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陰謀應該是很機密的啊,司馬遷連對白都能猜出來?
26
回覆列表
  • 1 # 慢讀史

    司馬遷是編的,但這編得有技術含量,一般人編不到這個水平。司馬遷歸集了各種材料,根據歷史的結果,透過自己對歷史中人物各種資訊的瞭解,判斷出人物性格特徵,然後做出特定歷史場景下,合乎情理的對話。有的對話,也許有些微資訊是口耳有所流傳和演繹的。所以說,不像您的問題中說的,司馬遷是怎麼“考證”的。考證更多是後世的概念,雖然史遷很多時候有考證的心思,但不繫統。史遷的這種形式,就如《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明確的說的,許多演講,我並不在場,我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讓演講人講出“合乎情理的話”來。一個道理,中西史家的共同性。在強調故事和情節的歷史寫作中,這種做法運用得很普遍。

  • 2 # 雄觀歷史

    司馬遷寫的《史記》很傳神,彷彿親歷現場一般,可是司馬遷明明沒在現場啊。司馬遷能把人物對話或者陰謀寫出來,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司馬遷是史官世家,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是個史官,司馬遷後來也做了史官,這樣他就能接觸到豐富的史料,古時候的帝王身邊都有個文員,專門把皇帝和大臣的言行記錄下來,司馬光寫的一些經典對話,就取自於這些史料。因此我們看到了《蘇秦張儀列傳》中蘇秦和張儀遊說諸侯搞合縱連橫的長篇大論。

    二是司馬遷早年曾經遊歷過好多歷史遺蹟,實地搞過調查研究,聽到了好多傳言的歷史故事,就把這些故事也寫了進來,比如孔子向老子問禮這件事。

    三是司馬遷以及司馬談交友廣泛,好多楚漢戰爭以及之後的事親歷者當時還健在,因此能夠聽到當事人的描述,比如當韓信定齊後,讓劉邦給他封個齊假王,劉邦一聽就怒了,說我日夜盼你來幫我攻打楚軍,你卻想的是自己當王,這時候張良踩了劉邦一腳,阻止了劉邦再往下說,這一腳估計看見的不多,應該是當事人後來說的。

    四是司馬遷根據後來事情的結果進行的推測,進入到當時的情境中去,去揣摩當事人會怎麼說怎麼做,然後寫下來,這就需要一定的功力了。

    五是司馬遷有時候也很坦誠,不知道的也不瞎說,比如在寫陳平的時候就說陳平多奇計,但好多是秘技,世上的人都不知道,陳平自己也沒說,所以司馬遷就坦誠的說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陳平的奇計給了劉邦很大的幫助。

    司馬遷的《史記》可讀性很強,裡面有好多經典的歷史場景,讀來栩栩如生,不愧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3 # 知行史話
    關於《史記》裡的對話和陰謀,司馬遷怎麼考證的?

    我認為他根本不需要考證!

    私密對話跟陰謀去哪裡考證?只要有辦法把事情說圓就可以了。我們來看看司馬遷如何用筆下功夫把難以考證的事說圓:

    1.開篇一個字。

    《史記》大量的使用“初”這個字,意思是“最初”、“最早”。比如:

    “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然後就開始描寫趙高與秦二世的對話。

    像這樣的對話,誰能知道呢?誰能佐證呢?

    2.過程全靠想

    《史記》是司馬遷根據《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史書整理編撰而成的。

    但古人那些史書史料眾多史實難辨,加上中國漢字經常一個字就有一大堆意思。要想還原事實的經過是非常困難的。

    不過,既然結果是現成的,過程還不容易想出來嗎?反正死無對證。

    3.細節不夠,故事來湊。

    要編撰嚴密的歷史並不容易。受文化的影響,有些歷史還得有前因後果。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那就只好編了。

    比如“鬼谷子”這個人。在《史記》之前,從來沒有出現過。

    但龐涓、孫臏、蘇秦、張儀等等這麼多能人,如果一個個去考證他們的師出,估計費時費力還不一定好弄。乾脆給他們同一個老師好了。

    司馬遷很清楚哪些可以編,哪些不能編。所以整本《史記》讀來還是非常使人信服的。雖然很多史學家詬病《史記》,但依然無損它是一部彪炳史冊的鉅著的地位。

  • 4 # 楠榴木

    很遺憾的告訴你,道聽途說,或者是編的。

    春秋時期公元前720-公元前450年的事情,離司馬遷出生時期(公元前145年)已經至少300年,這該多少輩了,裡面的人物對話和陰謀可以說基本是編的,但是也不排除參考一些文獻《尚書》,《戰國策》,《國語》。但很多還是根據司馬遷的想象,為了增加史書的可讀性而編的。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是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可以看出史記的文學性很高,那文學性怎麼來的呢?為了達到較高的文學性,有些東西就自然是要編的,故事的發展要起承轉合(鴻門宴),一直人物的能力可以稍微誇張點寫(飛將軍一箭穿石)。

