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佈雷桑秀策醬

    228年春天,諸葛第一次北伐時,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提出率精兵5000,經子午道突襲長安。諸葛亮則率大軍出祁山,兩軍會師於潼關,將關中地區一舉拿下。

    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魏略》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魏延傳》

    作為蜀漢政權當家人,軍隊統帥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這一計謀,我以為有多方面原因。

    1、一直上萬人部隊、長達十多天的軍事行動想要完全不被敵人察覺幾乎是不可能的,曹魏一旦知曉蜀軍動向,可以立即依託險要地勢進行襲擾和阻擊,也可以調集重兵把守午口,使蜀軍不得入關中。這是有事實依據的,在之後的戰爭中曹真伐蜀就曾走過子午谷,大軍走了二十多天都沒能走出來。明末反賊高迎祥在子午谷被孫傳庭伏擊於此地,最後丟掉了性命。想要在子午道用兵,成功的機會是很小的。

    二、在魏延的戰役構想中,哪怕魏軍真的全無防備讓蜀軍僥倖在10天內穿過子午谷,奇襲抵達長安城下。而曹魏守將夏侯懋是無能之輩,得知蜀漢侵略俄必定要棄城出逃。雖然事實上夏侯懋確實“怯而無謀”,但要達到“聞延奄至,必搭船逃走”走過境界,恐怕是魏延的主觀臆測了吧。萬一他不逃走,而是據城堅守待援。畢竟長安可不是通常郡縣,可是大漢王朝二百年的都城,城高池深的。即便夏侯楙走了魏國名將雍州刺史郭淮近在咫尺,魏延萬餘人孤懸敵後,諸葛大軍稍稍來遲,魏延部必然傾覆。

    三、哪怕功成名就,諸葛本人是否樂意。我們知道劉備死前託孤於諸葛,但不是諸葛一個人,還有一個李嚴。作為平衡諸葛權力的制衡,但諸葛權力野心頗大,一直將李嚴壓制在江州,不讓他靠近蜀漢權力中心首都成都。從官職上諸葛當時是益州牧丞相且掌握軍權假節,從這點上看與曹操無二(冀州牧丞相假節)。同樣是權傾朝野,一旦魏延成功,那麼他功在諸葛之上。從諸葛死前安排,讓一個丞相府長史加綏軍將軍楊義接管大軍,而不讓久經戰陣的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前軍師魏延接管,就是對魏延不放心。要知道在權利的鬥爭中即便父子骨肉,刀兵相見也不稀奇。魏延想要做韓信偷渡陳倉,那諸葛不是皇帝不可能做劉邦,最多做個默默無聞的蕭何,他必然不樂意。

    綜上所述,於公於私,於情於理,諸葛斷然不會讓魏延執行子午谷奇謀。

  • 2 # jordan25

    魏延的奇襲之策,關鍵在於產生震撼效果,使魏軍軍心動搖,不戰自潰。否則,即便奇襲成功,也達不到戰略效果,而且,魏軍反攻,魏延孤軍深入,勢單力薄,是斷無便宜的。

    諸葛亮不長於奇謀,但還是古今奇才,多年行伍間,對軍事絕不是門外漢。魏延奇襲之策的成敗利鈍,諸葛亮豈能沒有前思後想?由於生性謹慎,自然是比較排斥這樣的想法。

    那麼,魏延奇襲成功的機率幾何呢?老實說,真沒有看到成功的可能,除了魏軍很可能沒有防備以外。正如前面所講,即便奇襲成功(這還是未定之數),有沒有可能造成魏軍潰敗?這裡,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大前提:魏的實力遠強盛於蜀!人家兵多將廣,糧草充足,如何可以期待一擊而潰?又如何可以預期對手甘拜下風,不進行反撲?

