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使729
-
2 # 譚浩俊
為什麼現在過年走親戚感覺像是完成一種形式一樣,沒有那麼親近了?
記得小時候,過年走親戚是最開心的一件事。那時候在農村,雖然各種條件都很差,差到連公交車一天也就一趟,只要沒趕上,就只能靠“11路”車來回走了。而且,有時候為了省5分錢、1毛錢,大人還捨不得花錢坐汽車,而是用“11路”車來回奔了。因此,那時候走親戚,真的不容易,最長的,要跑兩、三個小時呢。也就是說,早上七、八點出發,快到中午時才到,吃過中飯,不多長時間,又要開始跑路了。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覺得,那時候的走親戚,很開心,很熱鬧,都很願意。一方面,生活單調,大家都願意去走親戚,且能夠好好地讓自己的肚子飽餐一頓;另一方面,親戚之間的關係很密、感情很深。現在,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親戚與親戚之間,關係越來越疏,感情也是越來越淡,更多的都是被物質利益綁架了。所以,過年的走親戚,真的變成了形式和任務了。
-
3 # 用力的活著1r9A
第一點就是親戚之間攀比太過於嚴重:對於這樣的事情發生,很多人都會深有體會,在農村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事情。人們聚在一起的時候,大多時間都是在談論子女有多麼多麼好的工作,一個月拿了多少工資,今年又買了車,明年又買了房。整天都在攀比當中,根本就沒有心與心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反而關係越來越複雜,使親戚之間越走越遠。
現在的很多人都是比較忙的。尤其是在如今的大環境之中,他們的生活節奏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悠閒和繁忙的時間都有。現在幾乎一整年的時間都是比較忙的。即便在年底時,已經將農活做得差不多了,可是還需要處理很多瑣事。所以走親戚也就是走個形式,大都還需要去處理更多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會再多耽擱。還有的還是覺得在親戚家裡待著,不如自己去找尋一些更有趣的事情來做。也是想要急忙的離開。
不少人之所以不再喜歡走親戚,而且也不習慣在親戚家吃飯。比較關鍵的一個因素在於,和親戚沒有那麼深厚的感情。或者說相比於以前,由於各種原因,現在感情已經走向了疏遠。在吃飯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沒有想要說的話,或者強行扯出的話題,而讓雙方都會有些尷尬。
或許不是年味淡了,而是開心的不再是我們這代人了
-
4 # 小溪銀波微漾
小時候過年,外甥們都約好同一天去看望外公、外婆,其他的事情都要靠邊站,唯有去舅舅家拜年的時間雷打不動。
那些年也不記得有啥好吃的孝敬外婆。
只記得到了舅舅家,慈祥的外婆會笑眯眯地拉著我噓寒問暖,倍感親切。過年是外婆最忙碌的時候,也是她大顯身手的時候。像蒸粘糕、各式各樣的棗花饃足足裝了一大箱,不僅看起來賞心悅目,吃起來也津津有味。外婆的心靈手巧人人皆知,她的手藝一般人學不來。
只記得外婆忙裡忙外,累得邁不動腿了,她才肯坐下來休息片刻。這時我們便圍著外婆問個不停,有爬到她背上的,有坐在膝蓋的,央求外婆和我們玩會兒。這時小舅過來替外婆解圍說:咱們去放風箏吧,於是我們便逃離了外婆,一憋氣跑到了田野,一個個在地裡撒歡似地蹦啊、跳啊,彷彿好久沒那麼開心了。回到家,外婆假裝生氣地說:小土猴們回來了,咱們開飯。
只記得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我們一個個吃得很愜意。
在童年的記憶裡,去外婆家就是最幸福的時光。
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親可敬的外婆早已作古,但兒時的趣事依然歷歷在目。
