,難道臉真的不重要了嗎?我們來看看龐統的經歷,就知道這孩子在這方面吃了多少虧。

      長的醜是龐統的一個致命缺陷,也是導致他英年早逝的間接原因。那他到底有多不好看呢?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周瑜死後,魯肅便向孫權推薦,在赤壁之戰中立下大功的龐統。孫權曰“孤亦聞其名久矣,快快請來相見。”孰料一見,差點被嚇到。書中是這樣寫的“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這是得多醜呀!就這樣龐統失去了一個晉升的機會。

      接著他又往荊州去見劉備,“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亦不悅”,於是大手一揮,安排他去了耒陽縣當了個小小縣令。就這樣還沒等顯露才華,就先毀在了這副皮囊之上。

      二、辦事不夠圓滑

      在隨劉備直入蜀中,謀取劉璋地盤的過程中。因為諸葛亮要留守荊州,所以龐統成為了劉備身邊唯一的軍師。按常理說這可是一個展示才華的好機會,可是奈何龐統這人不夠圓滑,反而為自己買下了早死的種子。

      當時,劉璋背腹受敵,所以修書一封請劉備過來,一起“以御外敵”。劉備攜猛將黃忠、軍師龐統,步馬兵五萬,西行入蜀。表面上,是助自己的同宗“老表”抵禦外敵,其實是虎視眈眈劉璋的領地。

      不過劉備素來以明德自居,劉璋和自己好歹也算親戚,不能貿然下手。可是龐統明知道劉備的顧慮,卻祭出了“鴻門宴項莊舞劍”的老招式。在二劉宴飲之時,讓魏延上前“舞劍為戲”,最後事情沒有辦成,不歡而散。龐統這非但沒立功,還把劉備得罪了。

      三、心胸不開闊,愛計較

      都說大丈夫應不拘小節,可是龐統偏偏栽到了這點上,有個小心眼的毛病。二劉之爭白熱化,即將大決戰之時。孔明夜卜星象,算得龐統此戰恐怕“有妨”,即刻修書給劉備,勸大軍先駐紮下來,擇日再戰。龐統看了信後,卻認為是諸葛亮“故意將此書相阻耳”。

      於是變執意要進軍,劉備也勸不住啊!而且還硬要劉備大軍走大路,自己從小路襲擊,最後遇到伏軍,葬身亂箭之下。

      你說說,如果諸葛亮真的怕龐統搶功勞,當初也就不會將他推薦給劉備了。這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四、學術不精通

      要做一軍之師,一國之師,無論天文地理、人心鬼域,都要無一不精。在這裡舉一個成功的代表:諸葛亮同學。該同學憑藉著先天的資質加後天的努力,最後成功幫助劉備鞏固了江山。再舉個反面教材:龐統同學。

      初遇孫權時便說錯了話,惹得孫權十分不悅。導致不被重用,可以視為失敗。

      在自己帶兵走小路襲擊成都時,料算不足,以致兵敗,可以看作他對地理方面的知識學得不夠通透。

      劉備拿出諸葛亮的書信,說孔明卜算到此戰不利於龐統,規勸龐統勿進軍時,龐統說道:“龐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蜀將泠苞,已應凶兆矣。”這證明龐統也是學過天文的,不過沒有算出自己的命運吉凶,也可說是“天文”沒有精通。

      這幾個弱點一齊暴露,最終落得了“誰知天狗流星墜,不使將軍衣錦回”的結局。縱觀龐統一生,有大智,有小謀,能言善辯,胸懷錦繡。經過多次名士推薦,也算是仕途平坦。可是奈何自身有很多的小缺點,在戰爭中這些缺點被放大,最終導致了自己英年早逝的結局。

  • 3 # 士說新語

    大部分人印象中的龐統,都是那個“有才無德”的《三國演義》中淪為諸葛亮陪襯的“鳳雛”,一個典型的配角,所有他的人生軌跡,其所著墨的地方不多,形象塑造上大多不太如人意。

