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東三叔

    第一次世界大戰顛覆了以往的戰爭觀,新式武器層出不窮,落後的戰術思維與先進的戰場武器相碰撞,總是需要付出慘痛代價。

    區別於以往戰爭,自動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介入,讓戰場死亡人數達到一個新高度,基本上參戰國無力維持長期戰爭。參戰軍人每三人只有一人能夠存活,新式武器和塹壕戰讓整個歐州男性比例瞬間下降,毀了歐州一代。

    本文列舉幾種威力強大的武器。

    一、馬克沁重機槍

    “索姆河戰役”,1916年6月-11月,英法聯軍對陣德軍,雙方兵力超百萬。7月1日,恐怖的一天開啟,英法聯軍右翼突破德軍防線,但左翼英軍採用密集隊形衝鋒時,被有備而來的德軍馬克沁機槍大量殺傷(每百米一挺馬克沁MG08機槍),英軍損失超6萬。

    在索姆河戰役141天的時間裡,英法聯軍共陣亡61.5萬人,德軍共陣亡65萬人,這100多萬人很大比重都是馬克沁機槍的槍下冤魂,歐洲整整一代人喪命於機關槍下。以至於有人將一戰稱之為“馬克沁機槍”的戰爭。

    二、毒氣

    1915年德軍首次在實戰中使用毒氣展開攻擊,之後交戰雙方大量研製各種化學武器。一戰中常見有的氯氣、光氣(窒息性毒劑),芥子氣(糜爛性毒劑)。

    “第二次伊普爾戰役”,1915年4月22日西線,德軍使用6000個鋼瓶將180噸氯氣同時向法軍施放,剛好碰上順風,毒氣隨順著風勢覆蓋了法軍縱深15公里,瞬間造成法軍1.5萬人傷亡,其中5000人死亡。

    整個一戰期間因化學武器造成的非致命性傷亡約117萬6500人,其中至少有85000人死亡。這些化學武器帶來的不僅是死亡,更多的是給受傷人員造成一輩子的傷殘,同時能給敵軍帶來巨大的心理恐慌。

    三、重炮(200毫米口徑以上)

    一戰期間交戰雙方高度集中地使用大口徑火炮,在戰場上帶來不止是死亡,更是心理上的極大挑戰。巨大的裝藥,不停的轟炸,讓很多士兵得上“彈震症”,只要一聽到炮彈爆炸聲就會出現精神恍惚錯亂的現象。

  • 2 # 瘋狗的輕武

    怎麼也要提一下德棍黑細長的代表作“巴黎炮”了吧

    計劃用來炸巴黎的玩意

    238mm口徑,炮彈125公斤重,然並卵的是...德國的巨炮計劃就從來沒怎麼成功過,巴黎炮是這樣,後來的古斯塔夫之類的也是這樣...

  • 3 # 搖把子56339089

    謝謝邀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工業革命後第一次全面戰爭。還是那句話,“戰爭是科技發展的催化劑”,各種新式武器層出不窮,造成的傷亡也是前所未有。飛艇,飛機,戰列艦隊,無限制潛艇戰,坦克,超級重炮,化學武器……都讓生命變得如此脆弱。累計殺人最多的個人感覺是馬克沁重機槍,造成傷害最久的是化學武器,重炮把戰場變成月球,也是大殺器。

  • 4 # 旅行168880558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和政治權利爆發的一場戰爭。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是些還剛剛發明出來落後的武器裝備來應對。最大的武器起碼有好幾種:馬克辛重機槍、坦克、反坦克武器、生化武器、大口徑火炮、潛艇、戰列艦、水上飛機母艦(後來航空母艦的發源地)等。

  • 5 # 冷兵器研究所

    一戰時威力最大的武器當然是也就是化學武器,也就是毒氣啊!

    現在國際上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和核武器。只有化學武器出現於一戰啊!

    我給大家講一下毒氣在一戰剛投入使用時的戰績吧!

