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中世紀歐洲騎士不裝備弓弩” 圖源於網路

    在國內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歐洲中世紀完全是騎士的天下。而騎士們在騎士道精神的束縛下,都是群“單細胞生物”,別說迂迴、偷襲了,連遠端武器都不懈使用,只知道穿著沉重的板甲正面衝殺

    在這些人的刻板印象中,這些腦子缺根筋的“單細胞生物”顯然和計謀或者機動無關。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亨利五世》的改編電影中,導演杜撰了愚蠢的法國騎士因盔甲沉重,需要吊車幫助才能上馬的橋段。不過在莎翁的另一部戲劇《亨利四世》中,全身盔甲的英華人依然能輕盈地上馬 圖源於網路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一般認為騎士制度起源於法蘭克王國。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在羅馬帝國衰落後,他們趁勢崛起,擊敗了西歐其他日耳曼部落和羅馬殘餘勢力,建立了橫跨今天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的大帝國。騎士制度是他們在征戰過程中開發出來的一套較為經濟實惠的兵役制度。

    |創立騎士制度的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中拉丁化程度較高的一支,他們的軍隊最初沿襲古典時代的風格,以步兵為主 圖源於網路

    我們在《正本清源:古典時代的歐洲軍隊真的不追求機動性和計謀嗎?| 循跡曉講》的文章中說過,在古典時代日耳曼人文明十分落後的時候,他們便主要採取各種偷襲、埋伏戰術,對抗比自己強大的羅馬人。

    若說他們的子孫經過多番征戰,最終統治西歐之後,反而變得不會偷襲、埋伏了,這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01

    騎士的包抄技術

    而在實戰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騎士們一點都不呆板,他們能嫻熟的從側翼攻擊對手。

    例如在法蘭克人建立騎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一次著名會戰——圖爾之戰中,法蘭克人首先以步兵阻擋阿拉伯騎兵的進攻,等到臨近黃昏,阿拉伯人已經人困馬乏之際,才派出重甲騎士,迂迴到阿拉伯人的側翼,向其營地進攻,一舉擊敗了阿拉伯人。

    |穆斯林與法蘭克騎兵的馬戰 圖源於網路

    當然,因為中世紀步兵素質普遍堪憂,因此在認為敵方實力不足為據時,騎士們確實經常會從正面發起進攻。但如果騎士們判斷敵方實力較強,他們便會毫不猶豫地利用騎兵的機動性,迂迴到側翼發起攻擊。

    在13世紀討伐法國南部阿比爾派“異端”的十字軍行動中,主要來自法國的十字軍和阿拉貢國王因地產糾紛發生衝突,阿拉貢人出動了3000騎兵和數目不明但肯定更加龐大的步兵隊伍,包圍只有30名騎士和700步兵駐守的穆特爾城,十字軍主帥聞訊後迅Superb出700騎兵入城支援,但即便如此雙方的兵力依然懸殊。

    |阿拉貢軍隊中最負盛名的標槍步兵 圖源於網路

    第二天雙方開始進行和談,期間距離阿拉貢軍隊最近的北門一直敞開,阿拉貢軍隊見狀立刻把十字軍的使者丟在一邊,殺向城門。城內步兵雖然奮力拼殺,但也難以抵擋蜂擁而入的阿拉貢步兵。關鍵時刻700多名十字軍騎兵從西南方城門出城。

    由於十字軍騎兵出城後與阿拉貢軍隊側翼隔著一條小河,考慮到己方僅僅是騎兵人數上都有絕對優勢,因此阿拉貢側翼部隊判斷十字軍騎兵是棄城逃竄,並未有太多戒備。

    |快速衝鋒的十字軍騎士 圖源於網路

    但十字軍憑藉過硬的戰術素質與出色的指揮官,以極為驚人的速度調整了佇列,渡河衝向阿拉貢人。阿拉貢騎兵猝不及防,被打的人仰馬翻。

    十字軍騎士獲勝後,乘勝席捲了阿拉貢步兵隊伍,很多阿拉貢步兵還在城門酣戰之際,便遭到十字軍騎士的側擊,被打的丟盔棄甲。

    02

    騎士的誘敵戰術

    除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迂迴到側翼衝鋒之外,騎士們還善於使用誘敵戰術

    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國時,首先命令手下士兵在鄉間大肆劫掠,此舉令英國國王哈羅德進退兩難,他的軍隊在半個月前剛剛長途奔襲數百公里,擊敗了北方入侵的挪威人,人困馬乏,不利於立刻交戰。