    那麼正史中的龐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龐統是土生土長的荊州襄陽人,是當時著名隱士龐德公的從子。據《襄陽記》所載,龐德公稱他為鳳雛,稱諸葛亮為臥龍,稱司馬徽為水鏡。龐統的名氣,是後來去見了“清雅有知人鑑”的司馬徽才傳開的。當時司馬徽正在書上才桑,讓龐統坐在樹下,兩人交談從晝至夜,司馬徽很是器重他,稱他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此,龐統才漸為人所知。

    龐統的人生軌跡跟諸葛亮有極大的不同,諸葛亮名聲傳開後就開始“購全新嗎,不求聞達於諸侯”,實際上是養望加伺機而動。龐統很早就出仕劉表統治下的荊州,任南郡功曹,但顯然沒有入劉表的法眼,而劉備當時正在三顧茅廬,也沒有把龐統列入吸納的人才行列。

    赤壁之戰後,荊州大多數官吏士人都追隨了劉備,少部分選擇了孫權,而龐統跟大多數人選擇不一樣,他成為孫權南郡太守周瑜手下的功曹。事實上當時的南郡受三方面控制,魏蜀吳三家各佔一部分。

    反正這一時期龐統就在功曹的位置上混日子,一直到了劉備“求都督荊州”,孫權將吳屬南郡交給劉備後,龐統這才投入到了劉備陣營之中。

    龐統來到劉備陣營後,也不怎麼受重視,劉備只讓他做了個縣令,然而龐統業績不好,劉備準備將其免職,後來是魯肅跟諸葛亮為其說話,劉備可能跟龐統做過深入交流,才開始轉而器重他,任他為荊州治中從事。

    龐統跟諸葛亮最大的不同點就是,諸葛亮不輕易出山,出山就投到劉備陣營,而龐統先後在劉表、周瑜、劉備手下任職,不過兩個人大概也有相似之處,那就是諸葛亮屬於聯孫派,而受到諸葛亮、魯肅賞識的龐統應該也屬於聯孫派。

    諸葛亮提出為劉備取益州的階段性戰略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龐統與其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後來更多地是他而非諸葛亮協助劉備進取益州,在劉備攻取益州的過程中,龐統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就《三國志》的記載來看,龐統可以說是劉備的主要謀士之一,而他為劉備所獻的計策主要與取益州有關。不過,有關取益州之謀,諸葛亮最早對劉備言及,後來張松、法正也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法正後來還未劉備取漢中立下重要功勞。

    這樣看來,對龐統之功不應推崇過高。不過在此還要指出,龐統固然投奔劉備較晚,但在益州戰事中表現出為劉備盡忠甚至不惜犧牲的一面,卻是值得注意的,畢竟那一歷史時期,各方面謀士極少有歿於戰陣中的。

    龐統追隨劉備不過四年的事件,但仍被視為其最重要的謀士之一,一方面可見其實有真才實學的,另外一方面也顯現出劉備身邊謀士尤其得力的謀士並不多,而這與曹操方面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對比。

    《季漢輔臣贊》稱其:“軍師美至,雅氣曄曄,致命明主,忠情發臆,惟此義宗,亡身報德。”

    龐統在進圍雒縣時,作為謀士的他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36歲。因為死得太早,所以人生還沒有達到輝煌就已經落幕,自然在《三國演義》中只能淪為跟周瑜一樣的陪襯人物。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和大家一齊來聊聊龐統,咱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這位三分時代的大智謀家。

    大家都知道,龐統非常有才華,他的智計不在諸葛亮、周瑜之下,而詭譎更勝之。龐統之死是劉備集團的一個重大損失,也為後來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彝陵埋下了伏筆。

    但龐統有個缺點:相貌醜陋。

    其實我們都明白,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社會,相貌非常重要,往往對一個人事業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

    龐統也是如此。誰不想長得好些?但爹孃就給了這付底版,能有什麼辦法?龐統生活的那個時代,南韓的整容業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否則龐統早就投奔遼東公孫度去了。