    那麼,奇謀在軍事上就沒有發揮的空間嗎?就不可以少勝多嗎?當然不是!但以少勝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往往需要比較苛刻的條件,乃至運氣。這就沒譜了。

    我們還是說回有譜的。魏延獻奇襲之策,多半也是看到大勢屬魏,而不利於蜀,以期出奇制勝。諸葛亮不採用真不是什麼錯誤。諸葛亮出山之際,為劉備定策,乃是盤踞川蜀,以伺天下有變。可見諸葛亮對當時天下大勢是深謀遠慮的。如今天下無變,諸葛亮卻一反初衷,屢屢輕兵伐魏,在戰略上已經註定失敗,而敵強我弱,在戰術上自然難以給敵以致命一擊。

    綜上所述,魏延獻奇襲之策沒有錯,諸葛亮行兵謹慎固然也沒有大錯,但敵強我弱,也不可能取得大的戰果。所以,關鍵在於諸葛亮逆天背勢,而天不予其運,則無論奇謀正策,總歸是徒勞枉然。

  • 3 # 胡侃解密三國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每次欲分兵5000或者1萬,按演義中動輒幾十萬大軍這個數量的確不多,但是到真正的歷史上,這已經不是個小數了,蜀國總人口也就是100萬左右,軍隊整體人數也就保持在10萬左右,南方,和東吳都需要防守諸葛亮實際能調動的軍隊很有限,第一次北伐軍隊人數應該是最多的一次,幾乎是傾國之兵,約10萬,其後的每次北伐,最多的一次6萬,第二次出祁山只有一萬人,所以這5000或者1萬對蜀軍絕對不是個小數了。而且當時戰爭的傷亡人數也沒有演義那麼誇張,周瑜和曹仁南郡對峙時,甘寧帶幾百人就偷襲成功了夷陵,而曹仁派五六千人就包圍了夷陵,軍法講十則圍之,也就是說前線一個城市的守軍才只有幾百人,著名的陳倉之戰,郝昭的守軍只有1千多人,一個軍事要點的守軍也只有1千多人,所以即便是5000多人也絕不是個小數字,馬謖大敗的街亭之戰,損失的兵力大概是1萬5左右,如果讓魏延行動,一旦失敗,5000人馬恐怕一個也回不來,還要折上魏延這個假節的 徵西大將軍,對蜀國的損失不僅僅只是5000人馬而已。而且如果真的這樣發生了,那諸葛亮的主軍一定還有損失,那傷亡人數恐怕都要快向三大戰役看齊了,蜀國輕則一蹶不振,重則可能滅國。這樣的結果對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更何況一向謹慎的諸葛亮。

  • 4 # 西安—豐鎬遺子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遂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諸葛亮六出祁山功敗垂成,有鑑於此,後人多嘆息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若用魏延之計則早取長安多時矣,關隴也早可蕩平。

    分析一下:

    1.魏延的1萬人10天內能否到達長安?

    子午道長800多里,光山路就有660裡,崎嶇難行,一萬人馬10日出子午道,談何容易,若魏軍在子午谷設防,則魏延一萬人馬,後無糧草,前進不得,恐只有全軍覆沒一條路。

    2.魏國長安守將夏侯楙會不會棄城逃跑?

    長安古為帝都,城高牆厚,長安城裡的魏國軍隊也有1萬人了,倘若夏侯楙不逃跑,固守待援。魏延一萬偏師深入魏國腹地,空拍也是全軍覆沒。

    3.魏延能否守住長安,等待和諸葛亮會師?

    就算夏侯楙棄城逃跑也會堅壁清野,將長安城焚燬。魏延依靠長安城百姓解決大軍糧食供應依據何在。魏延說800裡崎嶇的子午道自己只需10日便能到達長安城下。長安到洛陽摺合古代的里程是900裡,道路一馬平川,不知說魏軍20日才能反攻長安,依據何在。

    4.就算魏延和諸葛亮長安會師,長安能否守得住?

