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張遼李典,而是張遼樂進李典三人都不睦,二人不睦還能說誰和誰有私怨,三人都這樣不和睦,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李典的人品是很好的,說他有學問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樂進則是膽烈果毅,在徵管承時他和李典搭檔過,所以樂進李典二人可以排除。剩下的就只有張遼了,胡質傳裡提到一件事,張遼和自己的護軍武周有嫌隙,本來二人關係很好,張遼一開始還常常誇武周,後來卻成了睚眥之恨。常理來講下屬很少會得罪上級,而上下級關係由好轉壞,倒黴的通常也是下級,但為什麼樂進,李典以及武周,都會和張遼的關係緊張呢?以至於胡質也怕最後鬧僵,所以一開始就拒絕去跟張遼做事,這就充分說明問題人物是張遼,不是李典或樂進。 再從“賊至乃發”這件事分析,賊至乃發的內容是什麼,若孫權至,張、李出戰,樂守城。透過排除法,一一推論出問題人物是誰,必然是必須一起行動的張、李二人之一,單獨一人的樂進可排除,如果問題人物是樂進,萬一守城中出現了什麼情況,張、李二人就回不來了,是不是這樣? 接著就是張、李二個誰有問題,李典傳裡有說明,有一句是,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 這裡二人各出現了二個動詞,恐和慨然。恐是什麼意思,就是害怕,而慨然的意思就是慷慨激昂。 問題出來了,身為主將的張遼表現的太小器,竟然在害怕部下不服從命令,並且這個命令實際是曹操直接部署的,而李典則慷慨激昂,反倒像個臨陣鼓舞下屬的主將氣概。 於是這個結論很明顯了,張遼的問題就是不大器,對下屬隱藏自卑,存在疑惑。下屬的李典樂進因為如此,也逐漸與張遼疏遠不睦。 上級如果一直表現這樣的行為,下級自然會不滿,自卑的上級一般會不願聽取下級的意見,或者內心嫉妒下屬提防下屬。那麼下級對這樣的上級也會很有意見,加劇對管理者的不滿。
不止張遼李典,而是張遼樂進李典三人都不睦,二人不睦還能說誰和誰有私怨,三人都這樣不和睦,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李典的人品是很好的,說他有學問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樂進則是膽烈果毅,在徵管承時他和李典搭檔過,所以樂進李典二人可以排除。剩下的就只有張遼了,胡質傳裡提到一件事,張遼和自己的護軍武周有嫌隙,本來二人關係很好,張遼一開始還常常誇武周,後來卻成了睚眥之恨。常理來講下屬很少會得罪上級,而上下級關係由好轉壞,倒黴的通常也是下級,但為什麼樂進,李典以及武周,都會和張遼的關係緊張呢?以至於胡質也怕最後鬧僵,所以一開始就拒絕去跟張遼做事,這就充分說明問題人物是張遼,不是李典或樂進。 再從“賊至乃發”這件事分析,賊至乃發的內容是什麼,若孫權至,張、李出戰,樂守城。透過排除法,一一推論出問題人物是誰,必然是必須一起行動的張、李二人之一,單獨一人的樂進可排除,如果問題人物是樂進,萬一守城中出現了什麼情況,張、李二人就回不來了,是不是這樣? 接著就是張、李二個誰有問題,李典傳裡有說明,有一句是,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 這裡二人各出現了二個動詞,恐和慨然。恐是什麼意思,就是害怕,而慨然的意思就是慷慨激昂。 問題出來了,身為主將的張遼表現的太小器,竟然在害怕部下不服從命令,並且這個命令實際是曹操直接部署的,而李典則慷慨激昂,反倒像個臨陣鼓舞下屬的主將氣概。 於是這個結論很明顯了,張遼的問題就是不大器,對下屬隱藏自卑,存在疑惑。下屬的李典樂進因為如此,也逐漸與張遼疏遠不睦。 上級如果一直表現這樣的行為,下級自然會不滿,自卑的上級一般會不願聽取下級的意見,或者內心嫉妒下屬提防下屬。那麼下級對這樣的上級也會很有意見,加劇對管理者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