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失雲間志

    孔子為什麼被後世敬仰,我想這和他所奉行的道有關。

    他的道,其實並不是“仁”,也不是“義”,更不是“禮”。這些這是他在奉行自己的道的過程中,自然體現出來的美德而已。

    那麼,孔子的道究竟是什麼呢?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也就是說,用“忠”和“恕”就能充分的說明孔夫子的為人處世之道。

    夫子的“忠”可以說是他的為人之道,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並不是指忠於某個人,而是指忠於要做的事情。事情不做則已,做了就要盡己之心,竭其所能。而且,不要去計較成敗得失,不要去害怕艱難險阻,雖千萬人吾往矣!

    孔子的一生顛沛流離,沒過過幾天好日子,但他在兩件事情上,體現了這個“忠”字,一個就是不遺餘力的推廣自己的學說,勸諫諸侯奉行仁政;另一件就是把原來僅限於在貴族中傳播的知識,有教無類的推廣到黎民百姓中去,從而有教化萬民之功。

    這兩件事情,其實在孔子手上,都沒算辦成。但他的弟子們繼承其遺志,最終讓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正統主流思想。

    而夫子的“恕”則是他的處世之道,是他對別人的要求,用現在的語言講,就是做人要厚道的意思。

    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孔子的回答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盡己之心,推己及人。”我想,任何人做到了這兩點,都是值得敬仰的。無論他寫沒寫過《論語》,無論他是不是聖人,也無論他的貧富貴賤!

  • 2 # 葫蘆一笑1

    孔子得道成聖為後世敬仰,不是《論語》的功勞,而是因為《春秋》遇上了董仲舒,董仲舒遇上了漢武帝,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迎合了漢武帝成聖的心理,漢武帝在《春秋繁露》的愛撫之下舒服死了。因為漢武帝變成了董仲舒的鐵桿粉絲,而董仲舒又是孔夫子的鐵桿粉絲,在漢武帝的大力支援之下,皇帝粉絲的師公孔夫子執了一個大便宜。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西南部,景縣、故城、棗強三縣交界處)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建立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編撰了《春秋繁露》,將一套完整的上古聖人推行的“天人合一”治國方略進獻漢武帝,並深得漢武帝的讚賞。《春秋繁露》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最終在後世歷代帝王的大力推崇之下,孔子成聖成神了。

  • 3 # 手機使用者64148718763

    孔子被推崇是他的思想符合封建統治者的利益。而不是符合人民的利益。2000多年來,孔孟之道就因為宣揚天命,宿命,血統論,將皇權神化,天子受命於天,臣僚百姓各安天命的三綱五常,藉以開展奴化教育。讓人民聽天由命,做順民來維護獨裁統治者的既得利益。從歷史上看,凡是亂世,盛世都打倒孔家店,對孔孟之道嗤之以鼻。凡是平庸治國理政都尊孔。中國近代史,促進中國走進現代文明的標誌性事件之一,就是打倒孔家店。

  • 4 # 陽光146742406

    是你敬仰吧!統一中國時,焚書坑儒!喪權辱國時,砸爛孔家店,都是在中國要民主要獨立時,砸爛所謂的聖人,只有你還在捧臭腳!

  • 5 # 時代傻瓜李博士

    ①世界上沒有什麼“聖人”,即使有“聖人”,也是有人吹捧起來的。就像在娛樂圈,什麼“四大天王”、“影帝”、“歌后”、“舞神”等各種明星,都是在某些利益集團炒作和浩如煙海的追星族追捧下產生的。

    ②孔子只是一部分華人(包括一些海外華人)心中的“聖人”,孔子及儒家的言論和思想也只有一部分人去學習、研究和信奉。

    ④“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在現代人看來是十分荒唐的。從兩千多年中國的發展、文明的興衰、人心的浮動,人們應該看出點什麼問題來吧?!當然,孔子的言論中,有些句子還是有點道理的,這點我不否認。

    ⑤有句俗語叫“穿新鞋,走老路”,可能用來描述有些人追捧孔子、儒家及其思想的心態最為恰當。手機、網際網路、各種媒體技術和其他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還可為他們的宣傳與傳承助力。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勿噴!