    1915年4月22日下午5點,伴隨著尖銳的“嘶嘶”聲,大量氣瓶噴出的氯氣射流在德軍陣地前重新聚合,形成一堵厚重的雲牆向法軍陣地飄去。很快,法軍戰壕的守衛者們就在這種從未見過的黃綠色濃雲中驚慌失措,他們本能的四散奔逃。德軍步兵就緊跟在毒氣雲後面,由於法軍陣地上大部分官兵失去了作戰能力,縱深防禦和野戰炮兵近距離支援也陷入癱瘓,戰線很快就被德軍突破。在某些區域,德軍的攻勢陷入停頓,尤其在側翼比利時和加拿大軍隊的陣地上——毒氣仍然停留在那兒。但在法軍陣地中心的扇形區域內則是一片肅殺的景象,用一名德軍軍官的話來說“敵人像一群受驚的綿羊一樣逃跑。”

    戰線後方,很多中毒的法軍官兵突然倒斃在前往衛生所的途中。受到毒氣攻擊的英軍由混雜著蘇格蘭高地團的加拿大軍組成,法軍則由阿爾及利亞軍團構成。濃密的毒氣雲給防守該地區的協約國軍隊留下了極慘痛的印象,甚至在後方都引起了巨大的混亂。緊跟在毒氣雲後方小心翼翼前進的德軍士兵們見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恐怖場面:協約國士兵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胳膊伸得老長,像是要逃避毒氣的樣子。在橫七豎八的屍體中,那些傷兵和快要死去計程車兵趴在地上拼命掙扎,喘息,咳嗽,從肺裡吐出大口大口黃黃的粘液,慢慢死去。凡是氯氣接觸過的金屬全都生鏽。紐扣、錶殼、硬幣都變成暗綠色。步槍的金屬部分全部鏽壞,看上去好像在泥淖中浸泡了好幾個月似的。德軍趁機奪取了英法軍的前線陣地,還奪下了他們的預備陣地,就連數月來爆發最激烈爭奪戰的協約國交通樞紐蘭赫馬爾克村都被德軍輕鬆佔領。一些還能走動的法軍士兵都逃走了。英華人突然發現在他們扇形戰區內的通路和橋樑上擠滿了撤退計程車兵,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能指著自己的喉嚨示意。到下午6點前,甚至在10英里外的地方,氯氣雲團仍然能使人咳嗽,刺痛人的眼睛。快到晚上7點,法軍所剩無幾的槍炮聲也沉寂下來。

    氯氣能刺激人的支氣管和肺的內壁,使人中毒。氣管和肺發炎就分泌出大量液體,堵住氣管,使口內生出水泡,從而充滿整個肺部。為了逃避氯氣的這些效應,有些士兵竭力把嘴巴和鼻子埋到土中,有些士兵則驚慌失措地逃走,但竭力想遠遠逃離煙雲的人由於呼吸急促而中毒更深。毒氣使他們由於呼吸困難而憋得臉色發青。有的劇烈咳嗽,致使肺部破裂。因血液無法攜帶氧氣,氯氣受害者的嘴唇和麵部呈現天藍色。後來英軍的一份死亡報告稱當時這些人“被淹死在自己的分泌物之中。”這次攻擊中,協約國軍隊共有800-1400人喪生,另有2000-3000人受傷。根據德軍第35工兵團的戰鬥日誌記載:俘虜協約國軍5000人,俘獲大炮60門——但大部分炮的尾栓全部鏽壞不能使用了。

    4月24日凌晨2點,德軍對法軍陣地右翼的加拿大第1師發動了一次小規模的毒氣攻擊。當天晚上,由大約15噸氯氣組成的濃厚雲牆飄過荒涼的無人區襲來。加拿大第1師下屬的溫尼伯第8步槍團第8營的博特倫上尉發現,“一股白綠色的煙霧從大約600碼以外的德軍陣地前沿升起,這股煙霧以每小時8英里的速度沿著地面向我方戰壕飄移,到達我前沿陣地時離地面不過7英尺。”濃密的氯氣煙霧籠罩著加拿大士兵。在以後的幾個小時內,他們接二連三地遭到毒氣波的襲擊。毒氣波十分濃密,以致於連太陽也給遮住了。有一兩次他們透過煙霧,看見德軍步兵外貌像潛水員打扮,只見德軍戴著前面裝有一塊玻璃眼鏡的大兜帽。協約國軍戰線的後方也一樣,驚慌失措,狼狽逃竄。在前沿戰壕到各支撐點的一小塊空地上,博倫特數過24具慘遭毒氣虐殺計程車兵屍體,這些死者都拼命想逃離毒氣雲覆蓋的地區。博特倫本人也嘔吐、腹瀉,呼吸困難,身體十分虛弱,“胸中有一種十分沉重的感覺。”