    魏國失長安,必定會以傾國之力爭奪,魏國全國兵力在40萬以上,蜀國全國兵力只有不到14萬人,諸葛亮北伐就帶出了10萬精銳。長安是曹操經營多年的地方,魏蜀兩國在此大決戰,諸葛亮可有勝算。若蜀國10萬精銳盡喪於此,蜀國名存實亡。

    可以看出,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魏延的計劃都不能成行。諸葛亮的對魏作戰方略是“以攻為守”,他要在伐魏的同時儘量儲存蜀軍主力,所以諸葛亮才“以此為懸危”,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戰略。

  • 5 # 大飛熊騎士

    “子午谷奇謀”是魏延提出來的,由魏延帶5000人從子午谷偷襲長安,成功後,諸葛亮帶領大軍平定關中各地的方案。這裡的最大風險就是魏延能否神不知,鬼不覺順利透過子午谷,殺到長安城下?即使拿下長安,還要拿下函谷關,才能關上關中大門,拒守關東魏軍的反撲。同時,諸葛亮率領大軍北伐,平定關中十郡,這也是需要時間的,哪怕其中幾郡能響應諸葛亮,依然會受到阻力。另外,一旦拿下關中,關西涼州必然也要拿下,涼州之地羌人多叛,所以安定關中,涼州都需要大將和兵力,鎮守長安,拒守函谷關,也需要兵力。舉全蜀國之力,也未必夠用呀。

    (雍涼之地,關中和關西)

    那麼拿下長安後,曹魏必定要反撲,當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三郡響應,曹睿馬上坐鎮長安。所以,魏延方面必定要承受曹魏軍巨大的壓力。同時,上庸,魏興一帶距離漢中不遠,也極有可能成為魏軍主攻方向之一,此可以為“圍魏救趙”之計。蜀漢在關中,長安兵力已經很“捉襟見肘”,又要分派大將,兵力駐守漢中,蜀漢沒有這個資本。如果為了奪取關中,讓漢中失守,蜀漢就會被分割成兩個部分,有覆滅的危險。所以,漢中危急,只能放棄關中退守。關中如果得而復失,勞損士兵,何必徒然無功。

    (上庸,新城一帶自從孟達被司馬懿打敗後,徹底屬於魏國)

    除了兵力問題,諸葛亮也怕魏延有失呀。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朋友對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有誤解。其實,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很愛護魏延,曾為魏延出過頭,也為魏延楊儀關係不和而煩心。究其原因,入蜀荊州集團經過襄樊,夷陵之戰後,人才凋零。荊州系大將關,張,黃都犧牲或去世,趙雲也年老了。即使縱觀第一次北伐時期的蜀漢的大將,以魏延,李嚴,吳懿為首,正好也代表了荊州,東州,益州三系,馬超去世不久,姜維則新入,所以,蜀漢在可用的大將上,也是很侷限。特別是和諸葛亮同屬荊州系的大將,這也難怪,諸葛亮當時急於起用和培養荊州系的馬謖。馬謖失去街亭被斬首後,魏延大將的地位,更是不可動搖,甚至成了荊州系的一杆旗幟了,如果有失,對蜀漢和諸葛亮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損失。

    因此,子午谷奇謀,蜀漢受到國力,地域,更重要的是人才方面的影響,執行的條件不足,諸葛亮放棄施行,個人認為是正確的。

  • 6 # 淑目高雅

    魏延是名將,子午谷奇謀未必不行,因為此時魏國內政很亂,有些大士族是牆頭草,而且都瞧不起曹家,古代打仗,首都淪陷基本就輸了,你幾十萬大軍在外也沒用,看看秦二世,吳王夫差,南京國民政府,所以魏延一旦突襲許都,許都無大將可以打過魏延,那些士族都會一邊倒投靠魏延,那些征戰在外的將士的家屬全部在許都,基本可以說成功了,剩下的問題就是魏延是否自立為王或者和諸葛亮爭當蜀漢第一權臣,我覺得諸葛亮這一點比較小氣,怕魏延真的成功,魏延只領三千騎兵,就算輸了不過三千,這點險不敢冒十有八九嫉賢妒能

  • 7 # 君山話史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國,主要有三個選擇方向:

    第一,穿過斜谷道,進攻郿縣。斜谷道又稱為褒斜道,這裡有兩條河流,一條叫褒水,一條叫斜水,褒水是向南流,斜水是向北流,利用這兩條河流的谷地開通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這便是斜谷道。這是漢中通往關中的重要通道,也是魏軍防守的重點地區。這條路須穿越秦嶺,不太好走,巍巍秦嶺是一道天然屏障,保護著關中。