時光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我們現在去舅舅家拜年,都是依自己的時間而定,和無憂無慮的童年相比,所有的人都忙生計,忙孩子,前所未有地忙。更確切地說:我們是忙於追逐美好的未來。
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他聊聊天,嘮嘮家常,很少留下來吃飯。雖然我們也想多陪陪他老人家,又總想著等有時間了吧。我舅媽也已經去了那邊,留下我孤單的舅舅守家。諾大的院子,早已沒有了當年的生機。
經常走動的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再近的親戚不走動,時間長了也會感到疏遠。
我希望自己有時間常去舅舅家轉轉,聊以慰藉自己對他們感情上的欠缺。
-
5 # 董江波
應該是最近大概十年吧,別說親戚,就是親人,逢年過節,走親戚,也變成了形式,來了,放下東西,少則坐幾分鐘,多則坐半個小時,飯也不吃,就跑了。如果不在一個城市,也就是一個電話了。
1、城市化的程序加快,讓鄉村空心,讓城市陌生。鄉村呈現出兩個特徵,平時,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而,最要命的是,老人和孩子,也越來越少了,甚至過年,也沒多少人回來,鄉村,逐漸荒涼。在廣大鄉村當中,無人村,只有一戶或幾戶人家的村莊,比比皆是。
逢年過節,年輕人從城裡回來,走過場般住幾天,但大抵,就是跟同年齡的人吹牛,打牌,事實上,留給親人親戚的時間,並不多。
而搬遷到城市,或者住在城市中的人,宅慣了,而且,城市走動,事實上,比鄉村要麻煩多了,家裡地方小,吃飯不方便。往往是,平時工作忙,電話都沒一個,一年到頭,最多聚一次餐了事。城市的親戚,也越來越陌生。
2、一個到頭都不打個電話,親戚其實就是血緣關係了。事實上,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對於相當多的人來講,別說親戚,就是親兄弟姐妹之間,一年到頭,也電話不聯絡一個。
當然,對自己父母,那肯定還是要打幾個電話的。因此,事實上,現在的情況是,除了自己父母外,剩下的親人親戚,都相當疏遠了,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的小家,忙著各自的小家。
這春節過年回家,其實,就是去看看父母,如果父母不在了,那就是人在哪兒家在哪兒了,老家,就是一個念想了。
因此,平時都無話可說,電話沒有一個,走親戚,能說啥,談幾句天氣,放下東西,就該走了。
因為疫情關係,連續兩年,沒有走親戚了,有網友說,再有這樣一年,恐怕,就沒走親戚這回事兒了。我看真可能,以後走親戚,就是回夫妻雙方父母家了,其他親戚親人,恐怕,關係還在,但事實上,可能走不”走親戚“了。
-
6 # 然子媽媽
可能是大多數家庭重視親情的程度變了,我們家還好,我舅舅姨媽叔叔這些我們每年過年都要輪流每家走一圈每家都吃兩頓飯,不是說要吃得有多好,是在乎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覺,大家聊聊天拉拉家常,因為每年大家都在外面打工所以只有過年才會在一起,特別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而我們農村現在很多都開始這樣做了,就是一家如果有幾姊妹就不會像我們家那樣輪流走了,都是今天這家吃一頓,明年哪家吃一頓,其實我覺得這樣不好,親情會越來越淡薄,失去了過年團聚的意義
-
7 # 海藍1616
平時也不太聯絡,見面,生活交集少,走親戚多是父母輩的兄弟姐妹,到這一輩都是表兄表妹,親情遠了,過年走親戚也是形式多於親情。
-
8 # 小企鵝一家的快樂生活
關鍵還是看家庭氛圍是否還是重視親情,我感覺老媽他們一共6個兄弟姐妹,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感覺沒那麼近了,但到老了,平時就開始互相關心起來,你給我送點丸子,我給你包幾個菜糰子,到了過年就更是挨家的串門,各家要有個困難的,其他家一起伸手幫忙,不光是兄弟姐妹。帶動著一家老小一同幫襯著,還是家庭觀念決定的!