    當時,溫尼伯第8步槍團只能用手帕和塞滿棉花的彈藥袋進行防護——由哈里.諾伯爾( Harry Knobel)中士首創——他們將這些東西在盛滿水的行軍大鍋中潤溼,再用其掩住口鼻。透過溼潤的布料呼吸,可以除去一部分氯氣,使人不至於馬上中毒,但前提是氯氣從德軍陣地飄過來的途中濃度有所下降。馬修斯( Matthews)少校描述到:“一堵黃綠色的氣體雲牆至少有15英尺高,在不到3分鐘內就吞沒了我的人。”有一些毒氣繼續飄向後方,但大部分都停留在戰壕的胸牆之後:“人們劇烈的咳嗽、吐痰、咒罵著匍匐在地上並試圖嘔吐。”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CAB45/156)。迅速保持站姿,而且不在毒氣雲中亂跑,這增大了加拿大人的生存機率,因為毒氣雲不久後就飄過了陣地;但是最終,氯氣和炮擊還是迫使他們撤離了戰壕。

    此次,德軍的毒氣施放和大炮襲擊殺死了約5000名協約國士兵。加拿大溫尼伯第8步槍團第15營的格林.德利中士是數百個被從戰場送到簡易衛生站中的一個,醫生對於毒氣中毒的病人束手無策。兩天後格林.德利在喘息中死去。給他治療的軍醫稱這種死亡是由於“空氣飢餓”。他用藍鉛筆在死者的屍檢報告中寫道:

    “死者的臉、頸部和雙手明顯變色。開啟胸腔,兩葉肺腫脹。移動時,肺中滲出大量淡黃色帶泡沫的分泌液。顯然這是一種高蛋白物質,因為輕輕敲打足以使它凝固成雞蛋白似的東西。大腦表面的血管大量充血,所有的小血管都明顯凸起。”

    在遭到這次毒氣襲擊的倖存者中,有60%的人不得不被送回家。直到戰爭結束時,他們中仍有一半人是殘廢。

    跟化學武器的威力相比,什麼機槍大炮飛機坦克,都是弱雞啊!

  • 6 # 薩沙

    一戰的要塞開罐器 大貝莎

    德國軍方認為戰爭已經迫在眉睫,他們全力準備實施著名的施裡芬計劃,試圖在短期內擊垮西線英法聯軍。

    施裡芬元帥本人已死,繼任的小毛奇將軍在準備實施施裡芬計劃的時候,感到極大的困難。小毛奇將軍審視西線同盟國的防禦陣地,他恐懼的發現了一些幾乎無法被攻克的可怕要塞。

    英法聯軍在西線修建了很多極為堅固的要塞,以比利時的列日要塞為例,它是當時比利時政府花費巨資和25年時間修建的多層混凝土和鋼板構成的永久工事群。它以馬斯河作為天然防護,整個要塞群的牆壁厚達3米,大部分處於地下,極為堅固。

    整個要塞共有12座堅固堡壘,每個堡壘有120毫米要塞炮和210毫米榴彈炮各8門,火炮總數達到400門火炮。所有的炮塔都用鋼甲防護,可作360度角旋轉,還可以自動升降,火力非常強大;另外堡壘中還配備大量的重機槍。每座炮臺周圍還挖有很深的防護壕,壕外布有大量帶刺鐵絲網及障礙物,比利時軍隊有2萬多人在此地駐守。

    列日要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扼守著從比利時通往法國的必經之路,也是德軍必須要攻佔的要塞之一。

    對於列日要塞這樣的堅固防禦工事,即使是在二戰時期,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那麼,在空軍和坦克都處於雛形階段的一戰,想攻佔列日要塞,唯一的方法就是使用大口徑的巨炮。

    德軍指揮官卻無法坐等巨炮從後方送到,因為對於施裡芬計劃來說,時間就是一切。只有儘快在短時間內打垮西線的英法聯軍,然後才能轉頭和東線的俄軍決戰。

    如果不能儘快攻陷列日要塞,英法聯軍就會完整準備工作,並且從後方調動大量的援軍來此處支援。德軍無法再短時間內消滅英法聯軍,那麼等待他們必然是被兩線夾擊,最終走向滅亡。