    第二,西出祁山,進攻隴右。這條路比斜谷道好走,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有“得隴望蜀”的說法,從隴右進入川蜀,阻礙是比較小的;同樣,從川蜀進入隴右,風險是最小的。不過,祁山路線存在一個問題,不能直接進攻魏國的心臟地帶,只攻其偏遠的隴右地區,隔靴騷癢,點不到敵人的死穴。

    第三條路,走子午谷進攻長安。子午谷是關中通往漢中的一條險路,全長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難行。這條通道距離長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臨城下。長安曾是西漢首都,東漢末年董卓又挾迫獻帝遷都於此,是全國一個政治中心。攻下長安,便可控制關中,同時切斷洛陽與隴西的聯絡。從戰略角度考慮,走子午谷攻取長安,對曹魏帝國的打擊是最大的。

    在北伐之前的軍事會議上,丞相司馬魏延首先提出由子午谷直插長安的作戰計劃。

    既然子午谷兇險難行,魏延為什麼會提這麼一個軍事冒險計劃呢?

    行軍作戰,除了考慮地形、補給等因素外,還有一個因素十分重要:敵人將領的素質。鎮守長安的魏軍統帥是誰呢?他是原徵西將軍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楙。

    夏侯楙是個花花太歲,不懂得什麼兵法,居然了掛了一個“安西將軍”,都督關中軍事,坐鎮長安。他的飛黃騰達,不是靠本事,而是靠裙帶關係,他是曹操的女婿,又是曹丕的好朋友。

    魏延提出的戰略構想,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向諸葛亮建議說:“夏侯楙是魏國皇帝的女婿,既沒有膽略,也沒有智謀。請撥給我精兵五千,攜帶相應的口糧,我從褒中出發,沿著秦嶺向東挺進,抵達子午谷後折向北方,不用十天的功夫,便可抵達長安城。夏侯楙聽到我師殺到,肯定嚇得落荒而逃。到時長安城內只剩下督軍御史與京兆太守,不足為慮。至於軍糧問題,一部分可取自敵人的糧倉,一部分取自百姓逃離後剩下的餘糧,這些應該足夠補給。魏國要集結一支軍隊救援關中,至少要二十幾天的時間。在這期間,丞相親自率兵出斜谷道接應,如此一來,咸陽以西可一舉平定。”

    這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戰略設想。

    對於敵我雙方的情況,魏延都考慮到了。一個作戰計劃是否可行,要綜合判斷。子午谷難以通行,部隊數量肯定不能多帶,魏延提出五千人,這個人數是不多的。五千人能否順利穿越子午谷,敵人會事先埋下伏兵嗎?這就得分析敵方將領。夏侯楙無勇無謀,根本不知道怎麼打仗,他絕不會有任何防備的。至於最重要的補給問題,魏延也毫不含糊地指出,完全可以就地解決。

    然而,這麼一個出色的軍事計劃,卻被諸葛亮輕易地否決了。

    諸葛亮否決的理由只有區區幾個字:過於冒險。

    在此之前,諸葛亮已制定出自己的戰略計劃:在斜谷道發動佯攻,吸引敵人主力,主力則繞道祁山,出奇不意地偷襲隴右。他對自己這個計劃沾沾自得,出祁山的道路最為通暢,進可攻,退可守,補給也相對容易,所冒的風險是比較低的。

    這就是諸葛亮的謹慎原則。

    不過,從後來的實踐證明,這個計劃是很不高明的。

    為什麼呢?

    首先,沒打在要害上。當時的天下格局相當清晰,魏強而蜀弱,蜀國以弱擊強,對自身的損耗就特別大,要打就得打閃擊戰,絕對不能打持久戰。一戰置敵於死地,這才是弱者要做的。就仿若人與大毒蛇搏殺,你的鋤頭得打在它的七寸之上,這才能打得死,如果一心想打蛇尾,就算打中了,蛇一轉過來,血盆大口一張,你準被吃掉。諸葛亮沒把鋤頭砸向蛇頭,而是砸向蛇尾,這是沒多大用的。

    關中與隴西合稱關隴,從軍事地理學的角度看,關隴的重心在關中,而不是隴西。因為打掉關中,隴西就成孤立之地,與魏中央失去聯絡,不戰而自潰矣。關中是戰國時代秦國的老巢,有崤山、函谷關為屏障,在秦國崛起後,東方諸侯幾次聯合伐秦,從來都沒能突破崤、函防線。只要奪取關中,諸葛亮就有雄厚的資本與曹魏帝國叫板了,這難道不令人振奮嗎?諸葛亮為什麼要否決魏延的計劃呢?