    以李廣為例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史記-李將軍列傳》

    不知道一箭射穿石頭的可能性有多大,我覺得可能誇張了一點,這應該司馬遷為了塑造李廣高大威猛形象而進行的藝術加工。

    李廣和司馬遷是同時代的人,同朝為官,李廣是司馬遷崇拜的英雄,在司馬遷的心目中衛青和霍去病是靠漢武帝的裙帶關係上位的。只有李廣才是真正的老實人,他崇拜李廣,他想為李廣吶喊,於是《史記》中便有了專門的《李將軍列傳》來描寫李廣。

    烽火戲諸侯——“清華簡”

    這又是《史記》中的名場面。

    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美人看後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很開心,於是沒事就點燃烽火,諸侯每次過來都發現自己被戲弄了,也便漸漸地不來了,最後犬戎真的來了,可是再點燃烽火也沒諸侯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了周幽王。

    這個故事是《史記》中質疑聲最多的一個故事,邏輯上便有許多漏洞。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用烽火傳遞資訊出現在最早出現在商朝是沒問題的,但烽火臺用於國防安全是出現在秦漢的,也就是西周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技術條件。

    第二、烽火太遠了根本看不見,哪裡有幾百裡的距離傳遞啊!

    第三、據《史記-周本紀》記載,烽火點燃後各個國家幾乎同時到達的,這是辦不到的。

    第四、先秦的史料中是沒有這個故事的記載的,這個故事第一次出現就是出現在《史記》,因此很有可能是編的。

    後來,“清華簡”事件是完全證明了這個事件在歷史上完全沒有發生過。

    2012年,清華大學在整理考古獲得的戰國時期竹簡的時候,發現竹簡上的記載與《史記》裡的記載完全矛盾,因為周幽王的死,和“烽火戲諸侯”並沒有任何關係。據“清華簡”記載周幽王是在主動進攻申國時被申國和戎族聯軍打敗被殺,於是西周才滅亡。並非《史記》中所記載的為搏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而死。

    清華大學劉國忠教授稱:史學界可以斷定,烽火戲諸侯不是西周滅亡的原因,甚至這個事根本就是編造而來!

    除了這些還有什麼令人質疑的地方嗎?

    還有很多小地方

    孔子是其父親與母親野合生下

    舜的父親與弟弟謀害舜的事件,在《尚書》中找不到任何舜的父親謀害舜的記載。

    等等小地方,正如樓主所說,很多小細節上都可能是司馬遷自己寫的。

    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總得來說,50%以下吧。畢竟是有點偏向小說,而且本身年代久遠,司馬遷又加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很難保證這本書有多高的可信度。

    年代越久遠,可信度越低,像夏商周時代的歷史可信度就比較低了,秦漢的可信度就稍微高一低,畢竟離司馬遷生活的年代更近了。

    而且要明確的一點是,現在的《史記》早已不是司馬遷的《史記》

    《太史公自序》說,《史記》130篇,52.65萬字。《後漢書·楊終傳》記載著,"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被刪後的《史記》,僅剩下10餘萬言,東漢朝廷也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雲,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表明東漢皇室依然不願全部公開《史記》,只讓楊終刪為十多萬字發表。被刪後僅十餘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流傳的是經續補的《史記》。  唐初,《隋書·經籍志》在介紹《史記》、《漢書》的流傳時說:“《史記》傳者甚微”,司馬貞說“漢晉名賢未知見重。”(《史記索隱》序)而如今的《史記》,卻有55.56萬字,由此可見,這近46萬字,都是經過後人改寫或者摻雜進去的。難怪馬雍先生在《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各篇年代和歷史背景》一文中要說:"《史記》當中有的記載,錯誤百出,其材料來源多出偽造,可憑信者十無一二。"

    這怪司馬遷嗎?

    當然不怪。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早已說得非常清楚:“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以拾遺補蓺,成一家之言”。

    即司馬遷認為,自己編著《史記》,就是網羅天下舊聞,推究盛衰之理,講故事、講人生、講哲理、講政治、講民生,希冀可以自成“一家之言”,僅此而已。司馬遷想透過這本書幹什麼?不是還原真正的歷史,而死講人生、講道理,而從《史記》的作用上來看,司馬遷已經達到這個目的。歷代無數人都以《史記》的史為鑑,明得失,知興替。如此便可以。