    |威廉一世(約1028年—1087年9月9日),諾曼王朝的首位英格蘭國王 圖源於網路

    但他剛剛繼位,缺乏威望,面對諾曼人的挑釁,若不能有力地進行回擊,必然使得手下人質疑他是否有能力保護英華人的利益。

    最終政治考量壓過的軍事目的,哈羅德被迫讓僅修整了一個星期的軍隊南下與諾曼人決戰。

    為了抵消諾曼人的騎兵優勢,哈羅德將軍隊佈置在黑斯廷斯附近的一座山丘之上,諾曼騎士多次衝擊英國步兵,都無法撼動英華人的步兵陣線。

    於是諾曼騎士開始假裝戰敗而逃,引得一部分英軍士兵為了追擊脫離陣線,之後英軍騎兵再乘機殺個回馬槍,殲滅這些追擊的英軍,以此不斷削弱了英國步兵的力量。

    |諾曼人的騎兵誘敵戰術令英國步兵防不勝防 圖源於網路

    在戰鬥的最後階段,諾曼人派出弓箭手不斷射擊,最終徹底擊敗了英軍。

    此戰中諾曼騎士在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靈活使用了誘敵策略,並沒有一味地正面進攻。

    這種誘敵策略本質上與中國北部諸多遊牧民族慣用的策略並無二致,都是人類在原始社會狩獵的過程中,就摸索出的策略,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計量,能否成功更多的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擊敗馬扎爾人的德意志騎士 圖源於網路

    例如933年的利雅德戰役中,東法蘭克國王“捕鳥者亨利”就先派出了一隊輕騎兵與馬扎爾人交戰,將其引入自己預選的陣地,之後派出重灌騎兵突襲馬扎爾人,打破了馬扎爾人之前的不敗神話。

    |追殺愛爾蘭人的諾曼騎兵 圖源於網路

    諾曼騎士征服愛爾蘭山區時,也時常先派出小股部隊將山林中的愛爾蘭步兵引到平原之上,再派出重灌騎兵進行衝擊,最終以極少的兵力,征服了森林沼澤密佈,不適宜騎兵作戰的愛爾蘭島。

    03

    騎士的奔襲戰術

    至於長途奔襲戰術歐洲人也並不陌生。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期,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後,埃及的法蒂瑪王朝派出了一支5萬多人的大軍,準備突襲聖地,奪回耶路撒冷。

    但這支大軍的行蹤被十字軍的偵察兵發現,十字軍將領迅速抽調一萬精銳,在兩晝夜間行軍近80公里,在第三天拂曉時殺向法蒂瑪軍隊。法蒂瑪人對於十字軍的突然襲擊猝不及防,很快便土崩瓦解,死傷過萬。

    |倉促應戰的穆斯林難以抵擋善於白刃作戰的十字軍騎士 圖源於網路

    同樣的戰術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也能看到。

    1192年6月,十字軍再度進攻耶路撒冷,在距離聖地僅20公里的拜特努巴村,與薩拉丁的主力對峙。6月21日十字軍得到訊息,一支埃及的部隊,攜帶了大量補給品,正在從南方趕往耶路撒冷。

    |向耶路撒冷進發的十字軍 圖源於網路

    獅心王理查立刻率1500名精銳南下,在哈西附近搜尋埃及輜重隊。6月23日夜,偵測到埃及輜重隊的位置後,查理率領麾下騎兵一夜奔襲20公里,在第二天拂曉,穆斯林尚未將輜重貨物裝上駱駝時便衝入穆斯林軍營

    輜重隊的護衛落荒而逃,大約3000匹駱駝與馬匹以及他們攜帶的輜重全部落入十字軍囊中。

    04

    騎士的穿插戰術

    若是說道從敵方軍隊的縫隙穿插機動,打亂敵方部署,歐洲的騎士們同樣毫不陌生。

    中世紀時期騎士們最著名的穿插戰術莫過於麻風王擊敗薩拉丁的蒙吉薩戰役。

    此戰中,薩拉丁率領2.6萬穆斯林大軍進攻耶路撒冷,而十字軍能抽調的兵力只有約900騎兵和數千步兵,遠遠不如穆斯林。但龐大的軍隊也帶來了較大的後勤壓力,加上己方有足夠的兵力優勢,因此薩拉丁允許半數以上的部隊分散在一個廣闊的區域以便搶掠補給。