    列車炮還沒有送到比利時前線,德軍卻沒有時間等待。

    德軍從1914年8月5日起利用齊柏林飛艇的炸彈,隨軍攜帶的200門中型口徑步兵榴彈炮和大量步兵的密集衝鋒,進行了長達7天的攻堅戰。

    過程和結果都是同樣的。

    首先德軍用中型口徑火炮猛烈向列日要塞射擊,炮彈打在要塞的混凝土牆壁上,只能打出一些深深淺淺的彈坑。在德軍炮擊的同時,要塞中的比利時大炮開始還擊。早就對周圍地形經過精密的計算,比利時大炮的射擊遠比德軍大炮準確。一頓激烈炮戰以後,德軍的火炮不是被摧毀,就是被迫轉移陣地。打啞了德軍火炮以後,比利時火炮群開始轉向衝鋒的德軍人群中開火,短時間內射出大量的炮彈,把德華人炸得血肉橫飛,人頭和殘肢在天空亂飛,遭遇極大的傷亡。少數德軍拼死衝破比利時火炮的打擊以後,在近距離又遭遇要塞中重機槍的密集射擊,短時間內就傷亡殆盡,屍體在烈日要塞前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7天激戰後,列日要塞巋然不動,德軍白白傷亡了4萬人。

    德軍指揮官見這樣進攻等於白白送死,被迫暫停了攻勢,並且命令列車炮“大貝莎”立即進入前線陣地。

    12日,大貝莎列車炮終於被運送到列日前線。

    大貝莎列車炮是施裡芬元帥還在世的時候,秘密向克虜伯公司定製的巨型列車炮。當年定製這樣的重炮,也是為了將來對付列日要塞這樣的巨型堅固工事。

    接到軍方的要求以後,克虜伯公司先後製造出多門實驗性巨炮。以這些火炮作為技術積累,克虜伯公司終於在1909年秘密研製出一種巨型列車臼炮,並以公司當時董事長古斯塔夫.克虜伯的夫人名字命名,稱為大貝莎列車炮(貝莎.克虜伯,實際她才是克虜伯公司的真正傳人,古斯塔夫只是女婿)。

    這種巨炮長7米,炮口直徑420毫米,炮身連同炮車重達120噸,能將近1噸重的炮彈發射至15公里之外的目標。其實就算沒有炸藥,僅僅這一噸重的生鐵砸在一般的工事上,也足以將其砸塌。而大貝莎巨炮每發炮彈的發射藥近200千克重,威力非常巨大。

    它還能發射裝有延發引信的破甲炮彈,讓炮彈穿入目標內部後爆炸。由於它發射時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因而必須澆築幾米深的混凝土底座,移動時再把它炸掉,僅安置炮位就需要6個小時。

    大貝莎巨炮在一戰前夕剛剛造好了5門,此次小毛奇參謀長特批了其中的4門用於列日要塞的作戰。

    在列日要塞戰役開始之時,大貝莎已經運送到了前線。可惜由於列車炮的侷限性,也就是它必須藉助運輸的鐵路系統出了問題,導致它沒能及時趕到最前線。鐵路被比利時人完全破壞,最後一段就只能依靠公路運輸。德軍工程人員被迫將大貝莎拆卸成幾個部分,每門大炮由36匹馬負責拖拽。前線的道路狀況很差,馬匹拉著分解的火炮在坎坷的土地上無法前進。德軍被迫緊急呼叫了數百名工兵,日夜不停的修出了一條通往前線的平坦的公路。

    經過這樣的折騰,4門大貝莎才運送到前線,此時德軍已經激戰了7天,丟下了大量的屍體。

    ---------------------一戰時期著名的巴黎大炮,射程高達130公里,可以從法德邊境打到巴黎。但巴黎大炮精確極差,只是一種戰略恐嚇的武器,實際沒有戰術上的意義。

