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秋的鄉村日記
相關內容
- 中國曆來講儒家思想,儒家是什麼?
- 高一哲學咖一枚,想問問“是儒家思想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行為日常還是儒家是按照人之本性制定的”?
- 網上不少人對儒家思想持極度否定之態度,你認為拜年屬儒家傳承嗎?
- 古代時期,諸子百家的觀點雖然不一樣但都是在為統治者服務,為什麼統治者會採用儒家?
- 儒家思想來自於孔子問禮於老子,那麼儒家與道家又有著怎樣的區別?
- 孟子的儒家思想孟子是怎樣晉升為儒家二號人物的?
- 儒家提倡“民為重,社稷為重,君為輕”,可為何偏偏在儒家思想下極容易產生專職主義?
- 秦漢兩朝統治者對儒家思想的態度有何不同?
- 孔子,一個儒家思想代表人,但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儒家嗎?
- 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如果一個人始終不遵守禮制,儒家如何應對?
一、 先秦儒學屬原創性文化,其思想邏輯是樸素、直觀和不完整的。它很難與現代文化接軌。先秦儒學的思想邏輯也隨著存在和意識的發展而不斷改變和深化。孔子建立的仁學體系,更多地從內心覺悟和體驗層次去闡發。孟子除了繼續於孔子層次去建樹,也從政治的主導層次和社會效應,即內心修養與覺悟所依託的社會外在環境因素方面去思考。顯然比孔子思想上了一個臺階。荀子似與孟子有觀念衝突(性善與性惡),卻比孟子出色的就是擴大對人的外在環境因素去思考道德問題,因而側重於“禮”的理念研究。禮的範疇是儒家本份思想的重要範疇,是綱常倫理的道德性範疇,是人的角色規範性的範疇。同時在本體論方面,禮的範疇也是社會等級結構性和秩序性的範疇,是事物運動過程的條理性範疇。,是人與人聯結的社會關係性範疇。從禮的邏輯去體現“仁”的思想展開的社會實在,這是荀子對孔孟思想的重要貢獻。後儒所研究的理一分殊的哲學邏輯,是禮的理念邏輯展開,研究人的本質,即性命學原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也與禮的邏輯銜接而來。從孔子的仁學、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理學到荀子學生法的理念,匯流到儒家體系中,形成儒家的原創文化。二、 在先秦諸子學說中,儒家僅屬一家,各家爭鳴,相互影響。對儒家影響最大的,就是道家和後來的佛家。儒、道、佛三家卻在研究宇宙人生問題。道家觀念十分明確“道法自然”宇宙本源為無,無中而生有,卻又歸於無。人自身是自然物,等同於物化“莊周夢蝶”,所以,人來去歸屬自然,一切人為因素,包括政治法律,仁義禮知,情念欲求等。都會違背自然會招致自然懲罰的負面結果。道家思想顯然是違反人的社會存在的邏輯,不過也彌補了儒家思想的一脈。《易傳》成為儒學經典,理道,理氣,道器,象數,大中,易禮等系列範疇一直是後儒思想體系的重要範疇。人在順應自然規律而從事物質生產過程中,如何進一步認識自然(知能)和享用自然(情慾),確定人在自然界的主體地位,以及道德主體的社會效益等問題上,先後產生“理在氣先”,“道在器先”的宋明儒學和“理在氣中,“道在器中”的明清儒學。三、 批判和相容道佛思想,復興儒家文化,先後出現了宋明道學和明清實學。宋明道學和明清實學都在改變先秦儒學,但誰更能契合先儒思想,起著承前啟後的銜接作用?我想,在堅持先儒主流方向的前提下,能否將先儒思想的朦朧性轉向清晰化,樸素性轉向博大精深,直觀思維階段走向辨證思維階段,未涉及的哲學問題提挈出來,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比如:情慾問題一直是困擾不斷和急待解釋的社會問題,先儒倡導的推己及人的觀念和禮義規範化原理,並無排斥情慾,而要人們按照本份去合情適欲,也因生產力落後而提倡節慾。這是符合當前的社會存在。然而,情慾可走兩極,義利相合相離。先儒直覺思維無法涉足,深化必走向辨證。明清實學所論“於天理達人慾,於人欲見天理,只為仁恕之別”,“情有不可而必可,匡之以義以扶之”。“智愚之別,義利之分;義利之別,利害之分。”辨證思想昭著,積極人生觀可見。宋明道學則從道德教化走向人性禁錮,它強調理道至上的道德原則。在政治主導層次推崇君權至上和等級森嚴。在形下層次則以“定命”的本份思想去抵達整體的自覺。“天命之謂理”,“存天理去人慾,顯然,它和道釋一樣,都是不符合人的社會存在的邏輯。明清實學批判地相容道佛文化,克服了宋明道學的偏極性,走向經世治用,完成了先儒文化的更高復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