    人若不自棄,總會得到上天的眷顧。龐統雖然沒有理想的外表,但上天賜給他一個聰明的大腦,一雙勘破世態人心的眼睛。

    龐統有才華,這是人最難以獲得的。即使在現在的高科技社會,你可以去南韓把自己整得人模狗樣,但沒有任何地方能給你提供一身才華,多少錢也不行。

    由於相貌是個外在性的東西,是提供給別人觀看的。而龐統無法改變自己給別人的外在印象,所以他更著重提高的是自己的內涵。

    注意,這就是龐統性格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務實。這一點上他與同時代其他謀士有著巨大的區別。

    即使後來劉備接納了龐統,但龐統心中也是始終橫著一道垣的。

    咱們來透過諸葛亮與龐統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和應對策略做一下比較。

    諸葛亮的戰略謀劃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三分策。主要觀點是西取川蜀,久佔荊州,北拒曹魏,東和孫吳,穩固發展,等待時機,兩路出擊。

    龐統的觀點與諸葛亮是有差異的:諸葛亮認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但龐統認為,荊州這個地方由於先天性的因素,並不適合發展,“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而是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川蜀。

    咱們現在回頭來將歷史的發展來重新覆盤一下,可以發現,荊州確實是導致蜀漢迅速衰落的禍根。這是個四戰之地,兵家必爭,但得之難而失之易,給擁有者以極大的拖累、訊息和傷害。

    那為什麼劉備和諸葛亮始終對荊州戀戀不捨呢?

    因為理想,興復漢室的偉大理想,按照“隆中對”的策略:會當“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是一套組合拳,而荊州則是其中的一記右鉤。

    但問題出在哪裡呢?

    如果要以荊州為基地出兵北伐,必須“外結好孫權”,要與東吳保持良好的同盟關係。

    如果北征,第一目標就是襄樊。拿下了襄樊,與漢中遙相呼應,中間以房陵、上庸為紐帶,蜀漢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凡事就怕這個“但是”,你劉備光算自己的帳了,算盤珠子打得叮噹響,考慮過別人的感受了嗎?

    孫吳的國策是以防禦為主,尤其是江防是重中之重。你劉備佔據荊州,地處上游,與孫吳共有長江之險,孫權會不難受?如果關羽北征襄樊成功,那就從漢水再擁有一條威脅東吳的水路,東吳能受得了?

    想北收襄樊,還想東和孫權,本身就是個悖論。

    所以說,荊州這個地方,只能佔據,決不能擴張,否則就是雙面為敵。

    龐統為什麼能堪破這一層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可沒有興復漢室的打算,他沒有什麼政治理想,而是隻求實利。

    劉備為什麼進西川時帶著的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呢?

    佔據荊州,需要的是冠冕堂皇的理由,諸葛亮是有政治理想的人,諸葛亮需要荊州實現自己的理想,當然也要為此而尋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佔據道德的至高點。

    而西取川蜀,按當時的道德理念,說白了就是恃強凌弱,強行掠奪。這需要的是陰謀詭計,這要讓龐統這種詭譎的實利主義者去幹。

    所以說劉備還是很有識人之明的,用人方面很有一套。

    咱們來看一下西征途中,劉備與龐統之間的一次對話。

    劉璋請劉備援手對付張魯,劉備率兵而來,向劉璋要錢要糧,卻在涪城按兵不動。劉璋覺得有貓膩,就停止了供給,劉備以此為藉口,撕下臉來,殺掉了劉璋在涪城的守將楊沛、高懷,佔領了涪城。

    劉備幹成這件事,擺酒慶賀,在酒席上洋洋得意地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

    而龐統撕掉了劉備的假面具:“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偽善被揭穿了,劉備惱羞成怒,認為自己征討劉璋屬於武王伐紂的型別,有道伐無道。一怒之下,劉備把龐統從酒宴上趕走了。當然,其實是阻止龐統在眾人面前繼續胡說八道。

    過了一會兒,劉備清醒過來,忙向龐統道歉,龐統卻笑道:“君臣俱失,何獨主公?”劉備大笑。

    龐統為何要說“君臣俱失”?劉備為什麼大笑呢?