    大貝莎巨炮趕到前線以後,每門火炮由200名工兵負責組裝和架設,這就花費了一整個白天的時間。

    12日傍晚,4門貝莎巨炮先後開始射擊,目標是烈日要塞中最堅固的弗萊龍堡壘。

    第一炮並沒有打準,不過這一炮就把一顆巨型炮彈送上了3000米的高空,然後呈拋物線狀落在弗萊龍堡壘前一公里的地方。這枚炮彈落在地上,炸出了一個直徑幾十米的大坑。這一炮幾乎就摧毀了比利時軍隊計程車氣,甚至連旁觀的德軍士兵也嚇得發抖。

    大貝莎巨炮緩慢的射擊,炮彈一發比一發靠近弗萊龍堡壘,終於有一發直接擊中了弗萊龍堡壘的頂部。巨型炮彈穿透炮臺頂蓋,直入中心坑道中爆炸。後來倖存的另一個比利時士兵回憶:隨著一聲巨大的響聲,我發現弗萊龍堡壘數米厚的混凝土天花板已經坍塌了,很多士兵瞬間被砸成了肉醬。整個堡壘的頂蓋已經被掀開,坑道被阻塞,儲藏的彈藥被引燃,到處都是火焰和爆炸,加上傷兵的慘叫,簡直像是到了地獄。

    4門大貝莎炮擊弗萊龍堡壘持續了24小時,這個堡壘中了45發炮彈,完全坍塌。德國士兵不費吹灰之力的衝進這個堡壘,沒有遭遇任何抵抗,因為他們沒有發現一個活著的比利時士兵。

    也在之後幾天的炮擊中,其他堡壘被一個個的摧毀。

    到了16日,一發炮彈穿透混凝土牆壁,引爆了最後一個堡壘隆森的彈藥庫。巨大的爆炸把整個堡壘掀翻,無數比利時士兵被炸成碎塊,列日要塞守將勒芒將軍僥倖未死,他震暈後被俘,列日戰役結束。

    在沒有使用貝莎巨炮之前,德軍付出了4萬人的傷亡,沒能前進一步。使用大貝莎列車炮之後,僅僅傷亡數千人就成功攻佔了整個要塞。

    大貝莎巨炮是一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款列車巨炮。

  • 7 # 水鏡曉先生

    一戰是第一次世界性的戰役。在當時的時代,科技並不像二戰時這麼發達,要說威力最大的武器,不能做到像二戰一樣脫口而出“原子彈”就是威力最大的武器。對於一戰中武器的威力還是要考量一下的,下面給出一些可以稱得上最強的武器。

    要說威力最大,可不要忘記一戰時就已經開發毒氣這一武器,毒氣的威力自不必多說,可將一座城變成死域。少量吸入都可使人出現各種不適症狀。雖說這是不人道的武器,但姑且把他算作威力很大的武器。

    由於一戰時,飛機技術不發達,所以威力大的自然是地面部隊,坦克也在這時出現了,但初期的坦克沒有現代這樣的威力,所以只能說很強卻不是威力最大。而真正強大的就是炮兵,重型火炮的威力巨大足以破壞半座足球場大小的地域,如155毫米重型榴彈炮。

    要說到殺人最多的武器卻不是這些看上去威力很大的武器,而是一款機槍馬克沁機槍。一戰中多用單髮式槍,打一槍就得換一發子彈,這不但拖延了時間,而且還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連發自動換彈的模式使得很多人都死在這把槍的子彈之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英國與南非土著交戰之中,憑藉馬克沁機槍的威力,毫髮無傷的消滅了3000多名敵人,這在當時可是一個驚人的戰績。所以,威力最大的武器馬克沁機槍可算一種了。

  • 8 # 聯合防務

    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有點讓人難以回答。這個威力最大究竟指的是單件武器的威力最大?還是這一類武器的威力最大?這個威力最大指的是造成的殺傷最多?還是破壞效果最好?還是造成的殺傷交換比最高?