-
9 # 無語觀潮
現在的親情的確在淡化,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輩不如一輩,真不知再過十年二十年之後又將出現什麼樣?有一點可以肯定,社會繼續發展,機器人代替人,網路時代手機多媒體的豐富,親情將越來越被冰冷的機器衝擊。網上拜年,網上發紅包,取代了下鄉竄門,走親訪友;虛擬世界的魔幻、娛樂佔據大量時間,而養懶了年輕人,把自己關閉在封閉的世界,無心去認識更多的人,久而久之,親戚不走自然就不再親。而物質至上,而忽略精神上的滿足,造成人與人之間淡漠,以至於親人間,朋友間,同學間的聚會成了攀比、炫耀場,因此讓人感到心涼,形式便成了走過場!
社會發展,網路時代,手機機器沖淡情感的維繫。試想,將時光推回到十幾年二十年前,那時沒有手機,人們也不像現在這樣時刻盯著螢幕,手拿手機,全部精力走進虛擬世界,互動,喜怒哀樂,情感交流發洩都在其中。
漸漸成了依賴,而與現實中人與人交流變成陌生,甚至不適應。
而過去的人,他們勞作之餘,感情發洩與交流靠與親人朋友竄門,分享自己幸福與哀樂。
這就是如今時代親情疏遠最大的癥結所在。
物慾橫流,衝擊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如今的人,生活在物慾橫流時代,內心極度的空虛,全被虛偽,攀比填滿。
社交媒體上曬吃、曬穿、曬房、曬車……,攀比成風,平添許多壓力。
造成人與人無法真心交往,不願去交往。親情被冰冷機器時代吞噬,避而遠之。
而在過去,人們都是貧下中農,感覺都是相同身份,無論是一包糖也帶去了甜蜜與歡笑,獲得了幸福與滿足。
現在大都是獨生子女,與過去兄弟姊妹多有很大區別。部分70後,80後,90後,0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長大。成長在孤獨的世界,自然在性格上與過去大家庭長大的孩子有很大的區別。
他們渴求大雜院的熱鬧生活,可現實的城鎮化生活,住高樓關在獨自的空間,也只能望而興嘆;他們渴求去與兄弟姐妹相處,可現實不存在,親戚子女都很少,漸漸地對這方面情感有些疏遠。
生活無法刺激內心對親情更多依戀,加上外在原因,更看淡人情世故。
這就是現實的無奈,社會發展中失去那份寶貴親情,還能不能回到原來?還能不能傷感?這是每個人都不願提起話題,但卻無法迴避,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又將怎樣?哎,一切隨它去。
-
10 # 忘心之風
總結了過年的幾大現象:一是不管男女老少,人人拿著手機,主人忙忙碌碌做飯,客人們忙著玩手機一點交流也沒有,甚至有些年紀輕的吃飯時候也在玩手機,全程不參與交流。以前大家聚在一起聊聊一年的收穫,打打麻將打打牌,還是很有意思的。
二是有些父母輩的親戚叫小輩去走,親戚關係也比較遠,小輩之間又不熟悉,關係比一般朋友還不如,一年走一次,本來就是完成一種形式。
三是現代人此間注重自我。春節假期只有七天,除了陪父母外,寧可把時間花在陪伴家人上,所以春節期間公園、電影院等地方人比較多。
四是以前吃喝沒有那麼豐富,小孩子對拜年吃飯和收紅包還是很期待的,對親戚間的團聚也喜歡。現在人生活條件好了,已經沒有這種期待和感受了,而是喜歡出去爬山玩水,親近大自然,滿足自己的個人興趣了。
回覆列表
現如今過年年味不但淡了,人與人之間情宜也短了也不象以前那樣親近了。人們的思想變了老的傳統丟失,可以說中華民族好的傳統流失。現如今在農村好的傳統還發揚,給長輩行禮拜年真使人敬佩。所以老的傳統要發揚絕對不能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