    而十字軍抓住穆斯林大軍分散的機會,他們避開了小股的穆斯林攔截部隊,越過山谷(此山谷臨近蒙吉薩要塞),趁著穆斯林大軍因為長途跋涉陷入疲憊混亂之際,對薩拉丁的中軍發動了迅猛的突襲。

    |電影《天國王朝》中的麻風王鮑博溫四世 圖源於網路

    雖然此時穆斯林中軍相比十字軍依然具有人數優勢,但一來穆斯林軍隊缺乏準備,二來習慣騎射遊擊的穆斯林軍隊白刃搏殺一向弱於十字軍,因此在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下,很快就兵敗如山倒。

    而在中軍潰敗之後,那些分散在各地劫掠的穆斯林分隊也只是倉皇撤回埃及,一場聲勢浩大的進攻最終慘淡收場。

    很多人在讚歎此戰中十字軍卓越的突擊能力的時候,都忽視了能夠在避開諸多穆斯林分隊,隱蔽的接近薩拉丁的中軍,才是此戰十字軍勝利的關鍵。

    05

    百年戰爭中的機動攻防

    除去多次十字軍東征之外,中世紀歐洲最著名的戰爭莫過於英法百年戰爭了。英軍的防守反擊戰術雖然廣為人知(即全軍駐守高地,重灌的步行騎士在一線抵擋對方的白刃進攻,後方的長弓手萬箭齊發,靠遠端火力擊潰對手)。

    但很多人都忽視了,防守反擊戰術的前提,是英軍在戰略上採取了名為“騎行劫掠”的破襲行動。

    英軍在行動前會準備大量的馬匹,使得包括長弓手在內的大量步兵都能騎馬行軍,此舉令英軍在戰略機動性上具有顯著的優勢。

    英軍在攻入法國內部後,諸多由重騎兵與騎乘弓箭手組成的分隊便如水母的觸手一樣展開,在法國鄉間大肆劫掠,製造出巨大的焦土帶。

    這種騎行劫掠戰術往往能持續一個多月,輾轉幾百到上千公里,沉重地打擊了法國的經濟,給法華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害。這種戰略其實與很多遊牧民族的劫掠行動思路上並無二致。

    |英軍的騎馬長弓手 圖源於網路

    克雷西、普瓦捷、阿金庫爾這三次英國長弓手大破法軍重騎兵的著名戰役,其實都是英軍騎行劫掠行動期間因為沿途損耗等因素,導致行軍速度降低,在無法甩開追擊的法軍時,不得已進行的會戰。

    由於會戰爆發前,法軍往往都忙著追擊英軍,因此英軍可以優先選擇在有利於自己的陣地佈防亦或者繼續逃跑。

    對於法軍來說,在英軍據守優勢地形防守時,若不立刻展開進攻,在劫掠行動中賺的盆滿缽滿的英軍就極有可能在夜間伺機溜掉。但凡是有血性的軍人豈能容忍這等奇恥大辱?

    特別是法軍往往還具有兵力優勢,因此法軍時常在地形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依然發起進攻,最終被英軍堅固的防線打的頭破血流。

    可以說英軍在戰術上雖然趨向於被動防守,但在戰略上卻是趨向於主動進攻。若不是靠騎行劫掠行動獲得戰略上的先手,英軍便沒有機會在適合自己的地形透過防禦反擊戰術,擊敗規模更大的法軍。

    |若沒有戰略上的機動優勢,英軍也無法從容佈置防禦陣地 圖源於網路

    當然吃過苦頭的法華人也痛定思痛,在百年戰爭第二階段,法軍在主帥蓋克蘭的帶領下,透過費邊戰略,成功的拖垮了英軍。

    蓋克蘭會避免和英軍展開正面決戰,以堅壁清野的戰術應對英國的騎行劫掠,令英軍在沒有與法軍交戰的情況下,自己因後勤不足損失慘重。

    同時蓋克蘭還會集中主力攻擊孤立的英軍城鎮和堡壘,襲擊英軍的後勤車隊,破壞英軍的通訊系統。並採用無規律的突襲以消磨英軍計程車氣。

    由於蓋克蘭素來不喜歡也不擅長大規模正面決戰,因此他的名聲在中文世界並不響亮,也缺乏著名戰役。

    筆者在這裡只列舉一例,他在1370年12月的蓬特瓦蘭之戰中,利用夜色掩護率5000士兵悄悄靠近英軍營地,在拂曉時對還在夢中的英軍發起了突襲。英軍中的大部分人被逼入附近的一片森林中慘遭屠戮,另一部分英軍則逃到附近一所修道院中堅守,但不久後也被蓋克蘭消滅,6000英軍幾乎全軍覆沒。