  • 6 # 7454923692347

    你讓中舉的范進跟高中文憑的比爾蓋茨試試,再來說這些,我們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要再拖後腿了。

  • 7 # 日月明1220

    孔子一生並不得意,風餐露宿周遊列國,兜售他的思想,卻四處碰壁,不被待見,用他自己的話講:惶惶如喪家之犬,影響並不很大。官家沒人用他,於是只好回家設館教書授徒。因為他的思想不受待見,可以想像,跟他學習也不會有什麼前途,學生不會很多,學館也不會很大,後世這方面的一些宣染說法,應當有誇大的成份在內。試想,就像現在的學生,一個沒有就業前途的專業,會有很多人去學嗎?孔子學說在當時,充其量只是當時“百家爭鳴”中的一家而已。一直到漢武帝時,隨著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國家需要一個統一的思想,來規範人民的意志。這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武帝採納了這個建議,由此,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 ,影響中國長達兩千多年。孔子也由一落魄終身的“窮書生”,一躍而為世代景仰的“萬世師表”。

    隨著儒家學說的確立,春秋以來“百家爭鳴”的學術自由蟄伏,一直到滿清滅亡、民國建立。民國建立後,中國雖名義上一統,但政府弱勢,軍閥混戰,大小軍閥各自佔山為王,國家陷於事實上的四分五裂。這種情況下,知識分子覺醒,從兩千多年的蟄伏中醒來,五四爆發,中國迎來第二次學術自由高潮,第一次學術自由高潮中誕生的孔子學術,在淪為禁錮學術自由的工具兩千多年後,這次成了打倒物件,被砸了個稀爛。

  • 8 # 朱伯崗

    孔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物件擴大到了平民,把詩書禮樂傳播到民間,這在中國教育史上,實在是個創舉,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我們今天評價孔夫子,必須在他當時的時代條件考慮.個人認為,孔子把教育物件擴大到了平民,意義不亞於普羅米修斯把天火傳給人類.在思想上,孔子尊崇周禮,鬱郁乎文哉,事實上週公的”敬天保民”思想,比較殷商時代的殺殉敬神,是漢民族從野蠻走向文明重要的一步, 詩書禮樂是周文化的代表,孔子以詩書禮樂教,是宣傳週文化,當時百家爭鳴,各種思想平等競爭,但是其他各家不講詩書禮樂,所以孔子

    成為周文化的代表.在當時有重要進步意義.

    一, 孔子的時代”識字可以做官,立談可致卿相”

    在孔子的時代,資訊的傳遞不暢,首先是書寫困難,文字記錄在竹簡上,必須人工書寫.帛書戰國以後才有.學富五車的竹簡內容不過一本<新華字典>吧.所以讀書識字實在是奢侈的事情,識字的人很少,所以有”識字可以做官,立談可致卿相”的說法.例如蘇秦張儀.

    在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物件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這在中國教育史上,實在是個創舉.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時代諸侯競爭,盟會經常.辨士需要廣博的知識隨機應變,所謂一言興邦.孔子採取”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有實際效果.他的學生有很多成功者,有的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有的出任重要職位。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能夠平等對待學生

    孔子官做過”大司寇”學在周王室圖書館做過訪問學者,但是不擺架子,可以和學生平等討論.教學中,也可以和學生討論休閒時的娛樂,”沐於沂”面對學生當面質疑和南子的緋聞,孔子沒有斥以”尋釁滋事”也沒有”禁言”而是賭咒發誓說,如果有,如何如何.對於這樣的師長,我們夫復何求?只有心嚮往之. 夫子循循然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三.孔子的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才能.

    孔子的學生也是有各種興趣專長,子貢經商,子路習武,公冶長通鳥語.