    其實就在這一刻,劉備和龐統之間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晤。“君臣俱失”,他們共同失去了什麼?

    ――失去了虛偽的假道德。

    龐統是本來就不把道德放在眼裡,而劉備此刻也將所有的偽裝都擲之於塵埃。本來嘛就是要取西川,本來就是要從同姓宗親的手中奪地盤,本來就是要掠奪,哪有什麼道德?求的就是實利!根本沒有裝點門面的必要。

    龐統有驚世駭俗之才,有勘破人心之智,有神鬼難測之計,有治國安邦之能,可惜死得太早。

    龐統死後,劉備就缺少了一個能夠揭破外在,直達本原的務實者。其他人包括諸葛亮在內,都在政策方針的取向上要照顧到劉備的名聲,但龐統可不管這些,他只考慮劉備的實利。

    龐統之死,導致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就只好從荊州來支援劉備,留下了關羽獨鎮荊州,在時機並不成熟的情況下,強行北征襄樊,以致敗亡。

    而沒有一個務實者能夠及時阻止劉備興兵徵吳,又導致彝陵之敗,蜀漢集團遭到兩次重創,以至於後來屢次北伐的有心無力,功虧一簣。

  • 5 # 道中道道而道

    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們都知道龐統是三國非常著名的謀士,但是名氣很大而成就卻不高,在歷史上可以說比較坎坷難以被重用。那麼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在三國時期都流行讓有名望的人評價自己,評語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而龐統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所以當時著名的水鏡先生就評價龐統為鳳雛,諸葛是臥龍,得到一個人就可以爭霸天下了。也就是在很多人的眼裡龐統和諸葛亮都是非常優秀的謀士,那麼為何諸葛亮已經在劉備手下位居要職的時候龐統還沒有被人重用?

    有的人說是因為龐統長的難看,這也確實是一個原因。龐統當時去東吳找孫權打算謀個一官半職,打算施展自己的抱負。但是東吳的才俊都是風流少年,雄姿英發。東吳才俊個個長的很帥,從孫策開始東吳就很注重官員的相貌。所以龐統到東吳的時候就很難被看中,只有才能很難在看中外貌的東吳被重用。另一方面原因是東吳計程車族門閥力量很強,東吳子弟才能在朝廷身居高位,所以最終龐統選擇了離開東吳。

    而事實上龐統的外貌還說的過去,加上非常有才華還是很有個人魅力的,所以龐統的人緣也不錯擁有很多要好的朋友支援他。有的人會問既然龐統沒有大問題就不至於在很多陣營得不到重用,難倒龐統的品行有問題。令大部分的三國愛好者沒有想到的是,龐統的個人品行還真有一些問題。據說龐統的性格狂放不羈,在說話上經常得罪人。小說裡說的是龐統和周瑜有矛盾,說龐統在背後說過周瑜的壞話。而事實上他兩的關係還是不錯的,周瑜很欣賞龐統,甚至打算讓龐統做自己職位的接班人。但是龐統和其他的很多東吳重臣關係都不好,龐統自視過高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當時周瑜死前曾經和孫權推薦龐統,說龐統可以重用。本來龐統可以在周瑜死後在東吳有很好的發展,可以說是前程似錦。

    但是龐統的致命的性格弱點,讓他自己斷送了自己的前程。他總有名士的架子,好高騖遠卻不腳踏實地。在周瑜的葬禮上他多喝了幾杯酒之後就開始胡言亂語,居然肆意評價起朝中的陸績、全琮等大臣。這些大臣的名字也許我們並不熟悉,但是在當時的東吳這些大臣都是響噹噹的人物。當時龐統喝多了之後就評價陸績說他看起來就像是一匹瘦弱的馬,看起來有氣無力,又說顧劭看起來像是一頭牛。這樣的說法就帶有人身攻擊的成分了,所以龐統一下子得罪了很多人。所以龐統得罪了很多東吳的大臣,所以沒有辦法再繼續待在吳國了。口無遮攔不得不說是龐統的一個大問題,所以我們也可以以史為鑑,做一個低調謙虛的人。