    不管怎麼說,一戰中的確出現了不少新武器,或者一些舊原理的武器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這些武器中很多確實以威力巨大著稱。比如說毒氣,根據官方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化學武器戰劑而造成的非致命性傷亡約1176500人,至少有85000人死亡。死亡的絕對數字雖然不大,肯定比不上其他很多武器,但毒氣最大的特點在於普遍殺傷和無差別殺傷,同時造成的後續危害也很嚴重。因此,雖然從造成的傷亡來看,毒氣並不能算威力特別大,但仍在一戰之後被列入禁止使用的武器。

    再比如說炮兵。雖然火炮是很古老、很傳統的武器,但只有到了一戰,火炮才首次如此大規模地使用,同時火炮的威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火炮造成的傷亡在所有傷亡中所佔的比例是最大的,這也是戰爭史上的第一次。美國學者梅爾在《一戰秘史》一書中說:“在大戰的後期,大炮的優勢被充分發揮,機關槍失去作用。沒有大炮,步兵既不能在進攻中取勝,也無法在防守中不敗。”於是就形成了“炮兵征服,步兵佔領”的新作戰模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火炮或許是一戰中威力最大的武器。

    但也應該注意到,一些新武器對未來戰爭面貌的改變。比如潛艇,一戰中德華人的潛艇曾經一口氣擊沉了英軍三艘裝甲巡洋艦,瞬間造成數千人的傷亡。而延續到二戰中的“無限制潛艇戰”更是給海上航運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威力同樣不容小覷。再比如飛機,到如今,航空力量幾乎成為各軍種中最需要重視的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價值也非同小可。再比如坦克,正是一戰中發明的坦克,引領了此後數十年機械化戰爭的大潮,說它威力大應該也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題主究竟想知道的是什麼呢?T

  • 9 # 與狼共舞說歷史

    一戰中,威力最大的武器應屬化學武器。其殺傷力和造成的恐懼遠遠超過飛機大炮。今天講講談之色變化學武器:

    可怕的化學武器:

    1915年4月22日,比利時伊珀爾小鎮Sunny明媚,微風習習。對峙多時的德軍和英法盟軍正在休息。

    下午5時,德軍首先打破寧靜,伴隨著尖銳的“嘶嘶”聲,德華人打開了6000只壓縮鋼瓶。鋼瓶裡噴出黃綠色氣體,形成一人多高、6公里寬的厚重雲牆向英法盟軍陣地翻滾而來。

    英法盟軍驚慌失措,四散逃離,但是,濃霧很快將盟軍籠罩。士兵們立刻覺得五官似乎被燒灼,肺部似乎被撕裂,全身有說不出的疼痛。人們無助地倒在地上,痛苦地扭曲著身體,慢慢死去。

    陣地上,凡是和氯氣接觸過的金屬都生了鏽:硬幣、錶殼、;步槍的金屬部分都變成了暗綠色,看上去就像在泥淖中浸泡了好幾個月似的。

    這就是人類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的化學武器,這種致命的氣體叫做氯氣。後來,在1915年12月,德軍使用令人窒息的光氣;在1917年7月使用能腐蝕人體軀幹的芥子氣。

    為了報復,協約國也對德國使用了這些化學武器。希特勒就是被化學武器損傷了眼睛,差點失明。

    化學武器的剋星:

    飽受化學武器折磨的人們想盡方法防止毒氣入侵。科學家們經過毒氣現場勘察發現,只有野豬這一物種存活下來。因為野豬受到毒氣刺激,就把鼻子拱進土裡。鬆散的塵土顆粒吸附並且過濾了毒氣,讓野豬們倖免於難。

    隨後,防毒面具就立即被研究出來。直到現在,防毒面具都像個豬鼻子。

    傷亡慘重:

    整個一戰期間,交戰雙方大約使用了40多種化學氣體,造成10多萬人死亡,130萬人受傷。造成傷亡的最主要化學武器是氯氣、光氣和芥子氣。一戰是人類最無人道的戰役之一。

    人道主義的覺醒:

    難以忍受的痛苦和大規模的傷亡喚醒了人類的道德意識。一戰後,人們開始致力於禁止製造和使用化學武器。

    1925年,國聯在日內瓦簽署協議,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細菌性和化學性武器。1984年,共有108個國家加入該協議。1997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正式成立。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儘管再三再四地禁止,但是,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兩伊戰爭中都曾使用過化學武器。化學武器的傷害不具有選擇性,無論是人或動物、土壤、水源或空氣都會被入侵。要實現無化學武器的世界還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專心寫有參考價值的歷史,喜歡請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岳飛和秦檜有正面交鋒嗎?有什麼歷史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