    四. 周禮的”敬天保民”思想,的重要意義

    《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禮記》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殷商如何以事神致福呢?殺人以殉. 甲骨卜辭中,最多的一次殺祭有用300人者。據殷墟卜辭統計,商王祭祀共用人牲1.4萬多.在後世出土的商朝甲骨中,記錄人殉人祭的甲骨數量可達1350片,卜辭達1992條。

    周公用“民情可見”的觀點解釋天命,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周公“制禮”則是為了滿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根據血緣關係和等級身份,分別制定尊卑之間,長幼之間,親疏之間各自的不同行為規範。周公之“禮”,把禮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從規定不同身份的人等應該遵行的禮儀出發,最終成為宗法等級制度的依據和標準。君王以敬天保民為德。

    從殷商人殉事神到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是

    漢民族在思想上第一次解放,是是漢民族從野蠻走向文明重要的一步, 這個意義的重要性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我們為了相信”先前闊”對於殷商人殉視而不見至少是不多說,這樣周公“制禮”的偉大意義同樣不能顯示了.實際上任何民族都是從野蠻走向文明的.

    到了孔子時代人殉的現象已經很少,普遍使用俑代替,孔子仍然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五.後來禮的真諦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孔子對於鄭國“鑄刑書”的看法趨於保守.

    子產與孔子所處的春秋末世禮壞樂崩,禮的真諦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和拋棄,剩下的只是繁文縟禮的形式。正如老子就說,有了禮,忠信就差了.

    子產鑄刑書是針對鄭國國內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而推行的“救世”措施。隨著春秋社會王政下移、禮壞樂崩,單靠禮這一單獨的統治術已經無法維護社會穩定,社會對法和刑的呼喚越來越強烈。子產鑄刑書就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倒逼出來的司法改革措施。子產的鑄刑書是對傳統法的一次大的調整,即將法律規範刻鑄成所謂的“刑書”,使華人周知。

    孔子雖然沒有直接對鄭國“鑄刑書”進行表態,但從他批評晉國“鑄刑鼎”可見其對子產法律改革也是持反對態度的。孔子的觀點與叔向類似,也認為一旦鑄了刑鼎,則“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將“鑄刑鼎”與破壞貴賤等級秩序聯絡起來,認為將法律規範公開化破壞了“貴賤不愆”的社會秩序,影響到貴族統治基礎. 不公開刑書,不利於公平社會進步,.

    孔子主張“先禮後刑”,“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在處理糾紛方面,孔子主張息訟、無訟。“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這也是後來的中國以道德代替法律弊端的先河,如果沒有後來的獨尊儒術這個鍋孔子不能背,但是既然在學術上的壟斷,必須承擔這個責任.

    六,獨尊儒術,儒家在思想上取得壟斷地位,孔子的形象也被壟斷,君子成為聖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建議漢武帝實行的統治政策。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成就了文景之治.

    武帝即位時,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得了壟斷的統治地位。桎梏民族思維,使學術自由,百家爭鳴從此成為後代士子的奢望,中華民族為此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

    獨尊儒術形成思想的壟斷也有一定的條件:

    1,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民間持有詩書有罪,直到70多年以後漢惠帝才解除禁令,民間詩書形成大斷裂.各種經典集中到皇家圖書館.

    2,竹簡儲存的難度大,民間不容易儲存.青銅器,石刻上的金文拓片技術要到南北朝才出現,進一步強化知識壟斷的現象.

    六,經濟上的壟斷造成災難,思想上的獨尊儒術也造成思維的枯竭,被官方,改造過的孔子形象已經偏離孔子的實際,負面效果顯示出來.

    例如孔子有一次到衛國去,見衛華人口繁多十分高興,便和駕車的冉有有一段著名對話:“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孔子最為坦蕩,“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如你我一般有追求富裕的世俗願望。

    “所重民、食、喪、祭。”而民、食之重的關鍵在於“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如此,“利”自然就有正當性,所謂“利者,義之和也”

    獨尊儒術之後的儒家則“罕言利”.宋儒程頤解:“計利則害義。”錢穆先生也以為,“利者,人所欲,啟爭端,群道之壞每由此”。李零教授說:孔子“多半是把‘利’當負面的東西講,或是在‘義’的限定下講”。

    負面效果的進一步強化.孔子雖然講究禮儀”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但是對於國君似有過度”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論語•鄉黨》孔子曾為自己辯護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論語•八佾》

    到了獨尊儒術以後的儒家,變成了”臣罪當誅兮吾皇聖明”臣子就是被賜死也要謝主隆恩.