    類似的戰役在1360-1380間曾多次出現,面對這個不講武德,來騙來偷襲的“武術冠軍”(蓋克蘭多次在騎士比武大會中奪得頭籌,但因相貌問題,早年仕途坎坷),英軍除了痛罵他是“穿盔甲的豬”之外,並無更好的辦法。

    |法華人更喜歡稱呼蓋克蘭為“布列塔尼之鷹” 圖源於網路

    在蓋克蘭的指揮下,到了1380年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病逝前,法國此前丟失的大部分領土均已被收回。

    若非之後繼位的查理六世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導致法國內部政局混亂,百年戰爭極有可能提前70年結束。

    06

    騎士的裝備

    說完了騎士們的機動戰術,我們再來說一下騎士們的裝備。很多人刻板印象中,騎士都穿著沉重的盔甲,離開馬背連走兩步都費解,並且不會使用遠端武器。但這都是錯誤的。

    盔甲方面,中世紀歐洲騎士慣用的鎖子甲是各種鐵質盔甲中,重量較輕的,並且鎖子甲具有各種盔甲中最好的延展性,是所有鐵質盔甲中,對關節活動影響最小的一種。

    相比同時代亞洲很多地區慣用的鱗甲,鎖甲不但更加輕便,而且可以解決鱗甲難以保護關節部位的缺陷,為四肢和腋下提供保護。

    |現代人複製的鎖子甲 圖源於網路

    但缺點是在軀幹部位防禦稍顯不足,因此在西亞中亞的一些地區,出現了在軀幹部分使用鐵板或鱗甲,在四肢採用鎖甲的方式。

    而在歐洲由於鍛造技術的進步,在14世紀出現了全身鋼板的騎士。這種全身板甲在總重量上普遍只有30公斤上下,與大宋的步人甲處於一個水平,並沒有沉重到影響正常的活動。

    遠端武器方面,雖然騎士確實以白刃衝殺為主要戰術,但這並不代表騎士排斥使用遠端武器。相當多中世紀抄本的插圖上,都有身穿盔甲騎在馬背上手持弓弩的形象。騎士們很少使用弓弩純粹是認為衝擊戰術效率更好的結果

    在中文世界廣泛流傳著一個謠言,說英國的獅心王理查被農民用弩所殺,此後歐洲人為了避免騎士被農民所殺,出臺了禁弩令。

    但這個謠言有三個漏洞:

    第一、教會確實因為姿勢不雅等因素出臺過禁弩令,但這條禁令從未得到過貫徹,羅馬周邊的義大利城邦不但自己大量使用弩兵,還將弩兵以僱傭兵合約的方式轉租外國,這條禁令根本行動虛設。

    第二、中世紀被農民所殺的國王貴族大有人在,其中有被農民用長戟砍死的,也有被農民有刀所殺的,單獨禁弩意義並不大

    第三、這條謠言中的受害人,獅心王理查自己就是一個用弩高手,他在圍攻阿克城期間,曾身患疾病,不能下床指揮戰鬥,便讓侍從用床抬著自己前往前線,用一張弩射擊城頭上的敵軍,以鼓舞士氣。

    07

    不守規矩的“山野村夫”

    說完了“騎士老爺”之後,我們再將目光放到當時歐洲的其他群體身上。

    雖然很多入門級的通史類書籍都聲稱中世紀是騎士的時代,但歐洲地形複雜,輪廓破碎,陸地與海洋犬牙交錯,因此在很多歐洲國家,騎士制度建立的時間相當晚,程度也非常低,因此這些地區的軍隊中騎士並不佔據主導地位