    而且現存的《史記》誰敢說是真的《史記》,司馬遷寫的《史記》可能可信度還挺高的,但是被後世改來改去,編來編去這可信度就下去了。

    我們該怎麼看《史記》

    史記的歷史,大概的歷史流程是可以相信的,但是細節之處要是想用於作文提升自己文章的文學性也是可以的,搞研究的話就不要信了。

    大可以當做小說來讀,畢竟《史記》是一本非常富有可讀性的歷史書,用於培養對歷史的興趣或者增加自己的歷史見識還是很不錯的。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從中學習真正的道理,《史記》中許多杜撰的事件無非也就是告訴我們讀者做人的道理。正如司馬遷所說,這是他的一家之言,許多道理也是自己悟出來的,希望一此書講人生。講道理。

  • 5 # 無慾金剛

    賊三年不打自招,知道什麼意思嗎?還有古代和現在的思維可不一樣,從來就是貴己賤外,各種記載都有,所以才會被記錄下來

  • 6 # 質躍

    史記,被魯迅讚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說法是中肯的,一方面肯定了史記的史學性,另一方面同時肯定了史記的文學藝術性。兼具史學性與文學藝術性的史記一方面相對尊重了客觀事實,另一方面也不乏賦予文學氣息的藝術編寫和藝術想象。

    因此,肯定是需要廣泛查閱,掌握一定的資料,經過自己的分析論證就是如此記載的。也就是是建立在前人的記載上,經過廣泛的篩選和藝術的加工而成。不可能是憑空杜撰,也不可能完全就是純粹客觀事實。總體上必然是帶有自己的一定的立場看法的。這很正常。人畢竟是一定時空一定客觀環境的人,那個時空是有那個時空的人的時空。司馬遷留下的史記本身就反映著司馬遷所處的時空環境和和司馬遷本人的歷史上的形象。比如司馬遷這個人的形象,脫離不了那個時代的環境,具有同時代人的普遍性。也就是說我們瞭解司馬遷也是透過我們掌握的包括司馬遷寫的史記和別的對司馬遷的記載等等經過我們自己的篩選意識分析考究等在我們腦中形成的印象,付諸筆端寫到紙上,也就成了司馬遷的“歷史”。史記記載本身亦如此。

  • 7 # 有話少說

    公開的對話,應該有記錄的,如皇上講的話,大臣的對話等。陰謀,陰謀被發現,有審判記錄。至於沒被識破的陰謀,就很難證實了。

  • 8 # 東北虎男323

    第二點,史記是一部小說,是文藝作品,

    第三點,司馬遷瞎編是有理得,依據自己幻想寫小說也有錯嗎?

  • 9 # 歷史愛好者畫影

    史記是個人收集不屬於官方的記載,但是因為司馬遷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相對來說公正客觀,所以史記才被大家所認可。

    而人物中所謂的對話自然也是司馬遷加進去的,根據收集起來的素材來進行所謂的編寫。想想還是比較正常的,每個人的寫作風格本來就不一樣。

    其實司馬家族有二代人一起完成了史記,當時因為是個人書寫所以不像漢朝官方書寫那樣有錢。之前看過一些書說為了賺取費用。

    當時給錢的人也會寫進去一點,但是基本上作用不大。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在後世中留取名字,想想感覺也是比較可憐的。

    歷史本來很多事情都無法考證,但是大部分的歷史事件還是根據真人真事書寫的。就算是在現代考證也是比較困難的。

    作為歷史少有非官方史書記載,史記可謂是在其中經典中的經典。至於他是從哪裡收集來的資料本來就無從知道,但是透過其他的史書中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大部分的歷史事件都是真實的。

  • 10 # 布衣侯15

    這個問題有點懷疑一切的味道。起碼敢於質疑才有可能尋求答案。不過對於傳統文化也質疑,比較大,試試說說。

    司馬遷被公認為太史公,雖然因為李牧而遭受腐刑。但是其流傳下來的文字,卻比沒有《史記》要清晰的多。

    自然不能排除想當然的想法,而且李白就曾經說過“想當然耳”。這也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有的習慣。所以司馬遷的《史記》之前,還有《左傳》,《春秋》。應該還有百家爭鳴的各種記載。因此司馬遷的選擇也是比較多的。

    一部書古代的時候,幾乎就是傾盡一個人一生的。有了記載總比沒有記載的好。比如古希臘的石碑記載著漢謨拉比法典。感覺看書怎麼也比讀晦澀難懂的拓片清楚。而且對於教育傳承也是一種方便。

    因此,個人認為沒有必要考究傳統。已經形成的傳承文化,是被人認可的。人又是生活在人群中的,應該承認被人群普遍認可的事情,不是存在即合理啊!而是人群認可的,當然要順水推舟的因勢利導。而不是糾結於合不合理。

    所以,不論司馬遷是怎麼編撰的《史記》,一本書流傳千古,並且被人深信不疑,就已經是太史公欣慰的事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會說流浪地球是“爛片”,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