    七,獨尊儒術以後,孔子的“先禮後刑”和”無訟”演變成為”以道德代替法律” 孔子時代和明代相差約2000年,人口增加土地資源更加緊缺,原來周王可以帶領整個部族搬遷到周原,這在明代是不可想象的.人多地少造成矛盾激化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邏輯”後果越來越嚴重。

    黃仁宇提出:中國兩千年以來,以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邏輯”,在明代達到頂峰,而這正是一切問題癥結所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傳統封建官僚政治的弊端顯現無疑,社會矛盾失控,經濟發展受到極大阻礙,大明帝國的衰敗和倒塌無法避免。

    “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例如當時拖欠租稅的法律是“打屁股”而沒有清算等法律規定,打屁股以後就不了了之。

    他們制定的政策和習慣做法嚴重地限制了商業的發展,在一些情況下甚至把一些地方出現的自由市場扼殺在搖籃中。官員們巧立名目增收,綱銀、辦銀、兵役、餉費等攤派逐漸失控。雖然名義上的稅率低,但百姓的負擔卻越來越重。

    16世紀末,全國田賦額最重的為南直隸蘇州府,約佔農村收入的20%。此外各府縣一般都在10%以下,其中又有輕重的不同,山東曹縣全縣的賦役約佔農村收入的9%,去蘇州不遠的溧陽縣,情形就更為奇怪,約在1~5%之間。以總額而言,17世紀末期的英國,人口為500萬,稅收每年竟達700萬英鎊,摺合約銀2000餘萬兩,和人口為30倍的中國大體相埒。據此而作進一步探索,可知“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國家的賦稅過重,而端在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的稅率低,受惠者並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大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徵。上述稅率參差不一的現象。這種維護落後的農業經濟、不願發展商業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的漢唐演變為落後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整體的稅收水平低造成國家財政緊張,官僚系統逐漸異化到無官不貪的地步,誰不融入這種利益鏈條,誰就無法立足官場。接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明朝官僚,在經歷這種“既要仁義道德,又要在艱難的財政條件下生存”的思想鬥爭時,大多都選擇屈服。成為實際上的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貪汙腐敗。徐階、戚繼光、胡宗憲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既是能臣猛將,其實也都是超級貪官。額外加徵造成部分農民不堪忍受,平息動亂又必須增加稅收,如此迴圈往復最終壓垮了明朝。

    在商周時代有重要進步意義的儒家學說後來成為落後的原因,讓人唏噓。時代變化,歷史的發展任何先進的思想如果壟斷封閉,失去了質疑,終非幸事。

  • 9 # 懸崖上的花

    中華文化有文明先進的一面,也有腐朽落後的一面。以孔丘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是後一種。孔丘的一生,頑固維護的,鐵心要恢復的,就是西周奴隸制等級制度。”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就是奏樂舞蹈的行列。周禮規定,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則用六佾,卿大夫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而他卻用了八佾。在孔先生看來,這是破壞周禮的犯上作亂的行為。本來,季氏八佾舞於庭這樣的事,在我們今天看來,也就相當於一個粗繒大布裹身、缺發白發、滿臉皺紋的鄉村老太坐高鐵罷了,沒必要大驚小怪。在坐高鐵時看到這情景,你會義憤填膺,怒髮衝冠嗎?相信你不會。但在孔大人看來,以鄉下老太的身份和地位,是絕對不能坐高鐵的,他們只配坐獨輪車。”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這樣的詞彙,只有人們在遭受奇恥大辱或國家累被侵擾、要準備反抗了時才使用。孔丘用這樣嚴厲的近乎歇斯底里的詞句來斥責季氏,是它已經到了脫離憤怒的程度了。難道是它找不到溫情柔和些的詞句嗎?不!孔大人是”聖人“、是”教育家",它分得清輕重,遣詞造句的才能在我千萬倍以上。之所以這樣斥責季氏,正是他那頑固不化的奴隸主等級制度的潛意識的自然流露。