    |歐洲的半島數量遠超其他大洲 圖源於網路

    在東歐平原上騎士制度建立的相當晚,因此波蘭和匈牙利軍隊中,長期存在著很多亞洲風格的輕裝騎兵。

    例如匈牙利人在定居之前,自己便是善於騎射的遊牧民族,在定居化後,又開始招募庫曼人進入自己的軍隊,因此匈牙利軍隊中長期存在很多善於騎射的弓騎兵。

    而東歐最著名的輕裝騎兵便是胡薩爾騎兵(hussars),他們最初源於東歐的一些遊牧民族和馬賊,輕裝上陣,以善於騷擾、遊擊而聞名。

    |威風凜凜的波蘭翼騎兵 圖源於網路

    在近代早期一些胡薩爾騎兵為了應對日益嚴酷的作戰環境,開始裝備盔甲,最終演化成了著名的波蘭翼騎兵(翼騎兵的英文直譯就是帶翅膀的胡薩爾)。

    而在近代胡薩爾還成為輕裝騎兵的行業標杆,歐洲各國都將自己的輕騎兵稱為胡薩爾(中文通常翻譯為驃騎兵)。

    |早期的胡薩爾騎兵 圖源於網路

    而在北歐,嚴酷的自然環境令維京人揚帆遠航。他們在8-10世紀頻繁的劫掠歐洲各地。維京人首先乘船在海邊登入或透過河流進入內陸,登陸之後迅速搶奪附近村莊的馬匹,之後透過馬匹快速機動,搶劫財物,待賺的盆滿缽滿後,便坐船揚長而去,令歐洲大陸的居民聞風喪膽,堪稱海上游牧民族。

    在他們的影響下,諾曼征服前的英格蘭軍隊也一度流行給精銳重步兵配備馬匹進行戰略機動,待到達戰場後再下馬步戰。

    在前文提到的黑斯廷斯戰役爆發前,英國軍隊就曾在5天之內從倫敦向北急行軍305公里抵達約克,趁挪威大軍立足未穩之際突然襲擊,一舉粉碎了挪威大軍。

    考慮到三國時期以快速奔襲而著稱的名將夏侯淵,也只是號稱“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漢朝魏晉時期的一里大約相當於現在的350米左右,一百里相當現在的35公里),哈羅德的此次長途奔襲堪稱壯舉。

    |挪威國王哈拉爾一世青年時曾流亡海外,在基輔羅斯和東羅馬帝國服役,與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可薩人、西西里的諾曼人都交過手,身經百戰。但終究還是因低估了哈羅德的行軍速度而戰敗 圖源於網路

    只是在征服者威廉登陸後,哈羅德不得不再度率軍南下300多公里,最終在三個星期後,於前文提到的黑斯廷斯戰役中身死國滅。

    威廉在獲勝後將歐洲大陸的騎士制度引入英格蘭地區,而在更北部的蘇格蘭地區,則保留了很多古典時代森林蠻族的軍事傳統,他們在裝備上遠遜色於英格蘭人,兵種也相對單一,以使用長槍、雙手劍、劍盾的步兵為主,缺乏騎兵和弓箭手,因此蘇格蘭軍隊習慣利用森林隱藏自己的行動,伺機發動突襲。

    |蘇格蘭人雖然靠奇襲在斯特林橋戰役與班諾克本戰役中取得輝煌的勝利,但整體依然處於下風 圖源於網路

    他們與英格蘭人之間的鬥智鬥勇,與古典時代日耳曼人和羅馬人之間偷襲與反偷襲的較量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於西南方伊比利亞半島,由於地理環境多山,因此在重灌騎士之外,輕裝的山地步兵一直是軍隊中重要的組成力量。

    |伊比利亞山區的突襲者 圖源於網路

    來自加泰羅尼亞地區的輕裝標槍手不但在森林沼澤中多次擊敗北方的法華人,更是走出國門,成為地中海著名的僱傭兵品牌,甚至一度在遙遠的東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自己的割據勢力。

    騎兵方面伊比利亞騎兵在和穆斯林騎兵長期鬥爭的過程中,形成了以劫掠、破襲為主的風格,更催生一批來去如風的標槍騎兵

    近戰步兵方面長劍加圓盾的組合也成為伊比利亞人最鍾愛的選擇。

    結語

    綜上所述,中世紀的歐洲騎士們並非腦子有病的“單細胞生物”,雖然他們可能是粗魯、野蠻的武夫,但領悟人類從遠古時代就熟悉的戰爭策略本就不需要過高的門檻。

    騎士在機動性與謀略方面被汙名化,首要的功臣自然是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時期的歐洲人,他們或是因為文人不知兵,或是因為國家矛盾(比如抹黑法國騎士的段子很多都來自英國),又或者是想要透過貶低中世紀來論證近代化改革的合理性

    這些不實的口誅筆伐再配合上騎士文學以及奇幻小說中的騎士精神,共同塑造了人們對於騎士的刻板印象。

    |騎士文學中的聖騎士與中世紀的騎士差別之大,可以類比金庸小說中的大俠與《史記》中的遊俠 圖源於網路

    但正如金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只是一種“成人童話”一樣,騎士文學中的“騎士精神”終究只是人們想象中的產物罷了。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結尾提到的伊比利亞山民,當他們渡過大海,進軍義大利半島,遭遇了另一群“山野村夫”之後,他們的軍事策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最終將引領下一個時代歐洲軍事思潮的變化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拼音開頭的成語沒有?