    而後來龐統到了劉備的陣營,一開始龐統也沒有得到重視,簡單和劉備說了幾句話就被安排去做縣令了。本來縣令也不是很小的官員,雖然沒有一下被重用,但是也可能是劉備想要考驗他。但是龐統很快就說自己不願意當縣令。直到後來諸葛亮再次推薦,龐統得到了重用,但是龐統的成就也沒有小說裡說的那麼大。

    總的來說龐統雖然才華出眾,但是有性格弱點。而且龐統和諸葛亮相比,龐統的出身一般。而諸葛亮出身於名門望族,還和劉表有親戚關係,所以很快受到重用。所以出身也是龐統難以被重用的原因之一。

  • 6 # 豫北老崔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對於熟讀三國演義的我們並不陌生。有一點我們是知道的,鳳雛龐統有大才與諸葛亮齊名,可是為何鳳雛龐統早期時候一直未受重用呢?

    三國演義中鳳雛為何不被重用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從中可以知道鳳雛雖有大才但其相貌醜陋,孫權劉備曹操三位三分天下的雄主都是外貌協會的,對於面目醜陋的龐統心生厭惡,龐統基本上沒有得到他們的重用。

    龐統這個人,由於面相不佳所以在學識方面的努力超過其他人數倍。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在缺少一樣東西的時候,經過更大努力得到了比別人多幾倍幾十倍成果的時候,難免會有點心高氣傲,你有他沒有,從心裡面會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

    龐統認為其他人有個好皮囊皆是父母所賜,出謀劃策安天下才是自己努力所得才能,久而久之讓龐統有了瞧不上別人的性格,形成心直口快直接說出別人的不足之處的毛病。

    面目醜陋、加上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是三國演義解釋龐統不受重用的原因。

    歷史上的龐統果真因為面目不佳,得罪人才不受重用嗎

    演義畢竟是演義,只是為了故事更加豐滿,讓故事更加離奇,或者說為了引起讀者的共鳴而杜撰出來細節。

    歷史上龐統早期不受重用的原因無非是出身的原因,三國志對於龐統的出身說的很隱晦,只說他“少時樸鈍,未有識者”。

    傳記不說出身讓人不由的會去深思,其他傳記基本上會把出身說的明明白白,唯獨龐統只用小時候很老實反應慢來代替出身。

    完全理解為龐統是寒門士子,因為三國志的作者所處時代是一個講究門閥出身的時代,如果龐統出身世家大族肯定會把龐統出身大書一番。

    從龐統主動出山就可以看出龐統並沒有世家大族的待遇,去投靠孫權和劉備,孫權和劉備都講究出身。孫權本是江東望族,而劉備常常把皇室後裔掛在嘴邊,面對龐統這樣的出身並不優秀的謀士,他們二位肯定不會重用龐統。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情節都在講究出身,不管將軍還是兵士總會把出身放在第一位,包括底層民眾亦是如此。

    三位三分天下的梟雄只有曹操唯才是舉而不講究出身,可是咱們鳳雛反而看不起出身宦官世家的曹操。關羽、張飛等很多武將估計也是出身問題才看不起曹操的吧,因為曹操不但是宦官世家出身,還被人曲解成漢賊,自然世俗之人看不上曹操不願意為曹操效力。就如同現在找老婆老公一樣,你看上他,他看不上你,互相看不上。

    龐統作為寒門士子看不上曹操,又被孫權劉備之流看不上,所以只能從底層開始做起,有大志而無明主,心中肯定會不服氣才會出現後來急功進利亡於落鳳坡,出身底層的人太想證明自己不比出身高貴的差,相信一句話出身不代表成就,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的,龐統不就是如此被人發現其才高於出身高貴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曹丕到曹叡,僅兩代皇帝,曹魏政權為何日漸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