    我們再看論語《雍也篇第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叫觚吧!這叫觚嗎!“)不知什麼人從什麼時候起,把盛酒的觚由上圓下方改成圓簡形了。這本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更符合事物社會發展的規律。舊的東西不行了或者有礙觀瞻了,我們就改改,讓它們變得漂亮些、適用些,這不很好嗎!我們用的手機由只能通話的笨重的大哥大,變成了今天這樣小巧的幾乎是萬能的智慧機了,電視機由原來的十二寸黑白機變成了今天幾十上百寸的電影螢幕了,你還會用大哥大和黑白機嗎!可是在孔老夫子看來,那就不得了啦,破壞了舊的秩序啦!孔聖人就是這樣一個抱著固化的僵硬的心態和眼光來看世界的人。在他的思維世界裡,西周奴隸社會的一切都是完美無缺的,神聖不可侵犯的,不許一絲一毫的改變,哪怕只是一隻酒杯的造型。

    如果我們都去學孔大人,都照孔大人的言行準則去行事,不要說我們今天有能準確命中一萬多公里外的目標的東風141,往那一站,就令強盜雙腿發軟的055大驅,還有隻要計算一秒鐘,就要孔大哥算到今天再加一萬年也算不清的銀河系列計算機,也不說一畝田能產一噸的雜交水稻了,等等等等;我們只怕還會生活在蓄長辮裹小腳、見了外華人要下脆、見了同胞舉屠刀、看到洋大人燒圓明園只能溜之乎也的時代了!

    是的,孔大人也說句幾句冠冕堂皇帶些許哲理的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魯迅,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孔大人的文化,就是腐朽落後的中國文化。它代表的是奴隸主貴族及一切統治者的利益,所以當統治者發現這個”寶藏“後,就動用一切力量,大肆開發挖掘,以致散落遍地垃圾,汙染了中華大地,貽害至今。寧鄉市百靈鳥小學就是典型。這些為人師表者,不去立雷鋒、劉胡蘭等等千千萬萬的革命烈士的雕塑,而去為孔老二樹碑立傳。他們意欲何為?要把下一代引向何方?

  • 10 # 凌崖的江湖

    1、因其“人文關懷”。

    儒家核心即一“仁”字,何謂“仁”?把人當人看。當時列國征戰有沒有把人當人看?沒有,為了上層貴族個人之名利、版圖慾望,人命如草芥。後世王朝有沒有真正落實一個“仁”,把人當人看?沒有,不然也不會有改朝換代了。

    所以孔夫子當時提出的這一核心思想是一個橫貫古今的大問題啊!它不只探討的是人性中固有的那份善或惡的哲思問題,更是切切實實的何以能永葆江山永固的現實大問題。

    所以

    2、因其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治國理政的大學問。

    “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但凡後世之君王能落實《論語》中提出的治國思想的哪怕一半,哪一個亡國之君裡能落得後來悽慘的結局呢?(當然,有些是前面幾任就留下了爛攤子)還不都是因要麼私慾防控不了、要麼好大喜功不愛護民力,最後國家也敗沒了,老百姓也沒過上什麼好日子,最後GAME OVER,亡國。

    3、因其心性高明、完善之“道”

    這是關乎每一個社會個體的切實的大學問。每個人每天都要有不少煩惱吧?都要碰到人生中的各種不如意吧?怎樣去化解?如何面對?心性如何自處?

    《論語》或者四書五經裡面都有,只要你真正用心參究落實。

    4、因其由一介凡人終一生之功將自己修到了“聖人”的境界

    孔夫子是“聖人”沒有爭議,但成聖之路是不容易的,就看我們當下在某一個領域裡一個人要想達到被眾人“封神”的程度就有多不容易吧!就知道了。

    成聖之路比上面那些難千倍、萬倍,聖人是徹底覺悟了的人,是突破了一切煩惱障礙,“隨心所欲”還能“不逾矩”,一切自然無礙、無凝滯的人。

    相當不容易,後世王陽明先生了悟心學是在石棺材裡睡了多少夜、日夜參悟一朝了徹的。

    而在成聖之前,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一樣的血肉之軀,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後世有贊——“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可能孔夫子自己聽了都會啞然失笑,“我”哪有那麼偉大?

    但其對於後世之人向善與光明的教化、引導之功決然是極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士奇眼角有發炎用什麼藥可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