    我們先來算算,兵出子午谷的風險有多大。

    就算魏延的計劃全部泡湯,全軍覆沒,諸葛亮的全部損失,也只是五千人與一名大將。這是最壞的結果,即便如此,仍在可承受的範圍內,甚至可以說不會傷及蜀軍主力。衡量可能的收穫與可能的損失,不難看出,這是一次值得嘗試的冒險。諸葛亮為什麼不試試呢?

    在我看來,諸葛亮不是神人,他有大缺點,這個缺點就是致命的自負。

    此時的諸葛亮是蜀國丞相,實際統治者,他權力之大,幾乎與君主相媲美,就跟曹操一個樣。無論是魏國的司馬懿或吳國的周瑜、呂蒙、陸遜,實際權力都不如諸葛亮。諸葛亮可以調動國家所有的軍事力量與物力、人力,更握有生殺之大權。

    三國時代是一個謀臣興起的時代,曹操、曹丕父子、孫策、孫權兄弟都有許多謀臣,每當有戰事時,總能看到謀臣的影子。但是,在諸葛亮北伐的幾年時間裡,我們在史書上,找不到幾個曾出謀劃策的人。按理說,《三國志》作者陳壽是蜀人,對蜀國的紀錄會更詳細才對,但沒記下這些事,不是忽視了,而是諸葛亮過於自負了,既不重用謀臣,也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正是這種自負,毀掉了蜀國的北伐。

    因此,諸葛亮對魏延的建議不予理睬。據史書所載,在諸葛亮發動的歷次北伐過程中,魏延幾乎每次都提議出奇兵奔襲長安或潼關,都被諸葛亮拒絕。在北伐屢屢受挫之時,卻一次也不肯聽魏延的,這裡涉及的可不只是戰略問題那麼簡單了。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諸葛亮的形象一直是“偉光正”的,但是我們讀史時,對“偉光正”的十全人物要特別小心,因為沒有誰是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

  • 8 # 寒星針

    屁股決定腦袋。魏延是武將,他關心的是戰術,是勝負;諸葛亮是全軍統帥,考慮的是全域性,是整體戰略戰術的通盤考量。角度不同,對兵出子午谷的看法自然不同。

    歷史上的奇襲、以弱勝強、以少勝多,能被記載史冊,就是因為成功率太低,所以才被人津津樂道。

    子午谷奇謀,被久經戰陣的魏延提出來,自然有他的道理和可行性。但再多的道理也不能掩飾它是一次軍事冒險行動。

    兵出子午谷是在蜀國第一次北伐期間提出的,這次北伐本就出其不意,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是戰略上的奇襲。已經得知蜀國進犯的曹魏,怎能不防範再來一次戰術上的突襲?即使想不到堵住子午谷口或是在谷口埋伏,但嚴防死守長安,加強戒備是必然的程式。

    子午谷全長三百三十公里,且不說道路崎嶇,草木茂密影響行軍。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幾千人走過,想不留下痕跡是不可能的。人馬過處,鳥飛獸散,這動靜足以引起有心人的注意。東漢末年,關中地區飽經戰亂,子午谷所在的秦嶺就成了最好的避難所,藏在深山中的百姓不知有多少,蜀軍根本無法藏住身形,那麼奇襲也很可能就變成了笑話。

    裴松之注《三國志》,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把勝負壓在敵方將領的失誤上,本身就是一次冒險。夏侯楙年少沒經驗,可他手下經過戰事的文官武將卻是不少,進攻不足守城有餘。10天行軍330公里的蜀軍,到達長安城下,還能有多少體力作戰?怎麼看都是以逸待勞的魏軍勝算大。

    這場奇襲還少不了蜀軍主力的配合。兵出斜谷,經過沿途一系列激戰,20天內殺到長安城下,以步兵為主的蜀軍還能有多少戰鬥力?為了能會師長安,必定一路長驅直入,少佔或不佔周邊城鎮,事實上變成孤軍深入的局面,漫長的補給線將變得相當脆弱,一旦被截斷,滿盤皆輸。

    此時的蜀國,戰略上已搶佔先機,且兵強馬壯,根本不需要採取這種賭博式的打法。

  • 9 # 愛尚文史

    而“子午谷奇謀”一說,是出自於裴松之引注的《魏略》,裴松之將“魏略”的記載,引注在了魏延傳。但他並未作出評價。從這點來看,估計連裴松之本人,也未必完全相信魏略所說。

    魏略的作者,是曹魏的史學家魚豢,它屬於私撰型史書,而非官史。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蜀漢所發生的事,甚至都沒有發生,只是一個單純的想法。

    試問?魏國的私撰史學家,是怎麼得知魏延的內心想法的?難道他採訪過魏延嗎?這肯定不現實,所以,《魏略》所說,不可盡信,“子午谷奇謀”大概是曹魏的一種謠傳,或者是魚豢的一種猜想。

    而陳壽所記蜀書,大多是取自於蜀國的民間史料,蜀國雖然沒有史官,但也不乏民間史將,這些人生在蜀國,面對面採訪魏延都有可能。所以!關於子午谷一說,陳壽所記載的蜀書,可信度恐怕更高。

    看一下原文: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參考,《三國志·魏延傳》

    很顯然!據陳壽的記載,魏延的最終目的並非突襲長安,而是想出其不意的拿下潼關隘口,以潼關之險,來截斷敵軍的援路。

    而諸葛亮正面進軍的路線,大概有兩條:

    第一條路線:出斜谷道,攻擊右扶風地區

    出斜谷道的最終目標,肯定是攻打長安。諸葛亮可以從斜谷道出,以郿縣為突破口,打通右扶風地區,佔據渭水的行軍優勢,揮軍直取長安故都。

    第二條路線:如魏略所說,安從坦道

    什麼是坦道?平坦大道,走最好走的一條路。進軍隴右地區……平克隴右諸郡。

    弄清楚這兩條行軍路線之後,接下來,就可以分析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納魏延的計謀了……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納魏延的計謀呢?

    魏延的戰略目標: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

    異道會於潼關?也就是說,魏延給諸葛亮規劃的出軍路線,不可能是平取隴右地區。而是第一條路線,軍出斜谷道,對右扶風地區發起進攻,然後再重兵包圍長安城池。而魏延的一萬軍馬,則繞過長安城,出其不意的拿下潼關隘口,阻斷敵軍支援長安的舉動。——這才符合韓信的暗度陳倉故事。如果諸葛亮出隴右,在時間方面肯定是來不及的,而且戰略核心點也差了很遠。

    那麼?諸葛亮不選擇魏延的計謀,原因就出來了:

    大戰略方向不同

    諸葛亮的戰略目標,顯然比魏延的想法更緩…

    魏延取潼關,攻長安的戰略方向,目的再明確不過,覬覦曹魏的關中地區。

    要知道!關中的戰略地位,就相當於曹魏心臟前面的皮肉,拿了關中,就等於直接威脅到了曹魏的心臟。不得不說,魏延的大戰略方向,是要與曹魏一決高下,逼曹魏決一死戰的節奏。

    這也是諸葛亮制止魏延的主要原因……

    諸葛亮的腳步,顯然要緩很多,他選擇的是比較偏遠的隴右地區下手。隴右地區相對於關中來說,顯得比較偏遠,防禦設施什麼的,都差了很多。加上諸葛亮是出其不意,敵軍的防禦更加鬆懈。

    諸葛亮的預期,他以為在這樣的條件下,大軍是一定可以拿下隴右諸郡的。

    然後以五郡為北伐的根據地,可以解決蜀道難,戰線長,以及糧草押運不濟等諸多問題,可以與曹魏進行持久對戰。

    等到自己根基扎穩之後,西可以圖取涼州,東可以圖取關中……

    所以!諸葛亮不魏延計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二人的大戰略方向上,出現了非常大的分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神榜:哪吒重生”票房慘淡,到底哪裡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